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什麼是自然動態醫學?

作者:kylelong  於 2018-8-4 22:5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科普知識|通用分類:健康生活

什麼是自然動態醫學?

自然動態醫學(Natural Dynamic Medicine),是美國營養健康顧問、加拿大註冊營養師、加拿大健康管理師、國際註冊執業營養師、分子遺傳學博士----龍華博士(Dr.Long,博士龍)創立於2018年6月(多倫多)。雖然自然動態醫學屬於自然醫學的一部分,但卻吸納了現代醫學與生命科學的諸多最新成果與理念。它既有人體醫學的那種充滿活力與充滿精力的原始元素,又有生命科學的不斷變化與不斷發展的潛力元素,更有這種新型醫學模式帶給人們的對於人體營養平衡與能量平衡的動態健康思考元素。

先談談與自然動態醫學相比,其它傳統或現代醫學有哪些弊端呢?

1,傳統自然醫學的弊端

自然醫學(Naturopathy,或Naturopathic Medicine),又稱自然療法,起源於19世紀歐洲的非主流醫療方式,通常被歸類在替代醫學中。自然醫學把人體視為一個整體,相信人體存在生命力,有自愈的能力。它希望能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物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鼓勵人們或病患儘可能減少外科手術與服用化學藥物,使用自然、不具侵犯的治療方式,來改善病況、促進痊癒及保持健康。自然醫學是利用自然環境、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質醫治疾病,或動員人本身的能力使身體恢復健康的醫學。凡是使用天然無害的方法來治療疾病,就是最原始的「自然醫學」定義。廣義的自然醫學,包含一切各種天然的療法與醫學,包含數千年歷史之久的歐洲醫學、中國醫學、印度醫學等。科技進入到21世紀,自然醫學的古老智能,已逐漸可由新科技理解而產生新的醫學觀念及醫療模式,開啟了邁入未來的信息醫學之門。信息醫學是研究身體各部分功能互動時,所發出之信息,相互之間關係的醫學。信息醫學可稱為是幫助診斷、治療身心靈的整體醫學,也是未來人類追求健康的新希望。

自然醫學的6大特點分別是:1).選擇較無傷害性的醫療方式;2).強調人體的自愈力;3).在疾病先兆期即診斷出來並治療;4).教育病人如何保持健康;5).找出真正病因;6).身心靈的全人醫療。用自然醫學理論指導日常生活以保持健康,又稱自然保健法。

現代自然醫學理論與方法流派紛繁,較盛行的有溫泉、森林、飲食、睡眠、睡姿矯正、音樂、水療、花精、生物反饋、氣功、指壓、按摩、刮痧、火罐、導引、運動、針灸、中醫等多種療法,且每種均有理論體系和不同派別。在全球環境日趨惡化,化學藥品致畸、致癌、致突變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提倡自然醫學對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節能、維護人類健康等許多方面,均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應用於自然療法的方法很多,最基礎的是飲食和有規律的鍛煉。自然醫學也採用許多源自傳統醫學的治療技術,近年來傾向自然均衡的飲食治療,透過斷絕某些人工基因改造食品,回復身體自然平衡。某些自然醫學的理念與治療方式,被認為不符合實證醫學(或循證醫學)的要求。傳統的自然醫學,一般傾向於完全拒絕生物醫學(Biomedicine)與現代生命科學的態度,也受到許多質疑。大多數情況下,自然醫學依然用來輔助治療疾病,這與自然醫學發展的相對不完美有關。

2,傳統自然葯食醫學的局限性

「葯食同源」,是中國醫學中的傳統醫學之一,是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葯食同源」也稱為「食葯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食葯同源」這一概念實際是中國傳統醫學中食療、葯膳、養生等方面的思想反映,體現的是中國傳統對藥物和食物起源上的聯繫的認識,表現在藥物的發現上。同樣深受中國醫學影響的日本在近代也有「醫食同源,食葯一如」的說法。

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於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葯食兩用。由於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中藥與食物的共同點:可以用來防治疾病。它們的不同點是: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葯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於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食物中的次生代謝產物可分為苯丙素類、醌類、黃酮類、單寧類、萜類、甾體及其苷、生物鹼等。這些亦被稱為「天然產物」的多數物質是今天研究天然藥物,尤其是研究中藥功效的主要物質基礎。食物作為生物的基本需求,除了補給營養和享受到味道兩大功能外,近些年所謂的食品第三大功能「調節人體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植物類食品充當第三功能的機理體現在食物的次生代謝成分上。

