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九朝掠影

作者:瀑川  於 2021-12-6 00:4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百家爭鳴|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4評論

九朝掠影

一看這題目,有人就火了:「嘟!何處妖僧,竟敢口出狂言,以九朝命題,欺我史界無人乎?」
您別生氣,聽我先抖一回馬三立老先生的包袱。在《相聲的魅力》中,馬先生的笑話能讓暖瓶廠增產,能讓蘋果長成西瓜,能讓蛐蛐兒奮起咬貓。於是他搖著身子不無得意地說:「我是世界上一切生物、動物的靈魂工程師。」捧哏王鳳山先生問:「您一頓能吃幾碗乾飯?」馬老說:「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吃幾碗乾飯。」
作為一個文革期間畢業的半吊子知識分子,我也想效仿馬老,當一回不知道吃幾碗乾飯、不曉得天高地厚的人。十年前我發現學校的圖書館里有不少中文書籍,於是有了補課的機會。讀了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蔡東藩先生的《通俗演義》,還有幾篇高陽先生寫的大清國偏史。退休后想寫篇有關歷史的文字,可讀過的東西又忘記了。年老力衰,重溫大部頭的著述已不大可能。於是只好找個捷徑,瀏覽網站。通過比較理出點頭緒,意在以古為鏡,分析華夏何以千載至今?探討日後的可能發展。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本文意在把秦、漢、魏、晉、唐、宋、元、明、清九朝做一縱向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相同與不同之處。首先按順序列出九朝年表如下:[1]  [2] 

(2帝15年) 西漢     (13帝22年)  東漢   (14帝196年) 魏  (3帝45年)
-221   -206         -206     23                  25     220                    220     265            
 
西晉  (4帝51年) 東晉(11帝103年) 南朝(24帝169年)  隋  (2帝38年)
   265    316              317     420                  420     589               581    618           
   
 唐  (22帝290年) 五代(24帝77年) 北宋  (9帝 168年) 南宋  (9帝153年)
618    907                  902     979                  960    1127              1127   1279              
   
  元  (11帝98年)    明   (16帝277年)   清  (12帝268年)
    1279      1368              1368     1644          1644    1911           
  

(一)皇帝輪換周期
 
由秦至清共2132年。不算五胡十六國、北朝、遼、西夏與金,按上表計算各朝皇帝數總和為177人,加上新朝的王莽、西蜀二帝和東吳的四帝,共184帝。平均是11.7年/帝。大約11年多更換一次。具體到每個朝代,帝王周期又相差很大,秦7.5年/帝,西漢16.3年/帝,東漢14年/帝,魏15年/帝,西晉12.7年/帝,東晉9.4年/帝,南朝7年/帝,隋19年/帝,唐13.2年/帝,五代3.3年/帝,北宋18.7年/帝,南宋17年/帝,元8.9年/帝,明17.3年/帝,清22年/帝。周期最長的是清朝。[2][3] 
一般來說皇帝更替周期高於平均值的朝代比較穩定,比如清朝周期最長,為二十二年。宋、明都在十七年以上。元朝雖有近百年的壽命,但皇帝九年一換,可能是因為內部爭鬥激烈,一個皇帝尚未坐穩,另一個就急不可待取而代之。南朝的南齊延續了二十三年,經過了七帝,平均每帝在位三年。皆因你爭我奪,打殺頻繁。但此說也不盡然,隋朝的周期是十九年/帝。看似很高,但代表大會只開了兩屆。總在位時間才有三十八年。

(二)各朝壽命 

漢朝最長四百二十五年,其次是兩宋共三百二十一年,唐朝二百九十年,明朝二百七十七年,大清二百六十年。這幾個朝代的壽命都在二百五十年以上,乃是中國相對穩定的時期,借用物理術語,不妨稱之為穩定態。穩定朝代的壽命隨時間遞減表明了維繫一姓王朝的難度越來越大,皆因為君王無道與天災人禍,後來又加上外族和外寇的侵擾。
東晉和元朝的壽命為一百年左右,我們稱之為亞穩態。小於一百年的有西晉,隋、秦和三國中的魏等,壽命分別為五十一,三十八,十五,和六十年。我們稱之為非穩態,亦可稱過渡態,類似三相電機起動時的過渡過程,相位不定。南朝雖有一百六十九年,但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平均每朝壽命四十二年,應當屬於非穩狀態。五代十國並存七十七年,也不在穩定之列。[2] 

在這兩千多年的歷程里,中國處於穩態的朝代的時期佔73%,處於亞穩狀態佔9%,處於非穩狀態的佔18%。也就是說中國在近3/4的時間裡,國家基本穩定,老百姓得以安生。

(三)皇帝的壽命  

穩定朝代里,如果皇帝更換周期過短的話,一個可能的因素是皇帝本身的壽命不長。皇帝這個職業或工種十分辛苦。不管是爭強好勝型還是吃喝玩樂類的都活得很累。一個好皇上要管理數千萬甚至數億臣民,為國家大事晝夜操勞,寢食難安。一個壞皇上,面對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荒淫無度苟延殘喘。晚清的同治帝僅活了十八歲。此外皇上久居深宮,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健身房,不重視體育鍛煉;食物過於精細,維生素和營養不夠全面。再加上疾病防治和醫療條件的限制,因而得病的機會很多,痊癒的機會少。東漢的孝殤、孝沖二帝僅活了兩歲和三歲。康熙大帝少年時險些死於天花。此外也有不少皇帝沉湎於煉丹修道,希冀長生不老,如秦始皇和明朝的嘉靖。唐朝也有幾位皇帝死於靈丹妙藥。
壽命較長的皇帝有漢武帝(七十)、唐高祖(七十)、武則天(八十二)、李隆基(七十八)、宋高宗趙構(八十一)、明太祖朱元璋(七十一)、康熙(六十九)、乾隆(八十九)、道光(六十九)[3] 。冠軍還在清朝。值得一提的是宋高宗,丟了半壁河山,父兄囚禁塞北,他倒樂得逍遙自在,頤享天年。大概是前世修來的福分。
 
