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西方常見調料與香料對比

作者:kylelong  於 2020-10-21 09: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飲食健康|通用分類:健康生活|已有1評論


中西方常見調料與香料對比


一,中國的調料和佐料

1,調料和佐料的區別

中國的調味品分為調料(調味料、作料)和佐料兩種,但其中有些種類會經常混用,所以很多人分不清。調料是在菜肴中顯現咸甜麻辣酸香鮮的原料,在烹飪過程中使用,尤其是醬鹽糖酒姜蔥蒜;

佐料是菜肴中調味調色的原料,主要是在食用時為增添滋味而蘸用的答調味品,在食用過程中使用;但有時候也會在烹調時用,比如黑胡椒粉、香麻油、蚝油、味精、蔥花等等,這樣的種類容易混淆概念。二者的區別是:前者是提升與調理色香味,後者是輔佐與增減色香味。

2,味的種類分基本味(單一味)和複合味

基本味主要有:

(1)鹹味:食鹽(精製鹽、玫瑰鹽、井鹽、海鹽等)、醬油(老抽、生抽、普通醬油、蒸魚豉油、醬油膏、日本醬油等)等。
(2)甜味:各種糖(白糖、紅糖、飴糖、冰糖等)、蜂蜜、楓糖(來自加拿大)、果醬等。
(3)酸味:各種發酵醋(米醋、陳醋、香醋、麩醋、酒醋、白醋等)、水果醋、蒜汁醋、薑汁醋、酸梅等。
(4)辣味:辣椒、胡椒(來自胡人)、生薑、薑黃等。
(5)香味:酒、蔥、蒜、芝麻、桂花、桂皮、茴香、花椒(川椒)、玫瑰、香精米酒、料酒等。
(6)苦味:杏仁、陳皮等。
(7)鮮味:味精、雞精、雞粉、香菇粉、鮮湯、高湯、蚝油等。

複合味主要有:

(1)甜酸味:番茄醬(印尼魚露)、番茄汁、糖醋汁等。
(2)甜鹹味:甜麵醬等。
(3)咸辣味:辣椒油、花椒油、黃豆醬、豆瓣辣醬等。
(4)鮮鹹味:蝦醬、豆豉、蝦油、魚露、鮑魚醬、海鮮醬、XO醬等。
(5)香辣味:蔥油、咖喱(來自印度)、芥末、五香粉等。
(6)酸辣味:野山椒等。

3,中國的香料種類

(1)常用香料:八角(大料)、大茴香、小茴香、花椒、姜、胡椒、薄荷、丁香、茉莉、桂花、玫瑰、肉豆蔻、桂皮、甘草、陳皮、香葉、羅漢果、紫蔻、砂仁、肉蔻、肉桂、木香、白芷、三奈、山楂。 「十三香」就是指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乾薑等。

(2)五香粉:基本成份是磨成粉的花椒、肉桂、八角、丁香、小茴香籽。有些配方里還有乾薑、豆蔻、甘草、胡椒、陳皮等。五香粉因配料不同,它有多種不同口味和不同的名稱,如麻辣粉、鮮辣粉等。

(3)發酵豆製品:一般屬於佐料,但有時候也用於調料。比如腐乳、毛豆腐、豆瓣醬、黃豆醬、豆豉、納豆(來自日本)、天貝(來自印尼)等。

(4)咖喱:組成咖喱的香料和調味料,比如薑黃、小茴香、肉豆蔻、香菜籽、胡椒、肉桂、咖喱葉、阿魏、洋蔥等,有時會多達四五十種。不管是什麼咖喱,薑黃、香菜籽、小茴香是主要成分。

(5)黑白鬍椒粉:黑胡椒是在果實開始變紅時採收曬乾的未去皮者,白鬍椒是果實全部變紅時採收,經水浸去皮曬乾而成;黑胡椒的味道比白鬍椒要濃烈許多,白鬍椒比黑胡椒味道上更加柔和、清香,且香味比較穩定,不易散失;但是白鬍椒辛辣味更甚,所以驅寒效果更佳,調味效果稍差;黑胡椒中含有揮髮油,烹飪的時間不宜太久,否則香味和辣味都會揮發掉;黑胡椒溫度越高味道越濃郁,因此最適合用來製作鐵板類的菜肴,也適合燉肉、烹制野味和製作火鍋,烹煮魚,紅燒菜肴等;白鬍椒粉的味道更加的辛辣,很多人在吃涼拌菜或者是燉肉時,會放些白鬍椒來提味;白鬍椒具有散寒,健胃的作用更強;黑胡椒溫補脾腎功效更明顯,還可以預防腫瘤癌症。