古人對食葯同源的認識反映了食品的4種主要特徵和功能:安全、營養、保健和治療作用。這些既是古人對食葯同源共性的認識,又反映了食葯的區別。雖然有食葯同源一說,但是出於安全和健康考慮,必須加以限定。現代法定標準明確了藥物和食物的概念界限,由於一些物品具有保健功能而產生了保健食品類型,「食葯兩用」物品在歷史上和民間應用廣泛,因而中國衛生部門又限定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物品」,即「食葯兩用物品」的概念。

自然葯食醫學是古人在食物和藥物發現中總結的智慧。但不可忽視的是,藥物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並不亞於中藥的作用。最近幾十年,中國的食品衛生與藥材假貨問題非常嚴重,加上大多數人對食材與藥材的劑量拿不準,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標準,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與葯膳,是自然葯食醫學的發展瓶頸。

3,現代醫學之循證醫學的弊端

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醫學陳規被打破,產生了人體解剖學。17世紀,生理學建立。18世紀,病理解剖學建立。19世紀,細胞學、細菌學獲得長足發展。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逐漸成為兩個獨立學科,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巨大進步為現代臨床醫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傳統西醫的核心和起源是臨床醫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和預后,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的科學。臨床」即「親臨病床」之意,它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從整體出髮結合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和病理過程,進而確定診斷,通過預防和治療以最大程度上減弱疾病、減輕病人痛苦、恢復病人健康、保護勞動力。臨床醫學是直接面對疾病、病人,對病人直接實施治療的科學。

傳統西醫的臨床醫學具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弊端,比如:(1)過於籠統。幾乎一切疾病的治療都離不開藥物與手術,手術的「一刀切」已經是讓人們感到深惡痛絕;(2)研究對象劃分的不確定性。許多疾病在某一階段:可以用藥物治療,而另一階段卻必須手術治療,有時兩種方法都可以治療,或需要同時採用;一個疾病主要應用什麼方法治療是會發生變化的;(3)專科醫生太專業,誤診率很高。只要是醫生,沒有不誤診的。比之於中國,西醫本家的歐美的誤診率則更高,美國是40%,英國是50%左右;(4)藥物的副作用。有研究表明:造成肝損傷80%是西藥,此外還有對腎臟、心臟、皮膚,以及人體免疫力等的破壞,西藥的副作用相當大。

於是,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縮寫為EBM)誕生了。2000年Sackett教授提出並完善了該定義: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佳研究證據,結合臨床醫生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和願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患者的治療措施。基於循證醫學的定義,Davidoff及其同事界定了循證醫學的五個相關核心概念:(1)臨床決策應該以可利用的最佳證據為基礎;(2)應由臨床問題來決定獲得的證據類型;(3)確認證據必須使用流行病學和醫學統計學的方法;(4)只有在被用到病患管理或做出醫療衛生決策中去時,源自確認和評估的證據結論才是有用的;(5)後效評估應該持續進行。循證醫學包括四個基本步驟:在臨床實踐中提出問題,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找證據,對收集到的最新、最全面的證據進行評價,然後應用確認為最好的證據並進行再評價。循證醫學將證據進行分級,即將研究證據按質量、可靠度分為五級,其證據力度依次降低,I級為所有RCT的系統評價和meta分析,Ⅱ級為單個樣本量足夠大的RCT,III級為非隨機的對照研究,Ⅳ級為無對照的系列病例觀察,V級為專家意見。臨床實踐中應首先考慮使用I、Ⅱ兩級金標準證據,在沒有金標準證據的情況下可依次使用其他級別的證據,專家意見可信度最低。

但是,弊端也是明顯的;(1)循證醫學強調證據最優化,從而導致追求最佳證據的過度化和絕對化。它將證據進行分級,認為隨機臨床試驗是評價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的有力工具。從理論上講,循證醫學追求證據的最優化是值得肯定和推崇的,只有最佳證據證實過的好的診療方法才能有效指導臨床實踐。從而保證獲得最好的臨床診療效果。但是,循證醫學在強調證據最優化時,採用的所謂最為可行的試驗方法和最精確的統計分析所獲得的結論與真實世界中事實本身是有差距的,有時差距可能會很大。(2),臨床試驗的結論並不具有代表性。好的臨床試驗有著清楚的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通常包括年齡限制,同時存在的其他疾病,服用的藥物以及一系列臨床和生化標準。這意味著只有一小部分符合條件的人入選,而如今大部分接受治療的病人並不符合這些條件。(3)循證醫學在需長時間治療的疾病上運用有局限。上百萬的心血管疾病病人幾十年甚至終身服用阿司匹林、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以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沒有研究證實持續長時間的治療和撤葯相比是有益還是有害的。(4)循證醫學對有合併症的患者應用有限。慢性病患者通常合併有一些其它疾病,特別是老年患者,當多種藥物一起使用時可能對治療有混雜影響。於是,患有其他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人一般都被臨床試驗排除了,因此,對於大多數臨床試驗所得出的數據能否安全的應用於這樣的病人並不清楚。

