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人類5大災難發明(之一):火藥與槍炮(下)

作者:kylelong  於 2009-11-7 11: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科普知識|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2評論

中國發明的火藥,是如何傳入歐洲的呢?

 

火藥是中國人首先發明的,然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和阿拉伯人幾百年的爭鬥中,歐洲人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火器,而後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戰爭的需要,歐洲人自行改進了火器,並創造了相應的戰術。經過1517這幾個世紀的實踐研究,歐洲的軍事得到發展,並在下幾個世紀稱雄於世界。相比之下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雖然差不多與歐洲同時代研製火器,但並未有所發展,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一般史學家的說法中,認為火藥是經蒙古人傳入歐洲的,而這種說法存在很多疑點;另一種說法中,火藥是歐洲人自己發明的。在公元9世紀時一個日耳曼的基督教修士Berthold Schwartz發明了火藥。

 

那麼火藥到底是誰傳播的呢?而事實上可能性比較大的胡商,即阿拉伯人。早在八、九世紀時,和醫藥、煉丹術的知識一起,硝也由中國傳到阿拉伯。當時的阿拉伯人稱它為「中國雪」,而波斯人稱它為「中國鹽」。他們僅知道用硝來治病、冶金和做玻璃。13世紀火藥是由商人經印度傳入阿拉伯國家的。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藥。火藥武器是通過戰爭傳到阿拉伯國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軍隊使用了火藥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軍隊在與敘利亞作戰中被擊潰,阿拉伯人繳獲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藥武器,從而掌握火藥武器的製造和使用。阿拉伯人與歐洲的一些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戰爭,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火藥兵器,例如阿拉伯人進攻西班牙的八沙城時就使用過火藥兵器。在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中,歐洲人逐步掌握了製造火藥和火藥兵器的技術。因此,從1242年歐洲出現最早的火藥到1884年無煙火藥發明前,歐洲使用的都是阿拉伯人傳播過去的黑火藥,所以19世紀前一般被稱之為「黑火藥武器時代」。

 

        歐洲早期火藥武器及其發展

 

13世紀火藥雖已傳入歐洲,但迫於教會的壓力,一開始它並未受到重視。隨著歐洲經濟的發展和文藝復興的展開,一切禁錮的東西都得到了解放。蒙古人的入侵使歐洲人認識到了火藥的威力,不過那時的歐洲人同培根一樣,還只是把火藥當作神奇的東西談論,但還不知道怎樣製造火藥,直到希臘人通過翻譯阿拉伯人的書籍才知道火藥。文藝復興時期,火藥製造技術在歐洲迅速傳播,一些工匠開始進行研製火藥並仿製出一些早期火器。

 

歐洲最早出現的火器是火炮,最早關於火炮的記錄是1326年的一張圖,圖上繪有一位騎士正小心翼翼的用一根火熱的鐵鉤去點燃引線,它正對準一扇大門發射一支火箭。圖中所記錄的大炮無論從那方面看都顯得十分原始,如果說它的實用價值,頂多能轟倒一扇門,再者就是驚嚇一下敵人而已。這於當時使用的火藥有關,歐洲人雖然學會了製造火藥,但是由於製造工藝差的緣故,生產出的火藥質量不高,火藥在運輸過程中,比較重的硝酸鉀沉到了下面,而比較輕的炭則跑到了上面,射擊前必須將火藥稍稍地重新加以攪和方能使用。另外,在細小的粉末火藥顆粒之間缺少足夠的空隙,爆炸也就不能充分地進行,這就致使大炮發揮不了它應有的威力。

 

