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沈志華:解放戰爭突破了「雅爾塔體系」

作者:light12  於 2013-5-12 17:1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2評論

中蘇的合與分,改變了冷戰的走向

2012年底,沈志華的「冷戰五書」同時上架。2013年初,他的《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以及《無奈的選擇》也與讀者見面。

如果以1989年柏林牆的倒塌作為冷戰的終點,那麼這個過去了24年的歷史事件,已經足以讓我們產生時空上的距離感和陌生感。因此,這些以冷戰為題的書集中上架,無疑喚起了很多人對這個歷史名詞的集體記憶,同時也勾起了人們的疑問:冷戰,還值得投入這樣的力度去研究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晶報記者日前專程前往廣州,採訪了前來講學的著名歷史學家沈志華。「過去,研究冷戰,特別是蘇聯和中國的情況,只能靠瞎猜」,沈志華說,「到了1990年代,俄羅斯大量解密蘇聯檔案,冷戰史才一下子發展起來,讓我們得以重新解構歷史」。在真實可信的檔案材料,特別是前蘇聯檔案的支撐下,原本迷霧重重的冷戰史,逐漸清晰起來,與之相關的中國近現代史,也第一次如此真實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亞洲冷戰起於中國革命突破「雅爾塔體系」

晶報:談冷戰,追根溯源,必須要從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說起。美蘇兩國對戰後勢力範圍的劃分,為冷戰埋下了伏筆。歐洲如此,亞洲亦如此。那麼,根據目前掌握的檔案,雅爾塔會議對「二戰」后的亞洲格局做了怎樣的安排?

沈志華:雅爾塔會議有個關於遠東的秘密協定。它主要是滿足了蘇聯在亞洲利益的要求。這裡主要有三大塊:外蒙古獨立;收回南薩哈林島和南千島群島,以控制日本海;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中國東北,主要就是控制中長鐵路和旅順大連港。這些,從國際角度而言就是亞洲的所謂「雅爾塔體系」。大體上日本海北部,到朝鮮半島北部,到旅順大連,一直到中國的長城以北,這基本上都是蘇聯的勢力範圍了。如果蘇聯的這個勢力範圍不被突破,就不能稱之為「冷戰」。

晶報:「雅爾塔體系」是怎樣被突破的呢?

沈志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內戰爆發了。這就帶來了很多變數。斯大林1946年被迫從東北撤軍,於是就全力支持中共控制東北,但是又不敢明確地支持。其實當時美國人也勸蔣介石,算了,你就讓蘇聯控制東北吧。因為美國人那時候是跟蘇聯心照不宣的,那塊是你的勢力範圍,我不去碰你,你也別來碰我。

晶報:很多人的概念中,國共內戰是蘇聯支持中共打,美國支持國民黨打,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沈志華:其實不是那樣,要複雜得多。美國人沒控制得了國民黨,蘇聯人也沒控制得了共產黨。你想想這個道理,如果中共要突破東北,入了關(山海關),那就突破了「雅爾塔體系」。所以蘇聯不敢支持,因為萬一美國要參與進來,那不就成了美國和蘇聯在中國打起來了嗎?斯大林不敢冒這個風險。

因此,從1947年到1948年,毛澤東3次請求去莫斯科,斯大林都沒讓他去。同時,蔣介石跟美國人要這要那,美國也不敢做得太過分。1948年底,宋美齡上美國要錢,美國一分錢沒給啊!也是這個意思。

晶報:宋美齡那次求見杜魯門總統,沒見著。

沈志華:對,當時美蘇都不願沾中國內戰這個麻煩。但是,到了1949年,內戰局勢已經明朗化了,共產黨就要解放中國大陸了,所以蘇聯也就積極參與進來了。於是1949年2月米高揚到西柏坡訪問,然後6月份劉少奇到莫斯科訪問。這一下,新中國與蘇聯的同盟就建立了。

向蘇聯「一邊倒」,是毛澤東無奈的選擇

晶報: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正式宣告,新中國將選擇向蘇聯「一邊倒」。中蘇結盟無疑改變了全球冷戰的格局。回首歷史,很多人對此感到十分遺憾,認為當時中國本來可以選擇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獨立自主。實際上,當時究竟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沈志華:沒有!其實這個事做壞了,主要是怪美國人。「二戰」快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真的是對美國寄予很大的希望,他希望美國能夠支持共產黨,使之在中國能有一席之地。當時美國派駐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史迪威、美國駐華大使高斯、年輕的外交官謝偉思等,覺得中共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因為美國的理念是兩黨制,你不扶持共產黨,那不就成了國民黨一黨制了嗎?但是,當時在美國本土,國會的反共意識太強。最終美國拒絕了中共。

那時的毛澤東,對美國已經失望了。他已經斷定美國在背後支持國民黨,再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我推測毛澤東從1947年就開始下決心要跟蘇聯結盟了。特別是到1949年,中共很快要解放中國大陸,但是中共此前一直在農村活動,沒管過大城市,沒管過國家經濟,以及外交等等,沒有絲毫經驗。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設新的國家。怎麼建?靠誰?不靠蘇聯行嗎?

