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衝突
基督教(這裡指廣義的基督教Christianism)堅持「一個神God」的說法,並且把其他不同於自己的「神」,稱為「邪神(fiend)」。在中國傳統文化(如佛教)中,「神」並不是只能生而為神的,高超的道德和行為可以讓一個普通人成為「神」。這是中國作為「道德至上國度」的基本特色。在中國,決定一個人是否高貴,是否能得到「福報」的原因是高貴的品德和行為,而不一定是對某種宗教或者思想的信仰。一個善良佛教徒可以升天,一個善良的道教徒可以升天,同樣的,善良的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包括善良的無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升天。「善良(kindness,goodness)」是一個人是否得到福報的首要準則。
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基督教的救贖觀(Redemption),否定了道德與善行的價值,任何行善者設若不信神,則最終受到懲罰;相反,作惡者在臨終前皈信,其惡行即獲赦免。可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異質性的主要關鍵,在於人必須要承認自己在「救恩」問題上絲毫無能,人不能憑自己的克己或德性來賺取「救恩」。根據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如果一個人不信仰基督教,那麼不管他有多少善行,做多大的好事也一樣要下地獄。這種說法與「道德至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嚴重衝突。當然,在中國的基督教現在吸收了某些佛教的說法,也說入地獄是因為「自己的問題」,但是依然抱住「信仰升天說」不放。因而就造成這樣一種結果:不信基督教的做好事落地獄,信基督教的做壞事有基督幫忙,至少能在最後的審判時獲得永生。這嚴重違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道德觀。
2、基督教的基本習俗與中國傳統風俗的衝突
中國是有自己特殊傳統風俗,而且將風俗持續了幾千年的古老國家。中國文化是以儒教(Confucianism)為國教,並輔以道教(Taoism)、佛教(Buddhism)兩大宗教,儒釋道一體包括其他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信仰的中華文化,三教合一、三教歸儒的中國文化信仰。同時,中國還有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各種本土族群文化。在儒家思想基礎上的「慎終追遠」紀念祖宗的思想,和在道家基礎上信仰「萬物有靈」膜拜神明的思想,以及民間給著名人物封神膜拜的思想根深蒂固。
中國傳統的祭祖活動,有家族祭祖和家庭祭祖兩種情況。家族祭祖是祭祀同一家族成員譜繫上明確的直接血緣上的祖先。家庭祭祖是祭祀每個家族更直接的血緣祖先,其形式一是家中設靈主牌位供奉,二是到塋地祖墳上擺祭品並時叩頭燒紙錢等。基督教基本習俗,要求基督徒只能祭拜上帝,卻不能祭拜中國人自己的祖宗,不能膜拜中國人自己的神,而且把這些中國傳統習俗中的「神」都稱為「膜拜邪神」。耶和華(Jehovah)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那些偶像。這嚴重違背了中國的傳統風俗,觸動了很多中國人內心裡最不可觸碰的部分。
3、基督教的基本寓意與中國民族文化的衝突
《聖經》中說,眾生是羔羊,上帝是牧羊人。在《聖經》中,使用了sheep(綿羊)以及goat(山羊);要求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在猶太文化中,右邊象徵受寵和好運,而左邊象徵失寵和厄運。天堂中,耶穌基督就是坐在上帝的右邊。在最後的審判中,也用綿羊和山羊來比喻: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以西結(Ezekiel)認為審判的日子是:「要把綿羊和山羊,好的和壞的分開,個別審判」。山羊性較烈,喜歡硬頂,被用來形容野蠻、壞的象徵。而綿羊溫順、平和,它們雖是同類,卻不可混在一起。其實綿羊和山羊里,都各有好與壞在內。經文重在「分別」出好的和壞的,這種分別是審判的預先動作。這是認為認定「人人生而不平等」。
「山羊文化Goat Culture(Goat Civilization)」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三羊開泰」就是「山羊開泰」。「山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山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山羊文化的精義是:奉獻、犧牲、愛、聖潔、善良、寬容等。山羊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同時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它承載著千百年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在人類對山羊文化的尋根中,山羊以其「溫柔的力量」和「平靜的剛強」更新著人類歷史的力量,重塑著人類「和諧」精神的要義,折射著東方文明的光芒。這與基督教中把山羊看做是野蠻、邪惡,並且最終要被審判、進入地獄的教義是嚴重衝突的。
4、基督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傳統家族制度的衝突
中國傳統家庭受封建倫理的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極不平等。首先,以「父為子綱」形成的宗法家長制,使父權家長在家庭中享有絕對統治權利,而儒家禮教又不遺餘力地為這種宗教家長的絕對權威製造理論根據。這種宗法家長的專制統治,極大的窒息了人的自由個性,限制了人的創造與發展,甚至造成了許多歷史悲劇。其次,以「夫為妻綱」形成的夫權制,又造成了男子支配女子的權利。在傳統家庭中,婦女不僅要受宗法家長的統治,還要受丈夫甚至自己兒子的統治。因此,女子一旦結婚,不論丈夫如何,必須「終身不改」,並且要絕對保持「貞操」,以保證血緣的純潔。中國封建社會中,除了家庭之外,還盛行家庭制度。家庭是以血緣姓氏為紐帶結合成的社會群體單位。中國傳統家庭制度所以長期穩固不衰,除儒家禮教的效應外,人們以孝為本的祭祖活動,也起了極大的維繫作用。中國以父權和夫權、神權為特徵的家庭和家族制度,是封建禮教和各種習俗制度產生的基礎,同時又在綱常禮教和祭祖活動的強力維繫下,長期穩固不衰,是維護封建等級秩序和社會安定的最基礎的力量,也是現階段中國社會問題的根結所在。
(附:儒家禮教「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英文: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husband guides wife.)
