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醫中藥的高維度思考

作者:kylelong  於 2020-7-26 21: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科普知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評論

如果給你一個穿越的機會,你會穿越到哪個朝代?唐代?宋代?

其實,吃喝玩樂和社會穩定只一個方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會選擇穿越到任何一個朝代,因為我們大家都會害怕失去現代醫學的保護!

據考究,中國商朝人均壽命不超過18歲 ,唐代27歲 ,清代33歲 , 到民國時期也僅僅為35歲,他們人均壽命如此低,是因為他們夭折和非正常死亡太多了,一個簡單的傷口感染就有可能要人命,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現代醫學的古人,活得非常隨機。而今天,根據衛生部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7.0歲。即便算上非洲地區,人類總體的平均壽命也攀升到了69歲。

現代醫學發展到21世紀,人類為什麼依然如此脆弱?我們當下正在經歷的2020新冠肺炎疫情,世界依然暴露在風險之中——比爾·蓋茨在2015年的TED演講中說,如果有什麼力量在未來能在短期內奪走上千萬人的生命,那一定不是戰爭或者核武器,而是某種烈性傳染病。

我們再回顧近幾年的醫學與醫療問題,大家有沒有覺得醫學一方面看上去很發達了,而另一方面卻無法避免疾病與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的亞健康和慢性病問題讓我們懷疑現代醫學醫療是否真的走對了方向。

當今世界是現代醫學主導的世界。什麼是現代醫學?現代醫學(Modern medicine)是吸納了全世界優秀醫學(包括中醫)的精華,並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物理、化學、生物、影像、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的全人類共同的人體健康科學財富。狹義的醫學只是治病救人,那是經典醫學,或者說是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主要有三大分支: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與康復醫學(rehabilitation medicine)。預防醫學是第一醫學,臨床醫學是第二醫學,康復醫學則是第三醫學。由此可見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它是一切醫學的首要。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對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和難得的機遇。人工合成干擾素、抗生素、激素的問世,X線、B超、CT、核磁、內鏡等各種實驗室檢測儀器的應用,機器人手術、3D列印技術、5G技術等高端診療設備的發明,都為疾病的診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讓現代診療技術如虎添翼,讓醫學在許多疾病面前顯得有所作為。然而,從辯證的角度看,任何先進的技術、設備都不是萬能的,總要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

一、雙盲試驗

循證醫學的主要創始人、國際著名臨床流行病學家DavidSackett,曾將循證醫學證醫學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來確定患者治療措施」。根據這一定義,循證醫學要求臨床醫師認真、明確和合理應用現有最好的證據,來決定具體病人的醫療處理,作出準確的診斷,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爭取最好的效果和預后。弊端:診斷證據的個體差異與儀器誤差、生化指標與臨床證據的統計學誤差、藥物和手術的副作用被忽視、診療後期少有跟蹤診斷服務、康復醫學的簡單粗暴。

嚴格的評價治療方案的試驗,主要是採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也稱對照臨床試驗(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即:將研究對象按隨機化的方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然後,試驗組給予治療措施,對照組不給予欲評價的措施,即給予安慰劑(placebo),前瞻性觀察兩組轉歸結局的差別。RCT的設計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即設置對照組(control),研究對象的隨機化分組(Randomization)和盲法試驗(blind)。盲法試驗主要包括單盲試驗(single-blinded)、雙盲(double blinded)試驗等,單盲試驗是僅研究者知道每個病人用藥的具體內容,而病人不知道,單盲試驗雖可以避免來自病人主觀因素的偏倚,但仍未能防止來自研究者方面的影響。雙盲試驗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個病人分在哪一組,也不知道何組接受了試驗治療,此法的優點是可以避免來自受試者與研究者的偏倚。

世界上最著名的無神論者、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道金斯認為,最能提高每個人認知能力的科學概念就是「雙盲對照試驗」。道金斯說:

如果所有學校都教其學生如何去做「雙盲對照試驗」,我們的認知方法和能力將會在以下方面得到提高:

