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種皮膚類型的飲食調節
關於皮膚類型,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第一種最通常的分類方法,是按照皮脂腺分泌能力的強弱來分類。平常人們說的干皮油皮,是區分皮膚油脂的分泌度。油脂分泌的多是油皮,分泌的少是干皮。敏感型和非敏感型,與皮膚角質層相關,角質層薄就敏感,角質層厚就不敏感。另一種分類方法(Fitzpatrick分類法),是按照日光(紫外線)的敏感性來分型,日光(紫外線)促成皮膚內部的活性氧增加(氧自由基),與皮膚的紅斑或黑化有關,也就是刺激黑色素細胞。其實,這些分類方法,只是表面上的可見部分。
皮膚分為三大層五小層:三大層:表皮層、真皮層、皮下組織(也就是脂肪層);甲、毛髮、汗腺、皮脂腺分佈於其中。表皮層又分為五小層: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基底層。表皮含有四種不同類型的細胞。大多數是角質細胞,會形成防水的防護屏障。黑色素(或稱為皮膚色素)在表皮黑色素細胞中產生。蘭格漢氏細胞和默克細胞則分別處理免疫反應和感覺。真皮層有兩部分:乳突層和網狀層。乳突真皮包含輸送血液和營養物質到表皮的互鎖連接結構。網狀真皮則是較厚、較深的部分,是由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等物質所構成,能使皮膚具有柔韌性和強度。真皮含有脂腺(皮脂腺)。皮膚的痘痘、鬆弛、起皺等的老化都是發生在真皮之中。
皮膚基質的關鍵要素
皮膚基質是蛋白質、脂肪和胜肽的統稱,可以為皮膚提供彈性和穩定性。以下是此支持結構的主要成份:
彈性蛋白:在真皮中的一種蛋白質,形成有彈性的結締組織;
角蛋白:構成皮膚最外層的關鍵結構蛋白質;
膠原蛋白:構成皮膚中大多數蛋白質的長鏈氨基酸;
脂質:天然的「膠泥」,有助於鎖定水分並將細胞結合在一起;
胜肽:向細胞傳遞信號讓它們知道如何發揮作用的氨基酸鏈。
一般來講,皮膚問題,很多人會採用外用激素膏劑(皮質激素類藥物),當然,也有用其它中西藥物的。而普通的皮膚保養,通常就是護膚品。由於護膚品和化妝品就搽在角質層表面上,所以角質層的機能和狀態與護膚品和化妝品的選擇有著很大關係,角質層約含10%-20%水分,手足多汗或是水中長時間浸泡后,角質層水分增加,皮膚就會起皺變白,冬季乾燥的時候,角質層水分減少,皮膚不但粗糙,有時還乾裂,皮膚水分蒸發過快,這時搽適當的化妝品,可保留水分,使皮膚恢復正常狀態。如果是敏感性肌膚,遇到溫度過低的天氣,紅疹還會明顯會減,這種情況更要保護好皮膚。
皮膚的代謝周期:最外層角質為28天,一個新生細胞從基層上移到透明層,需要14天,角質層形成到脫落,要14天。所以新陳代謝的周期是28天。每天新陳代謝都在進行,但在每晚10:00 - 2:00最為活躍。隨著年齡的變化,歲月的增長,新陳代謝會變得緩慢,周期漸漸延長到60天。皮膚與外界的各種接觸,使真皮層締結組織自然老化,新生細胞逐漸緩慢,產生的膠原蛋白越來越少,代謝周期也會越來越長,從而皺紋也會加深,所以皮膚的保養尤為重要。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幾種皮膚類型的飲食調節建議:
一、中性皮膚
中性皮膚就是我們正常的皮膚,其pH值在5-5.6之間,是健康的理想皮膚。皮脂腺、汗腺的分泌量適中,不油膩不幹燥,不容易老化。紅潤細膩而富有彈性,對外界刺激不敏感,沒有皮膚瑕疵。多見於發育期前的少男少女和嬰幼兒,以及皮膚保養良好的人(當然,也有先天因素)。護理重點:清潔皮膚,把表皮的死細胞清除,將毛孔的污垢清除乾淨,加強臉部按摩,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有助於維持皮膚的光滑細嫩。
飲食建議:注意飲食均衡,酸鹼平衡,寒涼溫熱平衡,熱量平衡;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水,使皮膚保持柔軟細嫩。
二、乾性皮膚
