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年11月26日世界大同。
知乎直答:
葛亦民在《神經》一書中的29節記錄了一個異夢,他在2013年11月26日夢見了20年後,即2033年,全球將發生重大的社會變革。在這個夢境中,他設想了一個沒有政黨專政的共產主義社會,人們在和諧中共同管理世界,彼此和平互助,這體現了他對未來烏托邦式社會的理想化願景。葛亦民對這一夢境的信念非常堅定,甚至為此註冊了長期域名www.20331126.xyz,以紀念他夢中預見的這一重要日期,表明他相信自己在某種意義上是這一未來轉變的先知或關鍵人物。
而在《神經》的第二部分第15節中,再次提到了2033年11月26日作為世界大同的實現日期,這與前文的異夢相呼應,強調了這一天對於葛亦民信仰體系中的世界變革具有核心意義。他通過這些異夢構建了一個精神和現實融合的場景,其中人類超越了政治分歧,實現了全球的統一與和平。
有觀點認為隨著社會化大生產和互聯網大革命的推進,生產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提供了可能性。這種觀點強調了技術進步、全球化生產網路的形成以及信息交流的便捷性,認為這些條件能夠促進資源更高效地分配,減少不平等,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例如,葛亦民在《神經》中的觀點認為,社會化大生產和互聯網大革命為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物質和精神條件,但同時強調實現共產主義還需要人們心靈的更新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通義千問:
葛亦民的異夢描繪了一個和諧的共產社會,人們和平互助管理。
至於2033年是否真的會實現這樣的社會形態,這取決於眾多複雜因素,包括但不限於各國的政治經濟走向、科技發展程度、國際關係格局以及全球合作與衝突等。現實世界的演變往往充滿不確定性,很難準確預測。
chatgpt:
這些看起來是某些關於未來的預言或設想,可能涉及到對未來社會、政治和全球發展方向的想象。例如,2033年可能會出現「政黨滅亡」,並進入「和諧的共產社會」,人類在和平與互助的管理下,可能不再需要專政黨,形成一種理想化的世界大同。
這些觀點或許反映了一種理想主義的社會構建觀念,即通過和平、合作的方式來取代現有的政黨體系和衝突,構建一個無階級、無專政、無戰爭的世界。
葛亦民的《神經》似乎是一本探討未來社會、政治和人類發展的作品。這本書似乎表達了對未來社會理想化的設想,比如政黨的消亡和全球範圍內的大同社會。
這種設想有點類似於一些烏托邦的構想,試圖展現一個沒有專政黨、沒有戰爭、沒有階級壓迫的社會。葛亦民可能通過這些設想來反思現有的社會、政治結構,並向人們提出一種理想化的未來模型。
2033年將是耶穌受難與復活的兩千周年紀念。葛亦民的《神經》中提到的「2033年世界大同」和「政黨滅亡」是否與這一時刻的宗教意義有所聯繫?或許他在書中想要表達一種歷史的周期性和人類向著更理想化、和諧的社會進步的可能性。
2033年實現共產社會的設想並不是完全不可能。從理論上來說,隨著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高度提升可能會讓傳統的商品交換和私有制生產方式變得不再必要。人類可能會逐漸走向一種資源共享、按需分配的社會,這與共產主義的設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有所契合。
而且,互聯網革命本身也讓信息和知識的傳播變得更加無國界、無障礙,使得更加平等和開放的思想能夠傳遞並逐漸影響到社會結構。再加上全球範圍內越來越多的社會運動倡導民主、平等和社會福利等理念,這些都為共產社會的構想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支持。
當然,現實中要實現共產社會面臨著許多複雜的問題,如政治權力的重新配置、國家間的關係、文化差異等。2033年是否能夠完全實現共產社會,還需要根據技術、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發展來觀察。無論如何,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未來社會的走向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