唐朝的二十位皇帝的年齡從高祖到末帝分別為:70,51,56,82,55,55,55,78,52,54,64,46,43,30,18,32,33,50,41,37,38,17。平均年齡48歲 [3]。儘管百姓山呼萬歲,祝願皇帝們萬壽無疆,他們中間的大多數還是不得長壽。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西漢帝王的壽命依次為:62,24,62,46,48,70,21,43,44,45,25,15,21[3]。 平均40.5歲。比唐朝小7.5歲。這個數字錶明從漢至唐的一千餘年裡,中國人的生活條件和健康水平有了改善。再看看清朝的狀況,進關后十位皇帝的壽命是:24,69,58,89,61,69,31,19,38,61 。平均壽終年齡為52歲,比一千年前的唐朝又提高了四歲。基本證明了這個論斷。
當然這只是個猜想,確鑿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證明。東漢皇帝的平均年齡只有29.7歲,因為內中有四個皇帝未及弱冠就駕崩了。明朝皇帝的平均年齡為43.3歲。活過四十歲的只有六人,不到50%。
工齡最長的皇帝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次是乾隆,在位六十年。漢武帝劉徹,在位五十五年。這三人的服役年限都超過了蔣南翔校長號召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誠然可敬。可惜他們都不是清華校友。工齡最短的皇帝出在東漢,孝殤、孝沖皇帝和少帝,僅一年。孝質皇帝兩年。按說不該享有退休費福利待遇。元朝有三個皇帝工齡只一年。

(四)開皇的身世
 
開國皇帝的身世主要有兩種,一是來自平民百姓,代表人物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劉邦雖然做過小官,不過是亭長的級別,相當於今天街道辦事處主任或黨支部書記。朱元璋更慘,從小家貧如洗,食不果腹,不得已出家當了和尚。三國的劉備也出自寒門,雖然自稱是漢室宗親,但除了兩隻大耳朵和長胳膊,沒有任何憑證。窮得都賣草鞋了,還想跟皇帝攀親。要不是漢獻帝走投無路,需要一根稻草,他也不會承認他這位八竿子夠不著的皇叔。
除了這幾位出於市井平民,大多數開國皇帝來自封建貴胄或地主豪強。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原本就是七國之中的一位國王,靠著武力與謀略,吞併了六國,自成一統。唐太祖李淵在隋朝已進封唐王,身兼山西省軍區司令。他的小兒子李元霸手舞雙錘,有萬夫不擋之勇,乃是隋唐的第一條好漢。宋太祖趙匡胤在北周身為殿前督點檢歸德軍節度使,擁有軍權。相當於總參謀長或軍委主席。從而有能力發動陳橋兵變,廢周立宋。元、清兩朝有點類似,先在塞外做大,然後乘人之危,以摧枯拉朽之勢入主中原。 
一般來說,大多數平民領袖在財力、物力方面缺乏根基,加之不能高瞻遠矚胸懷韜略,故而很難成事。這就是歷次農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的原因。劉邦和朱元璋只是兩個特例,靠的是文官運籌帷幄和武將的英勇善戰。此外像劉、朱這樣的開國皇帝必須要親自馳騁疆場戎馬倥傯。像奧運會的拳擊運動員,需要真本事把對手一一擊倒,然後才能升國旗、唱國歌,改朝換代。他們的政權完全靠白手起家拼出來的。故而這兩位皇帝也比較強悍,頗具風起雲揚一呼百應的氣勢。
 
(五)建國的途徑  
 
各朝建國的途徑可分為武力征討,權臣篡逆和軍事政變。 
大部分朝代的開始都得靠武力廝殺,你爭我搶。最後勝者為王,敗者作寇。秦始皇靠武力先後滅了六國。漢高祖面對強敵項籍,在垓下一戰採用韓信的十面埋伏,一決雄雌。靠軍事政變取而代之的典型是宋太祖。周世祖柴榮開創了一個良好局面,他順手篡奪了前朝成果。清朝有點特殊,先在關外形成一種入侵的態勢。趁明末政權危機四伏的時候,八旗子弟跟隨著「帶路黨」吳三桂先生,輕而易舉地拿下北京。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開化較晚的滿族強人把中國治理得還挺好,令漢人汗顏。可惜他們來的不是時候,使中國在西方大變革的時代落伍了。
權臣篡逆的典型莫過於陰謀肆虐的三國了。曹氏經過了兩代人的努力,打好基礎。先是漢末丞相曹操權傾朝綱,指鹿為馬,挾天子以令諸侯;接著兒子曹丕大權獨攬廢了獻帝,登基自立。沒想到曹氏政權又以同樣的方式斷送於權臣之手。只不過司馬氏的城府更深,用了三代人的時間奪得王位。在司馬懿和司馬昭父子之後,由官三代司馬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建立西晉。看來在中國靠心計奪取政權還得真要好事多磨,前赴後繼。沒有這點兒耐心煩兒,您就別往哪兒琢磨。
沒想到以權篡位的曹氏專利一發不可收拾,被如法炮製了好幾百年。到了東晉和南朝,在長江流域竟然形成了一個朝代更替的子程序小循環,Do-while loop。開始,大將軍劉裕廢了東晉,建立了南朝第一個政權,宋。五十九年後,南兗州刺史亂中奪權,蕭道成建立了齊。二十三年後,雍州刺史蕭衍引兵進了建康,建梁。五十五年後,任震遠將軍的陳霸先又建立了陳。這種交替方式日趨成熟,像麥當勞快餐店一樣,簡捷輕便。不會因熊掌難熟,熬上好幾年。也不會因連年征戰而造成動亂不安。又好像一台計算機每次只換了一台中央處理機(CPU),硬碟、記憶和機殼照舊。儘管城頭變幻大王旗,南朝的經濟發展照行不誤。 
按維基百科,陳武帝還是一位好皇上。陳霸先節儉樸素,飲食簡易。他吃飯用陶瓦之器,後宮不設樂女。在政治上寬政愛民,不搞株連。在軍事上抵禦外族,實施改革,使江南的GDP迅速增長。亂世中居然出了這麼一位明白人,卻也難能可貴[4] 。可惜這樣的君主如鳳毛麟角,不可多得。
 