(6)芥末。源於中國的黃芥末,是由芥菜的種子研磨而成,呈黃色,微苦,是一種常見的辛辣調料,多用於涼拌菜。除調味外,民間還用黃芥末內服治療嘔吐、臍下絞痛;外敷治療關節炎等。在中國芥末歷史悠久,從周代起就已開始在宮廷食用。源於日本的綠芥末,則是由山葵或者辣根研磨而成,呈綠色,其辛辣氣味強於黃芥末,且有一種獨特的香氣,多用於日本料理。此外,黃芥末和綠芥末的功用有所不同。一般來說,綠芥末口感比較辣,多用來吃生魚片;黃芥末則口感柔和,因此用途廣泛,煮菜、燉菜都可以放一點,就連吃炒麵和肉包子,也可以抹上點黃芥末食用。

4,中國引進的品種

(1)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從國外陸續引進葡萄(蒲桃)、紅藍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

(2)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3)中國引進外國食物有一個特點,但凡帶「胡」字的,大多是兩漢、南北朝傳入中國的;還有一種是帶「番」字的,就是明朝以後,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第三種帶「洋」字的,洋蔥、洋白菜等等,可能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帶「胡」、「番」、「洋」的作物,大體上指示了我們這些作物傳入中國的不同時代。

(4)近代,歐美的調料香料,基本上都在中國可以找到。

二,歐美的調料和香料

1,歐美的調料

(1)基本味:海鹽、井鹽、大蒜、蜂蜜、荷蘭甘草糖、紅甜椒粉(Paprika)、辣椒粉(匈牙利)、歐式細香蔥、歐芹、薄荷、肉桂、亞麻籽、奇亞籽、罌粟籽、南瓜籽、洋蔥、多香果(All spice)等。

(2)混合味:各種混合調料、混合醬料等。

--大蒜類。蒜鹽、炸蒜酥(炸蒜蓉)、烤大蒜、香蒜醬(蒜蓉醬)、蒜香洋蔥醬、咖喱大蒜洋蔥醬等。

--蛋酒Eggnog。由牛奶、雞蛋和酒混合製成的。

--Dip(蘸醬)。西式Dip蘸醬以乳製品、基礎蛋黃醬或者豆類為基底,加各種香料或蔬菜。Dip最常用來蘸炸薯條、炸魚、烤麵包條等等,經常在前菜appetizer和小食finger food中出現。

--Sauce(沙司)。各種五顏六色的醬。常見的有:大蒜蛋黃醬aioli、巧克力醬chocolate、鷹嘴豆醬hummus、番茄醬ketchup (or tomato sauce)、莎莎醬salsa(源自墨西哥)、塔塔醬tartar等等。

--Spread(抹醬)。塗抹型的醬,常用於塗抹麵包和餅乾,比如花生醬、芝麻醬。黃油butter和軟芝士soft cheese是最最常見的spread。還有蜂蜜honey、果醬jam、榛子醬hazelnut、紐西蘭老乾媽marmite,以及肝醬等。歐洲有三類肝醬:肝醬(Paté)、肉醬(Terrine)、熟肉抹醬(Rillettes)。

--Dressing(沙拉醬)。專指用於拌沙拉的醬。在西方飲食中,dressing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vinaigrette dressings,一種是creamy dressings。Vinaigrette dressings指的是由油和酸性物質比如醋或者檸檬汁融合的油醋汁,再添加鹽、黑胡椒、香料調味,是比較清爽、低脂的沙拉醬,適合搭配清新的蔬菜。Creamy dressings以乳製品或基礎蛋黃醬(mayonnaise,美乃滋,台灣稱為白醋)打底,比如酸奶、酸奶油,是比較厚實的口感,適合搭配肉類沙拉,熱量比油醋汁高。

2,歐美的香料

(1)基本香料:羅勒Basil、百里香Thyme、迷迭香Rosemary、鼠尾草Sage、歐芹Parsley、牛至Oregano(披薩草)、龍蒿葉Tarragon、薄荷Mint、蒔蘿Dill、月桂葉Bay Leaf、蝦夷蔥Chives、肉豆蔻Nutmeg、肉桂Cinnamon、馬郁蘭Marjoram(墨角蘭)、番紅花Saffron(中國藏紅花)等。

(2)混合調料粉:豆蔻粉、印度辛辣香粉、丁香粉、牙買加胡椒粉、鼠尾草粉、椒蒜蓉調味料、香芹粉、肉桂粉、義大利香草粉、檸檬胡椒調味粉等。

(3)植物葉片:蒔蘿葉、迷迭香葉、西洋芫荽、百里香、甜紫蘇葉、羅勒葉、芫荽葉、香蔥碎、混合香草、薄荷葉片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qxw66 2020-10-22 02:23
吃點可以助陽,抵禦寒氣,很有好處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6: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