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鄧矮子失敗的對台政策需要檢討(3)

作者:lixixing  於 2009-11-4 12:0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關鍵詞:

 

鄧矮子失敗的對台政策需要檢討

2009-4-29 來源:網際網路  編輯:

 
    三、二十年來台灣的演變和二十年來對台政策
  二戰結束前,台灣是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戰結束后,台灣又落入國民黨官僚買辦的統治之下,更被納入美國的東亞政治、軍事、經濟體系,實質上是美國的新殖民地。特別是在思想意識上,幾乎已經沒有一個地方象台灣一樣,不論在朝在野,那樣地對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缺少批判的人士,而對於美國的一切,還懷抱著跡近幼稚的幻想。
其次,台灣在實行土地改革之後,社會上還帶著大量的、強烈的封建社會殘餘。蔣家王朝繼續著獨裁專制,黑社會與官、商勾結,橫行霸道,高山族同胞、客家人等弱勢群體遭受體制性的民族壓迫和歧視。總之,這是一個反封建革命遠遠未完成的社會,是一個帝、封、官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悲情之島。
  值得探討的是:如何看待從七十年代末到今天台灣社會的巨大變遷?台灣社會的性質是什麼?毫無疑問,蔣介石死後,台灣黨外運動、社會抗議運動,具有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性質。但是,對這場民主運動的領導者,對它和國際體系的關係,對這場運動的政治後果,都應作詳細的階級分析。
  從一九七七年開始,台灣黨外運動和其他各種政治異議分子的抗議運動迅速發展, 並在全島串連。在這個龐雜的抗議運動中,既有反蔣親美、自由主義傳統的傳承(如五十年代的《自由中國》和中國民主黨」),也有反帝的、工農大眾的愛國主義的傳承,這部分力量繼承台灣民眾黨、台灣民眾抗日鬥爭、台灣共產黨的左翼傳統。在八十年代初,成立了勞工法律支援會,一九八九年成立了勞動黨。抗議運動中,也存在著以住民自決為口號的一小部分人。然而,這種聲音在一開始遠遠不是主流,毋寧說,它是一種海外舶來品:台灣人意識或台灣民族概念,最初是在海外形成,尤其以在北美中產階級台裔移民為甚。
抗議運動的共同訴求是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包括其反共的戒嚴令。作為黨外運動的主要刊物《美麗島》在一九七九年創刊時,它的編輯包括蘇慶黎、呂秀蓮這樣截然不同的人物,前者是代表工農進步立場的黨外雜誌《夏潮》、《海峽》等雜誌的總編,後者後來蛻變成為日本殖民統治塗脂抹粉的敗類。後來成為民進黨領袖的黨外運動人士黃信介,在《美麗島》發刊詞中寫到:我們認為:在歷史轉捩點的今天,推動新生代政治運動,讓民主永遠成為我們的政治制度,是在台灣一千八百萬人民對中華民族所能作的最大貢獻,更是我們新生代追求的方向。這和後來一些民進黨內的台獨言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一九七七年台灣社會運動的興起,到一九八七年國民黨當局取消戒嚴令,是台灣社會和政治體制發生關鍵性演變的時期。這期間,各種各樣的群眾性運動,如:勞工運動、學生運動、環保運動,婦女運動、消費者運動、返鄉運動等等,在台灣發展。每當反對國民黨專制的抗議出現在街頭,經常會有國民黨的流氓打手,或者所謂右翼民族主義青年團體,出來大打出手。他們以所謂反台獨反共為借口,鎮壓社會運動人士,維護國民黨統治。這情景,中國人民是熟悉的。這個階段,令人想起解放戰爭期間,在國統區爆發的反飢餓、反內戰的人民運動。那時,中國共產黨不但領導著武裝鬥爭,也聲援支持並直接領導著國統區第二戰場上的爭取民主的鬥爭。反觀八十年代,我國領導人沒有抓住機會,不但單方面放棄了對台灣國民黨當局的武裝鬥爭,更沒有聲援和支持台灣社會的反國民黨專制的民眾運動,而是對台灣社會正在發生的迅速變化麻木不仁,無動於衷。另一方面抱著無限的幻想,對國民黨統治集團頻頻友好喊話。一九九二年,早已是一具政治殭屍的中華民國修改了憲法,使得被我國領導人寄予厚望的台灣當局堅持一個中國共同立場一朝傾覆。單方面對國民黨當局進行統戰的對台政策,終於顯露出危機的跡象。
  台灣民主運動中代表大眾階層和愛國主義的力量,沒有得到我國領導人的任何聲援和支持,也沒有條件得到中國廣大民眾的支持,勢單力薄,喪失了台灣民主運動的領導權。另一方面,我國領導人把統戰工作的全部希望,寄託於和國民黨當局談判。這對正在和國民黨當局鬥爭的台灣民主運動和一般台灣民眾,產生了巨大的異化、疏離作用。如同在一九八九年政治風波時,運用粗暴手段,將很多學生及其同情者推向自由化陣營,錯誤的對台政策,也把大量的台灣民眾推向反感和對立的立場。台獨勢力和李登輝在這方面,技高一籌。他們藉機把台灣民眾對歷史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仇恨,轉化為本省人對外省人的省籍仇恨,再把省籍仇恨轉化為台灣人中國人的仇恨。因此,可以說,台灣民主運動的領導權,最終落入了台灣資產階級內的買辦階層,他們把台灣民主運動加以閹割和誤導,注入族群狂熱和族群仇恨,最終蛻變為附庸帝國主義的民族分裂運動。
  毛澤東說過:沒有共產主義運動,到共產主義是不可能的。同樣,沒有人民群眾的統一運動,達到祖國統一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同:沒有解放區的土改運動,沒有國統區的人民運動,建立新中國也是不可能的。八十年代台灣的民主運動,實際上是台灣民眾自己解放自己的努力,是·二八台灣人民起義的繼承者。它具有發展出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人民運動那樣的潛力。缺少了必要的支持和配合,這個潛力就不能發揮出來。然而,當時我國領導人的對台政策,不但不是去支持和配合,而是在往相反的方向用力:去支持和配合國民黨當局,將國民黨當局當作唯一的談判對象,並把反對台獨的希望寄托在國民黨當局身上。然而,國民黨當局恰恰是台獨思想的祖師爺:反攻大陸失去希望后的最佳選擇,難道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嗎?一個依賴美日支持的買辦當局,難道會真心回歸中華民族大家庭嗎?台獨的種種反共、反華言論,難道不是繼承蔣家王朝的一貫宣傳嗎?
  二十年來對台政策的錯誤的實質是:沒有走群眾路線,而是一廂情願地走了一條單方面聯合統治者、聯合少數精英政客的狹隘路線。這條狹隘路線越走越窄:最開始寄希望於蔣經國,而忽視了台灣民主運動中的各種力量。然後是寄希望於李登輝,卻被李登輝大加玩弄了一番。接著又寄希望於宋楚喻、連戰,現在也落了空。最後只好淪落到寄希望於陳水扁的可憐地步。然而,這條路線走下去,在未來等待著的,是更多的被玩弄、被欺騙,直至最後徹底破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9 01: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