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世界各國宗教的禮宴與飲食禁忌

作者:kylelong  於 2009-12-20 13:4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宗教信仰|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1評論

宗教禮宴是指在某些宗教的教義或戒律制約下形成的社交宴席,尤其以宗教節日時舉辦為主。一般有如下幾類:(1)佛教宴席,又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有「靈隱寺素席」;小乘佛教有布朗族的「賧什拉宴席」;(2)喇嘛教的祭神席。如珞巴族的「燒希日枝祭酒」;(3)道教宴席。如全真派的「武當山混元大席」;(4)道教正一派的養生席。如「青城山道菜宴」;(5)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清真席。如「寧夏清真十大碗」;(6)基督教的世界聖餐主日、復活節與感恩節大餐;(7)天主教的主日聖餐、感恩節大餐與封齋月;(8)猶太教的逾越節大餐。

 

這些筵宴的基本特徵是「忌」、「宜」二字,即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應該怎樣吃,不應該怎樣吃,都有「說法」,並能從宗教經典中找到依據。一個教徒是否按教義宗旨去置辦禮宴,成為他對該教是否虔誠的主要標誌之一。英語中,飲食禁忌有兩種表示法:Food taboosDietetic Contraindication;而fasting特指齋戒。因此,接待宗教人士,操辦宗教禮宴時必須遵從各個宗教的飲食戒律和飲食習俗。以下簡述各宗教宴席的特點。

 

佛教(Buddhism):

 

大乘佛教是「只吃朝天長,不吃背朝天」,即僅吃糧豆、蔬果、菌筍等植物性食品,不殺生,忌葷腥,同時禁食蔥、姜、蒜等辛香類菜蔬。小乘佛教是「只要不殺生,也不禁葷腥」,無論是臨時出家的孩子,還是終身皈依佛門的老僧,清晨都托體沿門化齋,施主給什麼吃什麼,不得挑剔。他們還遵守「過午不食」的清規,但可飲茶、喝果汁。南傳佛教和西傳佛教飲食禁忌較少。

 

佛教規定出家人飲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葷」和「腥」。「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不過素食的範圍也比較廣,例如:辣椒、生薑、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蕪荽、芹菜、香菇類等都可食用。豆製品、牛奶和乳製品,如乳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此外,佛教還要求僧人不飲酒、不吸煙。不飲酒也包括不飲一切能麻醉人的飲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麥酒、啤酒等。麻醉神經與分泌系統的各種「毒品」更在禁忌之列。吸煙雖然不是五戒範圍的內容,但是吸煙是一種精神依賴的不良習慣或嗜好,體現了一種精神的追求和貪慾,同佛教要求的清凈無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吸煙當然也是佛教的禁忌之一。不吃零食也是佛教對僧人的要求,這既是僧人威儀的需要,也是僧人的修行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處時,不宜向僧人敬煙;同桌就餐時,不宜將素菜葷叫,不宜對僧人敬酒,勸酒,或者勸吃肉,也不宜提議同僧人乾杯(茶、飲料等)。

 

東南亞國家的僧侶持過午不食戒,因此宴請他們時必須於中午11時左右開始,不要過午。另外,他們還遵守「不予不取成」,飯菜不交到他們手上,他們不能自取。因此設宴時,待飯菜擺好后,招待人員應以手示桌,表示給予或供養,他們才會開始用餐。

 

喇嘛教(Lamaism):

 

亦稱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也是「只要不殺生,也不禁葷腥」,但僅吃牛、羊、鹿、豬等偶蹄動物,不吃被視作「惡物」的奇蹄動物(馬、驢、狗、兔)、五爪禽(雞、鴨、鵝)以及「龍王的子孫――魚蝦蚌貝」,也不願借灶具給人煮這些東西吃,因為喇嘛教信奉龍,認為魚是龍的子孫,故要禁食(如今一些地區已不禁);也不準在附近的水域捕魚、釣魚。喇嘛教信徒忌諱捕殺野生動物,忌諱外人在天葬場旁觀或在遠處偷看。

 