晶報:不過,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美國駐南京大使司徒雷登也頻頻與中共方面聯絡,試圖與新中國建立建設性的關係。但是沒有成功,毛澤東還寫了一篇很不客氣的《別了,司徒雷登》,這讓人感覺中國當時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已經選擇了後者。

沈志華:1949年已經晚了,當時美國再怎麼樣,已經沒用了!過去我們都不知道,以為毛澤東1949年還腳踩美蘇兩隻船,不是的!每次跟司徒雷登談完了,中共第二天就向蘇聯通報。

晶報: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在抗戰末期的時候,中國失去了一次實現中立的歷史機遇?

沈志華:是,這確實是很遺憾。

中國收回東北,斯大林「另起爐灶」

晶報:斯大林原本只是希望中共控制東北,沒成想中共居然打敗了國民黨,解放了大陸。新中國又與蘇聯結盟,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的一份子。這對於蘇聯應該是個意外之喜了,按理說斯大林應該是十分高興的。

沈志華:本來蘇聯應該是非常滿意的。(中國)這麼大一塊,成了你的同盟國。但是,1950年新的中蘇同盟條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的結果,讓斯大林不滿意!因為毛澤東硬是把雅爾塔會議安排給蘇聯的旅順大連給要回來了,把中長鐵路也給要回來了。那等於就是把蘇聯在遠東的出海口和不凍港又給封閉了。回顧歷史就知道,俄國從彼得大帝開始,就苦心經營三個出海口,北面是通往波羅的海的列寧格勒(聖彼得堡),南面是通往地中海的土耳其海峽,東面就是南下太平洋的旅順口。(中國收回旅順)這是斯大林不能忍受的,他的整個亞洲戰略就泡湯了。

晶報:因此,斯大林必須另起爐灶,尋找新的遠東出海口。

沈志華:所以,斯大林就決定發動朝鮮戰爭。發動這場戰爭,如果順利,他就可以控制朝鮮半島的仁川、釜山等這些不凍港。退一步說,即便戰爭不順利,遠東出現緊張的狀態,中國為了自身的安全,應對美國的威脅,勢必要讓蘇聯回來,暫時不歸還旅順軍港。

晶報:斯大林似乎差一點就達到目的了。

沈志華:是,朝鮮戰爭爆發后,1952年中國與蘇聯商定,延長中蘇關於旅順港協定中規定的蘇軍撤出旅順的期限(原協定規定蘇軍1952年撤出),改為中蘇兩國簽署對日和約之後蘇軍才從旅順撤出。中國與日本的和平友好條約是1978年簽的,而俄羅斯和日本的和約,至今都沒簽!所以,按照這個補充協議,蘇聯從旅順撤軍,是沒準日子的。幸好,斯大林死後,新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為了討好中國,1955年主動把旅順還回來了。否則的話,局面還難說。

朝鮮半島開火,冷戰蔓延到亞洲

晶報:說起朝鮮戰爭,這是「二戰」后遠東地區第一場兩個陣營之間的局部戰爭。如果說斯大林的本意是在失去旅順之後,得到新的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那麼這場戰爭的實際後果,要比他預計的大得多。

沈志華:是的,突破了三八線,那麼就意味著蘇聯違背了雅爾塔協定。實際上,當蘇聯與中國簽署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失去在東北的特權時,遠東「雅爾塔體系」已經支離破碎了。其實美國原本也沒想在遠東跟蘇聯陣營幹一仗。美國原來的想法是,要是打仗,就放棄朝鮮,但是,因為《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之後,美國的戰略變了。它認為中蘇一結盟,共產主義就席捲了從易北河到太平洋的大半個歐亞大陸。

晶報:「雅爾塔體系」被突破,美國看來很恐懼。

沈志華:對,當時美國人就擔心,如果聽任(蘇聯陣營)在朝鮮突破,那下一步中共解放台灣要不要管?再突破越南,整個東南亞,那就不得了了。於是,美國整個冷戰戰略發生了變化——原來美國的方針就是控制歐洲,其它地方不跟蘇聯爭,因為都有劃線嘛,這兒歸我那兒歸你,咱倆相安無事。但是現在不行了,美國要全面圍堵。