1、我們會學會不從零星軼聞中去歸納普遍化結論;

2、我們會學會怎樣評估一個貌似很重要的結果其實可能只是偶然發生的可能性;

3、我們會學會排除主觀偏見是件多麼極端困難的事,知道有主觀偏見並不意味著不忠實或不公正。這個課程還有更深的意義,他對於打消人們對權威和個人觀點的崇拜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4、我們會學會不再受騙於順勢療法和其它假冒醫生的江湖騙子,讓他們失業;

5、我們會學會更廣泛地使用批判性和懷疑的思維習慣,這不僅會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說不定能拯救世界。

採用雙盲試驗,能夠非常客觀地評價藥物和療法的療效,並且,又能讓那些以往沒有任何療效或者低效,卻在臨床中大量使用的藥物和療法原形畢露。所以雙盲試驗被人們稱作藥物評價及某些療法評價體系的金標準,它更是假冒偽劣藥物的照妖鏡。歷史上,最能說明問題,最著名的例子當屬於19世紀之前,歐洲普遍流行的放血療法。

儘管以往的歷史反覆證明雙盲試驗是如此的優秀,但是,這個金標準卻不是萬能的,這個基於大數法則的金標準排斥了個例和個性的存在,等於拒絕承認每個人都是些生理機制並不完全相同的個體,同一病種的每個病例都是些病情和病理並不完全相同的疾病,每種藥物和療法都有對一些病人有效,卻對另外一些病人無效的現實。同時也等於排斥人體生理過程的複雜性和病例過程的複雜性。

人體是複雜的,而我們卻用一些簡單的思維和療法來對付這些疾病,這樣的方法將不可避免的具有如下四種弊端:

弊端一,把少數病人的獨特情況永遠排除在外;

弊端二,在潑髒水的同時,連同孩子一起倒掉;

弊端三,完全排斥了疾病的個性化治療;

弊端四,過分強調雙盲試驗會阻礙一些有效新葯上市;

弊端五,雙盲試驗是醫療低水平時期的產物。

二、海森堡測不準定律

有很多人反對中醫,包括很多社會名流。他們的理由是:中醫不科學!他們說中醫不科學的理由很簡單,中藥質量不穩定,療效不確定,不能通過「雙盲試驗」!所以他們就肯定地說:中醫不科學!

但事實上,「雙盲試驗」對於中藥就是不行。因為中藥與西藥有本質的不同。因為西藥的作用是固定的,比如抗生素,它殺菌的作用是固定的,不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而中藥就不一樣,中醫講「辨證施治」,一種病,時間不同,它的「證」會有變化,葯也要隨之變化。比如感冒,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還有暑濕感冒等。就是風寒感冒,一開始是風寒,就要用風寒的葯,比如桂枝湯,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有熱證,變成寒熱夾雜,你在風寒的基礎上,還要加點治療熱證的葯,再過一段時間,可能會變成風熱感冒,這時候,你就不能再用桂枝湯了,你就要改成銀翹散。對於同一種疾病,在同一個人身上,中藥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一個變數,是隨著「證」的變化而變化,藥物有所加減。有些人認為你中藥不能通過「雙盲試驗」,就認為中藥不行,就認為中醫不科學,實際上是因為這些人根本就不懂中醫。

舉例之後,我們再來談談其中的哲學道理。

海森堡測不準定律又名"測不準原理"、"不確定關係",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原理,由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該原理表明: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測量一對共軛量的誤差的乘積必然大於常數 h/2π (h是普朗克常數)是海森伯在1927年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是物理學中又一條重要原理。

測不準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於它說明了我們的科學度量的能力在理論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義。如果一個科學家用物理學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也不能獲得有關他正在研究的體系的準確知識,那麼就顯然表明該體系的將來行為是不能完全預測出來的。根據測不準原理,不管對測量儀器做出何種改進都不可能會使我們克服這個困難!