飯前須用手指蘸酒或奶茶對空連彈三次,表示利佛。大部分人日食三餐,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於製作酥油茶。酸奶、乳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製作的奶製品。

 

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製成。乳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后製成。

 

道教(Taoism):

 

中國道教飲食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上溯從神農嘗百草起,到帝堯時代彭祖創製「雉羹」,到商代初伊尹製作「湯液法」,再到春秋時代神醫扁鵲說:「不知道飲食是否適當,便很難生存」,這都是積累過程。直到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作了較全面的總結,已經指出飲食養生之道在於尊重客觀世界辯證的對立統一的變化、發展的規律;提出重視烹調和節制飲食的思想(「謹和五味」、「飲食有節」),並且指出過分追求美味佳肴和過度飲食都會招致疾病(「高粱之變」、「飽食」、「大飲」),認為只要認真地注意飲食規律與實踐,便可以享其天年,活過百歲(「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書中還提到了膳食結構、飲食方法等原則。這些,都是道教後來所尊奉的飲食養生之道。

 

至今,道教的教徒仍然身體力行。全真派(Quanzhen)「重清素、戒殺生」,不沾葷腥,注重三厭(天厭雁、地厭犬、水犬魚鳥)和五禁(韭、薤、蒜、芸苔、胡荽),要求「葷酒迴避,齋戒臨壇」。正一派(Zhengyi)強調「天地萬物,為我所用」,重視飲食養生,講究葯膳與食療。

 

道教飲食文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選料:以糧食作為養生的主體(「五穀為養」),以肉食、果品、蔬菜來增益、補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將糧食作為主食,占飲食比例的60%-70%,其餘肉食、果品、蔬菜則佔了30%-40%。(2)調味:伊尹說成湯以至味,已經有了五味調和的學說。到《黃帝內經》時,已特彆強調的調配必須符合養生的要求。(3)食療:包括食補與葯膳,如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晉代葛洪《肘後方》中用海藻酒治甲狀腺腫,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是用豬肝治夜盲症等等。由於道家飲食文化的傳播,民間有很多此類文化遺存,有必要進一步搜集、整理、研究。(4)節食:這一思想是道教飲食文化的重點內容之一。它包含兩重意義:一為少吃,每餐吃到八成飽左右即可;二可為節制葷腥油膩的飲食。縱觀當今世界西方以動物性原料為主體的膳食結構,帶來了眾多食源性的「文明病」,東方相對的要少得多,已足可證明道教飲食養成生學說的正確性、科學性。

 

食之宜忌。道門認為食前最好先咽氣,「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氣,咽一兩咽乃食,主無病」;飲食當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進食之時要注意冷熱食順序;進食的時候不要講話,「食上不得語,語而食者,常患胸背疼痛。「食不語」,是《論語》中也提倡的,不僅可以防止食物進入氣管,也避免了漏食;道門提倡進餐時保持愉悅的心情;熱食汗出,也不能馬上去洗臉;食畢當漱口,這是道教徒很注意的一件事;道教還提倡食后摩腹和散步。「食了,先以手摩肚數十下,兼仰面呵氣二十下,甚消毒食。……食了,必須沖融少時,行三、五十步,使食消化。……食飽不欲速步、走馬、登高、涉險,必傷內室。」食后摩腹和散步,有利於增強腸胃功能,使人體更好的吸收食物營養。但要防止食后激烈運動,這樣會造成腸胃炎症。道教反對夜食和飽食。由上述可見,道門於進食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程,道士們努力遵循這類規程,力圖達致健康長生的願望。

 

飲之宜忌。道門對酒的基本態度是:酒可以喝,但不要過多過頻。「夫酒少吃即益,多吃即損。少即引氣導藥力,潤肌膚,益顏色,通榮衛,理氣御霜,辟溫氣。」 飲過量則醉,醉甚而吐,不利身心。道門中人認為酒可避穢、助藥力,適當飲用有益健康,但如果過量,又飲用不當,那危害就很大。現代醫學研究成果表明,道教對酒的態度是科學的。少量飲酒可延緩動脈硬化,預防部分心臟病。大量飲酒損肝,會使心血管疾病大大增加。大量飲酒還會使人發胖,升高甘油三酯並消耗人體維生素B,從而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這對老年人來說,尤為不利。適量得當的原則同樣被道教信徒貫徹於飲茶中。