(六)盛世與中興 

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和平穩定的時候佔了多數,但是由於自製聰慧的皇帝不多,再加上天災人禍,老百姓的日子難免貧苦艱辛。一般來說每個朝代開始,開國之君剛從兵荒馬亂中闖了出來,對下層百姓的煎熬同情憐憫,因而會分田減賦,給他們以喘息的時間。這就是史書中所說的讓步政策。除了開頭的這點好日子,人們把值得稱頌永慶昇平的年景贊為「盛世」, 把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的年號稱為之「治」。在朝代中間重振國威的則叫作「中興」。
至於中國歷史上有過多少盛世,諸家觀點不一。我看叫順了嘴兒的應當有兩個,即清朝的康乾盛世和唐朝的開元盛世。也許五十年後,歷史書上又會增加一個江胡或胡習盛世。那是後人的事兒,咱這代插不上嘴。
康乾盛世指的是清朝從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起,開始出現了經濟全面繁榮時期。到雍正和乾隆中期,清朝國力達到鼎盛。這種局面連續一百多年,是清朝統治,也是中國達到的高峰。故史學界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5] [6][7][8]。當然即使在盛世,也不是一帆風順。乾隆年間就有過大旱,餓殍遍野,人相食[9]。滿人進關,漢人不服,自然又少不了殺戮,當然也少不了文字獄的迫害。這又是盛世中的陰暗一面。
開元盛世指的是是唐玄宗統治前半期。唐玄宗治國初期勵精圖治,任用賢達,發展經濟,重視教育,使得天下盛平。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開元盛世。唐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不得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的奢靡之風。在他前期的英明領導下,唐朝的財政豐裕,倉廩充實,人民幸福 [10]。
西漢初呂雉之後, 父子檔文、景二帝,輕徭薄賦,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發展,國力增強。史稱文景之治。東漢明帝進抵天山,殺敵千餘,追至新疆,擴充疆域。同期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東西聯繫。明帝和他的兒子章帝在位期間,開創了一個黃金時代,史家又稱明章之治。[2] 到了唐朝又有貞觀之治。
歷史中著名的中興是東漢的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他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金,振興農業,百姓在連年戰亂之後逐步穩定下來,史作光武中興。[2] 
從歷史上的盛事與中興不難看出幾個問題。第一,在封建制度下,國家治理的好壞與皇帝的領導水平有直接關係。遇上一個好皇上,他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國家就會富足。第二,中國的老百姓大部分安分守己,自食其力,很容易接受領導。但凡統治者能輕徭薄賦,照顧農民的利益,老百姓就會勤勉耕耘,發家致富。從而增加歲入,充實國庫。第三,因為皇帝的生活條件和特權優越,又囿於血統,所以歷史上出現的壞皇帝比好皇帝要多得多。因此盛世最終還會變作衰敗。即使同一個皇帝,比如唐玄宗,也會來個半截革命,虎頭蛇尾,從開元的盛世一下子墮落為天寶的亂世。以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來還是制度問題。

(七)衰亡的原因 

由秦至清兩千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經歷了大大小小二十多個朝代,平均一百年更換一次。其中有十來個小朝廷只有幾十年的短促壽命。原因有許多,但根本有兩個。一是血統傳遞導致領導水平的下降,二是沒有民主制度的制約。人類在繁衍過程中可以遺傳許多生理信息,比如身材、體型、五官,甚至家族疾病史。但是不能傳遞道德品質、能力與才幹。這就是所謂的「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儘管每個朝代之初都有幾位有作為的皇帝,但傳著傳著,總會出現幾個不肖之子,或者生活奢侈,或者迷戀女色,或者無所作為,或者修仙學道。最後使老祖宗千辛萬苦創建的基業毀於一旦。即使在王朝末日出現一位力扭乾坤的有志之士,然而空有報國之心,終無回天之力。比如明思宗朱由檢,雖然他德能兼備矢志不渝,體恤民情,多次罪己。終因積重難返大勢已去。最終無可奈何飲恨煤山。令後人為之涕泣。
中國皇帝乃上天之子。天子乃是紫薇真主下凡轉世。因此皇帝具有無上的權力,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絕對自由的人,不管何等酒池肉林荒淫無度,也沒人敢規勸阻止。比幹上諫紂王,慘遭剖心而亡。海瑞上諫嘉靖,陷入牢獄之災。因而直言敢諫的忠臣寥寥無幾,謀取功名阿諛逢迎的小人卻比比皆是。於是至高無上的皇帝終會被奸佞之徒欺瞞,最後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走向衰亡。在一百八十多位皇帝中,廣開言路的皇帝不多。唐太宗李世民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開創了唐初欣欣向榮的局面。可惜能夠效仿貞觀天子的沒有幾人,包括李氏自己的子孫後代。
如果按照堯舜的舉賢禪讓的辦法,情況或許會好一些。由禹之子啟開始的家天下乃是朝代興亡反覆發作的一個根本原因。俗話說:「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 既然家天下不能保證後繼者才德兼備,人民不高興了,自然會把靠老祖宗的遺產吃喝玩樂的昏君趕下台去。
除了血統和皇權至上,還有一些具體的原因。比如後宮干政,閹豎作亂,外戚專權,佞臣讒言,藩鎮造反,擁兵自重,權臣做大,等等。當然還有外寇進犯,自然災害,百姓暴動等因素促使皇權的衰落。漢初有呂氏專權,清末有慈禧垂簾。尤其是這個慈禧,從同治到光緒兩朝問政四十多年,吃喝玩樂因循守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近百年的災難。王莽篡位屬於外戚專權。閹豎作亂可見於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以及明朝的王振和魏忠賢。
 
(八)統一與分裂

自秦以後中國開始崇尚大一統的天下。開國皇帝一旦打開局面,收拾疆域重整河山便成了首要的任務。於是在兩千一百多年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都處於統一的狀態。處於分裂的時期有三國四十五年,東晉一百0三年,南北朝一百六十九年,五代十國七十七年,南宋一百五十三。總合五百四十七年,佔26%。即國土統一的朝代佔了74%。  
在夏-商-西周的一千三百多年裡,中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奴隸社會。自東周(-770年)開始,周天子式微,權力逐漸下移,地方諸侯順勢獨立。從三家分晉的紀元前475年,中國又開始了長達二百五十年的分裂混戰局面。為了領土、資源和霸主地位,諸國之間相互廝殺吞併,最後形成七雄和十幾個小國的格局。分裂與征戰無疑會造成老百姓的苦難和負擔。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中國從星羅棋布的七十多個小國兼并成七個大國,用數學的語言來說,這種由多變少的函數的最終極限就是統一,因而統一成了不可避免的社會規律。最後變法成功的強秦在始皇嬴政的領導下,勢如破竹在十年的時間裡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把中國轉變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中國開始樹立「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尊稱。
第一次大一統維持了四百多年。東漢末皇帝懦弱,宦官專權,再加上大旱無收,賦稅不減,爆發了黃巾起義。為了鎮壓起義,奄奄一息的漢皇室徵集了一大批軍閥權貴。起義的烈火被撲滅后,這些軍閥又連年混戰,逐鹿中原,最後形成三國鼎立的暫時平衡。中國大地進入了羅貫中先生所說的合久必分的時期。其間蜀漢的諸葛亮不負先帝臨終重託,六齣祁山。他的繼承者姜維又謹遵師命,九伐中原,使得西蜀民生凋敝傷了元氣。西蜀終為魏國所滅,繼而北魏吞吳。
司馬氏的西晉勉強統一了五十年,中國又處於南部的東晉和北部的五胡十六國的分裂狀態。自公元三世紀始,北方少數民族開始登上中國的歷史舞台,成為導致分裂的主要因素。西晉五十年的短暫統一竟然引發了連續二百六十多年的分裂格局,比戰國時期還長。這些年南北雙方都處於無穩狀態,小朝代更替如走馬燈一般,悠忽變換目不暇接。
歷史表明在每次大分裂之後,管理國家的難度都會加大,需要連續出現幾位強勢君主才能穩住陣腳。稍不留心就會得而復失。
北方終於出了一位有作為的隋文帝楊堅,重整河山,建立三省六部的規章,開啟了科舉選才的進步措施。但其子不孝,竟使好端端的帝業於十五年後移交到李唐之手。這唐朝還真出過幾位開明之君,李世民、李隆基,就連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武則天都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序。但這不能保證李氏皇族不出昏君。290年後中國又開始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延續了七十多年。
公元960年,趙宋恢復了一姓天下。執政一百六十年後,挖地道嫖妓女、發明瘦金體的趙氏後人把北部江山丟給金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宋徽宗也沒白忙活,生的兒子夠一個排的建制,陽剛之氣了得。宋高宗趙高偏隅臨安,心安理得地開始了燈紅酒綠的小康生活。中國自秦以來又開始了第四次分裂,這次分裂延續了一百五十年。
自十二世紀蒙元統治中國以來,中國人民大概厭煩了分裂打殺的混沌格局,儘管連續換了五個朝代,元、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了太平天國和日偽佔領的十四年,中國在這七百三十多年裡基本上沒有偏離統一的軌道。這表明,經過一千多年的實踐后,朝野開始認同一個統一的國家,統治大國的技術手段也臻於於完備。