但是隨著火藥製造工藝和鑄鐵技術的發展,這一現象在14世紀末開始得到改善。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特別是14001430年這段時期的一系列改進,火炮的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從15世紀30年代開始,西歐主要國家已配備火炮。至此,從公元11世紀石築城堡在西歐得以盛行以來,在進攻與防守的軍事平衡中,後者一直佔優勢,但15世紀3040年代火炮技術的改善扭轉戰場上進攻與防守間的平衡,火炮可以在幾天內將傳統的垂直防禦堡壘摧毀。例如在「百年戰爭」第二階段的法國,1430年的一次圍攻中,大炮對城牆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守軍不得不投降;而在1433年的另一次圍攻中,大炮直接對準了城牆和大門,並嚴重破壞了它們,許多部位都出現了缺口,火炮優勢的突出預示著冷兵器正逐漸被淘汰。

 

15世紀火炮的使用使得昔日不可一視的城池變得不堪一擊,為了抵禦火炮的攻擊,建築師們想盡辦法,所以在後來的一個世紀里城防工事的建築技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早在14世紀60年代時,許多要塞就已經增添了自己的火炮,來封鎖或阻隔敵方大炮的射程範圍,1381年義大利中部的博洛尼亞在城牆上設置了35門大炮;而尼德蘭的梅赫倫則在1372年間,以平均每年14門火炮的速度增擴自己的軍火庫;勃艮第在1417年擁有13門大炮,1445年已增加到92門。除了在城牆上增加火炮外,還增置了炮眼和角樓,有的角樓還被添置到要塞里,而城牆和角樓也全部被加固增厚,使它們能夠承受放置在上面的重炮的重量和滾動,同時也能吸收開炮時帶來的后坐力。但是這些措施僅是在傳統垂直防禦體系框架上採取的改動,所以只能延緩大炮彈幕的致命攻擊,卻不能避免它。以上種種現象表明,一種新的對付大炮的防禦體系即將誕生。

 

真正有效抵禦大炮攻擊的防禦體系直到16世紀才出現。義大利建築師,萊昂納多·達·芬奇在15世紀40年代寫成的《建築藝術》中指出,如果將防禦修成鋸齒波浪形,防禦會更有效。15世紀后十年,雖然大多數工事仍按傳統設計建造,義大利中部要塞卻包括了照固定間隔建造的大角度棱堡,在1515年一個概念中的要塞,奇雅塔韋基亞的帕潘港口要塞,即「大炮要塞」出現了。這是一種專門為對付大炮設計的新的要塞建築,其實也是大炮的另一種使用方式,火炮可以用來攻城,反之火炮也可用來守城,不過這樣一來原來舊的城牆設計就得拋棄,於是歐洲就興起了一場要塞革命。1530年後法國、西班牙和尼德蘭等地紛紛義大利人幫助建造的新工事。新防禦工事的推廣,使戰場上進攻與防禦之間的平衡再次向後者傾斜。

 

在火炮盛行的同時,另一種熱兵器火槍也出現了。歐洲最早關於火槍的記載是1364年,義大利賈佩魯軍火庫的一份清單上記有「500門火炮,一柞長,可持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仍何盔甲。」最早的圖示,大約是1400年,也顯示了一种放在木製發射架上的微型「炮」。而事實上早期的火槍並沒有書中的記載那麼完美,起初的火槍,槍管只是簡單的夾在一根四至五英尺長的木杆上,操作和使用都不方便,另外由於當時的火藥質量差,槍彈爆炸射出后,殺傷力並不大,甚至比不上長弓,所以當時的火槍仍未的到廣泛使用。

 

這一時期的線索比較明朗,首先是火藥傳入西方,隨之而來的是火炮火槍的出現,而火炮轟垮了中世紀的城池並導致了要塞革命,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圍繞火藥進行的,火炮沒有火藥便成了啞巴,而要塞沒了火藥火炮,那麼它與中世紀的城堡也就沒有區別。

 

自從攻城火炮轟垮了中世紀的城堡后,歐洲國家認識到了火藥及火藥武器的威力,從此他們開始重視火器的研製。在1517世紀,火器得到了改進,並迅速投入使用。早期火炮的鑄造材料大量採用銅或青銅,但銅製火炮質地軟,容易變形,對重型火炮不太適應。後來在鑄造重型火炮時,人們把鐵水注入模具,冷卻后,再將毛坯取出。炮的質量優劣取決於燒鑄技術的高下。製成火炮毛坯,再用水動鑽頭鑽鏜孔。最後在測試時,發射葯的重量要和彈丸的重量相等,這門火炮才算合格,交付軍隊使用。

