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多倫多生活工作面面觀(3)

作者:kylelong  於 2008-12-14 07: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國外生活|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6評論

關鍵詞:

3,工作職位

       1)找工作:加拿大人少,工作單位少,工作職位少,不過,失業率卻比較低,好像是5.8%。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加拿大受影響較大。在11月份,加拿大經濟表現不佳,導致了71000個工作崗位的流失,這是25年來最嚴重的情況。失業率上升,達到6.3%。雖然現在加拿大處於經濟危機,下崗很多,但是長遠來看,每10年有一兩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很正常的,過了危機找工作還是不難的。隨著中國的發展,也會像北美一樣,有經濟繁榮也有經濟危機,現在的新浪、網易、中國電信等就已經暴露了中國IT泡沫爆炸的隱憂(比較:中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為7%,如果在城市中加上下崗職工和大學畢業生,中國城鎮的失業率在20%以上)。在加拿大,若以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出生的新移民作出比較,香港出生者的就業情況最佳,失業率是9.3%;中國大陸出生者是12.5%;台灣出生者的失業率是16.1%(比較:美國失業率3.9;台灣,4.0;香港,3.3;日本,4.8;韓國,3.1;新加坡,2.0;英國,5.6;德國,8.3,以上均為2007年數據)。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來加拿大的華人移民主要來自香港,然後是台灣人。到了近兩年,香港和台灣移民已經有很多迴流,反而大陸的移民佔了大多數。每年從大陸到加拿大的移民有5萬之眾,大部分是技術移民。

加拿大的稅收很重,而且經濟又不景氣,在這裡做買賣能賺大錢的很少,絕對不如在大陸做買賣合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香港台灣人迴流的原因。如果想來加拿大目的是為了掙大錢,那你絕對是想錯了。加拿大不象美國,工資比美國低,個人所得稅又比美國重。在加拿大如果能拿到10萬加元每年(稅前),那麼你絕對算是高收入了,很少有人能拿到這個數字,包括加拿大本地人。10萬加元稅後是5萬多不到6萬加元。因為加拿大消費水平畢竟比中國高,所以這個收入水平也就等同於在中國15萬人民幣左右的水平(北京上海等地),算不上什麼。所以,我在這裡提醒大家,來加拿大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如果你原來在外企做,或者月收入超過67千人民幣,那就最好別來加拿大,除非為了讀書深造,或者你有把握拿到10萬加元(稅前)的年薪。來加拿大很有可能讓你的生活水平倒退許多年,我還要說一句移民中介公司,他們在國內宣傳時是決口不提這些的,大家要想清楚。當然如果在國內月薪只有一兩千人民幣,出來闖闖還是值。

找工作一般通過幾種途徑:網路(學校、公司、政府部門的網站)、朋友介紹、職業介紹部門、專業人士團體、報刊等。很多學生在業餘時間打工,很普遍。加拿大政府有一個最低工資水平,沒有老闆可以少給,多倫多(安大略省)是8.75/小時(加拿大最高為10/小時,最低為7.45/小時)。加拿大的工會有很強的能力,可以號召罷工,提高待遇,是找工作的一個參考指標。中國的工會都是聽命於單位的一把手,實際上在維護職工的權益方面沒有任何作用,也沒有罷工的自由。

        加拿大表面上承認中國人的中國學歷,而實際上,在平等競爭中,中國人沒有優勢(語言可能是主要問題),即使中國人擁有加拿大學歷。但是,在加拿大找工作,有一個加拿大的學歷總比沒有強。很多餐館情人,也要看加拿大工作經歷,更不要說研究工作了。不一定就是歧視華人,也許對其它人種也一樣。粵語很重要,因為多倫多的華人公司,大多數是香港人開的。即使是西人開的公司,因為華人服務多,會粵語就是一個優勢。加拿大是雙語國家,英語和法語,但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墨西哥,所以西班牙語也很重要。現在漢語也開始受到重視,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加拿大華人的增加。

