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楊老師教學筆記)辯才的藝術

作者:楊立勇  於 2018-5-30 08: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子女教育|已有1評論

(楊老師教學筆記)辯才的藝術

坊間現在流行的「辯論」(debating),其實源於一種古老的藝術――辯才(rhetorics)

辯才(rhetorics),是一種延續了兩千五百年的藝術。

自古至今,湧現過許多傑出的辯才大師:從耶穌,莎士比亞,詹姆士國王《聖經》翻譯者,亞里士多德,西塞羅,但丁,荷馬,林肯,丘吉爾,馬丁路德金,比爾柯林頓,還有中國古代的「三寸不爛之舌」蘇秦,三國「舌戰群儒」的諸葛亮,甚至連鮑勃迪倫和嘎嘎小姐都可以算上(考慮到他們歌詞的影響力)。

辯才的培養,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莎士比亞時代,中學早上六點開始上課到九點,吃完早餐後繼續上課到十一點再吃午飯;一點鐘上課到五點,晚飯後再上一個小時。每周六天,每年三十六周,整整六年。老師每講一個小時的課,學生要花五到六個小時去記憶,背誦,消化。正是這種日積月累的苦練,才造就出像詹姆斯國王時代翻譯《聖經》的那批學者那麼深厚的功底。

所以,我要培養的學生不是只會辯論,而是要成為辯才。

首先,我要求學生學會用最簡單的單詞,短語和句子去表達深邃的思想。最典型的例子,我用的是漢姆雷特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俯拾即是。如「耐克」的廣告用語:「Just Do It」, 美國軍中對同性戀的默許:「Don't ask, don't tell 」,. . . 都是言簡意賅的範例。

與培養「辯論」學生最大的區別,是我要讓學生學會「修辭手段」的熟練使用。當年肯尼迪總統那句「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至今依舊萬口傳誦,用的就是修辭中的「交叉錯配法」(chiasmus)。丘吉爾的「鐵幕」
比喻,成了近代史的經典名詞。戴妃葬禮上艾爾頓約翰那首《風中燭影》和嘎嘎小姐那首風靡全球的《撲克臉》,也是我拿來為學生示範的「延伸比喻」修辭(extended metaphor)。

從「辯論」到「辯才」,中間隔著一道二千五百年的歷史長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fanlaifuqu 2018-5-30 08:50
口才也是雙刃劍,起碼我不喜歡口才太好的。他們缺乏誠懇!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2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