 

15世紀,火炮在戰爭實踐中一個突出的變化是野炮的出現。法國軍隊把比較輕的銅鑄加農炮裝在馬拉的兩輪車車架上,野炮開始出現在戰場上。在此期間,法國又把火炮裝在帶輪子的炮架上,機動性增強,而且還可以進行瞄準、測距。16世紀的火炮還達不到射程遠、射擊準確、殺傷力強的標準,且機動性也比較差。為改進這些不足,只能加長炮管,延長射程,增厚炮管管壁,使之能夠承受大藥量的炮彈在膛中的爆炸力。但在當時,解決了這些問題也就難以做到火炮的機動性。15世紀末,法國野炮雖處於領先狀態,但由於諸多缺點和不足,其優勢被西班牙的步兵輕火器所抵消。16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西班牙人的造炮技術佔有明顯優勢。16世紀中期以前,西班牙、法國等歐洲軍事強國競相造炮,火炮的種類、口徑十分複雜,這使得彈藥供應要適合多種類型火炮的「胃口」,所以困難重重。鑒於此,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率先下令,將帝國製造的火炮統一為7種型號。法國仿效西班牙,將法國的火炮規定為6種型號。然而,火炮在發展、研製過程中,型號和種類仍然很多,且國與國之間也有差異。由於前期的努力,到了17世紀火炮的改變很大,炮兵成為獨立的兵種,並形成以下幾種主要類型:第一類是長炮型,相當於現代火炮;第二類是加農炮,即榴彈炮的原型;第三類是一種炮管管壁較薄,彈道較高的炮,既現代迫擊炮的雛形。在這一時期炮的生產技術進步如此之大,以致於後來將近兩個世紀時間裡,炮的射程、威力以及炮的主要型號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

 

自從14世紀火槍在歐洲出現以後,火槍的演變是緩慢的,也許是由於使用方面的複雜,以致於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它的優勢。但在下面幾個世紀隨著技術的進步,火槍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15世紀,西歐工匠們將原先「火門槍」的木製握柄重新設計,使其在射擊時能夠依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支架或者放在地上,自此步槍的定義被正式確定為:單兵肩射的長管槍械。到了15世紀中期,有人發明了一種較為安全的點火裝置,從而創製了火繩槍,一種用火繩點火的新式槍,和以前的火槍相比它並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換上了新的點火裝置,但就是這一裝置使火槍的射速更快,射擊也更精準,而不足之處是它的射程還不夠遠,槍彈射出后的穿透力比較小,當時的步兵又越來越多的使用盔甲,所以它的使用並不廣泛。滑膛火繩槍是西班牙人研製成功的一種較重的輕兵器,這種槍槍管變得更長,發射的彈丸更重,可以射穿盔甲,阻擊騎兵的衝鋒。槍管的延長和火藥的改進使槍彈發射后具有更高的速度,射程也更遠。另一方面,由於槍變得更重,所以它必須架在叉形支架上才能發射,導致其機動性差了。但是鑒於它具有較強的火力優勢,最終還是被人們接受了,並廣泛在歐洲國家的軍隊中使用。

 