(九)歷史的重複 

不知道因為什麼,中國的統治階級不善於總結經驗,就像像沉迷於毒品一樣,不可自拔。許多事情,不,是許多錯誤總在重複。如漢代有後宮專權,到了清末把江山交到慈禧老佛爺的手中。東漢有宦官干政,到了明朝又出了擾亂朝綱的閹豎王振、魏忠賢。當然按毛澤東的說法,對任何事物都得一分為二。清初的孝庄皇后一手拉扯大兩個天分不錯的皇帝,先後防止了多爾袞和鰲拜專權,為盛世準備了必要的條件。像武則天一樣,她也應當是巾幗不讓鬚眉的典範[11]。 
秦朝和隋朝相隔八百年之久,但有雷同之處。他們都出現在一個長達三百年的大分裂之後,秦始皇和隋文帝又都是大有作為的開國之君,掃蕩狼煙歸一統,足顯男兒大英雄。此二帝在治理國家方面也都表現出色,而且具有創造性。此二帝的長子扶蘇和楊勇也都相對仁慈。但此二帝的皇位卻落入暴戾無道的第二個兒子。結果使鐵打的江山只傳了一代便嗚呼哀哉。

秦朝和隋朝的二世皇帝的帝位都是藉助權貴的協助靠陰謀詭計明奪暗搶得來的,他們也都是青史垂名的亡國暴君。然而這種搶班奪權的模式也不能一概否定。唐朝二世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弒兄逼宮獲得的。他卻成了中國歷史上一位難得的明白人。看來任何事情也都有它的偶然因素,不能一概而論。
總的來說,錯誤的重複出現是封建制度造成的。例如老王早逝,新王年幼,或者新王羸弱,他最親近的人莫過於母親。這就是後宮垂簾的必然原因。如果王后軟弱,她又必須依靠外戚,於是王莽趁勢作亂。此外皇帝從小到大,都有一群太監陪著。這些太監又逢迎獻媚陰陽怪氣,讓小皇帝覺得他們是最可靠的人。因而,中國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宦官當道。解決問題的根本是改變制度。京劇《二進宮》就是一個典型的太師奪權母後代管的故事,可惜在正史上沒找到依據。
中國的統治者不能以古人為鏡,不能從失敗的教訓中提煉出政治疫苗,當然也不會注射給子孫後代,他們總在不斷地重複前人的錯誤。追究原因恐怕還在制度。皇帝們依仗絕對的權力,總是利令智昏,錯誤地估計形勢。每次成功之後,他們都誤以為江山永固躊躇滿志。因而不能居安思危,自我節制。最後從九斤降到六斤,一代不如一代,愈演愈烈,直到重蹈失敗的覆轍。
此外,統治者在思想上比較僵化,沒人能夠意識到要想永世太平,必須拋棄秦始皇發明的獨裁製度,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消滅特權。當然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利益慫恿下,不管是誰,成功后的第一選擇,自然還是坐上龍椅,過把龍癮,讓他的子孫後代也洪福齊天。在一個閉關鎖國的系統里,沉迷於皇權的怪圈不可自拔,從而這種重複延續不斷。
不過歷史上有些事情是無法重複的。比如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演不成了,司馬懿只要派出兩架直升飛機,用紅外線探測器一掃,就能知道西城有沒有十萬神兵。當然孔明也可以學習開幕式的假唱,打開音響玩個假彈,讓司馬師聽不出任何破綻。馬連良先生最拿手的《草船借箭》和《借東風》也唱不了了。交戰雙方都能從電視節目里截獲十日的天氣情報,有充分的時間防範。

(十)思想突破 

中國歷史中不乏為了個人利益和皇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精英,如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如頭懸樑錐刺股的蘇秦,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如留取丹心照漢青的文天祥,這些動人的事迹流傳千古,值得肯定。但中國缺乏高瞻遠矚破舊立新的思想家。主要因素有三,一是儒家思想的桎梏,二是小農意識的束縛,三是方塊文字造成的思維僵化。 
比西方的文藝復興稍晚一些,在明末清初,中國也出現過幾位博學卓見的學者。如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他們能衝破傳統的封建綱常,批評絕對的皇權,是早期封建皇權的挑戰者。他們認識到,封建國家只是一家所有,與老百姓沒有關係。主張廢除專制的國法,建立萬民共有的天下。遺憾的是他們生不逢時,趕上明亡清始。這幾個哲人又節氣凜然不仕清廷。因而他們的思想未能開花結果,更說不上在社會上得以實踐。
相對而言,中國缺少歐洲的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與康德等。這些人的超前意識領導了17、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輿論的基礎,是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歐洲的第二次新思想運動。為西方的振興與發展鋪平了道路。然而此時的中國正陶醉於康乾盛世,百姓山呼吾皇萬歲。沒想到中國的一顆剋星正在西方冉冉升起。讓他們用鴉片當武器炸開了中國的大門。 
中國的政治精英也缺少伊藤博文式遠見卓識的的人物。鑒於鴉片戰爭的失敗和日本自身的懦弱,早在1868年日本就發起了明治維新,為日本改型為君主立憲和發展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從此東瀛的日本結束了封建割據,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於是中國的另一顆剋星又在東方出現。二十年後,牛刀初試,日本海軍打敗了外強中乾的北洋水師。從此除了西方列強,中國又開始飽受東洋之辱,直到二戰結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用資本主義的石塊砸開了中國這枚古玉。
鴉片戰爭后,面對國家的百孔千瘡,搖搖欲墜,琳琅滿目的卻是舉國皆醉,沒人清醒。關鍵時刻沒人指點迷津,探索出路。倚仗著地大物博,統治者繼續割地賠款,維持著小朝廷的奢靡生活。直到甲午之敗,才有人挺身而出,主張變法。無奈仇視變法的勢力太強,六君子坦然義赴刑場。
幾年之後,又湧現出以孫逸仙和黃興等人為首的同盟會,即後來的國民黨,企圖以三民主義救國於水火。從反封建反帝制的角度,辛亥革命成功了。但是很快孫先生大權旁落,中國這塊發霉的蛋糕又被一群地方軍閥哄搶,連年內戰。
歷史學家應當昭示國人,中國為什麼出不了站高望遠為國家富強而捨棄一家之利一己之私的政治家哪?難道中國人生來就不會解放思想?