2)種類:臨時工、合同工、固定工、政府部門職工等。很多加拿大人換工作比較快,尤其是公司的職位,但也有固定一個單位直到退休的,一般是學校、政府部門。也有很多人自己開公司、開商店。加拿大人不在乎工作的種類,只要有事情做,而且是自己喜歡的職業就可以了(比如,加拿大工資最高的是橄欖球運動員,而總理的工資並不高)。頻繁變換職業身份,沒有什麼了不起。有一華人,來加拿大6年多,從事過不下10個職業,從快餐店服務員到賭場發牌員,從中文教師到電話推銷員,從送晨報的到送比薩餅的,從流水線工人到公司小職員,頻繁地身份轉換,而且職業屬性五花八門,對於華人來說原來是不可想象的。多倫多大學有一個加拿大本地的女博后,老公是一個水管工人,小家庭生活很幸福;學校的老師相互介紹認識后,大家都可以接受。這一點與中國不同,中國講求門當戶對,做官或者財富是第一位的。

3)穩定性。加拿大的正式工作幾乎都是合同工,老闆或者單位的頭頭,一般不會隨便炒魷魚,是受法律和工會保護的,尤其是研究所,除非自己想跳槽。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公民來自世界各國,老闆僱用人,主要看工作能力,而不是中國的領導看你是否會拍馬屁。中國的職業,無論什麼工作、什麼職位,只要領導不喜歡,你就走人,工會只是擺設。中國現在實際上實行的是早期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形式下的資本主義),加拿大實行的是現代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形式下的社會主義)。很難講什麼制度是好的或不好的,適合自己國家的制度,就是好的,但需要不斷改進,有利於人民大眾的利益,才是正確選擇。

4)中國人在加拿大找工作的3個層次。有相當多的人,在中國是從事計算機工作的,但來了之後卻長時間找不到工作。45個月找到算快的,810個月找到,也不算差。而在這裡短期學校學習幾個月,畢業后12個月找到工作的大有人在。如果說是在國內從事計算機工作,要看你是否真正做具體的技術工作;到加拿大,第一步是找最初級的程序員,網路維護員。如果你堅持認為你曾經是系統分析師,或資料庫及網路管理DBA,這裡的公司因為你沒有加拿大工作經驗而不會雇你;這裡要編的程序,以商業應用方面的為多。工業控制方面的較少。你是否在這方面有較深的知識,是否做過大的項目;做網路維護,HELP DESK桌面幫助,要求英語能力強。

找工作,是這樣三個層次:

A,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做,不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的工作。年薪一般在1.52.5萬元。我們一般稱之為「打工」。其中又分為體力勞動為主,不大需要英語的工作,比如衣廠、餐館廚師和幫廚;需要英語的工作,比如收款員cashier、餐館服務員waiter / waitress。顯然,需要語言好的工作,工作環境和收入都優於不需英語的工作。

B,專業技師、技工,英語叫technologisttechnician。年薪一般在2.54.5萬元。對於加拿大人來說,只要有中專college以上學歷,即兩年的專業學習就可以勝任的工作。絕大多數具有本科、碩士甚至博士學歷的新移民找到的最好工作就是技師,包括設備維護技師,還有國內醫生轉行做醫學實驗室的實驗員,醫院裡超聲、心電操作技師。計算機程序員不叫技師,也是專業工作,並不需要特別的專業證書,而收入遠高於其他工作,年薪在3.56萬元。

C,專業人士professional。年薪一般在48萬元或更高。需要加拿大或英聯邦國家的本科以上學歷,並取得專業證書license。比如註冊護士、註冊會計師、醫生、工程師。中國留學生,經過幾年的艱苦學習之後,如果找到自己對口的專業工作,都是這一類的工作。有其他國家的學歷,比如日本、德國、中國,雖然說是承認,但是要經過一系列的考試,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取得專業證書license,從事相應的工作(見安大略工程師協會網址:www.peo.on.ca)。

就業市場,不僅分等級,還要看是否熱門。取得加拿大碩士或博士學位的人,假如他的專業是化工、生物、建築等冷門專業,也很難找到工作。而計算機軟體這一大熱門專業,卻不強調學歷而講究工作經歷,10萬以上年薪的也不在少數。即使沒有加拿大學歷,語言也差點兒,只要有真本事,也可以找到高薪工作。

