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藏族及喇嘛教信徒的習俗

作者:kylelong  於 2010-3-22 05: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中國旅遊|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8評論

關鍵詞:

 

 

歷史

 

藏族是主要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操藏語的民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四川、甘肅、雲南等省也有分佈,中國境內人口約541萬餘人(2000年)。另外,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克什米爾、不丹等國境內也有藏族分佈,世界各地有散在分佈。藏族自稱「蕃巴」(bod-pa)。漢語的名稱「藏」來自藏語gtsang「后藏」。gtsang這個名稱的原來意義可能是「雅魯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經之地」。

 

原始漢人與原始藏緬人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分開。原始漢人逐漸移居到黃河流域從事農業,而原始藏緬人則向西南遷徙並從事游牧業。而之後藏族與緬甸人又進一步的分離。原始藏緬人屬於古羌人系統,「發羌入藏」為吐蕃王朝發跡的一種歷史學觀點。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地區。考古已發現舊石器、新石器和金石並用的古文化遺址。公元6世紀時,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贊普」,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統轄了整個西藏地區,史稱「吐蕃」。松贊干布與唐文成公主聯姻,對藏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元朝把西藏地區置於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正式設官建制。清政府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西藏地方政府「噶廈」並任命駐藏大臣。20世紀50年代,西藏地區還保持著「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1959年全面進行了民主改革。

 

宗教

 

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喇嘛教,亦稱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它有時也被稱為黃河宗教。在一些地區,它已演變成為一種形式的精神崇拜。

 

喇嘛教,是藏族的宗教,約有300萬西藏人和700萬蒙古人信奉。達賴喇嘛是相當於他們的教宗。達賴喇嘛是藏傳佛教中所有權的宗教領袖,他也是直到1959年時,西藏的統治者。達賴喇嘛相信自己是他的前任轉世。當喇嘛去世后,新的化身,是在新出生的男孩中尋求。達賴喇嘛也被視為一個泄漏的觀音菩薩,上帝的憐憫。

 

信徒以利益眾生為目的,承認三皈依,四法印。按律部規定受持戒律,抑惡揚善,凈化社會,依戒、定、慧三學、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除三界煩惱障蔽,修正錯誤,完善人格,自覺覺他二利兼顧等。藏族信徒最關心的是功德的圓滿、來世的善報,這就離不開喇嘛,而喇嘛們又要依靠其信徒的自願捐獻才得以存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成功與善意可能通過慷慨的行為轉變為憐憫與慈悲。而慷慨的行為須通過宗教方面的虔誠行為加以體現。當然他們最最信仰的是喇嘛。

 

飲食

 

藏族人在飲食上,奉行「只要不殺生,也不禁葷腥」,但僅吃牛、羊、鹿、豬等偶蹄動物,不吃被視作「惡物」的奇蹄動物(馬、驢、狗、兔)、五爪禽(雞、鴨、鵝)以及「龍王的子孫――魚蝦蚌貝」(如今一些地區已不禁),也不願借灶具給人煮這些東西吃。飯前須用手指蘸酒或奶茶對空連彈三次,表示利佛。

 

喇嘛教信徒忌諱捕殺野生動物;忌諱在寺廟內吸煙、摸佛像、翻經書、敲鐘鼓;對於喇嘛隨身佩帶的護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動手撫摸;不許在寺院附近砍伐樹木,不得大聲喧嘩,也不準在附近的水域捕魚、釣魚;不得在別人面前隨便吐痰、脫鞋、脫襪或烘烤鞋襪、褲子;忌用單手接、遞物品;進入帳房后,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不得混雜而坐;家有病人或婦女生育,門前都作標記,有的在門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門口插上樹枝或貼一紅布條,忌外人進入。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其中,牛主要是指氂牛)。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製成血腸。肉類的儲存多用風乾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乾。冬季製作風乾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乾肉的新鮮色味。

 

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藏族普遍喜歡飲用青稞製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后製成。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雲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製。其它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並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製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於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製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藏家家家有銅、陶制供燈、銅製敬水碗(杯)凈水壺。每天向神佛獻供茶新、酥油供燈是生活中必須堅持的大事。

 

天葬

 

