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絕對主義、極端主義與道德飆車

作者:kylelong  於 2010-4-8 05: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

 

 

絕對主義的定義是:把事物以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絕對化的一種思維方式。特點是割裂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和相對的關係,只承認其絕對性,否認其相對性。不承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此過程必然轉化為它過程,不承認絕對之中存在著相對。絕對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認為某一認識是一成不變的、永恆無誤的真理。絕對主義有時也作為現代西方哲學中新黑格爾主義的絕對唯心主義的別稱。

 

絕對主義起源於1719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具有絕對權力的君主統治的國家形態。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由於言論自由所導致的多種表達形式,一些人對於事物的看法,往往具有類似的思維方式。其結果只能是加深人們之間的矛盾,拒絕理解他人的觀點和看法。

 

極端主義的定義是:為了達到個人或者小部分人的某些目的,而不惜一切後果地採取極端的手段對公眾或政治領導集團進行威脅,又可分為:宗教極端主義、極端恐怖主義和民族極端主義,它們的手法有:綁架、暗殺等,手段極其殘忍!極端主義者的特點:他們在做某件事情時,雖然明知道可能他們目前選擇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方式不是最合適的解決問題方法或方式,但他們寧願就按已經選擇的方法或方式來解決問題,也不願意多花些時間來想想有沒有更好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方式。他們性格上嚴重偏執,對於他人的意見往往也不管好壞一律不聽,一旦出現不盡如人意的後果則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所以,人類社會想要長治久安,社會生活要保持健康穩定,就必須堅決消除絕對主義和極端主義,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引以為戒的人生定律和道德準則。

 

然而,近年來,在現代網路中,卻出現了一種「道德極端主義」。

 

道德極端主義,源於網路的「哄客效應」。

 

道德極端主義,首先出在網路傳播的特性上。公眾在網路上常常看到的並非現實,而僅僅是經過傳播者剪貼和取捨、隱含著傳播者某種操縱邏輯的現實。網路的道德極端主義正來源於對這種「極端現實」的刺激反應。比如在「史上最毒后媽」事件中,公眾在網路論壇上看到的是一個女孩遍體是傷、渾身是血的照片,她面對鏡頭時悲苦的眼神,還有文字的描述和渲染――這是現實嗎?不是,那僅僅是被人剪輯過的極端現實。當網友無法做出事實判斷只能作道德判斷,只有根據圖片預設的想象去構建事實時,那一腔廉價的道德義憤和正義感,很容易就被挑起來了。

 

很多時候的「最美」、「最帥」之類的判斷並非源於真誠的情感流露,而是為了起鬨。因為網路表達是匿名的,可以不用為自己的判斷負什麼責任,然後判斷就很容易走向極端。在「哄客」中,極端的道德判斷是吸引注意力的手段,極端道德主義,還可看成是網路生存的一種策略。在這個漫無邊際的網際網路路中,一般的行為和言語根本沒有人注意,只有激烈的言辭、誇張的姿態和極端的判斷才能吸引眾人關注,才能使自己成為焦點。此時,極端的道德判斷,不過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手段而已。

 

還有,這種道德極端主義也與當下的社會整體語境有關,階層斷裂和發展失衡下,社會心態變得非常不平和,人變得刻薄、偏激和苛刻,容易情緒化,缺乏平常心,道德判斷上很容易走極端――藉助於眾聲喧嘩的網路平台,這種極端思維更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由此,網路中有出現了另一個現代辭彙:「道德飈車」。

 

「道德飈車」一詞是這樣定義的:就是用道德過分地去要求他人,把道德變成一個絕對的標準,致使將道德過於強化。道德如果像飆車一樣,走得太快,實際上就違反了通常的人情世態。也容易把道德看作是世界上唯一的標準,並站在這個角度來批評一些現象,過度苛求於人。用道德來約束人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道德過度膨脹,就會變成一種極端的道德律令,從而不能考慮到人性的複雜性。同時,也會容易變成偽善,過度地強調道德會對人造成一種傷害。

 

一般人都會認為,「道德,應律己從嚴,待人從寬」。然而,道德卻具有「溫柔性」和「不確定性」。道德也許可以讓人們心靈得以暫時寧靜,但道德不可以讓戰爭、暴力、權力消失!那麼,如何判斷一種批評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呢?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評論家張頤武認為: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在公共空間里進行道德批評非常必要。社會需要監督,無論是時評,還是網路里的評論,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道德的批評、道德的要求和道德的約束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不能說道德監督是不對的。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過度的道德化。事情不能都以一個固定的道德標準來評判,實際上,道德標準是很複雜的,有很多不同的選擇。雖然在基本的道德觀上,人們具有共識,但相對複雜的道德問題就會上升到一個倫理學的高度。現在要防止的就是在公共空間將道德問題簡單化,避免不去考慮當事人所處的歷史環境,草率地下結論。如此一來就會變成絕對的道德裁判官,這樣是不合適的。道德約束是極其必要的,同時又不能單以我們的好惡和標準,把道德觀念絕對化。這樣就會產生簡單化的傾向。只要防止將道德觀簡單化、刻板化、僵化,考慮道德觀念的複雜性和可變性,就不會產生負面的效果,既要嚴格批評,也做到全面和謹慎。

 

客觀、理性是道德評判的尺度。客觀地說,道德應對一個人進行約束和要求,而不是審判。一個人有無公信力,這是需要道德來規範的。飆車指的是過度、不理性地去要求。道德上的要求和約束永遠都需要,但這種約束不能簡單地變成對私生活的揭秘,對人過度苛刻的一些要求。要謹慎地區分道德飆車和道德約束之間的差異,我們不能把道德上的批評都變成道德飆車。有道德而不飆車,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可見,道德約束是人性的表現,而道德飆車則是網路暴力的表現。

 

相對於人性,人品的概念更加接近我們的現實生活。所謂人品,就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範圍內,獨立於可見因素之外,以不確定方式左右客觀事物變化方式甚至規律的無形物質。具體講,一個好的人品,不外乎用「真、善、美」所構建的人生智慧。人為何會虛偽、兇惡、醜陋?因為貪慾;人為何會貪慾?佛教對此有一個很正確的解答:因為「無明」。通俗地講,「無明」就是沒有智慧,對人生缺乏透徹的認識,看不清人生的目的和意義。一方面,「法律人」,要求「暴力人」放棄;「暴力人」要求「法律人」放棄,二者相爭,永無休止,永遠「無明」;另一方面,虛偽、兇惡、醜陋讓我們貪慾無窮,為了「權」「利」而散失人生智慧,永無休止,永遠「無明」。「無明」,才會導致人們心靈難以寧靜,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現實!

 

人品美德的真正源泉是人生智慧,即一種開闊的人生覺悟,一種脫離了虛偽人性和虛榮心理的覺醒。因此,社會越文明,意識形態越淡化,人生智慧的作用就越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越真實自然。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3: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