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疾病癥狀,俗稱「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稀便或水樣便),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黏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癥狀。正常人每日大約有9L液體進入胃腸道,通過腸道對水分的吸收,最終糞便中水分僅約100-200mL。若進入結腸的液體量超過結腸的吸收能力或(和)結腸的吸收容量減少,就會導致糞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產生腹瀉。
臨床上按病程長短,將腹瀉分急性、遷延性腹瀉和慢性3類。
1,急性腹瀉:持續時間小於等於14日;
2,遷延性腹瀉:持續時間超過14日,但不到30日;
3,慢性腹瀉:持續時間超過30日。
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大多由感染引起;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
依據病因的腹瀉分類
發病原因比較複雜多樣,可為感染性、非感染性因素所致,此外,還有其它類型的腹瀉問題。感染性腹瀉多發生在夏秋季,分為3類。其中,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最為常見,多發生在秋冬季節,多數病例可以自愈,但嚴重的病例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正確,患者會出現脫水,更甚者還可合併腦炎、肺炎、腸出血、腸套疊或病毒性心肌炎而危及生命。
首先來看看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
1,感染性腹瀉:
急性感染性腹瀉(也稱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包括病毒、細菌和原蟲感染。這是由於病原體侵襲上皮細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瀉。
(1)細菌感染,服用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或者飲料會引起細菌性腹瀉。細菌主要有霍亂弧菌、菌痢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屬、彎曲桿菌屬、志賀菌屬、腸產毒型大腸埃希菌和艱難梭菌等。
(2)病毒感染,通過食物或其它途徑感染病毒后引起的病毒性腹瀉。病毒主要有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星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3)寄生蟲感染,輕度感染多無明顯癥狀,感染嚴重時,患者可有下腹陣痛和壓痛、慢性腹瀉、大便帶鮮血或隱血。嚴重感染的患者可出現脫肛、貧血、營養不良和體重減輕。原蟲主要有隱孢子蟲、賈第蟲屬、環孢子蟲和內阿米巴屬等。
綜合來看,大多數急性感染性腹瀉病例可能都是由病毒引起,呈自限性。這是因為大多數研究腹瀉,糞便細菌培養陽性的病例僅佔1.5%-5.6%。然而,在重度腹瀉患者中,大多數病例則是由細菌性病因引起。較少發現急性胃腸道疾病的病原體為寄生蟲。
2,非感染性腹瀉:
(1)食用未煮熟、變質有毒食物或人工化學添加劑引起的急性中毒性腹瀉;
(2)食用產氣食物、生冷食物和飲料導致腸胃消化不良引發的腹瀉;
(3)食用含有某種抗營養素或導致炎症的食物引發的腹瀉;
(4)由於受涼受寒等因素導致腸蠕動加快導致的腹瀉;
(5)由於胃腸道腫瘤或其它疾病導致的腹瀉。
3,痢疾
痢疾,是一種侵襲性腹瀉,常伴有發熱和腹痛,是感染了痢疾桿菌所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而不是廣義的細菌性腸炎。定義為伴肉眼可見血液或黏液的腹瀉,不同於水樣瀉。
實際上,痢疾是中醫病證名,大致上等同於西醫的急性感染性腹瀉。中醫認為,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膿血、腹痛、里急后重為臨床特徵。主要病因是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病位在腸,與脾胃有密切關係。
依傳染性的致病生物體不同而分為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絕大多數細菌性腸炎導致的侵襲性腹瀉,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採用微生態製劑即可。
