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善行」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

作者:kylelong  於 2013-3-25 19: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2評論

 

 

1,「善惡」問題,自古有之

 

孟子在《告子上》說:「人之初,性本善(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意思是說,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當然,《三字經》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中華傳統文化中「善」的思想,一直根植於中國人的大腦中。

 

同樣的是孔子的學生,荀子的《性惡篇》則說:「人之初,性本惡(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bad.)。」《聖經》的基督教教義也說:「人生而有罪」,基督教的原罪觀,將「原罪、死亡、救贖」的思想深深地烙印在西方人以及中東人的大腦中,雖然中國人說的「惡」與基督教的「原罪」有些差別。

 

當今哲學界中,也同樣存在上述這兩種觀點。

 

在「人之初,性本X」的論點中,「X=無」之說,是筆者比較推崇的,也就是說:人之初,人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一切都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環境相關。這裡凸顯了後天教育與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看出實施這一「教育與學習」行為的主體――人本身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性。

 

有一位偉人說過:「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同樣,我們也可以說:「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爛最臭的文字,好畫最爛最丑的圖畫。」這就更加表明了人的主觀思想或行為動機對於認識世界的重要性。

 

2,「善惡」標準,各有不同

 

我們每個人具體的善惡標準都不會一樣,所以,「善惡」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意識形態問題,即使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善惡」的一般標準應該是具有一致性的。善惡的標準,與行為動機和行為結果有很大的相關性。有時候,有些善並不能帶來好的結果;同樣,有些惡也並不一定可以帶來壞的結果。中國有句俗話: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又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道,一切都報。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某些大國喜歡用武力來維護世界和平,其長期的行為結果則是未知的,我們不能用單一的善惡標準去評判。也就是說:「善」從這個角度看是善,結果可能是惡的;「惡」從另一個角度看是惡,但結果可能是善的。

 

善惡標準,除了具有動機差異和結果差異之外,還具有群體性和階層性,更具有空間性和時間性。有時候,自己認為的善行,他人不一定認為是善行;有時候,富人認為的善行,窮人不一定認為是善行。有時候,歐美人認為的善行,中國人不一定認為是善行;公元前1000年的人認為的善行,公元1000年的人不一定認為是善行,公元2013年的人也不一定認為是善行。

 

很明顯,善惡標準與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和事件發生的起因與結果相關。

 

3,「善惡」取捨,在於內心

 

「善」與「惡」是相對而存在的;沒有「善」,便沒有「惡」。人性領域的「善」與「惡」,並不是先天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的。你能說吃奶的孩子,就是善良的,就懂得同情、憐憫?同樣,你能說吃奶的孩子,就是惡劣的,就知道掠奪、索取?「吃奶」這一行為,只不過是一種生存本能而已,這與宇宙萬物的演變是異曲同工的。可見,社會環境因素對人性的影響不可低估。所謂人性,即是人的本質,是人區別於其它動物的特質與基本屬性。哲學中的人性,通常是指作為「人」所應有的正面、積極的品性,比如慈愛、善良等等,類似於英文中的Humanity

 

那麼,「後天教育與學習」是如何讓人們擁有「善」與「惡」的不同選擇呢?或者說,社會環境因素是如何調節人們對於「人性」的取捨呢?

 

古人常說,善不妄來。也就是說,善不是憑空來的。那麼,善來自何處呢?一句話:善來自人的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就是博愛、仁慈、同情、憐憫之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是」什麼,用孔子的話講,就是愛人。善良就好比一粒種子,長出來就是善行、善舉,就是愛人之行、助人之舉。筆者認為:無論是佛教、道教、儒教,還是基督教、天主教或者伊斯蘭教,其宣傳的核心思想,都是一個「善」,只不過方式方法不一樣而已,雖然有些人認為宗教並不是,或者不全是「善」。

 

俗話說:人品就是點點滴滴的善行。由此可見,善行是一個人的人品表達,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個人行為,不可被他人強迫,也不會求得回報。

 

4,「善惡」洗腦,不如增強心智

 

善良來自人們的內心,來自人們的內在需求。然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環境差別很大,內在的需求也不一樣,因而善良的具體行為也就千差萬別了。

 

但是,如果有人將自己認為是「善」的東西強加與別人,那就不一定是善行了。很多學校或者教育部門往往這樣做,很多媒體或者宣傳部門也這樣做,現代人稱之為「洗腦」。其實,「洗腦」或者「反洗腦」,接受某種思想或者反對某種理論,都是人們自我認定的主觀行為。用一種主觀行為去判定另一種主觀行為的「善惡」,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即使多數情況下,或者表面上似乎是合乎邏輯的。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洗腦」或者「反洗腦」。存在的只不過是幾種不同意識形態的爭辯罷了。

 

這個觀點並非反對一個團體,或者一個集體應該擁有某種積極向上的「善」,而是說這樣一個團體,或者集體應該教導人們如何客觀地判定「善」,從增強人們的心智入手,而不是教導人們哪些是善,哪些是惡,即使家長們喜歡這樣教導孩子們,這對於培養那些在價值觀形成早期、尚未建立善惡標準的孩子們來講也無可厚非。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TA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象、假設、推理,而後再根據這些來指導其具體行為。

 

現代人之所以越來越聰明,主要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鼓勵人們自己去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建立辨別善惡(或者真善與偽善)的個人標準,而不是學會建立統一模式的辨別善惡(或者真善與偽善)的國際標準,後者就是所謂的「普世價值觀」。誠然,西方的「普世價值觀」有著這樣那樣的「完美性」,而實際上,也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完美性」。一個事物本身,就應該擁有正反兩個方面,猶如一枚硬幣。

 

我們建立個人的善惡標準、增強個人的心智,其目的就是要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去尋求生活的真實意義,而不是生活在他人的陰影下。雖然這種「個人的善惡標準」很可能與他人的,或者集體的善惡標準並無差異,但這是我們自己經過思考之後做出的判斷。

 

這個世上,還有什麼要比擁有自己的頭腦更加重要的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曉臨 2013-3-26 15:56
很好的思考。
回復 kylelong 2013-3-26 19:35
曉臨: 很好的思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文史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08: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