基督教不反對家庭及孝的觀念和行為,並且十分重視家庭的親睦與和諧。然而,教民群體組織對傳統的家庭和家族組織造成了衝擊和威脅,基督教不僅傾覆了中國人的倫理標準,也挑戰了傳統社會的禮教秩序。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主張,削弱了宗法家長和族長的權利。基督教男女平等的主張,否定了男子支配女子的夫權制度。人們攻擊更為激烈的是基督教關於男女平等的主張和相應的禮儀習俗。如果不感情用事,剝開基督教的神學光圈,我們看到,該教所倡導的平等觀念,比起中國的宗法倫理等級關係來,有著相對進步性。然而,正是這一點,觸怒了靠封建禮教維護其利益和權利的家長、族長和封建官紳們,他們被基督教的神學光圈所迷惑,本能地出於維護傳統家族制度、維護封建倫理秩序、從而也維護其自身權利的衝動,對基督教神學靈光下的平等觀念和相應的文化習俗,製造各種流言蜚語,進行歪曲、叫罵和攻擊,實在有失紳士的體統。畢竟,中國社會需要進步,需要文明;不是一場全新的革命,而是一場揚棄的變革。
5,調適與對話――中庸之道
顯然,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只能是調適與對話。在調適與對話方面,最重要是決定誰是跟基督教對話的對象,基本上,主張調適的人士把對手鎖定為中國傳統文化,具體一點,就是儒家思想。儘管儒學傳統在19世紀末受到很大的批評,但畢竟其作為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在中國社會裡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力。雖然今天沒有人會認同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唯一代表,也沒有人(當代新儒家除外)以承繼及發揚儒家為己任,但是,儒家的價值觀念仍然潛存地影響著華人社會文化,這亦是不爭的事實。
基督教與儒家的關係是什麼呢?部分教會人士持較批評的立場,強調必須嚴格界別兩者,不容混淆。他們提出基督或孔子(Christ or Confucius)的主張,魚與熊掌,必須二擇其一。但也有另一些傳教士及奉教儒生(Confucian Christian)認為,基督教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不應是非此即彼的。他們提出了「孔子加基督」(Confucius plus Christ)的論述,確信基督教信仰與儒家文化間,不僅有共通的地方,且前者可以完善後者,補其不足。「合儒」、「補儒」的理論,由此建構起來。一方面,儒家傳統會反駁基督徒嚴重扭曲了儒家傳統,甚至反過來要求基督教改變自我,接受儒家的命題。另一方面,來自基督思想的聲音又會質疑,這種類似多元主義或兼容主義的神學立場,是否是把福音(Gospel)信仰扭曲,甚至是喪失了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因此,無論是單一的儒家傳統,還是單一的基督思想,都不會輕易讓步。唯有用中庸之道(Moderation in All Things),才能統一併調和二者之間的矛盾,假如上述二者願意和解。
我們必須承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特別是二者的人文主義傾向)間的根本矛盾,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基督教與中國文化都具有優秀的一面。面對21世紀的中國文化,基督教信仰確實有其積極的地方,但是,我們得留意,她不一定是唯一的貢獻。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但是,我們也得認清,她也不是一劑萬能葯。中國文化思想的進步,需要不斷吸取外來文化中優秀的東西,充實完善自己的文化,才能使中國文化得以揚棄發展,並為世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