乾性皮膚指膚質細膩、較薄,毛孔不明顯,皮脂分泌少而均勻,沒有油膩感覺。皮膚比較乾燥,看起來顯得清潔、細膩而美觀。換季時候(或者溫差較大),皮膚變得乾燥,有脫皮現象,容易生成皺紋以及斑點,很少長粉刺和暗瘡,觸摸時會覺得粗糙。護理重點:宜選用性質溫和的潔面清潔皮膚,注意補水,加強滋潤。營養攝入要均衡,睡眠充足。
飲食建議:1、適當增加脂肪攝入量,尤其是含亞油酸較豐富的植物油,如有機葵花籽油、有機大豆油、有機芝麻油、有機玉米油等(非有機的植物油,不要用),也可以適當用一些動物脂肪;2、多食豆類。如黑豆、黃豆、赤小豆等,注意食用前要浸泡過夜,推薦發酵豆類更健康;3、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比如蔬菜、水果、海藻等鹼性食品,少吃魚貝類酸性食物;4、補充膠原蛋白:豬皮、豬腳、雞翅、雞爪、魚皮、魚肚,當然,還可以補充一些植物膠原蛋白(也稱植物玻尿酸),其實也就是粘多糖和粘蛋白,比如銀耳、燕窩、桃膠、皂角米、海帶、蘆薈、蓮藕、蜂巢蜜等等。
三、油性皮膚
油性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為20%左右,pH<4.5,皮脂分泌旺盛,皮膚外觀油膩發亮,毛孔粗大,易黏附灰塵,膚色往往較深,但彈性好,不易起皺紋,對外界刺激一般不敏感。多見於中青年及肥胖者,易患痤瘡、脂溢性皮炎等皮膚病。護理重點:以保濕、深層清潔為主,建議選用弱酸性潔面產品及溫水清潔皮膚。
飲食建議:1、少食肉類和動物性脂肪。如奶油、肥肉、油炸食品、人工反式脂肪酸(比如甜點、蛋糕、冰激凌等)等。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含量較多,使皮脂腺功能旺盛,導致「油上加油」。同時,肉類和動物性脂肪在體內分解過程中可產生諸多酸性物質,影響皮膚正常代謝,使皮膚粗糙;2、多吃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富含防止皮膚粗糙的胱氨酸、色氨酸,可延緩皮膚衰老,改變皮膚粗糙現象。如黑芝麻、發酵豆製品、紫菜等;3、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蛋白質缺乏,皮膚會失去彈性。粗糙乾燥,使面容蒼老;4、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如維C缺乏,皮膚易色素沉著,受紫外線傷害,多吃蔬菜水果,補充體內各種所需維生素,維持皮膚健康美麗;5、少辛辣、溫熱性食物,及熱量大的食物。如辣椒、桂圓、咖喱、巧克力等;6、少飲酒,多喝水。長期過量飲酒,會使皮膚乾燥、粗糙、老化;少量飲酒可促進血液循環,促進皮膚的新城代謝。每天飲水1200ml(推薦檸檬水、苦蕎茶、淡茶水),可滿足皮膚供水,延緩皮膚衰老;7、多做運動,注意減肥(減少精加工米面糖)。肥胖可導致皮膚老化。這一類皮膚的朋友,最合適參加排毒塑身免疫修復訓練(請諮詢作者)。
四、混合型皮膚
混合型皮膚是乾性、中性或油性混合存在的一種皮膚類型。多表現為面中央部位(即T區:額頭、鼻部、鼻唇溝及下頜部)呈油性,而雙面頰、雙顳部等表現為中性或乾性皮膚。護理重點:注意油分和水分的平衡,加強T區控油及去角質,其餘部位以保濕滋養為主。
飲食建議:應適量吃奶類食品(推薦健康的酸奶和乳酪),多吃鮮果蔬菜,多飲水,以延緩皮膚衰老。平時飲食中宜常攝取平和的食物,如小麥、赤小豆、山藥、百合、雞蛋、帶魚、兔肉等。也可以多一些膠原蛋白和粘多糖的攝入。
五、敏感性皮膚
敏感性皮膚的皮膚表層較薄,真皮血管網較淺,脆弱缺乏彈性,因此,皮膚在換季或遇冷熱受到刺激時容易發生如紅腫、皮溫升高、脫水等皮膚刺激癥狀。通常情況下,皮膚表層薄,皮表的乾濕保護層也不平衡,容易造成慢性脫水和油脂成份的經常性丟失。如果一個人皮膚屬於乾性又敏感,就應該保持適度的油份,但油份大的護膚品可能會引發痤瘡和油膩皮膚外觀。
飲食建議:1、補水很重要,多吃新鮮果蔬;2、多食富含鈣的食物。鈣能降低血管的滲透性和神經的敏感性,增強皮膚的耐受力(皮膚有一個倒梯形的鈣離子分佈);3、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維C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有抗過敏作用;4、少食精加工米面糖。精加工米面糖易引起腸道菌群紊亂,也會對皮膚微生物膜有損害。
