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說話,比較喜歡使用「應該」或「不應該」這兩個詞。
從家族系統上來看,是具有某種強烈命令式的語氣,是長輩對晚輩、上級對下級、家長對子女的某種關心和指導。
從社會系統上來看,是具有某種強烈建議式的要求,是有經驗者對無經驗者、專業人士對非專業人士、施助者對求助者的勸告和警示。
撇開法律、宗教與政治的權威性不談,以上只是說的事物的一個方面,那就是事物積極的一面,但事物還有消極的一面。很多人使用「應該」或「不應該」,只是基於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判斷別人的「對」與「不對」,而不是通過換位思考的模式,來理解對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造成雙方的誤解或誤會。
舉個例子。某人出國並加入了它國國籍,而放棄了中國國籍。一些人就開始說「應該」與「不應該」了。這樣的說法,本沒有什麼不妥,因為言論是自由的,但問題是一些人就開始把這樣的事情上升到當事人的人格、本性等等方面,最終可能導致網路暴力,使當事人在精神上受到創傷。這就是消極的一面。
「應該」或「不應該」這兩個詞的使用,本身不是詞法問題,而是人的心態問題。如果用在法律、宗教或政治場合中,這種權威性的積極意義是可以肯定的,但這種權威性的消極意義是不人道的;如果用在家族或生活場合中,其積極的一面是我們大家都樂意接受的,但消極的一面,多數人都是無法接受的。
那麼,如何消除「應該」或「不應該」中消極的一面呢?有以下幾點建議: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除非你要求他人給予建議或指導;
2,不對他人指手畫腳,不隨便指責他人;
3,凡事不以自我為中心,多多換位思考;
4,每個人最大的弱點,是他以為自己是最聰明的;
5,與人無爭則心安,與事無爭則家安,與世無爭則國安;
6,真正的心安與心靜,則是無爭;
7,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但又能夠讓他人理解並接受;
8,放下利益得失,好壞、善惡、成敗終將過去,以平淡之心善待人生。
其實,這世上,本沒有那麼多「應該」與「不應該」。一些表面上「應該」與「不應該」的事情,結果卻是「不應該」與「應該」地發生了,這就是事物變化超越我們人類自己思維的範圍,雖然也與法律、宗教或政治的權威性有關,但最後還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態問題。即使是一些「應該」或「不應該」的事情,自己也並沒有按照「應該」或「不應該」的要求去做,世界也不一定就會大亂,因為變化的是這個大千世界,不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心隨境變」,就是以不變之心,來應對大千世界的變化;在合適的場合,做合適的事情,說合適的話語。自己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