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被患者「移情」是怎麼回事?

作者:kylelong  於 2021-11-27 22: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養生保健|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被患者「移情」是怎麼回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世界衛生報告》,全球每4個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段產生過某種心理疾病。

近年來,心理諮詢是一個很熱門的行業。但心理諮詢到底有沒有用?到底心理諮詢本身是什麼?以及人在什麼時候需要去做心理諮詢?做心理諮詢有沒有用?這些是人們走進心理諮詢室前的普遍疑惑。

有人說,去界定心理諮詢是什麼是很困難的,因為它偏醫學屬性,但它屬於哲學。如果從心理治療奠定基礎的理論角度去看,會發現心理諮詢不僅是哲學,更是生活藝術,也是健康管理。心理疾病是由於內、外致病因素作用於人而造成腦功能障礙,從而破壞了人腦功能的完整性和個體與外部環境的統一性所致。

在什麼情況下心理諮詢能夠帶來幫助?

簡里里認為有幾個小的指標可以借鑒:第一,我的生活受影響了;第二,我真的生病了,我被診斷為有一些身體上的疾病或是心理上的疾病;第三,我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是我想做更多個人的探索,更多的成長,找心理諮詢師,這些情況心理諮詢是能帶來幫助的。實際上,我們生病,大部分最初的原因,都是源於心理問題。

然而,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高危行業。這種高危並不僅限於在封閉空間里,面對一個心理可能極不穩定的來訪者。還有就是心理諮詢師將自己放置在可以被來訪者影響的位置上,因此稍不注意就將滑入有失倫理的境地,比如來訪者如果瘋狂愛上諮詢師,而諮詢師也利用其專業角色,與來訪者戀愛甚至剝削來訪者,那將違反了諮詢師的倫理守則,而這樣的心理諮詢師也將親手斷送自己的職業生涯。

這就是今天要談的:移情與反移情(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美國心理諮詢師協會頒布的倫理標準(ACA Code of Ethics)顯示:心理師在與尋求專業服務者結束心理諮詢或治療關係后至少五年內,不得與該尋求專業服務者或其家庭成員發生任何形式的性或親密關係。在中國,心理師倫理中規定的時長是3年。

把過去對重要人物的情感、衝動、態度、願望、幻想等,不合時宜地移至到當前某個人物身上的現象,就是移情。幾乎所有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中都逃不開移情現象,而移情的根源就在於個體生命早期一些重要關係模式的重現。

移情(transference),其實就是來訪者將諮詢師投射成自己的重要人物,把對重要人物的情感轉移到諮詢師身上的結果。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諮詢師把對生活中某個重要人物的情感、態度和屬性轉移到了來訪者身上;通常來源於諮詢師意識之外的無意識衝突、態度和動機,它是諮詢師對來訪者產生無意識期待和某些神經質需求的外在表現形式。

1,移情

為什麼諮詢師如此容易成為被投射的對象呢?其實這與咨訪關係的特殊性有很強的關係。一般來說,來訪者一上來就對諮詢師產生移情的並不多見,絕大多數的移情都發生在咨訪關係比較深入以後,由於諮詢師的深度傾聽、共情讓來訪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賴與安全,這樣的感覺也許曾經只發生在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兩性親密關係中。所以來訪者就很容易對諮詢師產生移情,當然這一切都是無意識的。

幾乎一切需要長期治療的案例都圍繞著移情現象,而治療的成敗似乎從根本上取決於移情。因此心理學無法迴避移情問題,而心理諮詢師也無法期望來訪者不產生移情或者移情會自然而然地解決。

對移情的治療賦予了來訪者難得的收回投射的機會,可以彌補他的損失,整合他的人格。如果不讓它重現,那麼很可能就失去了治療的機會。由此可見,移情是心理諮詢及治療的一個重要「要素」。

但是有的諮詢師又會陷入另一個極端,過分看重移情的作用,甚至刻意地去讓移情發生,要求來訪者必須發生移情。其實這也是不妥當的,因為移情這事就如同信任一樣是無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於自發時才富有價值。

2,反移情

反移情可有三種表現形式:諮詢者對來訪者的過分熱情和關切;諮詢者對來訪者過分敵視和厭惡;諮詢者對來訪者一般的緊張情緒。在本質上,這些表現形式均表示了諮詢者對來訪者思想、行為的一定的自我防禦。

反移情對諮詢產生積極或是消極影響,主要取決於諮詢者能否對自己的反移情保持妥當的處理。適當的、正常的情緒反應是精神分析中重要的治療工具,諮詢者投入感情,對來訪者保持必要的興趣,更容易進入來訪者被壓抑的內心世界。以感情理解來訪者,可以使來訪者產生共情的感受,從而得到自尊和勇氣。

不當的反移情是被禁止的,會對心理諮詢中帶來阻礙,它影響了諮詢人員對來訪者的客觀態度,使TA做出與其身份和作用不符的心理反應。它還使諮詢人員喪失了TA對來訪者應持的中立立場,從而增強了後者對心理諮詢的自我防禦。

其實,移情與反移情,不僅在心理諮詢的行業中存在,在更加廣泛的領域,比如按摩治療師、醫生、護士、運動教練、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等等,都有這樣的情形。因此,這些醫學相關的專業人士,一定要把握一個「度」,才不會讓醫患關係走偏,影響治療效果,否則,更可能會毀了自己的職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09: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