15世紀末,普魯士人發明了直線式膛槍,就是在槍膛內刻上直線槽,用於減少裝彈時彈丸於槍膛的摩擦,16世紀以後,又有人將直線槍膛改成螺旋形,改進后槍彈飛行更穩定,並提高了射擊精度。但是由於這種槍前裝彈丸很費時間,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后裝槍發明后,螺旋形膛線才廣泛使用。16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機械式點火裝置,即用二氧化硫或燧石與鋼片撞擊產生火花,點燃火藥。還有一種轉輪點火開關,使用的是同樣原理,它們曾隊騎兵武器及其戰術產生過重大影響。但是這種點火裝置價格太貴又很嬌氣,因此無法廣泛推廣使用。17世紀時,瑞典人有一項傑出的發明,把彈丸與發射葯裝在一個紙筒內,裝填時將紙筒撕破,把發射葯和彈丸裝入槍膛中去,這樣既簡化了裝填過程又保證了發射葯的定量裝填,這種槍彈後來在歐洲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使用。到了17世紀中期,一種插在滑膛槍槍口的刺刀開始得到廣泛使用,並部分代替了長矛。大約在1680年,可能是沃邦採用套換環將刺刀固定在槍管上,這樣槍膛就可以空出來射擊了。不久,又有人作了改進,在刺刀的把上安裝一個套節,用螺栓使它跟槍管牢固的固定在一起。17世紀末,歐洲各國軍隊普遍採用了這種刺刀。從此滑膛槍士兵自己也成了長矛兵,真正的長矛兵則很快從步兵編隊中消失了。19世紀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槍械的發展告別了它漫長的「童年時代而進入青春期」。19世紀人們先後發明了后裝擊針槍,金屬殼槍彈,無煙火藥,連發機槍等武器。

 

火炮、火槍都是隨火藥傳入歐洲的,在火器的演變過程中除了生產技術發生改變外,其使用的火藥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全部都是黑火藥,而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所以可以說這一時期兵器的改進,只是黑火藥兵器的改進;而在1887年之後,世界軍事領域才逐漸被黃色火藥所佔據。然而,原子彈的發明,再一次將人類和平推向死亡邊緣。

 

1937年,也就是阿道夫·希特勒掌權后的第5個年頭,德國兩位享有世界聲譽的物理學家領導的科研小組在原子能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被公認為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這兩位物理學家就是奧托·海恩(Otto Hahn)和弗萊茨斯垂斯曼(Fritz Strassmar)。一年後,他們倆利用中子轟擊的辦法成功地分裂了原子,他們稱之為裂變。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踏上了製造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武器的道路。儘管希特勒早已經打算在1939年發動戰爭,但他並不知道原子能作為最終武器的意義。因此,兩位科學家的結果得以公開發表,並傳遍了全世界的科學領域。

 

在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直擔心希特勒會製造出原子彈,因此,他於193982日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製造原子彈的意義,並且勸告美國政府,儘快進行該方面的研究以趕超納粹德國。愛因斯坦是1933年被迫離開德國的,當時,納粹沒收了他的財產,並剝奪了他在著名的凱瑟威廉研究所擔任的職務。警覺的羅斯福馬上下令成立了鈾計劃行動組,專門研究原子能用於武器的可能性。1940年的早些時候,美國科學家收到了政府劃撥的第一筆經費。

 

在這期間,強大的德國已經在6周內消滅了他的鄰國波蘭。就在這次進攻之後,納粹的高級人物開始意識到了原子能的軍事用途。他們下令禁止製造原子彈的重要原料鈾礦石出口,並且,他們開始打算從比利時屬的剛果進口這種東西,剛果是全世界最主要的鈾產地。1940年中期,儘管原子彈的研究還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但德國領導人對原子彈這種最終武器越來越感興趣。德國佔領挪威后,接管了挪威位於沃馬克的水電公司的電解水廠,這個工廠是歐洲惟一能夠生產氧化氘也就是重水的工廠,重水是原子彈的重要成分。大多數德國的原子能科學家大都在柏林的凱瑟威廉研究所或在萊比錫的實驗室工作,萊比錫有德國第一座原子反應裝置,它是1942年建成的。儘管這個裝置很原始,只用來做實驗,但它能造出能用於核裂變的設備。希特勒這時候已經命令他們立即生產這種「炸彈」。

 

