倍可親

老錢ZT:怎麼理解"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作者:LaoQian  於 2022-10-22 03: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生感悟|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老錢轉發說明:
下面的文章《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非老錢所作,作者筆名為「有書相伴」。但是老錢很喜歡。
特別是在厲害鍋里,有一句現代諺語為「壞人變老了」。所以這篇文章更加具備時代感。
無法和作者本人聯繫,願意幫助作者廣為傳播。特此說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孔夫子時代,別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五十都是奢望。記得曾經看到過數據,到1949年,中國的平均壽命也就是48歲。如今,七十已經不稀奇了。不僅僅「人生七十古來稀」已經完全過時了,而且八十,九十也不稀奇,甚至百歲都不算稀奇了。
夫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過去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就是杞人憂天。現在不同了,就越來越受到關注。到底夫子說的是什麼意思?
我以為下面這篇文章講的很好。言簡意賅。特別是「敬畏」是晶核所在。所以轉發提供大家思考。
同時,還有一篇文章,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孔子的意思》。說,「從心所欲」中的「從心」疊加起來,就是「慫」字。所以,「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認慫」的意思。。。很有創意,也附錄在後,請大家自己判斷。


孔子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2018-06-20 14:28
作者,有書相伴

孔子說的「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有過一段著名的理論:「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四十歲能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夠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這段話,是孔子的人生軌跡,也是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是一個隨著年齡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對「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應該怎樣理解呢?有書君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這句話。
1、它表現的是對生命的敬畏
古人說:「人到七十古來稀」。因為古代人受物質條件的限制,人們生活水平、醫療條件普通不高,因此,一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就已經很難得了。
所以,按一般人的想法,都是這麼大歲數的人了,想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吧。這是字面意義上的「隨心所欲」。
2、每個年齡段應該做好該做的事,人生才不會後悔
十幾歲的時候,就要認真學習知識,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勤于思考,經過學習、歷練,逐漸提升自己,並對人生有所感悟。
到了三十歲,步入社會已經有幾年了,對人對事有了自己的處理方式,內心有一種自信和堅定。
到了四十歲的時候,已經能夠看通透人情世故了,捨棄一些東西,不再糾結、強求。
五十歲,內心有了一定的定力,已經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不為外物所動。
六十歲,能夠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並能夠站在別人的出發點上考慮問題。


七十歲,內心的價值觀已經根深蒂固,雖隨心所欲,也淡定從容,行為有規範,對自己的一生有一種無悔的交待。
人生,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這些構成了生命的長度與厚度。
3、不倚老賣老,要與時俱進
一些老人經常對兒孫們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要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人們自有自己的處事之道,當然一些傳統的美德不能丟,可是一些新生事物的出現,往往讓人們亂花漸欲迷人眼。
作為老年人,要與時俱進,把一些美德與當今社會的新思潮結合起來。不倚老賣老,這樣才不會讓人討厭。
比如,一些老人認為自己歲數大了,乘坐公共汽車,年輕人就得讓座,但是有人說年輕人上了一天班,也累得夠嗆。
現在職場壓力大,競爭激烈。所以年輕人不讓座,也不要強求。更不能實施「首先綁架」,不能出口不遜、為老不尊。
有的老人認為自己歲數大了,買東西可以不排隊,「我老我有理」。其實老年人更應該為年輕人做出好的榜樣。
這就是不逾矩,也就是既要講究生命規律,也要認同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規則。
雖然白髮蒼蒼,可是又彬彬有禮、淡定從容,或許就是一個優雅的老人最好的狀態。



文/樊榮強

前不久,在廣東順德與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吃個大排檔,喝點小酒。三杯酒下肚,這位剛過50歲的朋友開始感嘆人生,自稱「雖然只是知天命之年,卻有了七十從心所欲的感悟」。我與他頻頻舉杯,又長了點智慧。
孔子有一句名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可以說是一個極簡自傳。其中最後一句,是說他到了七十歲就能做到隨心所欲,但又不會做出格的事。這看上去確實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常人難以企及。
稍加思量就會發現,這句話也挺矛盾:又隨心所欲,又不違規矩,怎麼可能?在一般人看來,只要一個人稍微隨心一點,所做的事情就不合規矩,比如你內急,一時找不到廁所,你就隨地大小便,從心所欲了,但絕對逾越規矩。
話說明朝一哥王陽明,他有一套所謂「心學」,講的是「知行合一」,其實就是在講「從心所欲不逾矩」。
關於「知行合一」,現在一般人的理解是: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換個說法就是,你不僅要知道,還有做到。
因此,歷史上有關於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的爭論。比如現代教育家陶行知,他原名陶文浚,大學期間推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改名陶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名為陶行知。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是上面所講的意思。他說的「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人人生而善良,即所謂「人之初,性本善」;而所謂「行」就是現實的生活行為,而且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修鍊「致良知」的過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其實應該叫「行與知合一」,知是本體,行要與之合一,向它靠攏。
如果真的做到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那也算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了。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我的朋友究竟明白了什麼呢?他說:「孔子所謂從心所欲,其實就是認慫!你看慫字怎麼寫的?不就是從心兩個字重疊起來嗎?」
確實有點醍醐灌頂的感覺!從心所欲就是認慫
慫的本義,是鼓動別人去做某事。但現在已經變了,慫在網路上的意義一般為害怕,泄氣,妥協,一般片語為:認慫,慫了。例如:看到對面這麼強的陣容我立刻就慫了。
為什麼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認慫呢?
第一,慾望減少了。雖然隨心所欲,那也沒有什麼機會逾矩。比如,年輕時有一百個慾望,正所謂血氣方剛,稜角分明,哪有不逾矩惹事的?七十歲了,沒有所謂遠大理想了,再也不想去改變世界、改變一個行業、改變一個公司、改變一件事情的結果、改變他人的觀念與習慣……只剩下三兩個慾望,這就是認慫——接受現實,還有機會逾矩嗎?
第二,慾望變弱了。即使七十歲還有若干慾望,但是都不像年輕時那樣「一定要」「必須要」,變得隨遇而安,得過且過,所謂理想、願望,能實現就實現,不能實現就當一場夢,由它去吧!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這不是認慫嗎?
第三,慾望善變了。老子說「上善若水」,也就是說,人生最好的狀態就是活得像水一樣。水最大的特點就是,你用什麼容器盛它,它就成為什麼形狀。所謂的規矩對它來講似乎都不存在,因為它完全順從你的規矩;而且,你的規矩一改,它也改變它的樣子,它已經與世無爭,徹底認慫。
黃永玉有一組生肖畫,其中一幅關於蛇的。題詞是:「據說道路是曲折的,所以我有一副柔軟的身體。」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能我們一直都誤解了孔子的意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7:3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