有準而有不準是孔子儒家「有為而有不為」思想在具體科學上的具體應用;無准而無不準是老子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在具體科學上的具體應用。而且這兩種思想都產生於形意文化之後的易經文化。從根源來說,它們都產生於中國的形意數學思想,儒、道兩家的思想,應該說,都是中國遠古形意算術與形意或然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認知層面上,我們可以說外國人海森堡在測不準原理上,首次應用了中國的遠古文明思想,也可以說西方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已經更加貼近了中國的遠古文明。

有準而有不準、無准而無不準的辯證邏輯認知,敲開了理想自然系統的大門。而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揭示的原子物理學與經典線性數學之間的有準有不準、無准無不準的辯證邏輯認知,結束了經典數學線性數學獨尊計算公理認知世界的歷史,開拓了人類認知自然科學基本觀的新里程。

一理概全宇宙,一念奉行天下,限止壁壘產生,放棄或遺棄壁壘文化與壁壘理念,走獨尊文化的路,只能把人類的思維引向僵化。中國五千年的易文化史,從遠古的形意文化中走來,卻遺棄了人類進化里程中最傑出的形意文化的精華。簡單講:依靠藥物單一的藥效和藥性來判斷藥物的功效,是最低級的醫學學科。中草藥的功效,遠遠高於藥物中化學成分本身的功效(藥效和藥性),那個高一層的效果,便是中草藥或者說是中醫的高維度的功效(物質、能量、時空、時序)。

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從中藥的物質、能量、時空三維及其作用於人體的運動態勢等方面來認識、界定中藥的性能,即將中藥的功能概括為糾正人體物質、能量、時空三維方而的某種病理偏態的理化態勢。中藥復方的配伍原則和中醫治療原則是豐珂對應的,即三維糾偏、閃勢利導、扶正祛邪,主要體現在七個方面:

1,扶正和祛邪-葯組配伍原則;

2,藥性組配-能量(寒熱)糾偏配伍原則;

3,七情-葯與葯之間的配伍原則;

4,君臣佐使-針對癥狀主次的配伍原則;

5,歸經-時空選擇性配伍原則;

6,藥物作用的運動方向-祛邪路徑配伍原則;

7,因人、因地、因時制宜 - 個性化原則。

三、中醫理論的模糊概念量化

中醫理論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藏象學說、精氣血津液神、經絡學說等等,是中醫多維度、多層次的具體提現,具有現代科學物質觀。然而,很多人認為中醫理論十分模糊,甚至說:西醫讓你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你糊裡糊塗地活。果真如此嗎?

模糊數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提出和建立主要是為了處理一些普遍存在的模糊性的現象,模糊數學在在1965年模糊數學被美國學者查德提出,它的出現使得數學的應用範圍和研究領域進一步的得到擴展,打破了以往傳統以精確為準的數學概念,在模糊數學的理論被提出不久便許多領域和學科廣泛的研究和應用。模糊數學的提出和建立主要是為了處理自然界中以及人類的思維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模糊性的現象,它與統計數學以及經典的數學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們所處理的對象的屬性有所不同,運用模糊數學方法的基礎主要是模糊集合、模糊運算元以及隸屬度函數。

中醫學是一門經長期實踐而來的經驗醫學,它在基礎理論、臟腑形態結構與功能活動、臨床癥狀性態、證候質量互變等方面存在著模糊性。中醫學要實現從所謂的「經驗科學」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的轉變,就離不開數學的參與。模糊數學的誕生使得中醫學中的模糊概念量化成為可能。因此,利用模糊數學將中醫學的理論內容以數學語言描述,可以極大地促進中醫學的客觀化、現代化發展。目前模糊數學已經應用於中醫藥學的多個研究領域中,如中醫辨證理論研究、中醫臨床研究、中藥和方劑學研究、舌診和脈診研究、中醫專家診療系統等。

