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歐洲人的日本生活散記:一待就是二十二年

作者:ryu  於 2010-12-22 22: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9評論

  在《社區》雜誌上看到了這篇在日德國人寫的關於日本生活的文章,對其中的一些內容頗有同感。如文中所述,對於我們這樣身在異鄉,遠離父母家人的遊子,實在需要來自朋友的支持與關懷,所以積極地加入各種交友圈,主動地融入地域文化很重要。概要譯出該文,經作者本人同意,在此發表,供各位異鄉漂泊的朋友參考。 (原發表者:房麗燕,原標題「歐洲人的日本生活」)
 

               一待就是二十二年

日本中部大學教授  Ulrich Moehwald(德國)

 

   初來日本的記憶

     我在日本已居住了20多年。最初是以研究留學為目的,計劃只待一年。那是198791日,我離開了養育我的德國(西德),第一次來到了日本。

     當時,正值以金融市場開放為背景的泡沫經濟的鼎盛時期,東京和大阪外國人激增。大都市的再開發計劃不斷地推進,古老的街景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而昭和時代理所當然的日本方式、日本人姿態也在數年後漸漸消失了。

     但是,在鄉村尚存有昭和時代的生活氛圍,除東京、大阪、神戶以外,外國人很少見。因此,在日本的外國人若不通日語的話,生活則十分不方便。

     那時學英語會話剛剛開始流行。因為不懂英文,而面對外國人緊張異常的日本人非常之多。我就常常遇到這樣的日本人,我用日語提問,對方卻用英文答道:「I don』t speak English.

但是那時的日本人非常友好。常常是我在街角取景拍照時,便有隨時準備幫助迷路外國人的日本人出現。但是,警察卻不一樣。到派出所去問路時,警察總是馬上說:「先出示你的外國人登錄證!」

 

   來日本之後才認識到的德國

     剛來日本時,對於它與歐洲有那麼多的相似而感到吃驚。從成田空港駛向東京的電車車窗望去,所觀賞到的東京街景與巴黎郊外很像。開始在日本生活以後,也看到過很多與法國的都市很相似的街景。但是,生活細節的相異卻是隨著在日本生活的深入慢慢體會到的。

     例如:對於友人的期待,日本與歐洲有著根本的不同。在歐洲,我們遇到困難時一般與朋友商量,希望得到朋友的意見和批評。但是在日本,大家期待著與朋友談論愉快的話題。因為朋友批判了自己,而與之斷交的事不少。遇到困難時,日本人多與家人商量。對於此相異點,我是花了很多年才真正理解的。

     不過,我在日本並沒有遭遇過很大的文化衝擊。這是因為來日之前,我曾經有過在歐洲數國生活的經歷,因此有了很多接觸異國文化的機會。我並沒有要求自己深入地學習日語,也沒有對日本存有某種固定的期待。然而我所受到的真正文化衝擊是在1988831日,我回到德國以後。在當時的西德,西柏林人以其不友好、服務意識差而聞名。長期生活在那裡,並沒有感覺到。但是,體驗了日本文化之後,才真實地感到了這種不友好的程度之甚。

 

   置身於兩個社區

     我認為長期生活在外國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社會融入問題。在日外國人加入的社團,與日本人的社團有很大不同。日本人是以通過朋友圈子及工作關係建立的專業團體為主,除此之外,還有住區及親友的不同社交圈等。在日外國人的社團,則一般為由本國人構成的圈子或由不同出身國的人組成的國際性交友圈。這樣不同的交友圈有時會交叉重疊。以我的經驗來看,我認為日本人與外國人對人際關係的期待是根本不同的,加入外國人的交友圈特別對於得到精神上的慰籍與支持非常重要。

     最初來日本的時候,我將妻子留在德國,單身來到了東京。最初,我與日本的家族研究者和農村研究者組成了一個專業研究團體。另外,我還通過東大社會研究所及國際交流基金,參加了由來自外國又居住在東京的日本研究者組成的團體,並積極參加了以德國文化會館為中心的「德國人村」。

     在杉並區高圓寺附近的「阿帕托」(簡易公寓)住了一個月後,我搬到了東京大學的International·Lodge,因此沒有加入到什麼社團中去。198711月,因為在岡林信康的音樂會上認識了同齡的日本人,而因此與立川市的很多日本人成為了朋友。

 

   再次來日與新的交友圈

     198951日,我在德國日本研究所就了職。並再次來到東京生活。這次我帶來了我的妻子。來日本后,我依然參加日本人的專業團體,但與德國人以外的外國人的聯繫不太密切。對我們夫婦來說,最重要的交友圈是與立川日本朋友的交往,及妻子在茶水大學女性文化中心認識的朋友。但是,199310月我轉職到了中部大學,我們也舉家搬到了名古屋,由此疏遠了東京的交友圈,朋友的驟然減少,特別對妻子來說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我們夫婦當初並沒有長期滯留的打算。最多待5年,便準備回德國。但是,當時的德國正處於東西德合併統一的巨大社會變動之中,而且正好妻子在名古屋找到了一份教德語的工作,日本朋友也日漸增多。加上我們對日本社會參予與融入的實現等等諸多理由,我們的想法也發生了變化。我們決定爭取在1998年拿到永住資格。

     名古屋的德國人比較少,但我們積極地參予到了一些國際性的團體之中。特別是2000年,隨著我的攝影及藝術相關活動的增加,我們與名古屋的外國人的聯繫日益加強。我和妻子分工,她以維繫日本朋友的圈子為主,我則以與外國朋友的交往為主要活動內容。

     但是,妻子突然病倒了,那是20047月。到她20054月離開人世的9個月里,我的日本朋友及外國朋友給與了我全方位的支持與幫助。這件事讓我再次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有多麼地重要。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cherryblossom 2010-12-23 06:07
非常理解文章中那個德國人的想法。作為日本人在日本生活,學會和日本人打交道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因為日本有太多獨特的文化。
回復 ryu 2010-12-23 08:00
cherryblossom: 非常理解文章中那個德國人的想法。作為日本人在日本生活,學會和日本人打交道是極其重要的一步,因為日本有太多獨特的文化。
    咱早就在等君的聲音

真心謝謝
回復 mzou 2010-12-23 08:08
分享了。
回復 ryu 2010-12-23 09:37
mzou: 分享了。
   絕對謝謝
回復 Giada 2010-12-25 13:30
很有意思。
回復 kusabana 2010-12-26 16:50
對於一個在日生活了20年的外國人來說,這點認識顯得太膚淺了,不是很欣賞。
yzfoto推薦我看的一本《走進日本》,也是外國人寫的,那才是對日本人,日本社會的深刻認識,有機會找來看看吧,很不錯。
回復 ryu 2010-12-26 23:28
kusabana: 對於一個在日生活了20年的外國人來說,這點認識顯得太膚淺了,不是很欣賞。
yzfoto推薦我看的一本《走進日本》,也是外國人寫的,那才是對日本人,日本社會的深刻 ...
推薦的《走進日本》,一定去找來一閲,謝謝。
回復 kusabana 2010-12-27 11:32
ryu: 推薦的《走進日本》,一定去找來一閲,謝謝。
幹嗎做鬼臉?!
你又知道什麼秘密了呢?!
回復 Cristal 2010-12-28 10:07
不容易融入日本社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