 

伊斯蘭教(IslamIslamism):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譯音,原意為「順服」,指順服唯一的神「安拉」。中國習慣稱為「回教」或「清真教」。飲食問題在人們生活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對於穆斯林來說也不例外。伊斯蘭教在飲食方面的禁忌限於如下四種東西:自死物、溢流的血、豬肉和「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

 

        伊斯蘭教總的原則是提倡「潔凈的為相宜,污濁的受禁止」,遵守《古蘭經》對飲食方面的禁忌規定,即禁止食用自死的動物及血液,禁止食用豬、驢、騾、狗等不潔之物及未誦安拉之名而宰殺的牛、羊、鴕、雞、鴨、飛禽等;禁止食用虎、豹、狼、鷹、蛇等兇猛的禽獸及其他食肉動物的肉類;居住在內陸地區的穆斯林還禁食無鱗魚、無鰓魚和其它不像魚的魚類(比如海鮮等);同時,《古蘭經》中還禁止飲酒,虔誠的穆斯林是不沾酒、不喝酒也不賣酒的。因此,宴請穆斯蘭賓客時,不要上含酒的飲料,更不能敬酒。

 

伊斯蘭教嚴禁吃自死物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自死之物一般是由於傷病中毒、衰老等原因而致死的,食后對人的健康不利;二是因為動物不宰自死者,血未去,血液中往往殘存有害物質,對人體不利。但是,在所有的自死物中,魚類是例外的。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好心人誤以為凡是牛羊肉和雞肉,穆斯林都是可以吃的。殊不知,伊斯蘭教禁食之物中還包括不以安拉名義宰殺的任何可食動物。伊斯蘭教認為,安拉是萬物的創造者,是生命的賦予者和掌握者。因此,要求穆斯林在宰殺牛、羊、雞等可食動物時,誦「以安拉之名」表示結束該動物的生命是奉安拉的名義進行的,不是出於仇恨該動物,也不是由於它弱小可欺。這樣宰殺的動物,其肉是合法可食的,是清潔的。伊斯蘭教禁食血液的原因是,動物的血液乃是「嗜欲之性」,也是污穢的物質,所以不可食用。伊斯蘭教之所以嚴禁信徒食用豬肉,是出於「重視人的性靈純潔和身體安全」。《古蘭經》說,豬肉是不潔的,這裡的「不潔」不單是指衛生,更重要的是指宗教意義上的不純潔。穆斯林從宗教的、倫理的、審美的、衛生的角度,認為豬肉是不幹凈的。然而,很多非穆斯林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豬肉是乾淨的,可食的。在這種情況下,過多的解釋和辯論,都是無濟於事的,只能各行其是,各得其所,互相尊重,互不傷害。除了《古蘭經》提出的四種肉類外,聖訓中還規定了一些不可以食用的動物,主要包括猛禽猛獸和不反芻的畜類。

 

        伊斯蘭教在肉食方面做出如上規定的同時,對植物性的食物沒有任何禁忌。但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也禁止飲用一切與酒有關的致醉物品。所以,一切有危害性及能麻醉人的植物或可食植物,如葡萄、大麥、小麥等一旦轉化成能致醉的飲料,如酒一類的東西,就成為禁忌的對象。同時,伊斯蘭教還禁止從事與酒有關的營生。所以一切比酒更有害於人身體的麻醉品和毒品也都在嚴禁之列。

 