六、雀斑皮膚
雀斑皮膚是發生面部皮膚上的黃褐色點狀色素沉著斑,系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日晒可誘發和加重皮損;通常在5歲左右出現皮損,青春期前後常加重。色素沉著過度的皮膚可能是由於缺乏維生素,特別是B12。中醫的理論是:經脈不通,導致瘀血內停,阻滯不暢,心血不能到達皮膚顏面、營養肌膚,而皮膚中的代謝垃圾、有害物和黑色素就不能隨著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排出去,逐漸沉積就形成了雀斑。
飲食建議:1、補水很重要,多吃新鮮果蔬;2、富含維生素B12,C和E的飲食,以及鞣花酸等抗氧化劑,可以幫助您擺脫色素斑(鞣花酸是存在於眾多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酚類抗氧化劑,包括黑莓、覆盆子、草莓、蔓越莓、山核桃、石榴、枸杞等植物);富含維生素C、E的蔬菜水果,如西紅柿、黃瓜、草莓、桃子、蘋果等,有助於肌膚排毒;3、檸檬、柑橘、草莓、獼猴桃、火龍果、櫻桃、枇杷、番茄和石榴等水果含有豐富的各類維生素;4、有一種民間方法是:用潔面乳洗臉后,用淘米水按摩肌膚3分鐘,再用溫水清洗。每天堅持,可預防雀斑的生長;5、苦瓜淡化色斑:將苦瓜放入冰箱冷藏15分分鐘,然後取出來洗乾淨切成片狀,敷在臉上,15分鐘后取下來,用清水洗乾淨臉部即可。苦瓜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具有祛斑的功效,長期使用可以淡化色斑;6、檸檬祛斑法:將新鮮的檸檬洗凈切成片,將其研碎,加入硼砂末、白砂糖,攪拌後放入玻璃瓶中密封,隔3天後將其取出,每天早晚從中取出一小勺,沖泡溫水飲用,堅持喝一點時間就能讓臉上的雀斑減退和消除,無斑的女生服用能夠讓肌膚紅潤嬌嫩;7、西紅柿汁祛斑:西紅柿含有大量的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可有效抑制黑色素,預防色素沉著,並瓦解黑色素,經常吃西紅柿能有效防治各種斑點;8、絲瓜水祛斑:把絲瓜晒乾研為粉未,每晚睡前用溫水調好塗於臉部,第二天早晨用溫水洗去。絲瓜中所含的維生素有漂白的效果,長期使用這個方法,一定有很好的效果,還可以讓你的皮膚變得細膩。
七、皺紋皮膚
皺紋皮膚是指容易出現各種皺紋的皮膚。皺紋是指皮膚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形成遊離自由基,自由基破壞正常細胞膜組織內的膠原蛋白、活性物質,氧化細胞而形成的小細紋。皺紋是漸漸出現的。出現的順序一般是前額、上下眼瞼、眼外眥、耳前區、頰、頸部、下頦、口周。面部皺紋分為萎縮皺紋和肥大皺紋兩種類型。萎縮皺紋是指出現在稀薄、易折裂和乾燥皮膚上的皺紋,如眼部周圍那些無數細小的皺紋;肥大皺紋是指出現在油性皮膚上的皺紋,數量不多,紋理密而深,如前額、唇周圍、下頜處的皺紋。
飲食建議:1,抗氧化劑可以幫助年輕肌膚。因此,如果你每天都吃含有大豆或豆製品的食物(推薦發芽發酵的豆類和豆製品),皮膚老化的跡象幾乎會消失,特別是眼睛周圍的皺紋;2、導致皺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網狀蛋白的不足或流失;建議補充膠原蛋白和粘多糖;3、富含蔬菜的飲食結構,特別是蘆筍、芹菜、大蒜、洋蔥、黑枸杞,以及香蕉、橘子、西瓜,皮膚老化較少;而紅肉、精製糖、人造黃油、牛奶、酒精、食鹽,會加重皺紋產生;4、維生素A除了有益於眼睛以外,還能維持上皮組織的正常形態,維持骨骼的正常發育,同時還能使皮膚細嫩光滑,具有抗皺去皺的功效,屬於一種營養增補劑;5、維生素B有12種以上,其維生素B1可以減輕皮膚炎症反應,防治皮膚濕疹、皮炎,促進皮膚健康。維生素B2幫助皮膚抵禦陽光傷害,促進皮膚細胞的再生,避免皮膚受損,減輕陽光造成的皺紋。維生素B3可以防止皮膚粗糙、抑制黑色素形成,幫助受損細胞的修復和皮膚的復原,可以減輕皺紋。維生素B6可以促進核酸的合成,防止人體組織器官的老化,從根源上減少和避免皺紋的出現。維生素B13還可以預防肝病和未老先衰;6、維生素C和維生素E一樣屬於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預防體內皺紋,起到抗氧化、抑制過氧化脂產生和去斑等作用。維生素C可以抵抗自由基對人體的氧化,從根源上解決皺紋的出現。維生素E又被稱為生育酚,其能使女性雌性激素濃度增高,調節內分泌延緩衰老;7、植物精油祛除皺紋。