(1)細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shigellosis),簡稱菌痢,是由於痢疾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假膜性腸炎(纖維素性炎)。痢疾桿菌由上皮細胞直接侵入腸粘膜。病變多局限於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內,以大量纖維素伸出形成假膜性炎為特徵,假膜脫落伴有不規則淺表潰瘍。分為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細菌性痢疾、中毒性細菌性痢疾。
菌痢主要是通過帶菌者的手傳播擴散。經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的菌痢多發於夏季。細菌性痢疾流行範圍廣,傳播快,發病率高。發病多見於青少年及小童。病後僅有短暫和不穩定的免疫力,人類對菌痢普遍易感,引起該病爆發流行,特別是洪澇災害地區,一旦水源受污染,更容易發生流行。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腹痛、里急后重、膿血樣大便、發熱。
(2)阿米巴痢疾(amoebic dysentery),是因溶組織內阿米巴原蟲感染結腸引起,主要是通過糞便污染所傳染。多見於熱帶地區衛生較差的農村,夏秋季發病率較多,其中以成年男性患者較多。患者病後沒有免疫能力,故易出現重複感染。嚴重患者會出現如腸出血、腸穿孔、腹膜炎。部份病人會出現無癥狀。一般起病較慢,沒有發熱,腹瀉糞便惡臭伴腹脹氣,右下腹腹痛。體弱及營養不良病者有機會出現暴發癥狀:起病急、高熱、劇烈腹痛、水樣便。
痢疾與腹瀉的區別
首先,痢疾會引起腹瀉;而腹瀉不僅包括痢疾(有些醫療機構認為痢疾不屬於腹瀉範疇,更多地傾向於腸炎),還有很多其它類型的腹瀉。其次,痢疾是一種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如果不及時治療,還會傳染給其他人;而大多數腹瀉是沒有傳染性的,病因也是多樣的,只要及時用藥物控制后,並注意飲食,複發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最後,痢疾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季為多見;而急性腹瀉是夏秋季節比較常見,由於情況的不同,會出現急性和慢性腹瀉。慢性腹瀉的病程比較長,還會反覆出現拉肚子的情況。
痢疾與腹瀉的共同點
痢疾與腹瀉的共同點就是都會腹痛,嚴重的時候都會導致脫水和身體電解質紊亂,危及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兒童這樣抵抗力比較差的人。所以在治療痢疾和腹瀉的時候,需要及時補液,預防脫水,緩解電解質紊亂。
再來看看其它類型的腹瀉問題
1,COVID-19病毒導致的腹瀉
一個報告在專註於胃腸道疾病的專業雜誌《腸道》中,總結了其中一些研究結果:COVID-19病毒導致的典型的胃腸道癥狀(如腹瀉)的發生率較低,範圍在1%至3.8%之間。但後來中國的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導致的腹瀉發病率更高。其中之一的研究在95位住院患者中,發現入院時約12%的患者有胃腸道癥狀,後來約50%的患者出現了GI(gastrointestinal)癥狀(即胃腸道GI癥狀,包括腹瀉、噁心、和嘔吐)。在某些情況下,患者正在服用抗生素,這也可能引起腹瀉。
該報告還說,一些研究已經在糞便樣本和腸道內膜中發現了這種病毒,這表明該病毒可能會感染某些人的腸道。該報告警告說,這種病毒在腸道中的持續時間可能長於呼吸道。尚不清楚該病毒是否可以通過糞便(糞便)傳播。實際上,COVID-19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的靶點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受體,也就是導致血管炎症。因此,腸炎和腹瀉的癥狀是必然的。
2,霍亂引起的腹瀉
霍亂是因攝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亂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種急性腹瀉性傳染病。每年,估計有300萬-500萬霍亂病例,另有10萬-12萬人死亡。病發高峰期在夏季,能在數小時內造成腹瀉脫水甚至死亡。霍亂弧菌存在於水中,最常見的感染原因是食用被患者糞便污染過的水。霍亂弧菌能產生霍亂毒素,造成分泌性腹瀉,即使不再進食也會不斷腹瀉,洗米水狀的糞便是霍亂的特徵。