中醫理論強調的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它們作為「大系統」不僅具有複雜的結構和功能。時間和空間的性質和關係亦有千絲萬縷的關聯.還涉及到大量的模糊性參數和變數。傳統數學方法對複雜大系統的研究已顯得無能為力,模糊數學的誕生恰好彌補了經典數學的不足,使這種複雜關係的量化成為可能。

舉例來講,在中醫學界,脈診和舌診是中醫四診的重要內容,為了能夠使舌診和脈診更加的適應現現代化中醫學的發展,相關學者就將模糊數學的方法運用到舌診和脈診上。有學者在中醫舌診方面運用了模糊聚類分析的方法,將舌診的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自動識別首先是建立了中醫舌診的自動識別系統,然後將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和臨床的辨舌經驗結合起來,近一些相似的象素運用模糊數學的相關理論進行聚類分析,然後再根據模糊數學中的相關理論的研究來確定舌象的定義域。臨床研究出了四種舌象,即紫紅舌、暗紫舌、淡紅舌以及暗紅舌,總共研究了三百六十六例,最終得出計算機的自動識別結果和通過肉眼觀察的結果符合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脈診對於中醫的診斷系統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醫通常會利用個人的經驗,通過指感來進一步的判斷人體的脈象,在此過程中由於專家經驗佔了很大的成分,因此存在著許多模糊的概念。將模糊數學運用到中醫的脈診方面,藉助於壓力感受器所構建的脈象圖可以更加客觀具體的分析人體的脈象,此外再利用模糊數學中的一些方法使脈象的分析更加的自動化。

模糊理論(Fuzzy Theory)用到了模糊集合的基本概念或連續隸屬度函數的理論。它可分類為模糊數學、模糊系統、不確定性和信息、模糊決策、模糊邏輯與人工智慧這五個分支,它們並不是完全獨立的,它們之間有緊密的聯繫。因此,要科學化地詮釋中醫理論的內涵,就應該將傳統的中醫語言「翻譯」成現代科學「語言」,運用模糊數學把中醫的模糊概念單一化,並運用相關的模糊集合,促成中醫理論的系統論。中醫藥現代化順應了國際學術界由「分析主義」回歸到「系統論」的趨勢,但它的日臻完善離不開多學科兼容、現代數學與計算機知識。

四、西藥中藥的藥性差異

中醫的思維方式和西醫完全不在一個層次。就像早熟的中華文化一樣,中醫很早就達到了人類文明的高峰。

1,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對人體有效,對其它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也有效,對非生物也會有效。然而,中藥的藥性,是一個藥材與人體的合相,必須有活的生命體(即人體)參與,而且與人體的體質、年齡、職業以及生命狀態相關。這是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不需要考慮的,也是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不用考慮的,更是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無法達到的治療高度。

2,性味,是中藥材特有的維度,是多維的。比如,不同地域的藥材,如黨參、川貝、淮山等等,易地就變了;又如時間節律採摘,具有時序性原則,反季節就散失營養;再有,當歸各部位不同藥性,功效不同,因為營養的聚集差異。相比之下,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靶位點非常單一,也沒有時序性和地域性。

3,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是干預人體內部的生化反應。中藥的藥效,是糾正人體營養的偏頗,中醫叫氣血的偏頗,換句話說,就是排毒解毒,降低毒性;營養平衡、修復免疫。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需要做動物試驗、臨床試驗。這種成分學的研究,偏離了事物的本質,因為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是始終有副作用或毒性的。而中藥的藥效,是大自然與人體之間的辯證體系,包括陰陽平衡、寒涼溫熱平衡等等。

4,人工合成的化學藥物,頂多是聯合用藥,也是單一化學製劑的混合。而中藥是炮製學理論的結果,是復方製劑。復方的化學成分,特別是有效成分是其發揮藥效的主要物質基礎,與美拉德反應關係密切。中藥劑型是藥物的藥效在人體內實現的載體,任何藥物都有其特定的劑型。由於劑型的不同,對製備加工條件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可能會發生不同的美拉德反應,這必然會影響復方製劑的物質基礎、藥效、葯代動力學、毒副作用等。中醫方劑配伍不僅指藥物組成,還指藥物劑量的變化。方中藥物不變、劑量改變,也會引起配伍關係的變化,以至影響整個復方製劑中美拉德反應的產物。