藏族的天葬,是按照藏傳佛教的喪葬程序,解屍后餵給鷲鷹吃光的一種獨特喪葬習俗,歷來以它的獨特、神聖而為藏區群眾所信奉,也讓藏區以外的人感到神秘異常;忌諱外人在天葬場旁觀或在遠處偷看。巴顏喀拉山南的玉樹州,有座巴塘天葬場,是青、藏、川三省交界地區最著名的天葬場,距文成公主廟只10 km,坐落在一個徐緩開闊的美麗山坡上,旁邊是班慶寺。各地現有的天葬場,基本上保持著比較純的傳統格式,這種獨特的喪葬文化有異樣的生命力。

 

一般死者臨終前,要請當地活佛或高僧念經。死後,還要念讓靈魂往生凈土的《往生經》,同時將死者身上的動物皮衣換成布料衣服,並在屍體未僵之前,將其用白布或死者的衣服及白羊毛繩捆綁好,固定成跏趺「坐化」狀,蓋上白經布,安放在平時供佛或其他安靜的房間里,同時供奉佛像佛經,點燃長明燈,設祭壇念超度經,在家裡停放37夜。

 

屍體送到天葬台後,一點桑煙,大群的鷲鷹就會很快飛臨天葬場。接下來,天葬師將屍體以俯卧狀安放在施屍台(解屍石墩)上,再用利刃在屍體背部劃出幾道花紋,然後,站起來向鷲群一聲吆喝,似是首領的一隻巨大禿鷲立時一個威猛的俯衝撲向施屍台,在屍體背部啄取幾口后又閃向一旁,這時,其餘的禿鷲旋即黑雲般地蜂擁而至,爭先恐後地撕扯和吞食屍體上的肉和內臟,傾刻間,一具完整的屍體就變成了一堆骷髏。這時,天葬師趕開一點鷲群,用榔頭或石頭砸碎剩下的骨頭架和頭顱,用糌粑和腦漿把碎骨拌和成團喂鷹。等肉和骨頭全部被禿鷹吃完,天葬就結束了。瑪多的天葬,是由天葬師一次性把屍體切割完畢,把骨頭砸碎,拌好糌粑,然後由「角巴」吹螺號喚鷹鷲前來,吃得一乾二淨。

 

如果屍體被鷹鷲吃得一乾二淨,就視為吉祥,表明死者靈魂已經升天;反之就是惡兆,說明死者生前有惡跡,有罪孽,靈魂難以升天轉世,家人就特別痛苦和不安,接著還要念經做法,為死者超度贖罪。瑪多還習慣用鷹鷲的單數或雙數來占卜吉凶,單數為吉,雙數則不祥。

 

天葬之後,家人服喪時間為「七七」49天,需天天不斷地念超度經,因為佛教認為,死者的靈魂在「中陰」途中要遊盪49天才能找到歸宿。服喪期間,家人不能洗臉梳頭、穿新衣和娛樂,當年不能宰殺牛羊動物。在瑪多,死者天葬之後,本部落不能再提死者的名字,與死者同名的人,也須改換名字。

 

天葬師是一個獨特的人群。按照教義,天葬師是人間與天國的中介使臣,是人生命輪迴的助產士。一般每個天葬場有兩三個天葬師,多由僧人擔當。歷史上,天葬師是世襲的,現在不少人是為了做善事追求來生的幸福而選擇此職業的,也有人僅為生存。每葬一具死屍,天葬師往往可以得到死者親屬饋贈的一些錢物。瑪多馱屍用過的牛和繩,天葬結束后歸天葬師所有,作為酬謝禮。有些天葬師,懂得不少解剖和醫學知識,甚至可以給人看病。

 

天葬文化的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迴轉世觀。藏傳佛教輪迴轉世思想認為,人有今生來世,靈魂是不滅的。而且,人生短暫,生了死,死了再生,永遠輪迴不息。人死後的屍體,只不過是「靈魂」所拋棄的外殼而已,用它餵食飢餓的鷲鷹,是一種施捨行為,是做功德的好機會。這透露出大乘佛教波羅密(大慈悲心)捨身布施的最高精神,有崇高的含義和象徵性。「六波羅密」是大乘佛教的一種菩薩道,以大慈悲心為根本。菩薩為救人,可以把自身的一切以至血肉予以施捨,因此,佛教把「捨身」視為布施的最高境界。此外,因為鷲鷹是神鳥,是「空行母」的化身,藏人認為它吃了屍肉以後高飛天穹,可以把人的靈魂直接帶入天國,有利於轉世來生。