在朝鮮戰爭過程當中以及結束后不久,美國與它的盟友先後建立簽署了美日同盟、美韓同盟、美蔣共同防禦條約、澳新美條約、東南亞條約、巴格達條約,逐步就建立起這麼一個包圍圈,全面封鎖中國。其實封鎖中國就是封鎖整個共產主義世界,跟北約一連起來,形成一個包圍圈。這樣,冷戰就從歐洲蔓延到了亞洲乃至全世界。冷戰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

爭當老大,中蘇關係漸生裂痕

晶報:剛才說到赫魯曉夫。中國傳統的史觀,認為他在斯大林死後繼任蘇聯領導人,奉行了「修正主義」路線,致使原本親密的中蘇關係走向破裂。然而現有的資料表明,恰恰是他主動把旅順歸還中國,而且還加大了援助中國的力度。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沈志華: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後,蘇聯有些六神無主,因為斯大林的威望太高了,沒有人替代得了。斯大林之後,蘇聯還有沒有統領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能力?這是一個問號。而且在斯大林時期中蘇就有分工,歐洲革命蘇聯負責,遠東革命中國負責。所以當時赫魯曉夫認為,只有中蘇聯手,才能穩住社會主義陣營。要中國跟你聯手,你首先得讓中國信任你嘛!於是,赫魯曉夫做了很多事情,包括歸還旅順,增加對華援助,甚至在1957年向中國提供了核技術支援,核技術能隨便給嗎?這在當時是不得了的事情。

當然,毛澤東確實給了赫魯曉夫很大的支持,像1956年的波匈事件,很多人反對蘇聯的處理方式,中國卻支持了他;1957年6月的莫洛托夫、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反黨集團事件」,赫魯曉夫在蘇共黨內十分孤立,毛澤東帶頭支持他,幫助他渡過難關。那時候中蘇關係非常好。

晶報:可以說是延續了斯大林時期中蘇的友好關係。

沈志華:這時候的「好」,和斯大林時期的「好」有很大的區別。斯大林時期,確切地說是中國出兵朝鮮以後,斯大林才真正信任了毛澤東,所以給中國大量的援助。但是,這時候中蘇還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到赫魯曉夫時期,中國和蘇聯看起來就平級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天空,出現兩個太陽了。

晶報:這種平級,是赫魯曉夫真心認為毛澤東和他平級,還是在毛澤東眼裡,你赫魯曉夫也不過如此?

沈志華:這是逐步變化的,1955年毛澤東給赫魯曉夫寫信,還是像過去那樣,有些請示的語氣;到了1957年,他們兩人的心態都起了變化。毛澤東當時覺得,你蘇聯固然強大,但是赫魯曉夫沒有政治經驗,社會主義陣營當然還是以蘇聯為首,但是什麼事你得跟先我商量。

晶報:有點反客為主的意思了。

沈志華:但是,這時候赫魯曉夫的心態也起變化了。蘇聯經濟全面好轉,農業連續3年豐收,人造衛星上天,核潛艇下水,這在當時都是轟動世界的成就。赫魯曉夫的腰桿也硬起來了。這時候他覺得,你毛澤東再壓著我一頭,就不行了。所以說,1957年,中國和蘇聯領導人的心態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晶報:按照曾經的官方論述,中蘇關係的裂痕,是從1956年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做批判斯大林的「秘密報告」,走上「修正主義」道路開始的。現在看來,毛澤東和赫魯曉夫之間心態的變化才是兩國矛盾的發端。

沈志華:對!在1960年代初期,中蘇論戰的時候,中國把蘇聯的很多「錯誤」,歸咎於蘇共二十大的「錯誤路線」,但是,在1956年,中蘇沒有明顯的分歧。反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中蘇基本上是一致的。當年的中共八大通過的新黨章,也不再提「毛澤東思想」了。蘇聯要在國際上搞和平共處,中國當時也是支持的。

但是,到了1958年,中國的態度變了,要在國際上搞武裝鬥爭,要刺激美國,要搞戰爭邊緣政策,這確實違背了蘇共二十大確立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路線,與蘇聯產生了嚴重的分歧。1960年代初期,中蘇爆發論戰,中國就把中蘇分歧的原因歸結到蘇共二十大路線的錯誤。

中蘇分裂,為冷戰結局埋下伏筆

晶報:如果說1949年新中國與蘇聯結盟已經震動了世界,那麼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的分裂,再次震撼了世界。中蘇這兩個有著共同的理念和追求的國家,為什麼會反目成仇?