因此,要闡明復方製劑的物質基礎,不應停留在對體外成分變化的研究上,更重要的是研究其進入體內后美拉德反應黑色產物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活性成分的轉化、吸收、轉運、分佈、代謝、解毒等各個環節的影響。

五、中醫中藥的高維度信息

1,西醫的思維模式是低維度的微觀->宏觀的方法

西醫思維模式是微觀->宏觀的方法,西醫認為如果不知道具體的病原體是什麼,就無法治療疾病,並將此看成是真理。西醫從微觀入手,從分子水平研究人體生理和代謝,並以此開發藥物,是化簡為繁的方法;只要一個細節出錯,結果必然出錯。針對人體這樣超級複雜的系統,想要精確掌握其運行的每一個細節,完全超出人類當前的能力。這就是西藥開發成功率極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

2,中醫的思維模式是高維度的宏觀->宏觀的方法

也就是說,中醫不關心微觀上病原體是什麼,只關心它對人體的機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然後糾正這種影響就可以了。中醫不需要知道病原體是細菌還是病毒還是衣原體。這是一種處理超複雜問題的化繁為簡的方法,從思維模式上比西醫至少高了一個維度。哪怕遇到西醫從未見過的病原體,中醫一樣可以根據人體對病原體的生理反應處方開藥。

中醫的思維方式和西醫最大的不同:西醫關注細菌,病毒,癌細胞等,它一定要找出一個敵人,以為殺死敵人,病就好了。中醫關注人體的功能,使用藥物或養生的方法,糾正人體功能的偏差,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所以,中醫關心你作為一個人,所具備的基本生理功能,吃飯怎麼樣?大小便如何啊?寒還是熱啊?出不出汗啊?中醫有個著名的「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中醫不從微觀上研究各種生化指數,也不從微觀上關心藥材的分子式和藥物代謝動力學。而是直接通過人體生病發生的癥狀,使用相應的藥方糾正這種狀態。

3. 高維度的「中醫生理學」

中醫生理學藉助了中華文明中最高等級的陰陽五行理論建立模型,來描述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係,並解釋了天、地、人和自然的關係。集大成者就是《黃帝內經》。通過藥物對人體生理影響的宏觀研究,成果是《神農本草經》。然而《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的高度太高,沒有極高的悟性極難掌握,所以又出現了《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完善的中醫實踐操作手冊。

《傷寒雜病論》的體例就是先描述癥狀,後分析原因,然後就是開具處方。所以直接就用藥方名命名病名,比如感冒初起的兩種不同狀況就直接叫「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傷寒雜病論》的外感病部分按照疾病的發展過程按順序列出了癥狀和處方,並對各種誤治之後如何處理也開出藥方。 至此中醫已經高度成熟。直到今天,使用《傷寒雜病論》的方法治病,依然可以達到很好的療效。尤其是治療外感病,感冒發燒幾乎就是一副葯見效,兩副葯治癒的「一劑知,二劑已」的效果。

六、西醫如何學習中醫?

針對人體這樣超級複雜的系統,想要精確掌握其運行的每一個細節,完全超出人類當前的能力。這就是西藥開發成功率極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西醫首先要學習中醫的宏觀思維方式,從宏觀入手,從人體整體功能入手,確定正確的大方向後,再進入微觀研究具體的人體生理細節和藥物代謝動力學。這樣研究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可以大大降低。其次,西醫首先要學習中醫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三分治七分養的辯證思想,記住一切醫療應以恢復人體正常功能為目標,避免單純依賴藥物,而是要關注人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對疾病治療尤其是慢性病治療的影響,這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當今流行的現代醫學,出現了整合醫學。專業細化,專科細划,醫學知識碎片化,即分化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整合,形成以人體整體思維的新醫學知識體系,即整體整合醫學(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簡稱整合醫學。整合醫學不是反對學科的細化、專業的細分、技術的精細,但在細和精的過程中要提倡回歸整體。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醫學分科越來越細,病人好像不再是以「人」的身份存在,而是以帶「病」的某個器官,甚至是某些細胞出現。關注病人的整體健康和生命,因為我們治病不是在治細胞,不是在治分子,而是在治人。這個理論,是中國人提出的,是中西方溝通的基礎理論,很值得推廣。

