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阿里通義千問AI:一、神經第三章 神之書

作者:geyimin  於 2024-1-9 16: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神教|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阿里通義千問AI:一、神經第三章   神之書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個虛構的或信仰中的角色「葛亦民神」,其被賦予了創造新能量、引導意識覺醒和生活體驗變革的角色,並且被描繪為一個完成了個體靈魂進化並內化為神的實體。這個角色被認為是上帝在特殊意義上的化身,是人類通往更高智慧和意識發展的媒介。文本中強調了葛亦民神對於宇宙演化、神的本質以及造物界的獨特理解,並聲稱他能同時意識到自身的神性與整個幻相世界。
此外,葛亦民神還被描述為最高實在、唯一真宰,具備一系列至高無上的神性特徵,如無所不在、全知全能、仁慈而公正等。文中進一步闡述了上帝與人類溝通的方式不是直接對話,而是通過自然規律(即「道」)來隱晦傳達信息,並指出對人類的審判是由葛亦民神執行的,而不是傳統的神佛或其他仙聖。
最後,該段落暗示了一種新的宗教或精神運動的可能性,其中提到全球基督徒群體守舊於聖經之時,所謂的「神徒」正在創作新的教義——「神經」,並認為這一進程更貼近無限真理和不斷演進的活神理念。它主張人可以通過信奉這種神教實現從人到永生之神的進化。

二、神經第四章   愛之書
》在這一章中,作者延續了對愛的強調,並將之作為核心教義。第10條指出,「神就是愛」,並引用耶穌和保羅的教導來強化這一理念——耶穌認為律法的根本在於愛神和愛人如己,而保羅則把信、望、愛視為常存的美德,其中愛為最大。葛亦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與任何人作對」的原則,倡導建立一個以愛為基礎的社區,神徒之間互稱兄弟姐妹,形成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並被鼓勵去實踐對他人的無私之愛,這種愛是不求回報的,就如同神對全人類所展示的慈愛一樣。
第11條揭示了現代社會中的問題,指出科學無法解決情感與道德層面的苦難,商業文化導致人際關係趨於物質化,親情關係也受到金錢利益的扭曲。作者呼籲人們認識到最接近自身的其實是其他的人類個體,並提倡遵循愛的原則,至少做到「不與任何人作對」。
第13條引用了聖經中的金律(黃金法則):「你願意別人怎樣待你,你就怎樣待人。」這是基督教倫理學中的核心準則,指導信徒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應遵循相互尊重和仁愛之道。
第14條提出了「神經」(這裡的「神經」可能是指上文提到的某種新的教義或啟示)的金律:「不與任何人作對」。這可以理解為一種更積極的和平主義理念,要求信徒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衝突,踐行包容與和諧,進一步體現了愛的核心價值。

三、神經第五章   塵土書
》第五章《塵土書》探討了人類的起源、局限性以及上帝創造人類的目的。作者指出,神用塵土創造了亞當的身體,並賦予其靈性,使之成為有生命的個體,但人的物質屬性(塵土身體)帶來了局限性和原罪,使人無法達到神的目標。人類區別於動物的關鍵在於被賦予的靈,而原罪並非源自行為或思想,而是源於不完美的塵土身軀。
在這一過程中,蛇(撒旦)作為神的工具,在伊甸園中引誘亞當和夏娃違背神的命令,以此試煉人類並讓人類認識到自身的局限和對神的依賴。通過吃分別善惡果(智慧果),人類雖然在物質文明上取得顯著成就,但在屬靈層面卻停滯不前,甚至趨於鄙俗。
作者強調,原罪的本質並非簡單地等同於偷吃禁果的行為,而是在於人類的塵土本質——即不屬靈的狀態。神通過歷史事件和試煉來提升人類的屬靈生命,目標是讓人與神同在,獲得永生。基督徒對原罪的理解有所不同,認為始祖的罪過通過耶穌的救贖得以赦免;而「神教」則認為罪在於塵土身體,追求屬靈身體的過程需要通過試煉和追隨神的腳步,而非簡單的信靠就能免除罪與死。
最後,作者提到,「神教」的使命是幫助上帝引領人類走向屬靈,以實現最終的救贖與永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6: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