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2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本次的統計中,CNNIC重新定義了「網民」的內涵,不再將原來的「每周上網不少於1個小時」作為必要條件。新的「網民」內涵重新定義為「半年內使用過互聯網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而在第19次之前的報告中,「網民」的概念是指「每周上網不少於一個小時的6周歲及以上中國公民」。國際上對網民定義採用較多的是「半年內用過互聯網的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目前中國上網人群已絕大多數是活躍網民,「每周上網一小時」和「半年內用過互聯網」這兩個統計口徑之間調查出來的數據已非常接近,差距在3%以內。為了能跟國際接軌,CNNIC在此次統計時將網民統計口徑進行了調整。
筆者對此有不同觀點。筆者認為,網民的概念有兩個:一個是最基本的定義,即通過網路進行學習、工作、交流、休閑等事務的人群。另一個是比較新穎的提法:即通過網路發表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作品、建立自己的家園,並具有自己獨特網路性格的人群。這兩個概念均拋棄了CNNIC給網民的「時間」屬性,而更加富於「網民」具有「人的個性」的屬性。雖然這兩個概念的範圍都較CNNIC的概念範圍小,但二者的基本屬性是「人的個性」,而不是「時間性」。
很多人群由於種種原因(比如疾病、出差、隔離、秘密工作等),導致因時間、地點或生活與工作方式的限制而暫時放棄使用網路,但並不能將這類人排除在「網民」之外;另一方面,很多人群只是視網路為情報來源或特殊職業而使用網路,我並不認為這類人群的全部都是「網民」。例如,當沒有網路時,玩網路遊戲的人可以繼續玩單機遊戲,而不需要依賴於網路而存在;當沒有網路時,從事商業、經濟、軍事、人事等情報工作的人群,可以繼續通過其它方式獲得情報,而不需要依賴於網路而存在。上述例子中的人群,並沒有自己的思想與意識等。
但是,筆者認可的網民,則應該是通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交流、探討的人群。他們將網路作為自己的一個虛擬世界,一個生活的社區;他們對於這個虛擬的世界,擁有大量真情的投入和十分純真的依戀;一旦沒有了網路,很難想象他們的生活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景。由此,筆者發現:很多事情在人們給與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或概念時,往往是主觀地用十分抽象的名詞來看待或處理問題,而並沒有將「人」作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主體,更沒有將人的人性、個性、思想性等來作為評定標準。
因此,關注人性,關注個性;善待他人、善待自我;成就人性、成就社會。我們的生活,別無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