(十一)談古論今
 
統而言之,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在從秦至清,由清至今的似水流年裡,一直在進取,一直在奮鬥,一直在為自立於民族之林而前赴後繼勇往直前。但是由於思想上的保守,這種社會進步只體現出量的變化,而沒有帶來實質性的突破。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 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果和長足的進步。 從此中國取消了帝制,中國人割掉了辮子,中國不再擔心幾個似男非女的宦黨獨霸朝綱,中國也不會再陷入後宮的垂簾聽政。因此也減少了因為權力爭奪而引發的宮廷內鬥,減少了改朝換代給百姓帶來的苦難。這無疑是不小的進步。
然而飽受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國的人民已經習慣於封建專制,習慣於緊跟一位偉大的領袖,習慣於等待神仙皇帝的恩賜。所以中國的政治一直是少數人的政治,因此中國還只能停留在強人的國家。強人好,大家都好。
 以古為鏡,中國應當認真學習西晉的歷史。西晉王朝是一個門閥貴族的政權。晉武帝司馬炎在完成統一之後對晉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整,但由於晉臣多為前朝的名門望族,故而他們提出的政治改革多以保障其自身地位為主;所制定的經濟措施,又以保護士族門閥的利益為前提。他們頒布戶調式,規定男女占田的假定畝數和應當負擔的實際畝數,允許官吏按官品高低佔有不同數量的土地和佃戶,承認官僚地主的特權。曹魏時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晉已發生相當大的變化。中正官職多為世族門閥出身的官僚所把持,他們制定的制度成為為他們自己擴充勢力的工具。[2]   

     西晉時期,豪門望族的權力和利益得到發展壯大,士庶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從而削弱了統治集團的力量。門閥士族的空前發展,加大了他們與皇權的矛盾,也直接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動亂的根源。這一時期,統治集團奢侈腐化,聚斂了大量財產,互相爭豪比富。許多士人身處亂世,悲觀消極,逃避現實。終日飲酒清談,玩世不恭。於是清談、玄學之風一時興起。[2]   

(十二)歷史特點

  縱貫九朝歷史,中國的統治者有以下幾個特點: 

(1)權利高於一切

 統治者們冒著生命危險,血戰沙場,屍骨成堆,為的就是一個權字。因為中國的潛規則是勝者王侯敗者賊,誰要是勝了,誰就有了一切。誰要是勝了,誰的家族就有了一切。誰要是勝了,誰的子孫後代就有了一切。這麼好的一本萬利的買賣誰都會鋌而走險,不肯錯過。何況在戰爭中死去的大多數是平民百姓,他們本來就應當是君主的奴隸。

(2)保守勢力頑強

在中國曾經不止一次有人提出變法,但都以失敗告終。成功只有一例,即戰國中期的衛鞅變法。能夠接受新法並實施的也只有秦孝公一人。100多年後,由貧致富的秦國終於強盛,六王畢,四海一。

 漢有賈誼、晁錯的削藩之法,唐由王叔文變法,宋有王安石變法,明有張居正,清有百日維新,這些變法的共同歸宿都是失敗,而且往往會帶來殺身之禍,如晁錯、譚嗣同;或有一大批涉案官員被貶,如賈誼、柳宗元。為什麼這麼多變法都會失敗?因為變法會觸及封建權貴的切身利益,他們又掌握著軍隊和行政權。對於任何新法,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國家的富強,而是他們是否會繼續享有封建特權。歸根結底是一個私字。因為中國統治階級的特權太多,他們是一群嬌生慣養的公子王孫,除了吸吮人民血汗,別無所長。他們嗜財如命,嗜權如命,寧可亡國,一起完蛋,也不願失去自身的權力和利益。

(3)內硬外軟

自戰國以來, 中國的各種勢力一直熱衷內鬥,你爭我奪,互不服氣。在對外方針上,卻大多採取了守門員的姿態,萬里長城就是例證。雖然它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樣,留下了偉大的文物,但最終也未能阻止北部民族的南侵。在中國歷史上近180多位皇帝中,敢跟外族或外國人叫板並且打贏了的只有少數幾位,如漢武帝、漢明帝和清康熙等。
漢族人在內鬥中驍勇驃悍,甚至兇殘狠毒。秦趙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俘虜四十餘萬。漢人在相互討伐中湧現出不少的明將,譜寫了輝煌的戰績。光是三國中就有著名的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在近代史中,還有蔣介石的五次圍剿,有解放軍的三大戰役。中國人在內鬥中顯示了超常的勇猛頑強。但是對外來的侵略者,卻又離不開一個軟字。
為了拉攏妥協,西漢和唐朝的統治者都採取了聯姻和親的辦法,安撫平息外族的進犯。把家裡的女人當作防止戰爭的工具,難怪後來有不少男人都愛吃軟飯。在日本人佔領的時候,蔣委員長被人窮追猛打,數次遷都,狗攆鴨子般追殺紅軍的神氣勁兒再也沒有了。身為國家軍人,卻眼看著國民被日寇屠戮,真是奇恥大辱。 
日本投降后,國共雙方都能嚴格遵守日內瓦公約,保護投降的日軍官兵不受傷害。可是他們對雙方各自的俘虜卻大開殺戒,把日什麼瓦的條約忘得一乾二淨。中國人對自己人狠,對外國人寬。內外有別,這大概也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