沈志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係,與西方國家之間不同。西方國家之間也有矛盾,但那是利益之爭,而利益是可以分配的。中國和蘇聯不一樣,他們要爭的不是利益,而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權,是要證明自己的主義、路線、方針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這就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真正掌握在誰手裡的問題了。這就是生死之爭,誰也不可能讓步。

其實雙方都知道,中蘇分裂對整個社會主義陣營不利。雙方都說,「中蘇關係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基石」,「中蘇只能團結不能分裂」,但是中國要求蘇聯批判蘇共二十大路線,蘇聯要求中國承認錯誤,這不是要對方的命嗎?所以,中蘇分裂是必然的。

晶報:實際上,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衝突不斷發生。除了蘇聯與南斯拉夫的衝突,干涉波蘭、匈牙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幾乎貫穿了冷戰的全過程。

沈志華:對,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關係的結構有問題,總是以黨與黨之間關係的準則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彼此之間,往往忽視對方的國家主權,忽視對方的利益,卻要求你得服從我,要求統一性。喊得最響的口號就是「要團結不要分裂」,誰有異動就說你「違反了國際主義」,大帽子一扣。而這些問題又是不能妥協的,否則你的立黨之本就受到了挑戰。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經常產生激烈衝突的原因。只有當這種(黨與黨的)關係瓦解,大家不是從意識形態上而是從國家利益上考慮問題了,才能形成正常的國家關係。象1989年關係正常化之後的中蘇、中俄關係,就恢復到了正常的國家關係。所謂現代國家關係,就是大家談利益嘛。

晶報:中國與蘇聯在1950年代末期分道揚鑣,30年後,冷戰結束,蘇聯陣營瓦解,蘇聯自己最終也走上解體的道路。您認為這二者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繫?

沈志華:中蘇關係的演變,使得世界整個冷戰格局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變化。第一次,就是1949年底1950年初,中蘇結成同盟來對抗美國;這是冷戰的第一次轉型,就是從歐洲轉到了亞洲,改變了世界冷戰的格局。第二次,就是中國退出了,實際上是被蘇聯及其盟友趕出了社會主義陣營,導致了冷戰的再轉型。

蘇聯原來是跟中國一塊兒對付美國,這還綽綽有餘。然而,中國突然成了他在家門口的敵人,後來(1970年代),中國還跟美國和好,聯手抗擊蘇聯。這對蘇聯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蘇聯不得不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抗這樣龐大的敵人。特別是勃列日涅夫時期,加緊國內的控制,國際上大搞軍備競賽,掏空了國庫,終於把國家拖垮了。所以,中蘇分裂,對於後來冷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晶報:冷戰,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可謂既熟悉又陌生。您的《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無奈的選擇》以及「冷戰五書」集中出版,十分令人關注。很多人的疑問是,在冷戰已經過去24年的今天,下這樣的功夫研究它,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沈志華:冷戰史一定要加大力度研究,因為這段歷史與中國關係密切,而且裡面的空白點太多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在冷戰時期為什麼跟東南亞老是搞不好關係,當時到底做了哪些「輸出革命」的事情……中國如果要跟周邊國家搞好關係,自己必須搞清楚,我跟這些國家過去的關係到底是怎麼回事?我過去到底做了些什麼?經驗教訓在哪裡?人家對我有什麼看法,有什麼要求?做好這些,中國才能心裡有底,才能穩妥地走好以後的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2 個評論)

回復 老也不成熟 2013-5-12 19:46
又學習了新東西
回復 light12 2013-5-12 20:23
老也不成熟: 又學習了新東西
學習
回復 dwqdaniel 2013-5-13 00:06
不錯,學習了。
回復 徐福男兒 2013-5-13 00:09
謝謝小光兄,轉貼很多好文章。
回復 light12 2013-5-13 01:25
dwqdaniel: 不錯,學習了。
學習學習
回復 light12 2013-5-13 01:26
徐福男兒: 謝謝小光兄,轉貼很多好文章。
謝謝欣賞
回復 meistersinger 2013-5-13 04:50
沈志華不錯,有見識。
回復 light12 2013-5-13 05:04
meistersinger: 沈志華不錯,有見識。
  
回復 翰山 2013-5-13 08:56
這裡還藏著這樣一篇好文章?!
回復 light12 2013-5-13 09:33
翰山: 這裡還藏著這樣一篇好文章?!
  
回復 翰山 2013-5-13 09:50
light12:   
感覺你是潛伏在右派里的左派!
回復 light12 2013-5-13 10:07
翰山: 感覺你是潛伏在右派里的左派!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1: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