八、痤瘡皮膚
痤瘡皮膚是常見於青春期臉上的膿包皮膚,病程長,皮膚髮暗,比較粗糙,伴有單個或成片的炎性病灶,病灶可能發生在單個的毛孔不通,也可為多個毛孔連成片的不通,膿皰中有白色或黃色的分泌物。當皮脂腺旺盛,毛孔堵塞,更快的繁殖細菌,引起皮膚痤瘡的炎症。痤瘡,俗稱青春痘、粉刺、暗瘡,中醫古代稱面瘡,酒刺。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病。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過不同程度的痤瘡,所以大家稱其為「青春痘」是很貼切的。痤瘡是一種發生於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多發於頭面部,頸部,前胸後背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遺傳油性皮膚的人體內有活躍的睾丸激素轉換酶,它更多地參與腎上腺-睾丸激素的合成,而直接作用於腺體釋放更多的油質成份;青春期腦垂體前葉分泌激素,激素能促進性器官的發育,另外,腎上腺皮質在青春期也起作用,這兩種腺體被刺激生成大量的類固醇類激素進入循環系統,促進了人體的發育甚至包括毛髮的生長,同時對痤瘡的生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飲食建議:1、需要吃大量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來緩解炎症,比如蔬菜:大蒜、洋蔥、大蔥、花菜、韭菜、生薑、蘿蔔、西紅柿、冬瓜、海帶、紫菜;各種蘑菇如香菇、花菇;大豆及豆製品:黃豆、赤小豆、綠豆、蠶豆、豌豆、芸豆;魚類:甲魚及各種海魚;水果:石榴、蘋果、山楂、橘子;奶類:酸奶;其它:藜麥、燕麥、茶葉等;2、吃更多的水果、蔬菜、堅果(比如核桃、碧根果、葵花子、芝麻、亞麻籽)、海藻和海鮮;3、補充抗炎的抗氧化劑:VC、VE、輔酶Q10、海豹油、原花青素、薑黃素、白藜蘆醇、a-硫辛酸、螺旋藻等;4、補充礦物質:鈣、鎂、銅、鋅、硒等。
九、日光敏感皮膚
日光敏感皮膚,即光敏性皮炎,是由於患者對紫外線過敏所致,僅見於少數人,患者通常在日晒后1-2天後發病,皮疹多發於面部、頸部和頸前「V」形區、手背及上肢伸側,表現為小丘疹、小水皰、自覺瘙癢,如不積極治療,可形成慢性光敏性皮膚病。光敏性皮炎有時被認為是一種對陽光的過敏,是一種陽光引發的免疫系統反應。光敏性皮炎包括日光性蕁麻疹,化學光敏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以在暴露在日光下部位的瘙癢性突發性皮疹為特徵。這種光敏感的體質可以遺傳。一般的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卟啉症,也可因曝晒陽光后發病。
飲食建議:1、避免引發的食物因素:海鮮類、果仁類、辛辣類、菌菇類食物;2、平時多食富含多種維生素的蔬果,能夠補充人體的維生素C和B12,阻止和減弱皮膚對紫外線的敏感,且能促進和色素的消退,保證皮膚光滑又彈性;3、尋找一款較好的不含防腐劑或有害添加劑的蘆薈膠,3-6個月可以改善;4、補充抗炎的抗氧化劑;5、避免光過敏食物。吃光過敏性食物會加重日光性皮炎的癥狀,因為這些食物會吸收紫外線,從而讓患者的病情加重。常見的光過敏食物有芹菜、莧菜、香菜、菠菜、小白菜、竹筍、泥螺、芒果、檸檬、無花果等。這些食物不建議日光性皮炎患者食用。
再來看看吃什麼可以加快皮膚新陳代謝?
這些食物的特點,是含有大量抗氧化劑、維生素、礦物質,當然,也要注意份量的控制,以及加工與烹飪方式。如何避免有害成分的產生,具體操作,請諮詢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