(十三)展望未來

 現在文學報道喜歡用些數理化的名詞,諸如折射、軌跡、升華等,我也趕個時髦亦步亦趨,用個外推(extrapolation),即從已知的一組實驗數據按曲線的發展的趨勢來確定下一個臨近點的未知數值。所謂「觀今必鑒古,無古不成今」便是。由古可以明今,由古和今又可以預測不久的未來。當然少不了會有誤差。俗話說,七歲看大,八歲看老,通過自秦至清兩千多年的封建歲月,我們又能看到什麼哪?  
(1)自秦以來,中國已經有過四次次分裂。自元之後,已經連續有近八百年的統一。統一的中華已被所有的人所認知。因此中國未來再分裂的可能性不大。
(2) 自秦以後,中國發生的所有變革或變法都以失敗告終。守舊勢力太強,既得利益難丟,因而中國的政治改革很不樂觀。官員多如牛毛,辦事的沒有幾個。大部分都在利用官位謀求私利。這些人長期把官場當成職業,除了作威作福,別的技術一無所有。失去官位就丟了飯碗,一家人就要喝西北風。這些人將是阻礙變革的強大阻力。取消了終身制之後,退休的官僚也會加入到保守行列,這種阻力因而越來越大。改革很難實現。
(3)盛事需防天災。 儘管年景好的時候,豐衣足食,太平盛世,但一旦遇上大面積的旱澇之災,顆粒無收,而百姓手中的積蓄有限,從而會引發內亂。因此盛世時應當節省,充實糧倉,以應不測。
  (4)反貪防貪。 中國的部分官僚群體已經墮落為社會蠹蟲,如不制止,早晚會像癌症細胞,擴散到全身,導致中途衰敗。貪腐嚴重必使民怨鼎沸,心中不快。當然最可怕的就是官員中的賣國漢奸,把國家機密賣給他國,使國家處於挨打的地位。
後記:

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隔洋遠望,祖國依稀可見。她好,我為之笑。她病,我為之哭。以西洋為鏡,看到自身不足,絕非我不愛之也。但願能以杞人之憂,拋磚引玉,為國家中興獻一臂之力。
2012年9月10日, 完稿於弗吉尼亞。
感謝:
 [1] 新華字典,1979年12月版。
 [2] http://www.tqxz.com。
 [3] http://www.chinaculture.org/cnstatic/review/rev88.htm 
 [4]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88%E9%9C%B8%E5%85%88。
[5]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4%B9%BE%E7%9B%9B%E4%B8%96。
[6]/%E5%BA%B7%E4%B9%BE%E7%9B%9B%E4%B8%96
[7] 《康熙王朝》陳道明、斯琴高娃主演。
[8]《乾隆王朝》,導演馬驍,主演焦晃、陳銳、詠梅、左小青等。
[9] 天下糧倉,導演吳子牛,主演杜語錄,王海燕,王亞楠等。
[10]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6%8B%E5%85%83%E4%B9%8B%E6%B2%BB。
[11]《孝庄秘史》 導演:尤小剛,劉德凱 主演:寧靜,馬景濤等。


農民的特點、選擇與貢獻

古人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舟指的就是皇家;廣義上說,這水就是人民。狹義地講,在中國人民就是農民。
中國農民是個怪異的群體,他們人數眾多,但是通常沒有自己的主張,不愛講話,只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祖祖輩輩成年累月地在田裡耕作。他們養活了皇家、政府和那些非農業的人口,可他們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更可貴的是,他們很少發牢騷出怨語。即使在中華崛起后的今天,牢騷太盛的還是那些城裡人,房價高了,買車難了,看病貴了。可是農民根本沒有資格去考慮這樣奢侈的問題。

農民的歷史貢獻

幾千年的大多數日子裡,農民作為一個整體就象一池平靜的春水,無聲無息,無風無浪。但是這種平靜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們必須有塊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必須留下養活一家老小的口糧。然而這樣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也常常得不到滿足。遇到一個不爭氣的皇帝,遇到一群貪得無厭的官吏,遇到大旱大澇的災荒,農民不得不吃糠咽菜,甚至用樹皮和白土充饑。這時他們超強的忍耐力已經被推到極限之外。於是他們高舉義旗,揭竿而起。平靜的水面開始興風作浪,皇家和政府的安樂船開始搖動。
秦朝的陳勝、吳廣,西漢的赤眉、綠林,東漢的黃巾,隋末的十八路反王,唐代的黃巢,宋代的梁山和方臘,元朝的紅巾軍,明末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清朝的太平天國和捻軍,幾乎此伏彼起接連不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幾百年就會發生一次。雖然這些義軍難逃被剿滅的下場,但是他們在相當大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的基礎,促進了一個朝代的滅亡。奇怪的是最終滅亡的只是一個朝代,並不是那個惡性循環的制度。
雖然在改朝換代中貢獻最大的是農民,但是通過農民起義而獲得政權的平民領袖在中國歷史上只有三位,他們是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還有我們近代的毛澤東先生。歷史表明農民起義的最後成功離不開一位厲害的領袖。
不管新朝的皇帝來自擁兵自重的權臣,還是平民百姓,他們上台之後都會給農民一點喘息的時間,醫治戰亂的創傷,恢復戰前的生活水平。於是農民重新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大中華的池水又恢復了平靜。
因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對農民的盤剝,農民又是國家人數最多的群體。儘管他們很窮,但是只要從他們每人身上索取一兩銀子,集中到國庫,就是幾千萬兩甚至幾億兩。於是農民在新朝建立后還得承受著苛捐重賦,沒過上幾天的好日子便開始按照負指數規律衰減。過了幾個半衰期后,他們實在受不了了,又把鋤頭和鐵耙當成武器,跟厚顏無恥的政府叫板。
農民經濟地位和文化水平

