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內賊:"inside job" 值得一看

作者:roaming  於 2011-3-25 01: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時事雜談|通用分類:大話影視|已有64評論

由Charles Ferguson導演,Matt Damon和 William Ackman 為主要解說的電影《inside job》 ,以詳盡的歷史事實和當事人的採訪為主題,共分五個部分介紹了美國華爾街的精英們如何製造了舉世震驚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故事。影片從它的起因,經營內幕,金融創新和華爾街的現狀作了系統的介紹。這是一部紀實的Documentary紀錄片,由 Sony Pictures Classics於2010年10月發行的,公映后,業內人士反應強烈,即便是對金融不甚了解局外人,也是值得一看的好影片。

大量的事實表明,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華爾街的「金融創新」的失敗,而「金融創新」的失敗又是由於美聯儲,美國財政部,最終當然是美國政府接受了華爾街對Deregulation遊說,放棄對金融行業監管做法所造成的。放鬆金融行業的監管使得華爾街的金融大亨可以為所欲為,大把大把地為自己賺錢,而不需要承當由此引的任何經濟和法律上的責任。 

在如何讓華爾街的金融大鱷賺錢的問題上,共和黨民主黨的元老們觀點是一致的,誰也不願意跟錢過不去,拜金主義不僅在中國流行,在美國的精英階層尤其如此。所以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他們的競選需要錢,他們執政后更需要錢。在華爾街,不論哪個黨執政,總會有一個相應的班子為之服務。在這一點上,兩黨的認知度是完全一致。如果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本黨人選,留用前政府指定的人員也是可以的,格林斯潘和伯納克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格林斯潘在老布希手裡就是美聯儲主席,柯林頓上台後,找不到合適的,就讓他連任了,而且連任了兩屆。小布希之後,伯納克接替格林斯潘,這如今,小奧新政府在2009年又繼續委任伯納克為美聯儲主席。如果說龐氏欺詐案的主角馬道夫(Madoff)採用龐氏手段矇騙他的投資人上百億美元的巨款,而應該得到終生監禁,看看這部影片,人們就不難發現,華爾街的所謂的「金融創新」就是由美國政府支持的龐氏詐騙伎倆。兩個美聯儲主席:格里斯潘,伯納克和前財長保爾遜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每次當外界或者民間有人提議要對華爾街進行監管時,都是他們在國會作證,在總統經濟發展顧問組裡遊說,「金融發展很健康,不要需要監管」。如果馬道夫因龐氏騙局而承當了刑事責任,而華爾街的投行高管們的行為可以說就是地地道道的馬道夫的翻版,他們為何可以免予刑事責任呢?

華爾街的金融創新的一個最大騙局就是房地產的Mortgage Loan的發放方法的創新,傳統的房屋貸款的方式很簡單,貸款人 =〉 借款人,貸款人和放貸人都是在本地,不管是20年還是 30的貸款,本地貸款人要對借款人作詳盡的資產調查,收入調查,信譽調查以確保借款人確有能力償還貸款。而華爾街的新的房屋貸款方式就花樣多了,其產業鏈如下:

  貸款人 =〉 放貸機構 =〉 投資機構 =〉 世界各地投資人

此時該房屋貸款又被美國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如高盛、摩格斯丹利、美洲銀行等包裝成信譽級別最高的基金類可投資產品推銷給全世界的投資人。為了獲得良好的信譽,該產品還同時請AIG(友邦保險公司)作為保險,通過信譽評美國幾大評估機構,如晨星、標準普爾等,評估為AAA的級別,使得該基金更欺騙性。這個做法的最大特點是,不需要考慮該放貸能否在20 年或者30年內來年連本帶息收回,因為這是一個未知數,好多人也等不到那一天,但只要源源不斷地有投資人來買這個基金,它總可以維持這個基金在不斷地擴大,華爾街就有錢賺。要知道,華爾街不賺利息,那是投資人的錢,華爾街賺包裝為基金的差價,也就是包裝費。

看看這個產業鏈如何工作的就知道:每放出一筆貸款,首先是放貸公司,賺了一次性的3~5%傭金,第二是投資機構包裝成基金后的收益,他們在300~1000%不等,第三,基金管理人再在股市裡繼續狂炒該基金,它的年收益在最瘋狂的時候達到幾千倍以上。這才有2007年基金管理人的奇迹,一個基金管理人Roared Back一年的收入為37億美金。