    (5)大學或研究所的科研體制。整個加拿大的生活節奏、工作節奏要比中國慢很多,因而表現出一些加拿大的政府部門辦事效率不高,但是,大部分還是可以的,總會給你辦理,而且不會有問題,也不用走後門,不用請客送禮。在加拿大可能存在辦公室政治,也就是一個辦公室可能分幾派,分別支持不同的黨派。但是我很少看到加拿大人為了支持不同的黨派,走後門、拉關係(可能也有,只是普通人不做而已),也不會因為支持不同的黨派,政治觀點不同而在學術上和生活中相互產生隔閡。在加拿大,黨派與學術是分開的,學術就是工作的全部,黨派幾乎就是一種業餘活動,與體育活動沒有多大差別,沒有人會為了入黨去做一些違法,或者走後門之類的事情。

    多倫多大學研究所的老闆(所長)一般不對大家發號施令,如果不是有人介紹,大家都不知道誰是老闆(沒有人說請某某領導說話之類的),而且也沒有什麼黨委、紀委,只有人力資源部、財務室和辦公室;工會是獨立於研究所之外的,不受研究所所長領導。每周一次的全所學術會議,他才出來說幾句話,也是關於學術方面的(沒有全所會議來討論所內的雜務),而平時的實驗室會議,都是自己實驗室的小老闆主持,詢問研究進展,解決一些問題。研究人員沒有什麼事情需要找所長,因為各個部門都做自己的事情,負責管理自己的業務,一切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研究人員如果有事情,直接找部門負責人解決就可以了。在加拿大工作,只需要科研,你自己不必管行政,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科研上。大家都比較隨和,實際上,實驗室的人來自不同國家,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比如,有個研究所80個人,其中華人大約15個,包括台灣和香港的。其它還有法國、英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德國等等國家的人。有些情況下,也有人講法語,在加拿大,法語是正式的官方語言。

    中國是實行行政高於學術的體制。也就是說在研究所或者大學裡面,黨的書記說話第一,所長或者校長第二。當然,很多情況下,書記都是所長或者校長兼職。在具體的日常工作中,表現出的一些事情令人難以理解。比如可以每周開一次黨的會議(包括政治學習和解決雜事),而學術會議一年才幾次;所長或者校長本身是學術帶頭人,忙得不亦樂乎,結果是兩頭顧不上,年底評比還得照顧;在學術領域有(或者510年左右可能會有)成就的學者,積極鼓勵入黨(黨費不多,一年幾百塊,按工資比例;還得參加一段時間政治學習),但是很多人為了入黨而拉關係、結幫派,非黨員的專家和學者一般是不會被政界和學術界認可的;專家和學者一般都要有一個官職(主任或者委員等等),無論大小,而且是非學術性的。在中國當官,是領導和上級指定的,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或者由群眾選舉的。其結果是官官相衛、貪污腐敗、打擊異己,人們之間的敵對意識較強。這些都是中國特色,幾千年形成的官文化。當然,單位一把手專制的優點,就是辦事效率極高,無論最後結果是好是壞。在中國工作,需要2套體系:科研和行政。表面上是體現民主集中,實際上,所有事情還是書記所長一人說了算,規章制度只是一個擺設。

    (6)大學或研究所的科研項目和待遇分配。多倫多大學的老師的工作業績以及職稱評定好像是5年一次,而且也不是全部都參加評比;老師或者教授也都是合同制度,好像也是5年一次。大概要看這個老師拿多少課題和經費,學生和授課多少,發表的高水平論文等等(與中國的情況一樣)。普通教師和研究人員,年底不用搞評比鑒定,也不評好中差,只要按照合同,或者老闆要求的任務完成就可以了,當然,如果工作能力實在太差,老闆也不會講情面。在加拿大工作輕鬆,沒有壓力,主要原因:一是沒有官位和級別,上下級雇傭關係簡單。沒有人事事務上的麻煩,也不用走後門、拉關係;二是科研任務明確,分工合作,經費充足。大多數課題,也是每年審核一次,而中國是每年兩次。在加拿大,工資也是按照合同拿,不會多也不會少,沒有中國的所謂績效工資,也沒有什麼扣發工資一說,當然也沒有什麼年終獎(一些公司會有年終獎);三是加拿大人際關係簡單,同事之間的深入交流,僅僅在學術方面,家庭方面,休假旅遊等等方面,甚至不談及個人信仰和黨派;人們之間的聚會和離別,也送紀念品、送卡片、喝酒,但是絕對沒有中國人的「人情費」,據說一個大城市的中國人每年的人情費高達幾千元。對於中國人來說,在新的環境中,會促進繼續學習,促進大腦的運轉,畢竟所有的知識都要用英語來表達和理解,據說會2種語言的人更加長壽。這是換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帶來的好處。