歐美各國雖然暫時沒有認可中藥材,或者只是認可了部分中藥材。但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將針灸按摩納入了國家醫療衛生允許的醫療清單。這是歷史性的進步。但歐美國家尚未有充足的信心和誠意去理解或研究氣血、穴位與經絡,還需要理解單一藥物與混合製劑的多維藥性差異。一旦這方面獲得突破,將會是全人類醫學的大發展和大進步。

七、中醫如何與時俱進?

1,中醫理論問題。中醫系統論分為:陽明經主營養系統、少陽經主分泌系統、太陰經主消化系統、少陰經主代謝系統、厥明經主傳導系統。但由於很多歷史原因,中醫的門派很多,相互交流的壁壘也多。由於中醫理論的深奧難懂,《傷寒雜病論》之後出現的各種名醫大師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實踐加以解釋發揮,尤其流傳過程中又被各種穿鑿附會,導致中醫理論和醫療實踐的混亂。

具體來說現在的中醫大致分為四類:

1),時方派,就是半懂不懂的庸醫,按照稀里糊塗的玄幻理論看病開藥;

2),經方派,就是嚴格按照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的指導,緊密配合人體的生理功能開藥,效果很好。這類中醫屬於稀缺物種;

3),傳承派,就是手上有絕活或者秘方,一代一代傳承下來。這類中醫魚目混珠,難以分辨。

4),神醫,中醫理論和實踐爐火純青,看病開方信手拈來。這類中醫神龍見首不見尾,可遇不可求。

2,中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在基礎方面的統一。醫學的基礎階段不用難以掌握的陰陽五行理論,而是採用現代生理學來解釋中醫,這樣易於標準化和學習掌握。進一步升級之後,再去學習高維度的中醫理論。

3,用現代醫學實驗來研究與驗證中藥。雖然前面講了雙盲試驗不適合很多中草藥,但這並不是說中醫中藥不能採用雙盲試驗。現在還有海森堡測不準定律和模糊理論,需要用現代理論和方法去探求新的現代醫學實驗。這樣的研究,應該是中醫中藥正確的現代化之路。中成藥是一個例外,而且有很多例外,有的藥性加強,有的藥性減弱。這其中,必定有某種未知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探索。

4,西醫為什麼統治世界?除了依靠宗教與戰爭傳播之外,主要是依靠現代物理、化學、生物、影像、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中醫也可以且應該應用這些先進技術,做出自己的專利。雖然現代醫學有中醫的參與,比如中西醫結合,中成藥等等,但影響力遠遠不夠。假如中醫擁有與西醫同等規模和體量的政府支持力度、企業投資力度、科研投資力度、新技術應用與專利技術,以及大眾關注度,中醫必將對世界醫學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5,中醫中藥起源早,但遇到了現代農業和現代工業,很多東西是傳統中醫無法解釋和預知的,必須有新的理論和實踐。比如,如果將天然提取的動植物精華製成復方混合製劑,既有中成藥或中藥材炮製的多維藥性的特點,又有西藥材或人工合成藥物的定向靶點的特點,還有營養醫學中營養素的天然功效,將會是人類藥物學的新起點。

