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智慧談: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作者:kylelong  於 2022-4-17 20: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智慧談: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他有一段著名的話:

It took us two years to learn to speak, but it took sixty years to learn to shut up. Most of the time, the more we speak, the farther away we are from each other, the more contradictions we have. In communication, most people are always eager to express themselves, but they do not understand each other at all. Two years of learning to speak, a lifetime of learning to shut up. Understand and do not understand, not much. Quiet heart, slow to say. If you don't have any words, don't say it.

原文翻譯: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這段話,中國人最後的理解是: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這裡的「說話」和「閉嘴」都是與嘴有關。以前常常聽人說:人長著一張嘴巴,是讓我們少說話;人想著兩隻耳朵是讓我們多聽。總之,就是少說話,多聽別人說。少說話,是怕說多了會說了不該說的話,這叫「言多必失」。誰也不能保證自己說的話都正確,如果說錯了話就會輕者得罪人,重者犯錯誤。

那為什麼要三年學說話呢?這裡的三年並不是真正的「三年」,它的意思是讓我們養成學會「說正確的話」,「不亂說話」,「對自己說的話要負責任」的好習慣,避免「言多必失」。「一生學閉嘴」這句話,其實和前邊這句話意思差不多。這句話的意思也是不要讓我們「亂說話」,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切記不要信口開河。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這就要花一輩子來學習了,學會說話真的不容易。

當今世界,無論是國家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要運用自己的辯證思維,以及文化與智慧,處理世事。否則,就可能會出現類似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矛盾。感謝我們的先祖留給我們的文化與智慧,使得中國在最近幾十年避免了各種戰爭風險,尤其是中美之間、中日之間、中印之間、中越之間等等的矛盾。

為了更好說明這個問題,先來分析對比一下四對名詞。

1,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義概念。文化體現各個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文明則表現為各個民族的共同性。人類征服自然和適應社會過程中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是一種客觀存在,其中既包括優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於人類的內容,也有不利於人類的因素,它們都是文化。

比如,按照國際或者說歐洲的文明判定標準(共同性:城市、文字、國家),華夏文明有8000年,但在這個之前的2000年,中國還發現很多符號,比如音符、壁畫、骨刻文、陶文等等,這是中國特有的,因此,可以定義華夏文化有一萬年。事實上,華夏文明不可能一下子突然冒出來,肯定有一個逐漸出現的過程。

2,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知識是指通過學習和經驗收集有關某物或某人的信息和事實。一個人在實際生活中判斷,運用教育和經驗以及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被稱為智慧。知識不過是有組織的信息。它不是關於過多的信息,而是應該相關的。知識是眼睛看到的世界的「像」,智慧是看世界的眼睛。知識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而智慧似乎是人內在的。知識只是為了達到真正認識的出發點;而智慧,我認為是,在知識的基礎之上,通過經驗、閱歷、見識的累積,而形成的對事物的深刻認識、遠見,體現為一種卓越的判斷力。

比如,音樂的發現。夔,是中國歷史上有書可尋的最早的音樂家。夔的活動時期在公元前2179年左右,相當於中國傳說中黃帝和堯舜禹時代的後期。音樂存在的歷史就和人類本身一樣久遠。考古學家曾發現過由骨頭和象牙製成的原始長笛,其歷史可追溯至4.3萬年前,並且很多古老的音樂形式以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了下來。這只是知識。但用音樂譜曲、唱歌,用音樂治病,用音樂表演誤導等等,則需要智慧。大約從五萬年前至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國的祖先就創造了簡單的樂器和樂舞,如打擊樂器,管樂器及用以招來雨水,驅除乾旱之舞。這是最早的華夏文化之一。

3,思維與意識的區別

思維則是指具有編輯、規範、感應、思想、情感等一系列人類大腦的活動現象,簡單的說,思維就是人類大腦的機能。意識是指事物的組成規範。思維乃人類特有的思想動態。它主要表現在,把感性的認知轉化成理性的思考過程。把已知的所有知識,包括科學原理、邏輯思維,以及人生的經驗等等,用來分析事物,從而形成的個人的思維及思維形態。意識則是(包含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的覺知或心智當下的狀態。它包括所有的感知、經歷、經驗儲存在心智最深邃的部分並與神經交感系統共振所產生出來的覺知。它引導著靈性由生存本能的感知開始盤旋而上,尋求愛的覺知。意識決定(包括人在內)的所有生命當下進化的程度。意識是創造一切的形成力。

比如,有證據表明:胎兒的意識可能在受精的一開始有了,甚至更早。如果嬰兒表現出意識到自己鼻尖上紅點的自我指向行為,那就表明嬰兒具有了較明顯的自我認知能力。雖然嬰兒是在出生後半年逐漸發展高級階段的自我意識,但其前半年甚至妊娠后兩個月仍具有非常積極的教育意義。心理學家認為:胎教有利於胎兒大腦潛能的全面開發。由於胎教重視情感化和形象化,這樣也就調動了左腦的功能,使左右腦功能得到互補,使胎兒出生后大腦的潛能得以更好發揮和利用。幼兒期思維的主要特徵是具體形象思維。4歲~5歲幼兒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來思維。6歲幼兒開始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幼兒對熟悉的事物能進行簡單的抽象概括。

4,中醫與西醫的區別

前面3個都是談文化或哲學,為什麼這第四個要談具體的概念呢?很明顯,醫學雖然是關係到人體健康的領域,其實,醫學也是哲學。中醫與西醫的區別,我在前期也談過很多次。中醫與西醫,各有優勢,生理、病理、機理,都不相同。而且,治療理念和處置方法也不同。但現代醫學在大哲學的概念之下,中醫與西醫逐漸走向了統一。