    加拿大在研究項目額經費方面,有國家資助的,約佔30%,但大部分經費來自公司的開發基金和學術團體協會的贊助基金,這一點與中國剛好相反。最後完成的結果也就不同:在加拿大,項目的完成多數受公司或團體監督,要有評估,今後才有進一步的開發基金,所以加拿大是一個講誠信的國家;在中國,項目的完成多數受領導監督,所以只要與領導搞好關係,不怕完不成任務,即使有問題,一頓飯就可以解決,所以中國是一個講煙酒飯局的國家。加拿大的國家基金或者某個政府部門的項目經費數目一般很大,由於加拿大是一個講信用的國家,如果國家基金的項目沒有完成或者完成不好,今後就不可能再獲得國家或政府部門資助,而在中國,有關係就行。

    雖說在加拿大「後門和關係」不是很重要,但普通的人際關也是常識關。有的單位對關係不重視,而有的單位則十分重視。「西人和華人之間的文化差異太大了,很難溝通。」這是最常聽到的回答。語言是一方面,錢也是個問題。常識是,請西人時應當講點起碼的禮節。比如約對方在餐館見面,那就意味著要請對方吃飯。約在哪個咖啡館見面,少不了要請對方喝杯咖啡。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明顯就是失禮。許多新老移民因為手頭拮据,就不敢請西人在這類地方見面。但你想融入和崛起在西人占多數的主流社會,你不主動,西人不會主動。

    在中國,大多數情況下,重大科研項目仍舊是國家分配原則,還是單位領導說了算,說給誰就給誰。所以,專家和學者一定要與領導意見一致,並極力拍馬屁、討好領導。也有一些國家級課題是通過投標招標進行的,這就更加需要與評委和領導走後門、拉關係,才能夠拿到。所謂的申報科研課題項目,不過是給大眾看看的一個過程。有了科研項目,就有了研究經費;同時,項目主持人自己可以提成10%(沒有稅的私人所得),然後給上級領導回扣。國家發的工資只是很少一部份(大約三分之一),很大的部分來自所謂「績效工資」。教授(副教授)或者研究員(副研究員)等等,按照科研職稱的不同級別拿不同的待遇,是國家規定的(每年的評定職稱是單位走後門拉關係的集中時間),但是這只是說明你有拿這個待遇的資格,但不一定能拿到那個「績效工資」。要想拿到,你必須完成與職稱相應的工作任務,比如每年幾篇SCI論文,多少金額的課題經費,指導多少研究生,舉辦幾次學術講座,有幾個課題驗收等等。一個教授或者研究員的年底評比材料大概有100頁左右,才能有分量。最後評比(多數情況下是所長辦公會決定),你應該拿多少工資。整個時間大概要一個月,這是繁忙的一個月。這種競爭,是金錢財富的競爭,而不是學術自由的競爭。在中國,攀比不僅僅存在生活上,也存在於學術界。

    中國的課題經費由課題主持人說了算,自己管理,只要完成工作任務就行,不過,如何完成,什麼標準,也就是自己說,因為合同的內容是有很大彈性的;即使有問題,在最後驗收時,也就是一頓飯和紅包就可以搞定。由於管理上的問題,報銷發票可以是隨意的,沒有限制,所以課題經費的一半能用於研究就是比較好的。在多倫多大學做研究,課題經費的使用和審核比較嚴格,經費全部在信用卡上,每月的開支有一定限額,比如3000元或5000元,也沒有憑發票報銷這樣的事情(當然,出差的旅店住宿、車票等是可以報銷的)。國外好像都沒有聽說過發票,發票應該是中國的產物,也是腐敗的根源。有一個笑話,說西歐某個國家為了迎接中國的遊客,還專門印製了「官方的發票」。