八、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

未來醫學的發展越來越與科技的發展緊密結合,醫學的美好未來已經遙遙在望,但絕不是拋棄傳統醫學中目前尚未完全理解與解釋的元素,比如中醫的氣血、穴位、脈象、經絡等。西醫的發展,經歷了純粹的病理醫學、精密的生物醫學,以及整體的社會醫學三個階段。而從治療角度來看,則是經歷了模糊的藥物水平、精密的分子水平,以及精密的細胞水平三個階段。換句話說,現代醫學的未來發展方向,要從根本上改善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秘密,在於從細胞級別上徹底消滅疾病,包括幹細胞、免疫細胞、細菌細胞以及細胞能量在內的各種治療方案,應該是當前研究與應用領域最值得關注的。另一方面,中醫的發展卻經歷了從歷史的輝煌到近代的大波動與大倒退,直到現代才提出發揚傳統、吐故納新、中西結合、面向當代的口號,讓世人重新審視易經的偉大與高維度信息。

任何單一的藥物處理,都會影響到細胞的整體功能,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與否,還不如直接從細胞水平,應用人工合成與培育的分子靶向定位的混合藥物,來調整人體的整體生理功能,同時,還需要重新理解與定位營養素的食性與藥性的多維功能,將天然食材與藥材的能量與藥性的高維度功效,發揮到人體健康全周期的每一個階段。然而,預防與治療疾病的方嚮應該是綜合性的,非單一方面的。任何否定中醫、否定西醫、否定營養醫學的觀點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具體來看,未來醫學發展有如下四個特點:

(1),新醫理論的建立,引導天人合一和融合與協調的智慧,以仁心仁術治未病為醫療法則,給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前途以無限的啟示和觸發,讓醫學回歸自然與天然的本性;

(2),納米技術的應用,引導基因醫學、基因診斷學、基因營養學等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藥物、疫苗或營養素的吸收與定點問題,提高疾病的診斷與修復效率,降低副作用和後遺症;

(3),數碼醫學的應用,引導移動端的人體與醫療儀器聯網、微型機器人的細胞診療、量子或中微子診斷技術、5G遠程診療與全球聯網等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醫院集中診療、大醫院病滿為患的頑疾;

(4),細胞技術的應用,引導幹細胞、免疫細胞、細菌細胞(比如益生菌)等高效修復技術,徹底改變傳統的治療、手術、修復以及康復方案。

由此,我們可以預測未來醫學的三大領域:

營養醫學:Nutritional medicine

能量醫學:Energy medicine

修復醫學:Reparative medicine

這三大醫學領域,不僅涵蓋了現代醫學的三大領域(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還提升了傳統醫學的地位與發展前景,使得人類文明有可能邁向更加智慧發達的新階段。

隨著新理論與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必將讓中醫的高維度信息得以展現與實踐。最重要的是新理論與新技術的應用,是以整合式幾何冪次方的迅猛融合與進展,並且通過5G網路相互影響,交叉結合成為新的維度與分支學科,結合中醫中藥高維度的信息元素,引發更深層次的醫學革命。

編輯整理:博士龍健康管理中心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0-7-26 22:39
西醫的思維方式是以科學觀為基礎,對複雜系統找大概率因果對應規律,先解決主要因素,但不否定多因一果,互為因果的效應,並非不存在整體觀思維。 對社會這個複雜系統的思維方式也是如此,科學方法並非用來去否定該方法無法用到的領域,比如宗教涉及到的前世來世。

關鍵是如何將這個觀 --- 變為方法,也就是說中醫的整體觀理論和實踐如何提供出反應一定規律性的方向。 而這個規律性反應的是另外值得注意(也許是原有的不重要的因素髮生了變化上升稱為了主要因素,也許是西醫療法造成的新的副作用變成了主要作用而引起的惡果的因素)的重要因素,必須重視的因素,那麼再用西醫所遵循的研究方法(包括使用設備儀器以及統計分析方法)進一步深入,但並不等於需要否定中醫用自己的方法去不斷實踐,不斷尋找,不斷解釋自己相信的東西。

如果既不能將理論自身的定義和概念到達一定的客觀理解共識度,又沒有足夠的實踐數據(哪怕是不夠那麼細緻的統計)來反應出因果對應規律,也就是說規律本身不規律,那麼「方向」性的參考價值就落空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8: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