古爾邦節(CorbanCorban Festival,阿拉伯語qurbān音譯):古爾邦節又叫宰生節、忠孝節。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獻牧」的意思,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相傳先知易卜拉欣的兒子伊斯瑪義13歲時,真主安拉啟示易卜拉欣要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義進行奉獻,易卜拉欣遵命行事,自己的兒子伊斯瑪義也欣然表示同意,這時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牽來一隻黑頭白身的綿羊來到米納山谷,替代伊斯瑪義獻牧。這一天正是伊斯蘭教曆的1210日,為紀念易卜拉欣和他的兒子伊斯瑪義為安拉犧牲奉獻的精神,人們把這一天定為宰生祭禮的節日。這一天伊斯蘭教要宰殺牛羊,炸饊子、烤全羊、烤羊腿等。有些阿拉伯人還宰殺駱駝,這可能是最大的節日食品了。

 

開齋節(Lesser Bairam):開齋節又叫肉孜節,肉孜是阿拉伯語齋戒的意思。伊斯蘭教曆的9月(公曆的4月或5月),是一年之中吉祥尊貴的月份,教規中規定每一位虔誠的健康成年的穆斯林,應全月封齋,每日從拂曉至日落,禁絕飲食,封齋29天,第29天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再把齋1天,共為30天。次日即為開齋節,亦謂之小年,屆時要歡慶三日,家家宰牛羊,做炸饊子、油果子等食品,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

 

基督教(Protestant):

 

基督教在飲食上沒有太多禁忌,只是在節日時飲食有些習俗。大多數基督徒的飲食習慣如常人,有些教派的信徒則忌食豬、兔等肉和蛇、鱔等;有些教派的部分信徒奉行素食;至於動物的血,一般基督徒都是不食的;酒和含酒精飲料,則有的忌、有的不忌,可視賓客的具體情況而定。基督教(新教)信徒也有守齋的,在齋期只食素菜和魚類,忌食肉類和飲酒;齋期一般為每星期五和聖誕節的前一天。基督教徒在進餐前往往禱告,非基督教徒與他們一同用餐時,應待禱告結束后再一起進餐。

 

聖誕節(Christmas)是基督教各派信徒紀念耶酥誕辰的日子。為了紀念耶酥的復活,信徒們要舉行齋戒,不吃肉食,不用刀叉進食,減少娛樂。復活節(Easter Day)是孩子們歡樂的節日,揀拾彩蛋是節日期間重要的活動,用小動物形狀做成的巧克力糖果,裝點的精美甜點,是節日中的重要食物。情人節(Valentine's Day),又名聖華倫泰節,瓦倫丁節,在每年的2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情人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也是享受情侶套餐的日子。這節日原來紀念兩位同是名叫華倫泰的基督宗教初期教會殉道聖人。《布魯爾的警句與寓言辭典》說:「聖華倫泰是個羅馬教士,由於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系身囹圄。他後來歸信基督教……最後被人用棍棒打死,卒於二月十四日……。」

 

不吃血,可以說是基督教信徒生活中一個比較明顯的禁忌。不能把動物的血作為食物,其原因是:血象徵生命,是舊約獻祭禮儀上一項重要的內容。而且,新約把血的作用解釋為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捨命而帶給人的救贖能力。血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所以出於紀念,不吃血成為《聖經》對基督徒的一種要求。對於大多數中國基督徒而言,因有聖經明訓,所以當然視吃血為禁忌。勒死的牲畜也在基督教禁食之物之列,這與禁食動物血的禁忌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勒死(包括病死,或其他非宰殺原因死的)動物的血液未流出,已被吸收於肉中,故不食為妙,當然也包含衛生的因素。

 

煙酒是否屬於基督徒的生活禁忌呢?《聖經》並未提到煙(吸煙是近現代才有的行為),但卻有不少有關酒的教導。從總體的教導上看,《聖經》的舊約部分將飲酒作為禁忌來講,而新約部分相對而言較為靈活,少見直接的禁絕,而留給人們自己做出選擇。吸煙問題雖然沒有《聖經》的明訓,但大部分基督徒對吸煙持反對態度。不過,在教會聚會和崇拜活動中禁止吸煙,這是教會的一致看法。

 

持「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派背景的信徒在禁忌上有一些特別要求。首先關於安息日(SabbatarianismSabbath),認為信徒應當按律法要求遵守安息日,停止勞動,並在這一天舉行聚會禮拜(安息日大致等於今天的星期六)。安息日信徒在生活中的另一個主要禁忌是關於飲食的,如不食豬肉和某些水產品等。

