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童年故事(連載之九):解放路的豆腐圓子

作者:kylelong  於 2008-11-29 08:5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生活經歷|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3評論

關鍵詞:

大灣小吃譽滿城

父母之心示後人

人生滋味慢慢品

有情無情心最誠

 

大灣,擁有「沙市中心」稱號近百年歷史的地段,是解放路、中山路和新沙路的交匯處,南靠長江大堤,還有一個廣場。附近有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清真寺,還有一根日本人侵佔沙市時殘殺中國人的「刺柱」(據史料記載,早在1896年《中日馬關條約》就將沙市闢為通商口岸,設海關、郵政局及兩級審判廳。解放前,日本人在沙市一直就享有特權)。這一帶當時就聚集了幾乎全市的餐飲、早點和手工業製品,品種繁多、應有盡有。為了能上市區較好的學校,我們家又搬家到了解放路東頭,靠近大灣的一個大雜院。

 

大雜院的大門口都是做小買賣的。對面是一家廚房用品店,右邊是理髮店,左邊是賣早點的,有豆漿、油條、油香、油餅、糍粑、饅頭、包子、麵條等等。向東走不遠,是一家賣沙市著名小吃的「早堂面」館,而它的對面則是另一家賣沙市著名小吃的「大蓮面」館;向西走不遠,有包面(北方叫混沌、天津叫貓耳、南方叫雲吞)、歡喜坨(北方叫麻團、南方叫煎堆)、糯米餃、伏子酒(糯米酒)、鍋塊、饊子等等。

 

對面有一條小巷子,進去後轉個彎,有一家賣沙市著名小吃「豆腐圓子」的私人小店。這「豆腐圓子」,實際上就是一種米圓子,葡萄大小,在湯中放上各種調料,還有紫菜、蔥花、生薑、大蒜、芝麻等等,味道絕對是天下一流的。為什麼叫「豆腐圓子」呢?相傳唐代「詩聖」杜甫(湖北人)在「安史之亂」后,棄官逃難。在病逝湖南之前,曾在沙市居住多年。由於生活貧困,一度依靠自己製作的米圓子為生。後人就叫這種米圓子為「杜甫圓子」,以作紀念;再經過許多年,就演變成「豆腐圓子」了。現在的沙市有10多條「好吃一條街」,「豆腐圓子」到處有賣。所以有人說,沒吃過「豆腐圓子」,就沒到過沙市。

 

我們居住的那個大雜院,是一個有前、中、后3個天井、40多家住戶的居民單元,整個地面都是石板的,整個兩層的樓房都是木結構的。只要有一家做好吃的,大家都知道。這裡買東西吃挺方便的,唯一不方便的就是用水。中間天井左邊過去,有一條小巷,裡面有一口水井。平時大家用水,就排隊從井裡提水,洗衣服、洗菜等等。不過,男青年和中年漢子往往都是雷鋒,我特羨慕。但吃的水,大家還是要到大街上百米以外的一個公共水龍頭排隊挑水,一分錢一桶。每到下午5點左右,大人們都下班了,挑水的隊伍通常會有幾百米長,非常「壯觀」。我放學早,很早就去排隊,姐姐放學后,就把水桶拿來,我們一起抬回家做飯。父母親上班很遠,回家也就很晚。

 

我們家在最後一個天井的左邊一樓,共3間房,外加1個「後花園」。家裡養了一隻貓咪,開始進家門時,才幾天,小小的,很可愛。家裡常掛一根毛線球,貓咪似乎知道是逗它玩的,每次家裡有人,它就獨自玩那個毛線球。有時候就玩自己的尾巴,追逐自己的尾巴,不停地轉圈。沒事的時候,就自己洗臉、梳頭。

 

母親很喜歡吃魚(這也是我從事魚類研究幾十年的重要原因),家裡經常買魚。母親用魚腸子煮米飯給貓咪吃,我聞起來都覺得香噴噴的,貓咪吃起來,嘴裡還嘰哩咕嚕叫個不停,好像是說:好吃呀!好吃!我還經常到後面長江大堤的草地上抓一些鮮活的螞蚱、蝗蟲給貓咪吃。貓咪反應很靈敏,上前一爪按住,一個都跑不了,全部吞入自己腹中。貓咪也很通人性,每次我們回家,貓咪都是跳起來撲到我們身上。和貓咪一起做遊戲,也是我們歡樂的時光。有時候抓住貓咪的2只前腿,讓貓咪用後腿走路;有時候抓住貓咪的2只後腿,讓貓咪用前腿走路。給貓咪準備的草籠窩,貓咪很少用,喜歡和我們一起睡。沒辦法,不得不經常給貓咪洗澡,然後烘乾,才讓貓咪上床。

 

隨著貓咪長大,「後花園」就成了貓咪的天地。一天深夜,雷雨交加,我們聽見窗外有貓咪的叫聲。母親趕緊打開窗,貓咪渾身濕漉漉地跳了進來。母親責備說:這麼晚,還出去「野」。而貓咪只是撒嬌地叫了兩聲,抖一抖身上的雨水,睡覺去了。後來回想起來,應該是和「女朋友」約會,忘記回家的時間了。從此,貓咪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在大雜院最難熬的就是夏天。沒有電風扇、沒有自來水,蚊子又多。家家戶戶都將自己家的竹床搬到長江大堤邊的草地上乘涼,而在這之前,草地上還要在太陽落山後洒水,給大地降溫,然後才放上竹床。我們小孩子就睡覺,大人們就用芭蕉扇給我們扇風、趕蚊子。到了半夜12點鐘,家裡涼快了,父親就把我們一個一個背回家。家裡的蚊帳早已弄好,蚊香早已點燃,我們就可以睡一個安穩、平靜、涼快的覺,第二天就有一個美好的心情。