循證醫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利用可獲得的客觀數據去辨別有效的治療方法,摒棄無效或有害的治療方法,這是它的一大優點,但是也帶來了這樣的問題:測量什麼樣的數據,什麼是可測量的,這些數據是怎麼應用的?像死亡率、發病率以及費用效益這些結局測量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也是相對容易得到的數據。而然,像護理質量、病人對疾病的感受、對人類尊嚴的尊重以及對知識庫的貢獻這些難以獲得但對醫學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卻難以量化。臨床隨機試驗中對測量數據的選擇增加了偏倚。

循證醫學是在傳統臨床醫學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臨床方法學,對現代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發展中的中醫醫學和營養醫學有一定促進作用。循證醫學不適宜於中醫醫學。循證中的證和中醫的辯證的證,意義並不相同,循證中的證主要指的是證據,而不是證候,循證中的證據是建立在對既往文獻的系統分析基礎上的,講究的是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是建立在群體水平的考察,與中醫重視個體整體的考察的辯證醫學是不相同的,兩者之間不能混淆。中醫辨證論治講究方因證立,葯隨法施,理法方葯,渾然一體。這中間方劑加減的調整,藥量多少的權變,都可能對治療的效果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這種辯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循證理念的確定性也是不相容的。如果說中醫的辯證醫學是隨機應變,循證就是刻舟求劍,只是這種現代的刻舟求劍方式由於借了科技的幫助誤差較小了而已。

4,現代醫學之營養醫學的局限性

由於現代醫學的一個分支--營養醫學(或稱營養學、營養療法;Nutrition Medicine),採用的是具有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功效的植物提取物的營養療法。因此,這類植物提取物(或者說是植物萃取物、功效營養素),是被界定在食品範圍之內的,屬於食品級,而非藥物。這些植物提取物對很多亞健康、慢性病有著輔助治療的功效,有些甚至就是直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對營養醫學的研究發現,植物提取物正在改變我們的飲食內容和方式。我們現在知道:飲食對人類的健康和保養起很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重要發現之一是植物食物中除含有維生素或礦物質以外,還含有各種能提高人類健康的重要的組合物質,比如第八大營養素--抗氧化劑等。雖然某些天然植物提取物並不是人體必須的基本物質,但是,它們會對人體的功能運作起關鍵作用。植物提取物已被證實可抗氧化、減少環境污染的副作用,及防止一些心臟疾病和其它毛病的發生,它們也展現出加強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

營養醫學在本質上不同於傳統的臨床醫學與中醫醫學。其中兩個重要的分支是:臨床營養醫學與基因營養醫學(或稱營養基因醫學)。「臨床營養醫學」,就是整合基礎醫學對細胞的研究以及臨床醫學對疾病病理的研究,供給細胞所需的共同營養素;又針對病變細胞的獨特需要,配合致病機制,供給細胞獨特的營養素。「基因營養醫學」,就是用天然、安全、劑量足的營養素來做個人食用建議,以矯正變異的細胞,激活人體幹細胞,協助患者回復健康。

顯然,營養醫學採用的植物提取物給細胞提供營養,是解決問題的核心,當然,其中也包括具有排毒與恢復自愈力和免疫力的營養素。植物提取物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1)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是指採用適當的溶劑或方法,從植物(整個植物或一部分)為原料提取或加工的物質,可用於增進健康或其它目的。從營養學的角度,現代的一種說法,植物提取物也稱功效營養素(Nutraceutical,effective nutrient)。當然,功效營養素的主體是植物提取物,也包含非植物的天然提取物。植物提取物和現代植物葯在概念的內涵上存在著交叉性,互相包含著彼此的部分內容。現代植物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提取物為基礎的,植物提取物是現代植物葯的主要原料和組成部分;而有些植物提取物品種則被直接作為藥用。(2)現代植物葯(Modern Phytomedicines),是由經過理化技術提取、分離、隔離、定向獲取和濃集植物中的某一類或多類有效成份集群(簡稱為有效組分)製劑而成的藥物,並要求成分的定性、定量、準確,且有穩定的可重複性。相對而言,植物葯(vegetable drug)是植物被運用於醫療目的的醫藥用品,其活性成分或其治療作用的成分可以是不很清楚。植物葯製劑(Phytomedicines Pres***ion)是將植物弄碎成粉狀、提取、著色、油脂化或液態化,壓軋植物汁等對植物進行加工製作而成。但是,從植物中分離出的單一化合物,不被看作是植物葯而被看作化學葯(pharmaceutical chemicals)。天然藥物(NatureMedicines)中90%以上是植物葯或草藥(Phytomedicines或Herbal Medicinal Products);「中藥」或「中草藥」(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歸入傳統藥物(Ethnodrugs)之列。中藥中絕大部分是植物葯(Phytomedicines)。但不能反過來把植物葯和中藥互相等同。所以,從有效植物中,試圖去發現某一單一的有效成份,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但你不能過於希望,因為還有一種更大的可能性。這就是多種營養素配伍成為復方營養素的協同功效。