 

天主教Catholicism):

 

為紀念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聖死,以及他捨身赴義的精神,制定了守齋的規則,即大齋與小齋。小齋,即素食,就是在星期五這一天,禁忌吃豬、牛、雞、飛禽、羊的肉,即熱血動物的肉。但水族的肉、魚蝦等可以食用。大齋是教會規定於每年復活節前40天內守的齋,故稱「封齋月(Lent)」(與伊斯蘭教開齋節前的封齋月類似)。每年在聖灰禮儀日(Ash WednesdayThe first day of Lent,復活節前的第七個星期三)和耶穌受難日(Passion Sunday),凡年滿18周歲至60歲的信友都必須守大齋。大齋日(Lent,即四月齋)這天午餐可吃飽,早、晚可按本地習慣吃少許點心。信友因某種原因不能守齋的,可請求「豁免」,如孕婦或哺乳嬰兒的婦女可以不守大齋。

 

狂歡節(Dionysia)源於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的牧神節、神牛節、酒神節,中世紀時漸漸被羅馬天主教所接受,成為天主教的節日。現在廣泛流傳於歐美和大洋洲地區,各國舉行的狂歡節日期不同,有的是從元旦開始,有的從聖誕節開始,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狂歡節一般是在218日至20日舉行,巴西的狂歡節一般是在夏末秋初的21820日舉行,整個活動持續3天,狂歡節盛大的遊行使歡慶的人們沉浸在近科瘋狂的興奮之中。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共同的節日也是西方人共同的節日。瘋狂的購物月從感恩節的次日(星期五)開始,這一天即被稱為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據說是因為周五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摸著黑衝到商場排隊買便宜貨,這種行為有個非常形象的說法,叫Bird of getting up early.(早起的鳥兒)。在外國「感恩節」和中國的春節一樣重要!

 

感恩節的菜譜包括:Cornbread玉米麵包、English Cheese Pie英國乳酪派、Venison 鹿肉、Ducks & Geese 鴨和鵝、Wild Turkey野生火雞、Garlic and Onions大蒜和洋蔥、Pumpkin Pudding 南瓜布丁、Indian Pudding印地安布丁等。

 

火雞(Turkey)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它原是棲息於北美洲的野禽,后經人們大批飼養,成為美味家禽,每隻可重達四五十磅。現在仍有些地方設有獵場,專供人們在感恩節前射獵,有興趣的人到獵場花些錢,就能親自打上幾隻野火雞回家,使節日更富有情趣。火雞的吃法也有一定講究。它需要整隻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肚子里還要塞上許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麵包等。端上桌后,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家。然後由各人自己澆上滷汁,灑上鹽,味道十分鮮美。感恩節的食物除火雞外,還有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 南瓜餅、自己烘烤的麵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這些東西都是感恩節的傳統食品。

 

感恩節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婦們不是照往常一樣擺放鮮花,而是擺放水果和蔬菜。中間還常常放上一個大南瓜,周圍堆放些蘋果、玉米和乾果。有時人們還把蘋果或南瓜掏空,中間放滿去殼的乾果或者點燃蠟燭。平時,女主人可以在飯後把客人讓到客廳里,但在感恩節卻不這樣做。感恩節的聚餐是甜美的,每個人都願意在飯桌旁多呆一會兒,他們一邊吃一邊愉快地回憶往事,直到最後一根蠟燭燃盡。

 

中式感恩節火雞:用家裡的烤箱就能烤出香美的火雞。20磅以下的火雞解凍後用醬油、鹽、糖及一些自己喜歡的大料類在常溫下腌制一天,如果放在冰箱則要兩天;先將烤箱預熱475華氏度,烤30分鐘之後取出給火雞翻個身,並將烤盤內的油倒出,再放入烤箱烤30分鐘。這時,將已經炒得半熟的糯米飯加上鳳梨、火腿、蝦乾等製成的填料放入火雞肚子,將烤箱溫度調到450華氏度,並給火雞外表抹上一點蜜糖與腌料的汁,放回烤箱內約30分鐘后再翻身抹汁,烤約30分鐘即可。給火雞翻身是不容易的,但是只有這樣火雞才會熱得均勻,並且肉里有汁,還有隱約的鳳梨的香甜。