 

鷲鷹,在天葬中扮演著主角,它是來接引人的靈魂上天的。在藏人的眼裡,它是神鷹,是「空行母」的化身。實際上,生活在藏區深山的這種猛禽的確是很善良的,它哪怕餓死也不會傷害有生命的動物,甚至一隻螞蟻,它只吃死物的屍體,所以藏人特別崇拜天性慈悲的禿鷲。有說釋迦牟尼成道之後,一群鷲鳥常來到他身邊。釋迦牟尼問它們:「你們是不是想皈依佛門?」鷲鳥們立即點頭作應。釋迦牟尼就摸了摸鷲鳥的頭頂說:「那就收下你們吧!」他這一摸,鷲鳥頭頂的毛立刻脫落變成了禿頂,從此被安排執行「天葬」,引領靈魂升天的重任。不過,從另一角度看,天葬在藏人中的盛行也與雪域高原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有很大關係。藏族人生活在青藏高原寒冷地區,凍土給開挖墓坑帶來了困難;高原和草原上也沒有太多的樹木,土葬顯然是不可行的。這時候天葬無疑成為最佳選擇。

 

此外,藏族還有其它習俗。塔藏:用於活佛、達賴喇嘛、班禪。為最高級別的安藏。水藏:用於夭折的兒童。通常挑選水流湍急,水岸開闊處為水葬台,家屬將死者以白布纏裹置木閥上,於黎明時分送至水葬台,請僧人作法后,將木筏放入水中沖走。土葬:用於暴病身亡、意外傷亡、罪孽深重者。火葬:用於貴族。林間懸葬:林區藏民採用,通常是家境貧寒,請不起寺廟僧人作天葬道場的藏家,編製籬籠,裝入死者,高懸於深林中任風吹雨打。

 

居住

 

        藏族建房造屋,一般都要先請喇嘛占卜打卦,選擇地形和確定開工日期。選擇地基根據歷算條文和佛經上查看風水的條文,由歷算師或喇嘛活佛等來選定,其主要是避免「天三角」和「地三角」的地形,因為三角形是佛教鎮魔用的圖形,屬不吉利之圖案,藏族最忌諱這種地形。另外還要講究背山面水。方向朝南,以求避免風沙,開闊視野等效果,並利用自然光,取得採光和取暖的目的。開工時也要請喇嘛煨桑祭祀土地神,在開挖的地基上放五穀和「煙祭錦品」等,有的還埋上神符,然後再開始夯築牆或砌牆。

 

        新建的房屋,根據各自經濟條件進行裝飾。康東、康南的石砌碉樓在門楣、窗媚、牆頂四角安放白石;或在大門門楣上安放碩大的牛頭角骨骸、羊頭骨骸;或在牆上用白石鑲嵌牛頭和羊頭形圖案,這既是為鎮邪驅鬼,又是為裝飾。無論石砌碉樓還是夯土碉房,絕大多數喜用石灰或白泥塗刷外牆或塗繪日月等吉祥圖案。信奉薩迦派的地區則喜用紅、白、黑三色相間塗刷豎條狀色帶,以象徵觀音、文殊、金剛手三神力的加持力。「崩柯」木牆塗成土紅色。一般條件的門窗。梁枋簡單彩繪。條件好的人家雕樑畫棟,彩繪各種吉祥圖案。包括室內陳設――佛龕、壁櫥、櫃桌、案幾等更是泥金彩繪,精美絕倫。每戶藏家在陽台或房頂上都有煨桑用的簡易的祭煙爐或專門燒制的陶質祭煙爐。煨桑煙祭是生活中不可缺的重要儀軌。房頂上還要插「龍打」(風馬旗經幡)和風力小經輪。有的還在院內立很高的木杆,上掛「龍打」,以供養房神。

 

        藏族居家過日子最講究用火,對火懷有虔誠的崇拜心理,十分親近。火塘是農區家中的重要設施。家人吃、睡、聊天取暖皆以火塘為中心。男子盤腳坐火塘左邊,婦女曲膝跪於右邊,長輩在上,晚輩在下。家家都有火盆、爐子,白天隨時保持煙火,常備熱茶。夜間煨火保證火種不滅。農區燃料以木柴、干牛糞為主。冬季兼木炭。每年深秋初冬,各戶人家備足燒用一年有餘的木柴、牛糞干成垛碼於底樓、房背、院內、房前屋后。