在這個產業鏈的消費端是一群被矇騙了借款人,一群根本就沒有能力償還的窮人。按照傳統模式,這些人是不可貸到款的,因為他們的收入太低。而在新的模式下,放貸機構為了他們的傭金,也知道沒有後顧之憂,教唆他們的每一個代理商(loan agent):不問收入,不查資產,只要有合法身份,只要是用來買房屋,要多少錢,給貸多少錢。筆者有一個作放貸代理的朋友,2005年那一年,光傭金就賺了六十幾萬美元。他當然是高興壞了,但要是知道正是由於數以百萬計的、分佈在全美各地大大小小的這些Loan Agent,才造就Roared Back 這種基金管理人一年能賺37億美金的人間奇迹。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政府支持的龐氏詐騙,拿了後來者的錢去補前面投資人的窟窿。直到那一天,貸款人的按揭斷了供,窮人最終是由於利率增加而不能按月還貸而被迫Foreclosure。這不僅使得他們前面所有的投資化為烏有,變成一無所有的無產者,還欠了一屁股債。在這個產業鏈另一端,是世界各地的投資人,他們也是直接受害人,因為他們被華爾街的這些伎倆蒙蔽了,欺騙了,他們的資產化為烏有,因而破產了!而在整個產業鏈里真正賺了大錢的是華爾街的投行,即高盛、摩格斯丹利、美洲銀行等。

小奧2008年競選總統時以「CHANGE」的口號贏得民意,最後當選,併發誓要改造華爾街。在影片的結尾,導演很悲壯地說,由於在奧巴馬政府的財政方面任職的主要領導人,如財政部長蓋納特是前紐交所主席,國家經濟發展委員會主席勞倫斯是前柯林頓時代的財政部長,總統經濟顧問團的主席是前高盛的高管,兩年過去了,華爾街還是在按照自己方式在運營,它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相比沒有任何改進,奧巴馬對華爾街的「CHANGE」,只是又一次欺騙了善良的美國人民,當然也包括那些買了美國爛債的世界人民,如中國人民。一個典型案例就是,2010年6月後,歐盟通過了決議,要全面限制金融界高管的收入,給
個人的收入加一個上限。與此同時,歐盟要求美國也這樣對待華爾街的金融界高管,但奧巴馬不予回答,也沒做任何事情。光高盛一個投行的高管們在2010年的工資收入就是1500億美元,它已經達到了2008年之前最瘋狂的時代的水平。

其實也很好理解,現在,在美國政府里負責金融行業的掌門人都是當年制定這些政策的人,都是華爾街的心腹,華爾街的代言人,他們為什麼會不替自己的主子說話,而要替老百姓說話呢?沒有道理,完全沒有道理!華爾街沒有改變才是正常的,才是符合這些財團的利益的,從這角度來看,美國政府既不是民主的,也不是共和的,更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它是地地道道的華爾街的。美國政府是一個被華爾街綁架了的政府,這才是美國未來最恐怖的一面!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4

支持
2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64 個評論)

回復 BL_518 2011-3-25 01:53
謝謝介紹,還沒看過這部紀實電影~~~~~~~~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1:55
BL_518: 謝謝介紹,還沒看過這部紀實電影~~~~~~~~
值得一看!
回復 pengl 2011-3-25 02:02
Money is the mother milk of politics.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2:06
pengl: Money is the mother milk of politics.
精闢!
回復 yzfoto 2011-3-25 02:16
Money talks!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2:18
yzfoto: Money talks!        
Exactly! $$$$
回復 玉石 2011-3-25 02:24
想看這部片子。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2:30
玉石: 想看這部片子。
值得一看!
回復 玉石 2011-3-25 02:32
roaming: 值得一看!
謝謝!一定看。
回復 雲間鶴 2011-3-25 04:28
我就怕看數字——雖然我數學其實挺好的!
回復 瑋哥 2011-3-25 04:30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辛苦了
回復 老阿姨 2011-3-25 04:53
   謝謝介紹,一定要看,還會向親朋好友推薦。
回復 shaitthis 2011-3-25 05:10
多謝介紹。呵呵
有空看。
回復 人間的盒子 2011-3-25 05:42
謝謝介紹
回復 lzh112 2011-3-25 06:21
呵呵,這個被美國媒體痛批了很久了。記得幾大銀行BOA, CITI 的頭頭國會作證被罵的狗血噴頭。資本的逐利確實需要政府加強監管。仍然有很大的阻力。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6:23
瑋哥: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辛苦了
一定要認識到資本的厲害!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6:23
老阿姨:    謝謝介紹,一定要看,還會向親朋好友推薦。
不謝,周末愉快!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6:26
shaitthis: 多謝介紹。呵呵
有空看。
其實對你來講,讓你搞金融也許不太現實了。但看完后,你可能會讓你的下一代搞。
因為,做普通工程師太辛苦,華爾街計算機工程師是普通的四倍工資。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6:28
人間的盒子: 謝謝介紹
值得一看,尤其要知道資本的厲害。大部分中國人知道老老實實幹死活,掙點死工資。把金融搞好好,那錢進來得真快!幾百萬美金的年薪在華爾街就是小菜一碟!
回復 roaming 2011-3-25 06:29
lzh112: 呵呵,這個被美國媒體痛批了很久了。記得幾大銀行BOA, CITI 的頭頭國會作證被罵的狗血噴頭。資本的逐利確實需要政府加強監管。仍然有很大的阻力。
Business as usual!
既得利益的實力太大!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1:4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