 

傳統感恩節火雞:美國人吃火雞時多數是燜烤。通常是把火雞肚子里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用燒烤袋包好,整隻烤出。一隻20磅左右的火雞要烤上4個小時,直到火雞完全熟爛了。燒火雞的汁,會被用來製成黏稠的肉醬,伴上甜甜的紅莓果醬(Cranberry Sauce),作為火雞的調料。小紅莓調味醬汁,用的就是每年九月和十月時盛產的小紅莓。

 

傳統的感恩節大餐包括了烤火雞,而有些家庭是以烤鵝來替代火雞;還有塞在火雞內部的填充佐料Stuffing,是用撕成碎片的玉米麵包(CornBread)、白麵包和芹菜等等做成的;除此之外還有用火雞內臟煮成的濃稠淋汁(Gravy)。其它的配菜還包括烤洋芋泥、烤紅薯泥、青豆和比司吉等等。最後的甜點當然有應景的南瓜派,也可以準備核桃派或蘋果派。

 

猶太教(Judaism):

 

猶太教是古老的宗教。公元前2000年中葉,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地區,公元前11世紀形成以色列和猶太兩個國家。開始他們信仰氏族祖先和自然精靈,到公元7世紀由魔西創立了猶太教,並成為他們的國教,奉主神耶和華為萬能的上帝。

 

安息日(SabbatarianismSabbath):猶太教把每周六定為安息日,也是當今世界星期日的來歷,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日子裡,勞動六天之後就休息一天。猶太教的祖先遵照上帝的旨意,把守安息日作為他們宗教教義及活動的一個內容,延續至今。每個猶太教徒的家庭要在星期五的晚上享用酒、麵包和最好的食物進行祝福,祝福安息日的到來。

 

逾越節(Passover):逾越節是猶太教重要的節日,是猶太民族的新年。每當逾越節來臨時,猶太人都要從新回味當時吃過的烤羊肉、苦菜和未發酵的麵包,以此喚起全民族人民對逃離埃及那段艱辛旅途的回憶。當然現在猶太人在製作未發酵的麵包烤餅時,加入了雞蛋、食糖、果仁等配料,吃起來要可口多。

 

贖罪日(Day of AtonementYom Kippur):贖罪日大約在每年的10月份,是猶太教信徒贖罪並感謝上帝拯救的日子。在這一天,虔誠的信徒禁食肉食,以及受精的雞蛋和能夠發芽的種子,尤其不能吃偶蹄和反芻類動物。

 
(收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淡淡的彩雲 2009-12-20 14:12
sf
回復 遙祝 2009-12-20 15:25
好長的文章,坐板凳慢慢看哈
回復 蔚然 2009-12-21 01:10
複雜啊。
回復 fishingperch 2009-12-21 01:51
說起食物禁忌,真是要注意,有朋友的party,有老中,有老外, 有cheese紅酒, 也有血豆腐和百頁。讓人不知說什麼好, 飲食習慣不一樣還真是不一樣。
回復 leahzhang 2009-12-21 07:26
謝謝老師的知識。
回復 kylelong 2009-12-21 10:59
leahzhang: 謝謝老師的知識。
回復 kylelong 2009-12-21 11:10
fishingperch: 說起食物禁忌,真是要注意,有朋友的party,有老中,有老外, 有cheese紅酒, 也有血豆腐和百頁。讓人不知說什麼好, 飲食習慣不一樣還真是不一樣。
的確。
回復 kylelong 2009-12-21 11:11
蔚然: 複雜啊。
是啊。
回復 kylelong 2009-12-21 11:18
遙祝: 好長的文章,坐板凳慢慢看哈
回復 kylelong 2009-12-21 11:20
淡淡的彩雲: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0: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