7)回中國或加拿大定居。在我認識的人中,有來加拿大讀碩士、博士,然後找到工作的;有直接來加拿大,開始做實驗室工作,然後一步一步往上升的;有來做博后,然後留下來定居,繼續工作的;也有訪問學者,或者博后,來幾年後,又回中國工作的;移民中,也有定居的或回中國的。留下定居的人,有很多原因,比如生小孩、孩子上大學、工資較高、環境比較安靜、社會治安比較好、實驗條件比較好、人們之間的關係比較融洽、城市文明禮貌等等。回中國的人,也有很多原因,比如加拿大吃喝玩樂的地方不多、中國朋友多關係多、在中國可以做官、在中國自己是老闆、語言問題等等。

據報道:在過去的20年中,有多達60萬中國人到海外留學,其中16萬人選擇了回中國。這些人被稱為「海龜」,也就是海歸的諧音。但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求職路上非常不順,以至於他們現在獲得一個最新稱呼――「海帶」,也就是從國外歸來之後長時間待業的意思。據統計,廣州的「海歸」大約有4萬人,上海的8萬至10萬人,北京的6萬至7萬人。據2007年廣州《羊城晚報》報道,廣州市留學人員諮詢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李志堅曾經對在穗「海歸」作了調查,發現吸引「海歸」到穗的首要因素並非廣州的政策,而是與家人團聚。事實上,海龜回國工作,存在「三三」現象,就是三分之一回中國發展順利,事業有成;三分之一是海帶;三分之一重新回到原來留學或者工作過的國家。汽車洋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過去中國報刊經常報導某某「海外愛國人士」,如何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放棄汽車洋房,毅然決然回歸祖國云云。原來在國外,只要你是勞動者,汽車洋房人人有份。因此,海龜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金融風暴海歸」似乎成為海外華人新趨向,最近中國國內各地職場新聞頻繁爆出海歸數量猛增的消息。國外風暴國內避風?輿論描繪的畫面在現實中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海龜」們要自掂分量,堅持海外,有一份不出色但安穩的工作在手,也不失是明智的避風選擇。

從感情和文化上講,自然是喜歡中國。加拿大的節奏太慢,很多事辦起來拖拉。不過,回國與定居,其實都與工作有關係。作為專業人士,哪裡有對口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就會在哪裡安家。加、美都是移民國家,在引進移民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時就已將第一代移民的語言適應能力、經濟條件、工作水平考慮進去了,但在具體的管理和運作上,加拿大的一些移民服務機構存在較大問題,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聯邦的撥款並未真的用有所用;而在中國,請客送禮之後,辦事效率很高,解決了這種辦事拖拉的問題。

一些移民朋友曾調侃加拿大是「艱難大」,這對新移民來說更是如此。根據加拿大社會發展理事會的報告顯示,加拿大移民家庭的收入低於非移民家庭,有色人種的收入低於白人。而新移民的貧困現象尤其突出,他們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確,多數技術移民的頭兩年,職業無著,生活開支卻比在國內高出不少。這些年齡多數在30以上,英語溝通能力還不過關的新移民,由於過往學歷和經歷不被承認,又沒有加拿大工作經驗,所以,基本上都難以很快找到和專業對口的工作。不少在中國曾是優秀專業人才的移民,在本地卻淪為體力勞工或苦苦經營著慘淡的小生意,維持著艱難的加拿大移民生活。他們從母國的優勢群體如此迅速地淪落為弱勢邊緣群體,這種社會地位的急劇下滑和轉換,是對移民群體自尊、自信、自愛的最大打擊,也是他們選擇迴流的主要原因。移民的多數遠不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挂」的單身人群,而是夫妻雙雙、兒女成行的有家有口者。去和留的選擇就沒有那麼容易做了。一些移民家庭為此採取了分居兩地、空中飛人的「部分迴流」模式。無論是全家迴流、還是部分迴流,是永久迴流還是暫時迴流,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選擇雖在很大程度上有個人的理由,但也必然會受到時代、社會、經濟、潮流趨勢的影響。

