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營養療法整體調理後身體更「敏感」?
營養療法(Nutrient Therapy)對亞健康或患病個體進行一段時間的整體體質調理后,有一部分人群會感覺自己的身體更「敏感」了。具體的一些表現是:
1,原來酒量較大的,變得酒量減少了;
2,原來飯量較大的,變得飯量減少了;
3,原來可以吃辛辣油炸的,變得不是很適應辛辣油炸食品了;
4,原來可以喝濃茶咖啡的,變得不能喝或者只能喝小量的濃茶咖啡了。
5,原來可以胡吃海喝的,現在可不行了,吃什麼都得悠著點,否則,有點吃不消。
總之,整體體質調理后,就是覺得沒有原來那麼「粗曠」,而是變得「嬌貴」了;不是原來認為的可以更加「健康」,而是有點「林黛玉體質」了。為什麼?下面來分析一二。
整體體質調理,是從營養學角度,對身體進行排毒與營養的平衡過程。整體體質調理,一般分為排毒與營養階段(包括好轉反應)、身體適應階段、細胞功能恢復階段以及自身體質提高階段。本文開頭所講的現象,只是處於身體適應階段,也就是所謂的「敏感期」。在這個「敏感期」內,因為好轉反應剛過,或者體內毒素剛剛排掉一些,而細胞功能尚未恢復,如果再次大劑量地攝入不屬於自己體內的毒素或營養不平衡,身體肯定會做出較為強烈的反應。
有人要問了:再次大劑量地攝入不屬於自己體內的毒素或營養不平衡。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當今食品中的毒素廣泛存在,從生長、收穫,到加工、運輸、烹飪等等環節,處處都有危機,處處都存在污染。當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時,這些毒素是很難立即排出體外的。如果在體內堆積這些毒素,我們身體里的細胞就吃不消了,身體自身原有的排毒系統就不夠用了,身體里的細胞就吃不消了,就會有「疾病」的假象。
相反,如果沒有開始這一整體體質調理過程,體內本身就有毒素,再增加一些,效果也就那樣,因為毒素的劑量已經超過了身體可以忍受的閾值(臨界值)。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身體體質越來越差,並逐漸從亞健康走向疾病。人體就是這樣衰老的、生病的。
其次,原來是營養不平衡了,經過整體體質調理后,身體的營養狀況開始逐漸變得平衡了,但細胞功能又尚未恢復。如果這時又出現營養不平衡,比如澱粉、脂肪、蛋白質的攝入超過自己所需,而維生素、礦物質等的攝入少於自己所需,人體的營養平衡再次被打破,細胞就再次會出現「臨時性飢餓」。
相反,如果沒有開始這一整體體質調理過程,身體一直就是處於營養不平衡狀態,整個反應過程與前面是類似的,這樣的結果,只能是身體體質越來越差,也會導致很多慢性病,或者引起衰老。
有沒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所謂的「敏感」,主要是指胃腸道。整體體質調理的第一步,也就是調理胃腸道。腸胃問題解決之後,其它的營養素才可以較好地吸收。調理胃腸道不僅僅是胃部和腸道的問題,還有肝臟、胰臟、脾臟、膽囊等等一系列與消化道相關的問題,這是一項比較重大的人體工程,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突出重點,最後完成一個系統的調理。
其實,其它組織器官,也會出現類似的「敏感」。比如,用營養療法調理骨關節問題,3-6個月(1-2個療程)之後,有的人感覺效果不錯,就覺得好了,就可以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或體力活動了。結果,再次受傷,骨關節問題又出現了。這也是骨關節的「敏感期」。要完全消除舊有的骨關節問題,還需要1-2個療程的調理,才能逐漸恢復,因為骨關節問題,不是單一的消炎、缺鈣、缺組織液的問題,還包括肌肉、血管、神經等問題,這後面的恢復是比較慢的。
中國有句俗話:破鏡難圓。用在這裡來打比方,有點恰當。因為身體已經出現問題了,本身就是與年齡有關的,年輕人就很少有亞健康或慢性病的問題。整體體質調理,比較緩慢,即使調理後有好轉,但絕對不可能100%恢復到原來年輕時的狀態。當出現「敏感期」后,需要繼續保持或調整營養方案,進入細胞功能恢復階段和自身體質提高階段。同時,養生保健的四大基石:心理調理、飲食結構、適當運動以及適量營養素,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補充了適量營養素,更需要飲食結構的調整,也就是改變原有的飲食結構、飲食方式和飲食習慣。如果不注意輔助的配合措施,整體體質調理方案再好,也是徒勞的。
所以,養生保健,不僅僅是一個體質調理問題,還需要細心照顧好自己,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自己的體質,飲食起居的改變,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中庸」了。
相關閱讀:
營養療法分療程,是否浪費時間和金錢
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229754.html
醫學上的副作用與好轉反應
https://big5.backchina.com/blog/250647/article-188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