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考古證明:漢字始於8000年前,進化成甲骨文用時超4000年(ZT)

作者:kylelong  於 2022-7-2 22: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科普知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考古證明:漢字始於8000年前,進化成甲骨文用時超4000年

(資料來自網路)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陷入低谷,與西方的崛起,於是西方學者在「西方文明中心主義」的思想需要下,將中華文明視為西方的次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中華人種西來說」,並否則夏商的存在,認為中華文明是從周代才開始的。

甲骨文出土之後,證實了商代的存在之餘,也說明了中華文明原創性的重要特徵——漢字並非源於西方,因為漢字與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都迥然不同。

不過,由於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中存在部分象形文字,而在西方歷史敘事下,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比甲骨文要早得多,於是即便今天,也還有不少西方學者仍然認為漢字是在它們影響下誕生的。

那麼,中國文字與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到底有沒有關係呢?以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說,中國文字起源於8000年前,比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都要早得多,不過中國文字演化為成熟形態的甲骨文,耗時較長用了超過4000年!

距今5200年時,蘇美爾人創立了楔形文字,在接下來的200年間,楔形文字只有少量被使用,直到距今4600年時隨著文字數量增多,楔形文字開始較大範圍的使用,隨後二千年內西亞各族各國開始創立各自的楔形文字,距今2500年前時楔形文字在西亞地區被大規模運用,成為西亞各國各族的通用文字形式。可見,楔形文字走向成熟的演化時間不到千年。

距今5100年時,古埃及出現了象形文字,隨後古埃及文字發展脈絡不是太明顯,反正古希臘時期,古埃及文字已經蔚為大觀,非常系統非常成熟,從如今流傳下的古埃及各種石碑銘文、莎草紙文書等可見一斑。

按照原創性文字的演化邏輯,往往首先是「原始文字」,接下來是「初熟文字」,最後才能演化為「成熟文字」。相比楔形文字與古埃及文字的「快速成熟」,中國文字起源很早,但演化時間卻很長,大約用了4000多年才進化為甲骨文。

關於中國文字向甲骨文的演化過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是賈湖刻符。

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7500年—9000年,考古挖出很多新石器遺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刻在龜甲上的符號」,數量在20個左右。

賈湖刻符與甲骨文有著驚人的相似,都刻在龜甲、骨器上,造字原理、字形結構、筆畫走勢等與甲骨文的相同。也就是說,賈湖刻符肯定不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符號,而是代表一定意義的文字元號,並與甲骨文有所傳承聯繫。

所以,如今普遍認可的結論是「賈湖契刻的發現,為商代甲骨文的歷史源頭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證據」。其中,賈湖遺址發掘主持人張居中等專家,認為賈湖刻符是一種表達卦象的文字,與甲骨文一樣都是用於占卜。

當然,刻寫賈湖刻符的人,未必是商人祖先,但可以肯定的是,賈湖刻符傳承了下來,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賈湖刻符之後,直到甲骨文,在長達4000多年時間內,中國東西南北各地都出土了不少刻符,比如安徽蚌埠的雙墩刻符、陝西西安的半坡刻符、江蘇南通的青墩刻符、浙江嘉興的庄橋墳刻符、分佈北方的骨刻文、山西臨汾的陶寺刻符等等。

上述這些上古刻符中,有兩個尤其值得一談,即雙墩刻符中有630多個符號,庄橋墳刻符中發現連詞成句的現象。

雙墩遺址位於安徽蚌埠,距今大約7000多年,裡面一共發現630多個刻畫符號,是迄今為止新石器遺址中,出土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刻符數量最多的一個遺址。

雙墩刻符中,不少符號反覆出現,被頻繁地使用,重複使用時符號沒有出現錯誤,因此只能說這些符號絕非胡亂刻畫,而是具有記事、表意功能的原始文字。

由於雙墩刻符具有象形功能,因此就給破解提供了線索,如今學者考證認為,與「水紋」相關的刻劃符號接近90個,絕大多數與漁獵活動有關,此外「水紋」刻劃符號包含的內容,還涉及到狩獵、居住、氣候環境等方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張居中指出:「雙墩刻符對甲骨文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對漢字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下圖,部分學者破解的雙墩刻符,不一定正確)

從賈湖遺址到青墩遺址,從距今8000多年到距今5000多年,考古發現了眾多刻符,但都沒有被歐美學者認可為文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能「連詞成句」。而庄橋墳遺址中出現的一段刻符,學者判斷認為已經「連詞成句」了。

庄橋墳遺址位於浙江嘉興,距今5000多年,與良渚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該遺址出土了不少刻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殘破石鉞正面上的連著的六個刻符。

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認為,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單體刻畫符號那樣孤立地出現,而是可以「成組連字成句」。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民認為,六個符號集中在一處,並極為工整地排成一條線,更重要的是其中三個符號還是相同的,可見這是「比較成熟、初具系統的文字」。

除了這六個刻符之外,其他刻符也都存在刻字方式、筆畫順序、整體風格等基本一致,說明當時文字使用已經比較規範。

總而言之,經過長達4000年,東南西北無數部落的努力,在博採眾家之長的基礎上,最終中國文字走向成熟,形成了甲骨文。

當然,在此過程中,部分文字或因戰爭或因不適合等原因被淘汰;同時,中國文字成熟的時間可能不是商代甲骨文,而是商代之前早已成熟,只是可能因為文字載體的原因而沒能傳承下來。

但不管怎麼說,都可以看到中國文字從「原始文字」到「初熟文字」再到「成熟文字」的過程極為坎坷,時間長、範圍廣、參與者眾多等等前提下,最終才演化出一套成熟的中國文字。

對比中國文字演化歷程,由此讓筆者產生一個難以理解之處:西亞兩河流域、古埃及地區,為何能在狹小區域內、應該只有少量人員參與,然後就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演化出一套系統文字呢?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4: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