廣大移民從前是中國社會的優勢群體,從來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互相競爭的只是更高更好的生存質量,更大的生存空間或舞台。移民後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為生存而不得不屈就非專業工作,而且朝不保夕,這是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讓人很沮喪和無奈,自尊心自信心迫使很多人選擇迴流的道路。經過幾年移民生活再回到中國,迴流的移民以往的輝煌卻很難找回來了,換句話說,他們不再是過去的優勢群體。原因是中國的發展太快,可謂一日千里,中國新生代早已成為各行業的中堅力量和精英分子,他們比迴流的移民有年齡優勢、更本土化,在新技術、新知識、新語言的掌握上與國際水平很接軌。與他們在同一平台上競爭,移民未必能取勝,即使躋入主流,也至多是二流地位。有一對夫婦在加拿大登陸時就有清醒認識:一年內找不到工作就走,找到就留下。因為一年回去,人脈關係還存在,對國情還不生疏,一切可以接續以往,繼續向前。

移民朋友,既來之則安之,一動不如一靜,迴流並不意味著能回到以往的優勢人群之中,中國新興力量的成長、久違生疏的國情、激烈緊張的競爭壓力,幾年移民生涯留下的異國文化烙印,都不見得有利於已屆中年的迴流移民們。如果人生總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斷地折騰,老是處於被動地位,就會更感到失落和邊緣化。移民與迴流,的確都是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不同的移民當然有各自不同的考慮。不過,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技術移民來說,如果能夠調整好心態,多少變僑居心理為主人姿態,更多關心和參與社會和社區事務,力爭為移住國作出更多的貢獻,這樣的移民,人生就會比較積極,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和舞台。同時,對加拿大政府來說,每年為吸納移民而制定的政策及用於引進和安置的經費,都經過了仔細的評估和考量,主流社會如果不能善用移民,做到人盡其才,造成大批人才迴流,這對想要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拓展海外貿易的加拿大來說,是有害無益的。

所以,迴流的矯正還需要改善加拿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制度,而不是停留在對華人(移民)過多的指責上。相反,如果主流與移民、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改善經濟表現、打破用人陳規,使移民得以發揮潛能作用,安居樂業,這將是移民之福、加拿大之福。

8)工作壓力與工作態度。總的來講,加拿大人生活節奏比較慢,工作壓力比較小。研究機構上班時間大多在上午9點至下午5點(多數時間是4點就下班;國家機關大概是3點下班),時間不是十分固定和死板,自己的工作自己安排,完成當天的任務就可以了,與中國的研究機構差不多,如果工作沒有完成,自己可以加班(但是沒有加班工資)。實驗技術上有問題,老闆可以幫助解決,同行也可以提供幫助;在同一個實驗室,大家沒有專業上的競爭,因為工作內容都不相同;如果想要得到職位提升和高工資,就需要自己努力;對發表論文也是十分看重的,一般來講,論文的起點都比較高,因為很多技術手段相對中國較先進;在加拿大,申報課題也有「關係」一說,但遠比中國簡單、範圍也小,主要還是在「介紹認識或穿針引線」方面,而不是「走後門拉關係」之類。而在中國,同事之間必須有很強的競爭,才能獲得課題和研究經費,因為可以申報課題的人多而課題又少;發表論文也與獎金掛鉤,造成同事之間競爭壓力很大,弄虛作假也多。當然,中國近幾年的競爭很激烈,也有很多比較好的創新,這也是中國競爭機制的優點。

9)其它職業。加拿大的華人有做警察的,但是需要經過嚴格的體力測試;有做公交司機的,工資比較高,但是需要有較好的駕駛經驗;有做中文報刊編輯的,需要中英文較好,而且會國語和粵語;有做IT和電腦的,如果在大公司,工資就較高,而且上班比較自由,是在加拿大最好的工種之一,大多是私人小公司,工資就比較低,晚上還要加班;有做財會的,工資較高,但需要加拿大的學歷;有做房地產生意的,做物流的等等。據說橄欖球運動員、財會師、護士、地產經紀人的工資較高,但華人搞體育、參軍的不多。據說,在加拿大幾百位大陸電腦專才應聘一個普通職位、理工專業人才一身才華無處「兜售」、文史專業人才滿腦思想無從展開、英語專業人才這碗飯也不容易到手,這些都是常有的事。華人一般對政治領域不感興趣,不參與管理階層,沒有很多的權利,這也是華人在加拿大很多領域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或者不被重視的原因。還有些老移民專門賺新移民的錢,比如說幫助找房子啦,安家啦等等,按小時收費。反正各有各的招數。還好,從大陸來的人都比較善,騙子很少;不過,如果看到港澳台的同胞「有難」,還是少幫助為好。

