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鬼節說鬼(上):東西方鬼節及習俗

作者:kylelong  於 2009-10-31 21: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學文字|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5評論

關鍵詞:

 

中國的鬼節

 

 

中國漢族有三大冥節(即鬼節):中元節、寒衣節和清明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Hungry Ghost Festival),又叫鬼節。按風俗習慣都要上墳、焚香、燒紙錢來祭祀故去的先人。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在俗稱的「鬼節」。

 

 

因為這天佛教也要舉行「盂蘭盆會」念經超度亡靈,所以也稱「盂蘭盆節」或「盂蘭節」。盂蘭節(Ghost Festival,或Yue Lan festival)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借功德救母親。

 

 

 

中元節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聖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又為地官赦罪日。一般認為在鬼節的正日,亦是鬼門大開的日子,這時候陰氣最重。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野鬼,都在鬼月,即農曆七月舉行普渡會。因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故又稱瓜節。

 

按傳統說法,鬼節之月,閻王爺會給鬼放假的。有的說是只放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假;有的說放半個月的假,有的則說是從七月初一開始,一直到七月三十,放整整一個月的假。不管放幾天假,總之這個七月是鬼們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可以鬆綁,可以自由活動,暫且不受閻王爺的制約。

 

七月初一起,地獄(陰曹地府)中的遊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遊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會再度關閉,鬼節的節期亦就此結束,所以當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邊或海邊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還有,最好不要亂說一些不吉利或得罪靈界的說話,以免招惹陰靈。一名話:謹言慎行,宜靜不宜動。

 

儘管各地祭祀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比較重視,有的地方還演變成了一種集會的風俗,比如小商販們會集體擺攤上供,有的百姓成群結隊去河邊放燈,有的還燃放焰火,有的文人墨客還藉此舉行「盂蘭詩會」等等,搞的不亦樂乎,使人非但感覺不到鬼節的陰森,反而頗有些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熱鬧味兒,特別是孩子們,還以為真象過年一樣的過節呢!

 

其它的習俗還有:

 

布田: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

 

水旱燈: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施歌兒: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寒衣節(Winter Clothing Festival)(十月初一),亦稱冥陰節。古人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焚燒五色紙(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此外,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曆。欽天監,即中國古代國家天文台,承擔觀察天象、頒布曆法的重任。欽天監正,相當於國家天文台台長。當然,壯族等少數民族也有寒衣節。

 

 

清明本是我國的24節氣之一,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是我國傳統節日(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植樹節、鬼節等,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陽曆來說,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5日前後,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有清明踏青,並有盪鞦韆、拔河、鬥雞、放風箏、蹴鞠等一系列活動的習俗。

 

 

 

西方的鬼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31日,有個「Halloween」的節日,即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 Day」。這就是「Halloween」的演變歷史,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2000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500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Roman)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盪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娛樂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不過,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這是由於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只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幺現在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witch)的掃帚(broomstick)、黑貓、咒語(incantation)、各種小妖怪(goblin)等痕迹。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瓜燈(pumpkin lantern)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瓜,而是蘿蔔燈。瓜燈也至少有3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法是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還有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即「傑克燈」)。

 

 

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孩子們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后,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擺布些水果及其它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它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相比之下,西方的鬼節比較熱鬧、瘋狂,而中國漢族的鬼節比較嚴肅、陰森。

 

 

其它地區的鬼節

 

 

藏曆1229日是我國西藏地區的驅鬼節,驅鬼藏語為「郭多」、「古多」,因此驅鬼節又叫「郭多」節。藏族人民認為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必須驅鬼消災,祈禱萬事如意。

 

泰國的鬼節每年都於6月中旬在黎府舉行,非常受當地人民的重視,主要是向上天祈求風調雨順,希望來年稻米豐收。

 

 

日本鬼節(Bon odori),又叫「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現在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見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在一般在陽曆的8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現在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11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墨西哥的土著居民印第安阿茲台克人認為,死亡既是生命的歸宿,也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節日中人們都要隆重地慶祝。

 

 

米斯基鎮位於首都墨西哥城東南,有「鬼城」之稱,這裡並不鬧鬼,因傳統的「鬼節」而聞名。米斯基鎮得名於掌管生命和死亡的印第安女神米斯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1403年,此鎮成為當地印第安人的祭祀中心。人們對「鬼節」的祭品講究頗多。水是生命之源;鹽是智能之物;火象徵光明、信念和希望;點燃的熏香使空氣中瀰漫著好聞而神秘的味道,將生者的祈禱帶給亡魂;白色的紫羅蘭象徵純潔和嬌嫩,墨西哥人稱為「金子花」的黃色萬壽菊象徵財富;席子,可以做床、桌子,可用來裹屍;玩具獻給死去的小孩;用陶土製成的「伊蘇歸特萊」瘦狗,能將死者帶到所謂的「亡靈世界」;甘蔗是重要的祭品,古代印第安人將俘虜的頭骨與甘蔗穿成一串,那是勝利的象徵。

 

(收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hu18 2009-11-1 00:28
愛聽秋墳鬼唱詩
回復 kylelong 2009-11-1 02:51
hu18: 愛聽秋墳鬼唱詩
回復 leahzhang 2009-11-2 10:57
龍老師無事不曉,知識淵博!!!
回復 kylelong 2009-11-2 22:47
leahzhang: 龍老師無事不曉,知識淵博!!!
過獎了。一起學習。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7 09: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