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文化中的「和」
與世界上某些國家崇尚的「戰爭」和「武力」文化相比,中國文化歷來主張「和」。從漢字結構來分析:左邊一個「禾」,右邊一個「口」。吃草的一向是比較溫順的。相比之下,吃肉的一向是比較野蠻的。當然,這只是字面解釋。
那麼,中國文化中的「和」,有哪些說法呢?
1,和為貴:《論語·學而第一》:「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和合:《墨子·尚同中》:「內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離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3,天地人和:《莊子》:「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
4,和睦:《左傳·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5,和諧:《詩·周南·關雎》:「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無不和諧。」
6,協和:《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7,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和美:《南史·齊隨郡王子隆傳》:「性和美,有文才。」
9,弘和:唐·柳宗元《送韓豐群公詩後序》:「敦樸而知變,弘和而守節,溫淳重厚,與直道為伍。」
10,和顏悅色:《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11,和藹:清·黃鈞宰《金壺浪墨·陳在衡》:「陳在衡先生,和藹有風趣。」
12,和善:《北史·恩幸傳·和士開》:「吐根性和善,頗有計策。」
13,和氣生財:魯迅《彷徨·離婚》:「一個人總要和氣些,『和氣生財』,對不對?」
14,平和:《左傳·昭公元年》:「先王之樂,所以節百事也,故有五節;遲速本末以相及,中聲以降。五降以後,不容彈矣。於是有煩手淫聲,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聽也。」
15,調和陰陽:《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冶萬物,化正天下,易於決流抑隊。」
16,和釋:前蜀杜光庭《馬師穆尚書土星醮詞》:「和釋冤讎,銷平殃對。」
17,和解共生:星雲大師:「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
18,中和:《中庸》第一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9,……
雖然羅列了這麼多「和」,但「和」並非一味忍讓,而是一種「平等」與「平衡」。有人說,「和」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要讓老百姓服從於「政府」「朝廷」,是典型的「洗腦」。
錯!錯!錯!
講究「和」,不僅是儒家,還有道家、法家等等,諸子百家,無不講「和」;「和」是一種愛,「和」是一種人性。只不過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一些「政府」「朝廷」利用了「和」的思想,尤其是利用人們對孔子的崇拜,來管理國家,壓制民眾。這種「管理」與「壓制」,本身就不是「和」,更不是「平等」與「平衡」。
由此可見,在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中,其核心文化思想為一「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精神,升華為一種境界。在當今世界,「和」的核心價值,在於和平發展、平等相處、和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