學生和新移民打工的比較多(必須有工卡或者工作許可),工種包括超市收銀、超市勤務、超市賣肉、清潔工、洗碗工、餐廳服務員、糖果廠包裝工、CD盒工廠工人、汽配廠工人、沙發廠工人、麵包房工人、麵粉廠工人、紡織廠工人、蘑菇坊工人等等。幾乎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華人從事私營公司,與中國幾乎一樣,比如開餐館、開小賣店、開搬家公司、開運輸公司等等。這樣的職業比較自由,不受語言限制,可以逃稅,當然,打黑工(沒有工卡,或者沒有加拿大居民身份)以及黑社會,主要就是在這裡,也是加拿大社會的最低層,與中國社會一樣。加拿大也有傳銷行當,政府好像不聞不問。

近半年北美經濟不景氣,尤其是加拿大。據說,去年已經找到工作的移民今年不少都丟了工作。當然也有受僱主器重的,不過明顯感覺到了壓力。一個朋友做圖象處理(年薪4萬多加元稅前),老闆讓加班就非常高興,因為不僅能拿加班費,而且這說明老闆器重你;如果天天按時下班,老闆也不怎麼搭理你,那就得小心了。很多人認為IT行業應該在加拿大很吃香,我認識很多做IT的,身邊90%以上的熟人都是搞電腦的,但就業率並不高,出差加班也是常有的事;即便是在私人公司,晚上還要加班,也就是工作不到一年。

有些中國大陸來的新老技術移民,經歷過給人打工受盡白眼的滋味后,千方百計地自己做起了小生意。開小店一般需要510萬加元左右的投資。就算從到這裡后的第一天開始工作,每月工資3000加元,除去生活消費,每月可凈剩1000,算下來,這筆本錢至少需要拼上510年的辛勞。老華人們那句「前五年打基礎,后五年有所發展」的話,不是沒有道理。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里的主人公王啟明,先在中餐館打工,後來是靠開車衣廠發了財。該劇形象地反映了現實中大陸海外留學生或移民的生存方式,只是發財的例子仍屬鳳毛麟角。「男的中餐館,女的車衣廠」,已成了很多海外華人的順口溜。

    聯邦統計局最新報告顯示,加拿大有博士學位者,四分之一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已經成為加拿大高學歷移民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全國 10 萬個就業的博士畢業生中,65%在公營機構中任職,35%在民營企業中工作。70%理工科博士生就業集中於三個領域:大學教授或講師、科研開發、健保領域。有博士學位的女性佔總數27%,比25年前提高了15%,但女性理工科博士比例依然不高,在工程領域中尤其如此,女工程博士不到總數十分之一。1991 年至 2001 年間移居加拿大的新移民中,2 3000人有博士學位,其中78%的人系理工科博士,25.2%的人來自中國大陸,6.4%的人來自印度,5.9%的人來自美國。高學歷知識分子,做普通工作不新鮮。「龍陷淺灘,虎落平陽」,高知做藍領在國外司空見慣,有個印度的哲學博士開計程車,東歐的音樂家干裝修,中國的計算機工程師肉聯廠殺豬。在加拿大,「中國博士流水線」是一個常見現象,就是指很多中國來加拿大的博士在流水線上從事低水平的體力勞動。人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很多時候學問不能當飯吃。
7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6 個評論)

回復 lfeich 2008-12-14 07:34
聽說過加拿大的稅收很重,福利很好,請問一般的銷售稅是多少?
回復 trunkzhao 2008-12-14 10:57
lfeich: 聽說過加拿大的稅收很重,福利很好,請問一般的銷售稅是多少?
請看上一篇找答案。
回復 baby_____ 2008-12-14 19:04
trunkzhao: 請看上一篇找答案。
你很有意思
回復 kylelong 2008-12-14 22:53
lfeich: 聽說過加拿大的稅收很重,福利很好,請問一般的銷售稅是多少?
聯邦稅7%,省稅5%-12%,根據具體的商業交易不同而有區別。
回復 kylelong 2008-12-14 22:58
baby_____: 你很有意思
生活需要幽默。
回復 baby_____ 2008-12-14 23:20
kylelong: 生活需要幽默。
回復的有點笨笨的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13:3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