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醫學界十大傑出人士
(1)、中華「醫祖」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2)、後漢神醫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藥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3)、明代「醫聖」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藥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藥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4)、中醫「方祖」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準繩。
以上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5)、葛洪(公元283-363)
晉、醫學家。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對化學、醫學、藥物學、養生行等著造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軍事、兵法、人物傳記、雜記、氣功等是世界製藥化學的先軀。世界上第一個疫苗發明者。現存所著《肘后儲急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中醫傳染病學和臨床症學的先河。
(6)、孫思邈(公元541年或581年-682年)
唐、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藥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7)、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約前460年-約前370年)
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之醫師,約生於公元前四六零年,後世人普遍認為其為醫學史上傑出人物之一。在其所身處之上古時代,醫學並不發達,然而卻能將醫學發展成為專業學科,使之與巫術及哲學分離,並創立了以之為名的醫學學派,對古希臘之醫學發展貢獻良多,故今人多尊稱之為「醫學之父」。
(8)、愛德華·詹納 (Edward Jenner,1749年5月17日 – 1823年1月26日)
愛德華·金納或琴納,全名安特·愛德華·詹納,英國醫生、醫學家、科學家,以研究及推廣牛痘疫苗,防止天花而聞名,被稱為免疫學之父,並且為後人的研究打開了通道,促使巴斯德、科赫等人針對其他疾病尋求治療和免疫的方法。
(9)、安德烈·維薩里 (Andreas Vesalius,1514年12月31日-1564年)
著名醫生、解剖學家,近代人體解剖學的創始人,與哥白尼齊名,是科學革命的兩大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體的構造》,於1543年出版。在這本著作中,他遵循解剖的順序描述人體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經的自然形態和分佈等。《人體的構造》一書的出版,意味著近代人體解剖學的誕生,它的意義如同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為天文學開創新紀元一樣,是生物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0)弗朗西斯·克里克(1916年6月8日-2004年7月28日)
1953年,沃森(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Watson,美國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1928年4月6日- )和克里克(弗朗西斯·哈利·康普頓·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英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及神經科學家)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人們清楚地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的途徑。在以後的近50年裡,分子遺傳學、分子免疫學、細胞生物學等新學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奧秘從分子角度得到了更清晰的闡明,DNA重組技術更是為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的研究和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前景。
沃森是諾貝爾獎得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1月15日,「DNA之父」詹姆斯·沃森,因為發表關於「種族智力論」和「基因差異論」被認為是種族歧視而遭到強烈抵制。
莫里斯·威爾金斯(Maurice Hugh Frederick Wilkins,1916年12月15日-2004年10月5日),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專註於磷光、雷達、同位素分離與X光衍射等領域。畢業於劍橋大學,畢業後到伯明翰大學任教。因解開了DNA分子結構,以及一些相關研究,使其與佛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莫里斯·威爾金斯是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與沃森和克里克分享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儘管如此,科學界對他的關注甚少,甚至一度遭受爭議與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