農民們費了不少力氣把政府動搖或推翻,可是他們為什麼不能建立一個捍衛自身利益的政府?他們為什麼不能開創一個不要皇帝的制度?這關係到農民的經濟條件和教育水平。
首先中國農民是以家庭為中心的個體經濟,他們只要有幾畝地種莊稼,打下的糧食夠一年的口糧,基本生活條件就會滿足。最多用幾個雞蛋到集市上換一盒火柴或二兩燈油。他們有菜園子,有白薯窖,有幹活兒的牲畜,甚至有碾有磨,可以自己做豆腐。這樣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細胞就象周期表上外圍滿殼層的元素,諸如氦、氖、氬、氪,呈現惰性。他們可以各掃門前雪,老死不相往來。因此只要社會動蕩沒有衝擊到他們家裡,他們就會默默無聞地耕作,重複著生兒育女的循環。
其次,中國農民的生產力低下,除了能夠養活一家人外,他們沒有多少結餘。除了少數地主富農,多數農民不會有隔年的儲備。因此他們和孩子不能懈怠,必須早起晚睡,包括餵豬養雞,播種保墒,秋收揚場,沒有一點閑空。因此,他們沒有學習文化的機會。於是無知導致了愚昧。他們以為只要自食其力,安分守己,就會有飯吃。他們不去考慮如何提高產量,他們不知道培育新品種,他們也不想知道什麼叫科學技術。愚昧無知的結果是一代一代重複著清貧的日子。
農民由於世世代代被拴在土地上,鄉土觀念很重,如俗話說的故土難離。最多也就是每年去幾次集市。因此農民思想保守,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不求發展。抱守殘缺和目光短淺使他們不想關注社會制度這樣的基本問題。只要皇家給我喘氣的機會,我可以按時交租,寧願過著踏實的日子。所以他們不會問責官府,不會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張。農民的這種與世無爭的處事哲學助長了統治階級胡作非為貪污腐敗的行為。直到腐敗程度超出了他們的容忍。
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使得農民群體養成了自私自利的習慣。他們主張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他們信念著無利不起早,他們提倡好屎不落外人田。象華盛頓建立民主制度,象愛迪生髮明燈泡,象開普勒研究天體運行,那都是造福於他人的事情。他們關心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們努力的目標是給兒子蓋一套瓦房,娶妻生子。至於革命,那是為別人掉腦袋的蠢事。他們不關心秋瑾被殺,他們想要的只是一塊沾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基於農民的這種習性,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法國的大革命很難再中國發生。如果說中國是沉睡的獅子,這獅子就是慣於沉睡的農民。
新朝統治者,不管是來自皇室貴胄還是市井平民,他們的根基也都農民,他們成長的社會環境也離不開農村,因此他們的思想方法和執政綱領也都受著農民意識的左右。首先是自私,他們必須堅持血統因襲,政權不落外姓,把自己的兄弟子女各個分封,同享榮華,永傳富貴。為了保住江山,就要建立龐大的政府和軍隊,這些開支都必須均攤在農民的頭上。他們雖然來自農民,但是還得繼續剝奪農民。不這樣做,他們就不是農民了。因此新的朝代建立之後,農民期盼的利益又石沉江底。
農民的選擇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不光碟機逐了韃虜恢復了中華。更重要的是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為了完成這一神聖的使命,以孫中山先生為領導的仁人志士前赴後繼,英勇頑強,為了民族大業坦然就義。那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遺憾的是,中國的資產階還不夠成熟,甚至非常軟弱,無法把這場革命繼續下去。
接踵而來的是軍閥混戰,爭奪地盤。這些人不過是拿著槍杆子的一群農民,他們不管國家的前途,他們不管民族、民權和民生,他們所要的就是佔據山頭,就是從農民身上繼續壓榨出錢糧俸祿,維持自己和家族糜爛的生活。躋身於總統要職的袁世凱還鬼迷心竅要當皇帝,辛亥革命的果實岌岌可危。可惜孫先生不幸於1925年早逝,使三民主義的發揚光大失去了舵手。
恰恰在這個時候,蘇俄的十月革命送來一股東風,使得不少激進的知識分子走上了另一條共產救國的道路,和三民主義分庭抗禮。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蔣介石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來對付共產黨這個小兄弟。從1927年開始,國共之爭便提上日程。國軍的五次圍剿迫使紅軍北上長征,另闢根據地。
1937年,日本軍隊從華北開始,在不長的時間裡佔領了半個中國。國共兩黨又一次合作,聯手抗日。中國在八年的抗戰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土淪陷,軍民死傷千萬。原本弱小的共產黨在八年裡獲得了成長壯大的機會,以至於在抗戰勝利之後可以和國軍逐鹿中原。
在國共開始對峙的時候,國民黨方面號稱大軍四百三十萬,共方只有一百二十八萬。且不說各自地盤的大小,僅國軍的力量已經是共軍的三倍多。然而從1946到1949僅四年的時間,國軍被共軍打得落花流水,退踞小島台灣。為什麼共產黨的軍隊能夠以弱勝強,扭轉乾坤呢?其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的盲目選擇。
三民主義雖然提到民生,提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但由於國內的混亂局面,很難付諸實施。而另一個黨的口號卻很簡單,那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把一場嚴肅的政治革命演繹成暴動,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從西方的角度,這是不能令人接受的革命,這些革命者不過是一群暴徒。你憑什麼要打人家土豪,你憑什麼要斗人家地主,你憑什麼剝奪人家資本家,難道就因為你窮?窮得進步?窮得光榮?
但是,這種口號正好適應了農民的口味和需求。他們無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富裕起來,他們仇恨那些富人。似乎他們之所以窮就是因為那些地主、資本家們富。而且農民在爭取權益的時候往往崇尚暴力,用棍棒刀槍解決問題,用鮮血和廝殺來壓倒對方。共產黨的口號無論從思想還是準則都博得了農民的贊同。因此他們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把解放軍看作自己的子弟兵,,希望從此改變自身的處境。他們沒有仔細地計算,把一個地主的財產分給100個貧農,他們最多也只能當0.01個地主。因此革命的成功還不能把農民從貧困中解放。