3,抗生素相關腹瀉
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中有大概1/5的孩子感染腹瀉。任何類型的抗生素都會導致腹瀉。抗生素相關腹瀉在2歲及以上的兒童中比較少見。對於多數兒童,此類腹瀉較輕。只要孩子未出現脫水,一般情況下,都是無害的。脫水是指人體沒有足夠的液體。脫水跡象包括小便減少、急躁、疲勞和口乾。兒童喜愛嬉戲表示水合作用良好。
在使用抗生素期間出現抗生素相關腹瀉的兒童大便稀鬆多水。大多數情況下,腹瀉持續1至7天。腹瀉通常在使用抗生素藥物的第2天和第8天之間開始出現。但是,停止服用抗生素數周后開始服用的第1天會出現腹瀉。
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病因是:在人體腸道(胃腸)內有數百萬個細小細菌(益生菌)幫助消化食物。當抗生素殺死會導致感染的有害細菌時,它們也殺死了這些有益細菌。胃腸內的這些細菌死亡然後再生的過程引起了腹瀉。
4,腸漏綜合症
健康人的腸道黏膜有一層粘液保護膜(包括一層益生菌組成的膜),這層保護膜上的益生菌膜,可以讓消化完全的各種營養素滲入到血液系統供人體使用,而其它不應該進入血液的大分子,都被擋在腸壁細胞的外面。當然,這層益生菌膜也可以幫助分解消化一些大分子,直到可以通過而滲入到血液系統裡面。
當人體腸道滲透性增加時,腸道內膜益生菌膜大量死亡,形成某種不可見的「漏洞」,許多原本不應該進入血液的大分子,比如還沒有完全消化掉的食物蛋白質、脂肪、腸道內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就會乘機而入,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由此引發一系列不正常的免疫反應,乃至自身免疫反應。
腸漏綜合症患者的癥狀可能包括:腹瀉、脹氣、肚子痛、便秘、拉肚子、皮膚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食物不耐受、肌肉痛、關節痛、成人記憶力差、兒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明原因發燒、頭痛、體能變差、焦慮、疲勞綜合症等等。更為可怕的是,腸漏綜合症還可能直接導致自身免疫病的發生!最新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在患病之前都已經患有腸漏綜合症。與腸漏關係最清晰的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乳糜瀉(腸道黏膜炎症、絨毛萎縮和隱窩增生)。
5,旅行者腹瀉
旅行行為相關的腹瀉性疾病統稱為旅行者腹瀉。旅行者腹瀉的主要癥狀包括每天排便三次或三次以上,大便不成形,以水樣便為最常見形式;同時伴有腹痛、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中醫理論,就是水土不服。
致病性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是導致旅行者腹瀉的主要原因。天氣的驟然變化也可能導致腹瀉。通常情況下,旅行者可能通過飲用被細菌、病毒、寄生蟲和真菌等病原體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另外,也可能通過與動物的密切接觸而感染。
6,緊張性腹瀉
緊張性腹瀉多數是由於壓力過大,情緒過度緊張,引起腸道運動和分泌吸收功能紊亂而導致的「腸易激綜合征」。這種腹瀉,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腸鳴音亢進、腹痛、腹脹、稀便並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情況出現。待精神緊張狀況緩解以後,各種癥狀又會很快消失。實際上,是大腦和腸腦(第二大腦)之間的腸腦軸聯動關係引起的腹瀉。
7,嬰幼兒腹瀉
剛出生頭幾個月中,很多母乳餵養的嬰兒大便鬆散是正常現象。如果嬰兒出現大便突然增多現象,那麼就可能是腹瀉了。腹瀉的其它跡象包括大便含粘液或血跡,大便惡臭也是腹瀉的跡象。如果你認為你的寶寶出現腹瀉,請繼續增加餵奶次數;當寶寶腹瀉時,請不要停止哺乳;奶粉餵養嬰兒在出現腹瀉時應繼續食用平時吃的奶粉,不要稀釋奶粉;如果寶寶沒有嘔吐,則根據寶寶的需要為其提供更多的奶粉,增加餵食次數。
嬰幼兒腹瀉的病因,是嬰兒胃腸道發育不夠成熟,酶的活性較低,但營養需要相對多,胃腸道負擔重;嬰兒時期神經、內分泌、循環系統及肝、腎功能發育均未成熟,調節機能較差;嬰兒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腸桿菌抗體滴度以初生至2周歲最低,以後漸升高;嬰兒體液分佈和成人不同,細胞外液佔比例較高,且水分代謝旺盛,調節功能又差,較易發生體液、電解質紊亂;食物導致的消化功能紊亂等等。