19426月,德國的核計劃遭受到了巨大打擊:萊比錫的原子反應裝置發生了爆炸。但是,阿道夫·希特勒明顯地感覺出,他的科學家已經到突破的邊緣。這一年的下半年,當陸軍元帥隆美爾從非洲匆忙趕回柏林,要求希特勒給他的軍隊以更多的武器、彈藥以及兵源,以便從美英兩國聯軍的包圍中解救他的「非洲雄師」的時候,希特勒發表了驚人的言論。他暗示德國將會有一種秘密武器,「它能將一個人從他的馬上炸飛到兩英里以外的地方。」隆美爾對此困惑不解,但他並沒有刨根問底,他以為這只是希特勒周期性妄想症的一個表現。

 

在這期間,丹麥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接待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波爾在國際科學界是一位公認的堅持真理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的人。來訪的是德國科學家維納·海森伯哥教授,此人是德國原子彈計劃的主要組成人員。他來這兒主要是想向他的朋友波爾請教一個棘手的問題,對一個物理學家來說,在戰爭期間研製最終武器是不是符合道義?波爾也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的意思是說,德國確信這種武器能夠造出來嗎?海森伯哥傷感地說,是的。這次談話使得波爾很震驚。他馬上通知德國佔領下的丹麥地下組織,他自己確信德國的原子彈研究已經處於成功的門檻上。地下組織將這條可怕的消息報告給了英國倫敦的軍情六處。

 

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他的高級幕僚對這條消息也很吃驚。於是軍情六處找到了一位名叫里夫·圖斯坦德的化學家,他曾參與過沃馬克重水廠的建造。圖斯坦德從挪威逃出后,現在已經成為挪威在英國流亡政府的官員。圖斯坦德的手下有一個特工名叫艾拉·斯克蘭德,他的家鄉就在沃馬克附近。1942年的329日,斯克蘭德悄悄地降落在重水廠所在的挪威南部平原。他很快與重水廠的總工程師焦麻·布朗取得了聯繫,布朗告訴他,德國近期一直在增加重水產量。

 

此時,在美國,39歲的科學家愛羅克·費米正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在芝加哥大學進行裂變實驗,他是從墨索里尼掌權的義大利逃出來的。1942122日,費米和他的小組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們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可控制的原子鏈式反應實驗。這個結果是在芝加哥大學一個廢棄的足球場看台下面的臨時實驗室里取得的,該足球看台在斯坦哥地。這項實驗的成功使得美國決定建造大型的鈾和鈈的加工廠,從而為超級絕密的「曼哈頓計劃」打下了基礎,「曼哈頓」是美國發展原子彈計劃的代號。在美國,從來沒有一項計劃的保密工作做得像「曼哈頓計劃」這樣嚴密。斯坦哥地被稱為芝加哥冶金實驗室;田納西的奧克雷治的氣體分離廠被稱為K-25;新墨西哥州的拉斯·阿莫斯的實驗室被稱為X基地;斯坦哥地從事原子分離的科學家被稱為「快速斷裂協調員」。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愛因斯坦等人看到德國法西斯的殘暴行為,轉而幫助美國製造了原子彈。而美國就變成第1個將原子彈運用到戰爭上的,「小男孩」和「胖子」2個最早的原子彈就這樣誕生了,分別被投放到了日本的長崎和廣島。如果單從傷害力的角度來講,那就是同屬核武器的氫彈和中子彈了。至於威力比原子彈更大的武器,這個就比較難說了。比如生物武器,它影響的深度與廣度要遠遠超過原子彈,當然還有激光武器,化學武器等都是很厲害的。

 

總之,從黑色火藥到黃色火藥,從炮和銃到槍械,再到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等,無一不是導致百姓死亡和人類災難的最直接的武器。僅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分別導致的直接死亡人數都在幾千萬人之多,給全世界的人們留下了特別慘痛的記憶。除了煙花爆竹、開山修路、填海造田以及探索未知海底和太空採用的火箭之外,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能夠有更多的和平利用火藥的發明出現。

 

(ZT)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snortbsd 2009-11-7 12:24
wish there would be no wars. but wars are natural results of human nature...sadly...
回復 kylelong 2009-11-7 22:15
snortbsd: wish there would be no wars. but wars are natural results of human nature...sadly...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1-15 06: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