         

        藏族用水也很講究,每天早晨取新鮮水飲用。水源高的以澗槽引水入廚;水源低的由婦女背水;水源遠的由男子趕毛驢馱水。取水有專用背水木桶。儲水有特製石缸、水箱、銅鍋等。水瓢有銅、木質的大、中、小型,分別用途。許多人家灶房壁櫥備有專掛銅瓢的。居家照明過去多用酥油或清油燈盞。平時夜間就火塘火光活動、喝晚茶。夜行以松柏埡扎束成「火把」或以柴棍扎布條沾油成「火把」照明。夜晚就近活動多借星月天光,憑習慣摸黑進行。解放后,多用煤油燈,手電筒簡,近年來,小水電發展迅速,電燈已漸為普及。

 

    牧區的住室,主要以帳篷為主,由於世代游牧生活,所以,帳篷是牧民最為理想的住室。帳篷,具有耐磨、防風、冬暖夏涼,便於支拆馱運的特點。在牧區較為普遍的是黑牛毛帳篷。牧民常住的帳篷內,居中砌著鍋灶,鍋灶後面緊連著燃料倉,自然把帳房分為兩半。帳內右邊為男席,也是「客席」,左邊為女席,帳內灶后或男席上方是平常供佛的地方,一般在木箱上設有神壇、擺有佛像。除牛毛帳篷外,還有一種人字形的白布帳篷,稱「達尕瑪」,供老人、青年和客人居住,或出門臨時夜宿時用,能住下46人。由於輕巧,牧民們遠行或春季游牧多願攜帶它,這種小白布帳篷幾乎每個家庭都有。

 

藏醫

 

    藏醫興起於松贊干布至赤松德贊時期,是在藏族傳統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漢醫、印度醫學理論而形成的。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著「隆」(氣)、「赤巴」(火)、「培根」(土和水)三大因素;飲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種物質基礎;大便、小便、汗液三種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種物質基礎和三種排泄物的運行變化。「隆」主氣血、肢體活動、五官感覺、食物的輸送分解和生殖機能等;「赤巴」可生髮熱能、調解體溫氣色、管饑渴消化、膽識智慧等;「培根」輸送液體、調解肥瘦、主管味覺、睡眠和性格等。認為人生病的原因在於環境、氣候和飲食起居的影響及體內三大因素的失調。其診斷方法亦採用望聞問切,尤其重視舌苔與早晨首次小便的變化。將疾病分為熱症與寒症兩大類,並將病人分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藥物治療分內服和外治兩種。內服藥物採取「熱者寒之」、「寒者溫之」的原則。外治有灸療、放血、拔罐、熱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貼敷外傷患處等。常用藥是由多種藥物配製的成藥,共有1400多種,其中一部分為青藏高原特產。

 

  紅黃藍分別代表「赤巴」「培根」「隆」藏醫理論系統、完整,醫學典籍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紀宇脫·雲丹貢布所著的《四部醫典》。該書共分四個部分,內容從基礎理論到各科臨床實踐,包括人體解剖、胚胎髮育、病因病理、治療原則、臨床各科、方劑藥物、診斷與治療器械等等,內容極為豐富。后經歷代藏族醫師的修訂、增補,特別是經11世紀宇脫的14世後代、新宇脫·雲丹貢布的全面修訂,成為現今流行的版本。宇脫·雲丹貢布對藏醫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也因此受到代代藏醫和藏族人民群眾的普遍尊敬,被列為「吐蕃九名醫」之首,被稱為「雪域醫聖宇脫王」。

 

總之,藏族很神秘,但文化生活也相對落後,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8 個評論)

回復 碧海琴音 2010-3-22 05:08
也不了解
回復 kylelong 2010-3-22 05:14
碧海琴音: 也不了解
回復 wazhh 2010-3-22 10:31
收藏了
回復 kylelong 2010-3-22 10:37
wazhh: 收藏了
回復 新手登陸 2010-3-22 10:38
回復 kylelong 2010-3-22 10:39
新手登陸:
回復 新手登陸 2010-3-22 10:58
回復 kylelong 2010-3-22 22:58
新手登陸: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