農民的參與 

在撈到一點好處的強烈願望下,農民為解放軍提供了兵員、後勤、給養,甚至擔架隊。他們成群結隊地推著小車,挑著扁擔去戰地服務,希望通過這場戰爭贏得永遠的利益。而此刻的國民黨卻代表了懦弱的民族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顯然站到了農民的對立面。中國的農民占人口總數的90%以上。共產黨的口號激發了農民這頭睡獅,於是農民的積極參與與支持促進了戰局的反轉。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可以說成沒有農民就沒有共產黨。
遺憾的是農民們的目的還是沒有達到。革命勝利之後,雖然地主富農被掃地出門,雖然資本家被公私合營,農民們並沒有站立起來。相反他沒被農村戶口世世代代束縛在黃土地上。他們生產了糧食,但是他們無權使用他們生產的商品糧。他們雖然有了幾畝田地,但是五六年後又回歸國家所有,他們又恢復了赤貧。 
原因很簡單,取得政權的那些人也是農民。這些新型的官吏從農民之中脫穎而出后,職責還是管理農民,讓他們埋頭種地,讓他們上繳公糧。農民推動了革命的成功,卻享受不到革命的成果。不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又讓農民組成了集體,連他們一向陶醉的小農經濟也無法繼續。三年困難時期最困難的也是農民,在中國農民無疑是最可憐的群體,可是這個群體卻不知道如何解放自己。因為他們身上有著幾千年遺留下來的那些弱點,無法自我解脫。
文化革命的那幾年裡,學生停課,工人停產,為什麼國家照常運轉?除了周恩來總理的廢寢忘食日理萬機,還有農民的貢獻。他們勤勤懇懇地在田間勞作,為城裡的那些職業革命家們提供了口糧,使那些文攻武衛的戰士能填飽肚子。紅衛兵們要是餓癟了肚子也就沒力氣去煽風點火四處串聯,沒力氣斗走資派,更沒力氣火燒科學館。
改革開放以後,中華崛起了。貢獻最大的不是黑貓、白貓,不是銀行的總管,不是國土局的領導,也不是腰纏億貫的地產商們,而是為上億的農民工。沒有他們的汗水,就不會有高樓大廈,就不會有公路橋樑。可是他們的工資最低,他們的生活條件最差,他們的福利最少。他們幹了一年卻領不到工錢,他們幹了一年卻買不到回家的車票。他們在城裡是二等公民,買不起房子,進不起學校。中國的大樓越建越高,中國農民的地位卻還是最低。因為一盤散沙的他們發不出自己的聲音,因為本校小康的市民沒人為他們說話。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必然結果就是,讓多數的農民繼續窮下去。

農民的思想意識

在中國雖然農民的地位低,但是農民意識和思維對社會的影響最大。即使GDP高到世界第二,即使高速鐵路延綿萬里,從文化素質和修養看,這個國家基本上還是個農民的國家。我們可以從中找出許多農民的特點。
第一就是強烈的家族意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有了權力,兄弟姐妹、兒女子孫都要撈到好處。或是做官,或是經商,個個有權有勢,靠的只是一位得道的大人物。以周永康、徐才厚二家為例,他們的子女親友撈到了多少官位和錢財。這些行為與共產黨的馬列主義信念完全對立。他們身上充斥的不過是小農意識,好屎不落外人田。
第二是狹隘自私。因為他們窮了幾十輩子,幾百輩子,窮怕了。所以以周永康委代表的貪官們一旦手握大權,就要監守自盜,賣官鬻爵,貪污受賄。越貪胃口越大,從百萬到千萬,從千萬到億萬,貪婪成性,沒有止境。這些農民意識強烈的官員不喜歡制度的約束,因為有了制度,他們就不能再公飽私囊為非作歹。
第三缺乏遠見,好大喜功。為了挖掘財富,不惜破壞環境。農民意識使得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子孫,為了子孫萬代永不受窮,寧願竭澤而魚焚林為田,從而為他們自己堆起一座金山。可是他們不考慮別人子孫的利益,水源、空氣遭到污染,後人如何生存?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辦法,在環境遭到破壞之後,拿著大把的鈔票為自己的家人在國外築窩。既有了錢,又有了良好的環境。把多數不能富裕的同胞撂在霧霾里生活。
第四,他們寧可花大把的鈔票把孩子送到歐美貴族學校,也不願意把財富捐給國家的教育事業,興建中國人自己的哈佛、建橋,讓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先進的知識。這同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一個道理。這些人里不乏大款、大腕,還有政府官員。讓自己的孩子不輸起跑線上,就是把別人的孩子遠遠地拋到後邊。大家都想從這個國家拿到好處,卻不願為這個國家做些奉獻。他們不能像西方的富人那樣把賺取的財富回報社會,捐贈給福利事業、大學、圖書館或博物館。這些農民暴發戶們還沒樹立起讓大家都能分一杯羹的進步觀念。 
第五,有了錢就醉生夢死,缺乏創業和進取精神。有了錢首先想到的是吃喝玩樂恣意享受。在糧食定量剛剛取消不久,北京城裡的酒店、飯館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電視欄目里的一個亮點就是吃,就是口感。他們過了多年貧寒的日子,有了錢自然會想到吃喝,甚至嫖賭。歷史上的洪秀全、李自成都是如此。在這方面,政府官員也不甘落後,三公消費大吃大喝,貪污腐化,烏煙瘴氣。
第六,農民的個體經營使他們不需要一個健全的制度,不願接受制度的約束。制度會捆住他們的手腳,不能謀求私利。不受法律約束的國家在本質上就是個農民的政府。除了制度的守舊,農民們做買賣也缺乏長遠的打算,為了謀取一時的利益,不惜坑蒙拐騙,不講信譽,喜歡一鎚子的交易。相對而言,注重商業的西方則需要契約的保護,這種相互約束的精神推動著他們去建立一種相對公平的商務交易。
第六,農民意識壓制了人的創造性和思想的解放。和西方相比,中國的經濟模式注重房地產、加工和炒作。即使是香港的富豪,多數人也是靠房地產發家。農民意識使得他們缺乏開發實業、創造品牌的精神。日本和韓國在起飛二三十年後能在汽車、電子儀器等領域和歐美平分秋色。中國的房價已經增長了十倍,可是還有沒幾樣譽滿全球的商號和品牌。這些短處最終將限制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社會在前進

不管你說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和思想方法上,中國還是一個農民國家。要徹底改變中國的現狀還需要幾代人的功夫。需要更多的農民加入到工商的行列,需要農民自身的機械化和現代化,需要一個嶄新的教育制度,培育新人,培育有知識的農民。當然不管道路如何曲折,中國的社會必將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憤之青 2021-12-6 04:32
這文章必贊, 特別是這句

隔洋遠望,祖國依稀可見。她好,我為之笑。她病,我為之哭。以西洋為鏡,看到自身不足,絕非我不愛之也。但願能以杞人之憂,拋磚引玉,為國家中興獻一臂之力。
回復 successful 2021-12-6 07:04
幾千年的大多數日子裡,農民作為一個整體就象一池平靜的春水,無聲無息,無風無浪。但是這種平靜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們必須有塊賴以生存的土地,他們必須留下養活一家老小的口糧。然而這樣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也常常得不到滿足。遇到一個不爭氣的皇帝,遇到一群貪得無厭的官吏,遇到大旱大澇的災荒,農民不得不吃糠咽菜,甚至用樹皮和白土充饑。這時他們超強的忍耐力已經被推到極限之外。於是他們高舉義旗,揭竿而起。平靜的水面開始興風作浪,皇家和政府的安樂船開始搖動-----------------------------------------------------------經典
回復 瀑川 2021-12-6 10:18
謝謝評論,同意您對農民的看法。我明或後天發另一篇拙作:
農民的特點、選擇與貢獻
回復 正中 2021-12-11 06:26
好文,可以編輯出書「談古論今」。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20: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