 

一樓的鄰居是祖孫4代同堂,老爺90多歲,重孫子才幾個月。一家人和和睦睦,非常幸福。我們家的樓上,住著一位中年婦女,和母親年紀差不多,我們都叫她「高媽」。高媽有兩個子女,兒子結婚後就搬出去了,小丫頭留在身邊。這個小丫頭就是我親梅竹馬的鄰家小妹――阿蘭。

 

第一次見面,是姐姐帶她來我們家的。阿蘭和姐姐很投緣,但卻比我小一歲。她見我在畫畫,就強烈要求給她畫一幅。我答應了,最後給她畫了一套4幅的「梅」「蘭」「竹」「菊」的屏風畫。阿蘭把畫掛在她房間的正中央,說最喜歡「蘭」,因為有她的名字。給我的獎勵,就是一碗「豆腐圓子」。

 

搬家后,我轉學到了解放路小學。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阿蘭和我在同一所小學,只是低我一屆。我們時常在下課時交換糖果,還得偷偷摸摸,擔心同學看見。阿蘭喜歡唱《紅梅贊》和《綉紅旗》,還讓姐姐小提琴伴奏,我就用二胡伴奏。我只會簡譜,姐姐會五線譜,特羨慕姐姐能看懂那些豆芽菜。不過,阿蘭的拿手好戲還是踢毽子,居然可以踢100多下,姐姐也趕不上,我就沒話說了。阿蘭有一雙機靈的眼睛和一頭長長的黑髮,總覺得好看。以致於大學時代第一次看見鄧麗君的照片時,我竟然發獃很久,由此開始喜歡鄧麗君的歌。

 

那時的學校,也沒有教什麼東東,整天「學工」、「學農」、「學軍」。上軍體課時,老師就讓我們跑到校後門的長江大堤上,圍著荊江亭的紀念碑轉一圈再回來。我還參加了校文藝宣傳隊,記憶最深的一個節目就是男生舞蹈「石油工人一聲吼」。全校賽篩選了8個男生,有兩個師範剛畢業的女教師教我們。經過很長時間訓練,最後在市燈光球場、市中山公園以及荊州劇場演出。阿蘭也參加了一個舞蹈訓練,只是具體什麼舞,我記不清了,也沒有時間看她跳舞,大家分開訓練。化妝、服裝、道具等等非常正規,好像是一個什麼全市的比賽。反正最後總會有獎狀什麼的,也是「三好學生」很重要的一條,期末成績單上還有一條「積極參加文藝體育活動」的評語。

 

正是阿蘭,讓我一生二十多年的學生生涯中有了唯一的一次「蹺課」。

 

一天早自習后,阿蘭找到我說,買了2張電影票,是最新進口電影《賣花姑娘》。我說:還有課呢。阿蘭說:我也有啊,不過我已經請假了。說完,阿蘭轉身走出校門。我沒猶豫,立刻就去辦公室找老師請假,說:奶奶病了,我要去醫院看看(這也是我第一次撒謊)。走出辦公室,那個心跳得都要出來了。不是因為與阿蘭一起出去的高興,而是因為撒謊時太緊張,老師居然沒發現。

 

賣花姑娘的遭遇,讓全場觀眾都哭了。阿蘭也哭了,很動情。一種憐憫之心油然而起。在以後的日子,我和阿蘭在一起的時間就多了,就像我真正的妹妹。阿蘭幾乎天天在我們家吃飯,有時還在我們家睡覺(和姐姐一張床),以致於後來高媽說每月要給母親糧票,被母親拒絕,說要收下這個乾女兒。

 

當一種朦朧的感覺在不斷升華,一種快樂的心情也在不斷增長。然而,後來又多次搬家,還有學習的壓力,交往受到很多限制。初中、高中、大學,我和阿蘭也一直保持聯繫,但腦海中的那份情感,卻像春天的雪花,隨著時間的延續,逐漸淡去、消失,只留下童年時代記憶深處那張永恆的笑顏和那縷不變的純真。無論阿蘭在那裡,都願我的祝福化作璀璨的星光,伴隨她一生一世,閃耀在她生命的每時每刻。

 

很少有人相信,有一種情感「永不貶值、超乎尋常」;很少有人懷疑,有一種情感「相吸容易、相處卻難」。童年時代,自心底蕩漾起的那種真誠與純情,至今仍然是我人生道路上一朵絢麗的奇葩,無時不刻都在激勵我努力尋找情感世界的歸屬,期望美麗的愛情花朵不會被無情的鍋碗瓢盆砸碎。從來就不相信那種「信誓旦旦、海誓山盟」的情感,我不認為那些呼風喚雨、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的人,與一生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所生髮的愛就有根本的不同;我也不認為那些品嘗山珍海味、穿戴珠光寶氣的豪華生活的富貴人家的愛,與那些窮困潦倒、饑寒交迫的貧窮百姓的愛的本質有什麼天壤之別。我倒是更欣賞簡樸的愛、無言的愛、平靜的愛。因為這樣的愛也許更持久、更直白、更簡單明了。

6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水影兒 2008-11-29 11:45
阿蘭,善良的女孩。
回復 kylelong 2008-11-30 06:46
水影兒: 阿蘭,善良的女孩。
好人一生平安。
回復 媽媽咪 2008-11-30 15:52
是啊,善良的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