然而,由於絕大多數植物提取物也是來自工業化加工過程,很難避免添加劑問題。加上營養醫學或者說營養療法是一個相對緩慢的營養調理過程,對於代謝性疾病具有一定優勢,而對於感染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的優勢,並不十分明顯。因此,營養醫學在預防醫學和康復醫學方面的優勢,高於在臨床醫學方面的優勢。

5,自然動態醫學的優勢與特點

自然動態醫學的定義,即:基於現代醫學的大數據分析與信息學數據,儘可能使用天然無害的方法來預防與治療疾病,又採取最新的基因與藥物方法來干預生命活力狀態的一種動態調整方案。

自然動態醫學的優勢之一,是結合了人體自愈醫學、自然能量醫學、現代臨床醫學、信息醫學、循證醫學,以及納米技術、數碼技術、幹細胞技術等綜合學科與技術;優勢之二,是結合了傳統的西醫、中醫、營養療法與自然療法,強調整體觀念、以人為本,標本兼治。採用多學科聯合會診模式,根據「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動態的調整方案,不排斥手術、藥物,以及其它物理與生化方法的適時與即時使用與變更,儘可能地排除體內毒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修復人體自身的自愈力,維持營養平衡、酸鹼平衡與能量平衡,改善心理狀態、飲食結構與生活方式,幫助患者改善亞健康與慢性病、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

自然動態醫學三元素:

(1)原始動態論:人體細胞由於從食物中獲得能量來源而具有新陳代謝的動態平衡;
(2)生存動態論:生命進程由於適應環境與進化完善的需要而具有生存的動態平衡;
(3)健康動態論:健康生活在一個尚未完善與合理的社會中而具有心靈的動態平衡。

自然動態醫學三理論:

(1)整合醫學理論;
(2)生命空間理論;
(3)天人合一理論。

自然動態醫學三原則:

(1)精準醫學與模糊醫學的互補原則;
(2)細胞立體排毒與時序營養的互補原則;
(3)急則治其標與緩則治其本的雙軌原則。

自然動態醫學三措施:

(1)基於基因檢測來描繪與預測人體在出生之前疾病預防的措施;
(2)基於營養平衡、能量平衡與心理平衡來給予人體生長發育全過程的動態方案;
(3)基於人工干預的基因、藥物、手術、修復、置換、移植等手段恢復人體健康狀態。

在西方,古希臘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強調人體的整體性、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古代東西醫學思想的共同特徵。古代醫生在治病過程中並不囿於有病部位的治療,而是主張機體的整體性康復。他們相信,「人體是由其本身的各個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著的知覺環構成的,當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襲時,整個身體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傷,全身就感到疼痛,因為各部分是相互聯繫的。」

所以,醫生(醫者),不僅應當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療,而且也應當關愛病人。病人軀體上的不適往往也導致精神上的痛楚,從而遭受到軀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因此,醫生舒緩病人的精神壓力也有益於軀體疾病的康復。古代醫生強調對醫療技術的熱愛與對病人的熱愛兩者之間的密切關聯,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相信醫術的目的就是解除病的痛苦,或者至少減輕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則由於他們缺乏有效的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手段,於是他們在竭力為病人尋找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時,更注重對待病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通過對病人的同情、關心、安慰等,給予病人情感的關照。

做醫生有三重境界:得意-得氣-得道,分別對應從醫路上的初、中、高級階段。一個醫者,做醫生、營養師、按摩師、美療師、健康管理師等等,都是一樣道理,十年磨一劍,百年難成仙。十年可能會把一個醫者的技術磨得很好,但是終其一生,都不一定能獲得從醫之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5:1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