西醫,是源自古希臘。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曾說:自然是最好的醫生,而醫生只是自然的助手。由此可見,西醫本是一門敬畏醫學、敬畏自然、心誠明德的科學。但近代和現代的西醫,走錯了方向,並不是現代醫學,屬於機械唯物醫學(西醫解剖學也是機械解剖學)。因為採用藥物和手術的方法,完全破壞了人體的整體結構;人體對西藥是排斥的,人體認為是異物,機體要動員各種機制使藥物從體內消除;用犧牲整體自我健康管理的代價,來換取局部病變細胞的死亡。

中醫(國醫),當然是源自中國,尤其是哲學、道學、易學。中醫的鼻祖至少有6位:黃帝(公元前2717 - 2599)、華佗(145年 - 208年)、錢乙(1032年 - 1113年)、宋慈(1186年-1249年)、張無素(金元時期,1115年-1368年;生卒之年無以確切考證而不詳)、劉完素(1100年-1180年)。由此可見,中醫體系的龐大與豐富。中醫最偉大的還不是表面上的治病救人。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邪正鬥爭的結果,正氣是指人體抗禦疾病的能力,邪氣是指致病的因素,扶助正氣,避免邪氣,就不易發生疾病。《黃帝內經》首先告訴我們的是: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調心;百病從口入,萬病始於心;辯證論治,在於悟性。一個中醫師,如果自己都有心病,怎麼可能給病人治病?重視人心,才是重視道德,重視品質。中醫才有醫者仁心之說。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早就有預言:「醫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事實上,現代醫學的各個分支,有相當大的中醫理念在指導、推動、維持與支撐。


回到哲學層面。醫學的終極還是哲學,當然,也是智慧。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過著一樣的生活,也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喜惡、自己的悲歡;人與人之間沒有完全的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一個人最大的惡意,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隨意揣測、評價他人,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所以說,不輕易評價他人,不在人後說閑話,不干預他人的生活,不僅是一種善良,也是一個人最大的成熟;不站在個人優越感、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隨意評價,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成熟。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把過多的精力放在評價別人上,而是懂得好好活自己,專心做好自己的事。一個人的成熟,不只是指生理意義上的長大成人,更多是指TA人格和心理上的成熟。如果一個人喜歡輕易評價他人,熱衷於指點他人的生活,即使他年齡大、地位高,也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成熟的人、一個有修養的人。

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2-4-17 20:47
看到海明威的名字,記得幾十年前去參觀過他的家鄉。

他很幸運,出生在能平等自由說話的民主法治社會 ---- 美國。所以人們在言論無恐懼的心境狀態先能表達自我的基礎上,才能更有效的通過多重教育而提升說話的智慧和能力,才有可能從小先接受到平等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範方面的文明教育,而且又不斷通過平等交流的方式反饋反思自身的言論,看到自身的不足,learn how to think the purpose of the conversation and learn how to talk effectively。網路虛擬世界更為普通人減少言論的恐懼心理和這種反饋效應創造了條件。普世價值就是從幾千年前哲人的平等價值觀開始說啊說,直到判斷是非善惡依據上的客觀方法參照到達共識,以及判斷方法的普及和應用中一步步共識落實而來。

而不同於專制文化環境下讓別人 shut up 自己說,甚至不顧事實亂說的權力或權威者,或者在任何場合下都只充當高人一等的教育者角色。所以既不利於提升言論的文明層次,也難以起到理性與感性交流中教育效果的作用,多半被歸於「心靈雞湯」。根源來自於等級觀的價值判斷習慣。

不好意思,咱屬於和海先生博士龍一樣有話說的一類(即不想閉嘴,又能慢慢的說,文明的說,智慧的說那一類的。哈哈,來自我抬高一級 ),又在您的博文下發表觀點了。 如果您不歡迎,可以直接刪除。
回復 浮平 2022-4-17 21:44
您在文中說到:」但現代醫學在大哲學的概念之下,中醫與西醫逐漸走向了統一。「

又同時說到:【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早就有預言:「醫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西醫也要走到中醫的道路上來」!事實上,現代醫學的各個分支,有相當大的中醫理念在指導、推動、維持與支撐。】

這是矛盾的。

為什麼又不能說中醫在很多方面也走在了西醫的方法上呢?既然走向了統一,而不是對立?

比如,疫苗即不是西醫走向中醫,防疫也不全是中醫走向西醫?

靶向滅癌既不是西醫走向中醫,防癌也不是中醫走向西醫?

您在文章中附帶了很多大道理,比如 【不站在個人優越感、道德制高點上對別人隨意評價,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成熟。】,但在評論中西醫問題上是帶有偏見和籠統性的褒貶評價的,比如您在文章中說到 【但近代和現代的西醫,走錯了方向,並不是現代醫學,屬於機械唯物醫學(西醫解剖學也是機械解剖學)。因為採用藥物和手術的方法,完全破壞了人體的整體結構;】,這就是在籠統否定西醫的手術方法。

無論是引用哪位名人言論作為抽象判斷依據時,都不容易看到自身在應用中的自相矛盾之處。

錢學森同樣說過:【1990年,錢學森在中國人體科學學會首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上的發言稿中提出「人體科學」研究要重視臨床醫學、西醫、中西醫結合、民間醫學、心理治療、氣功、特異功能等七個方面。】並沒有完全否定西醫的手術方法。

對於複雜系統,防疫,防病,健身,營養 與疾病,治病首先有大致的範圍分類,其中又有病症的輕重之別。所以在不同範圍內有各自方法以及有效性檢驗的不同探索途徑和依據。若混類去尋找支撐自己整體觀點的論據往往會出現自相矛盾或者雙重標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8:3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