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 第十八章 社會化大生產和網際網路大革命 5-8節
5、個人產權由生產發展的根基逐漸轉變為生產繼續發展的絆腳石。私有制度遭到挑戰。
由於市場的競爭策略,早期產權明晰條件下的生產優勢反饋速度較快,因此作為生產發展的根基,而當大規模生產逐步發展起來,尤其到了所有人並不需要是使用人的代理人和經紀人時代,由於產權明晰條件下要麼是生產未必最優,要麼是反饋不快捷,因此逐步阻礙生產最優的發展,產權明晰條件被排斥而放棄,私有制因此也變得不必要。
6、壟斷由私人壟斷髮展為國家壟斷,國際壟斷。資源越來越多地被非市場手段調配。
生產逐漸擴大,繼而形成壟斷,壟斷的公司一開始可能是個人控股的,但是因為經營方式的增多和經營規模的擴大,個人的資金提供量將逐漸制約,因此逐步變成公司壟斷,繼而由國家這個組織最嚴密、主權度最高的超級組織指導生產壟斷一切,隨之各壟斷國家相互競爭,壟斷國家的控制範圍越擴大,就相當於國家壟斷轉化為國際壟斷。
7、自由市場經濟不斷加強幹預,走向計劃經濟。
由於經濟的基礎性因素和購買力與生產力之間的巨大矛盾,自由市場經濟的風險性變得極大,任何一次經濟波動都是各國政府所無法承受的,因此逐漸有了管控經濟良性發展規避經濟危機的需求。
而壟斷的逐漸擴大,社會的組織度提高,生產的緊密性增加,經濟的計劃性變為可能。
8、計劃經濟為真正的自由聯合創造基礎條件。
由於生產的計劃性,因此閑暇時間也變得逐漸可以計劃,同時由於經濟的計劃性,對於未來的生活也逐漸有了可以控制的能力,風險性降低,人類不必再為了風險放棄自由,因此人類將享有更多自由,因此也能自由的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