8,新生兒乳糖不耐受
新生兒乳糖不耐受也是腹瀉病因之一,但是有關新生兒乳糖酶缺乏發生率的研究很少。乳製品是新生兒的主要能量來源,乳糖為新生兒提供約20%的能量,並參與大腦的發育進程。如果乳糖酶缺乏導致乳糖吸收障礙而出現消化系統臨床癥狀時稱作乳糖不耐受。新生兒腹瀉后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將患兒所食用的乳液換為免乳糖配方奶,因為這些患兒可能存在乳糖不耐受。
9,其它
對於有持續發熱、血性腹瀉、嚴重腹痛、炎症性腸病病史或容量不足癥狀(如,尿少或色深、有直立性低血壓的癥狀等)的患者,需要在診室進行急性腹瀉評估。如果患者存在這些問題,尤其是有明顯的血管或心血管疾病或是有免疫抑制的複雜病史時(如,由於治療惡性腫瘤、有移植手術史或晚期HIV感染),可能需要將患者收治入院。
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腹瀉,讓這些排泄物留在體內,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尤其是腸道的毒素和壞死細胞會引起感染的進一步加重。而適度的腹瀉也是人體對自身健康的一種保護機制,可以將腸道內的毒素和壞死的細胞排出體外。
腹瀉需要注意的問題也是消耗。特別是痢疾和霍亂引起的腹瀉,可能會讓患者一天腹瀉的量超過20次,引起身體的脫水。所以,越是拉肚子厲害,越需要及時補充電解質和充足的水分;如果吃不進去,就要用輸液的方式補充。
最後談談腸炎的概念問題。
腸炎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等引起的小腸炎和結腸炎。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稀水便或黏液膿血便。部分病人可有發熱及里急后重感覺,故又稱感染性腹瀉。
腸炎按病程長短不同,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一般是病毒引起。慢性腸炎病程一般在兩個月以上,臨床常見的有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和限局性腸炎等。
腸炎的病因
1,病毒性腸炎:病毒性腸炎見於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貓冠狀病毒等引起的腸炎。在病毒性腸炎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而諾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齡兒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
2,細菌性腸炎:細菌性腸炎見大腸桿菌、沙門菌、耶爾森菌(引起小腸結腸炎)、毛樣產芽胞桿菌、空腸彎曲桿菌、梭菌(犬出血性胃腸炎)等引起的腸炎。細菌性腸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桿菌最常見,其次為空腸彎麴菌和沙門菌。
3,真菌性腸炎:真菌性腸炎見組織胞漿菌、藻狀菌、麴黴菌、白念珠菌等引起的腸炎。真菌性腸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4,寄生蟲性腸:寄生蟲性腸炎見鞭毛蟲、球蟲、弓形蟲、蛔蟲、鉤蟲等引起的腸炎。寄生蟲引起的腸炎以溶組織內阿米巴較為常見。
5,飲食導致的腸炎:污染或腐敗變質食物、刺激性化學物質、某些重金屬中毒,以及某些變態反應等都能引起腸炎。
6,抗生素導致的腸炎: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失調,或出現耐抗生素菌株而引起的腸炎。
最後的結論
1,腹瀉是臨床癥狀的名稱,腸炎是病理診斷的名稱,二者可能是指同一類病症,只是突出重點不同;
2,腹瀉關注的是脫水、電解質、營養、毒素、病菌,而腸炎關注的是炎症,是胃腸道與消化功能問題,包括肝臟、膽囊、胰腺等等。腸炎除了腹瀉,還有腹痛、消化不良,重者還有血便等臨床表現。
3,總體來講,腹瀉與腸炎都是腸道問題。解決急症,可以暫時先考慮止瀉藥或者抗生素,但排毒和營養是需要同時注重的;開始一兩天要把毒素或病菌排空,所以空腹一兩餐是明智的,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也是必須的。針對慢症,採用營養平衡和微生態製劑,則是最佳選擇;當然,腹部按摩與腹部保暖是腹部健康管理的重點。具體的方案,請諮詢加拿大註冊營養師、註冊健康管理師:博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