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日本的傳統音樂簡介

作者:kylelong  於 2011-9-21 05: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4評論

 

   

日本的傳統音樂被稱為邦樂,其種類和體裁紛繁眾多,總的來說,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其中聲樂佔有絕對優勢。可分為歌唱和說唱兩大類,歌唱包括長唄、地歌、端唄、小歌等;說唱則分為凈琉璃和非凈琉璃兩個部分,前者包括古凈琉璃、義大夫節和豐後節;後者包括平曲、說經、祭文、琵琶樂、浪曲等。日本的傳統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類型是雅樂、箏音樂、地歌、凈琉璃、能樂、民謠和民俗藝能等。

 

1,日本傳統音樂類別

 

1)雅樂,狹義的雅樂指的是公元七、八世紀由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的包括宮廷中不帶或少帶禮儀性質的隨、唐燕樂(宴樂)與高麗樂。廣義的日本雅樂還應該包括日本原有最古老的神樂、久米、東遊等祭神樂種和日本王公貴族根據外來雅樂風格而創作的音樂。雅樂的著名樂曲有《平調越天樂》、《蘭陵王》、《納曾利》等。

 

    2)箏音樂,指的是箏的獨奏曲、重奏和合奏曲、箏與其它樂器的合奏曲(如與三味線、胡弓和尺八等樂器的合奏曲)以及主要以箏伴奏的歌曲。著名的演奏家有箏曲《六段》、《八段》的創作者八橋檢校(16141685);《五段砧》的創作者光崎撿校(?1853)和《四季之眺望》的創作者松浦檢校以及改編者八重崎檢校。另外還有《春之海》、《落葉之舞》的作曲家宮城道雄等。

 

3)地歌,是產生於17世紀的京都、大阪地區由三味線伴奏較為長大的藝術歌曲形式。所謂「地」是「地方性」之意。早期的地歌是三味線組歌,其歌詞由若干首民謠或流行歌曲的詞編串而成,內容鄙俗;後來的地歌無論在藝術性和音樂性較強,詞曲結合得較為密切、內容較為文雅,成為日本傳統歌曲中最富於歌唱性和抒情性歌曲。18世紀后,地歌中的三味線技巧進一步得到發揮,曲中還增加了純器樂演奏的段落。

 

4)凈琉璃,它是日本說唱表演藝術最重要的一個門類,早期的凈琉璃由琵琶伴奏,后改為三味線伴奏。凈琉璃一詞源自民間故事《凈琉璃姬物語》中主人公的名字。凈琉璃的流派眾多,但是現在經常上演的僅有義太夫、常盤津、清元、新內節幾種。

 

5)能樂,是一種綜合性的歌舞戲劇藝術。包括面具、服裝、道具、台詞、動作、舞蹈表演、謠曲(聲樂)、哚子(器樂)等多種因素。「能」即藝能。能樂源自「猿樂」,它由8世紀時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散樂(雜技和魔術伴奏音樂)演變而來。

 

6)民謠,即日本的民間歌曲,田歌、山樵歌、海歌、作業歌、路歌;祭典歌、 祝儀歌、娛樂歌和兒歌等,這是日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風俗習慣,表現了他們的喜怒哀樂。

 

7)民俗藝能,民間行事中具有鄉土特色的藝能,其音樂大都與舞蹈、戲劇和禮儀行為相聯繫。主要有神樂、田游、田樂、插秧舞、風流、念佛舞以及祝福藝等。

 

2、日本音樂的主要樂器

 

日本的樂器豐富多樣,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箏、三味線、日本琵琶和尺八等。

 

1)日本箏(Koto,日文寫為「箏」或「琴」,通常稱為こと),是一種長型彈撥弦鳴樂器。琴身由泡桐(一種軟木)製成,琴頭琴尾貼有較硬的木片。在琴身上安裝有活動的琴橋。將絲弦張在樂器上,用左手按弦。用帶有皮圈或厚紙圈的象牙撥子戴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上進行撥奏。

 

8世紀初,中國唐代十三弦箏傳入日本,先後演變為樂箏、築箏(筑紫箏)、俗箏等日本傳統樂器。三者構造基本相同:桐木製長方形音箱面上張弦13根,每根弦用1柱支撐。弦名從遠至近分別稱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為、巾。琴身筆直。自古將箏比作「龍」,並依此為各部件命名。樂箏又名雅樂箏,曾在宮廷貴族間流行,迄今仍在雅樂的管弦樂合奏曲中使用。

 

樂箏的弦比較粗;定弦按絕對音高,如按壹越調定弦,從一弦至巾弦。現在常用的調弦法尚有雙調、大食調、平調、黃鐘調、盤涉調共 6種。

 

築箏又名筑紫箏,是日本最早的箏,長約180厘米、13弦、分別架在琴馬上,通過移動琴馬來改變定弦,戴指套彈奏。16世紀末主要作為歌曲伴奏樂器,現已趨於消亡。

 

俗箏始於17世紀,盲人八橋檢校(16141685)在江戶(現在的東京)習得筑紫流箏曲后,到京都將其改編增補,並作箏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為俗箏及其箏曲的創始人。箏的傳統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義甲彈撥,左手按弦。俗箏在平調子定弦法中,第5弦至第10弦的6個音正好是一個都市音階:E-F-A-B-C-E。這是自十七世紀以來城市音樂最典型的日本音階。1921年宮城道雄創製十七弦箏,已被廣泛採用。俗箏演奏的箏曲多為聲樂曲,也有據傳為八橋檢校所作的《六段》等器樂曲。宮城道雄創作的箏與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海》,成為現代名曲。20世紀60年代后,三木稔等作曲家為俗箏創作了為數眾多的箏曲。除了十七弦箏,日本箏還有二十弦和三十弦等多種形式。

 

2)三味線(三線,サンシン,sanshin)。元永祿年間(公元1560年左右),三弦(Shamisen)由中國傳入琉球,再由琉球經大阪進入日本島,得名「三味線」。當時的中國三弦本是由蛇皮來覆蓋共鳴箱的,但是日本找不到那幺大的蛇皮來製作,便產生了用狗皮、貓皮來製作的早期三味線,後來大多用兔皮或人造革來做了。

 

三味線被廣泛地用於各種日本民俗藝能(地歌、箏曲界習慣稱之為三線),但作為樂器,被分為細桿、中桿和粗桿三大類。其外觀,技能都大致相同,只是在具體構造的細微處還有演奏音域有明顯的區別。

 

津輕三味線,Tsugaru-shamisen(「Tsugaru」,即日本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地區)是日本三味線家族裡面最獨特的一支。它誕生在津輕寒冷的鄉村,並以它粗獷及強有力的音響感動了現在的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沒有關於這類樂器的書面記述,好象是一個沒有去的正式地位的「在野」樂器。可正是津輕三味線改變了傳統的三味線在藝能中的伴奏地位,而發展成為一門極具魅力的獨奏樂器。

 

三味線無品,音高判斷全憑眼耳之力;彈撥用大的撥子,也有偶爾用手指的,並常常敲擊琴體用作打擊樂部分。傳統的三味線一般與尺八,日本人箏一起演奏。現今則可獨奏、合奏,並與各種樂器做即興演奏。三味線共鳴音量較小,且無固定調音規則,因此對演出者的功力很是考驗,所以大多的演奏家都有很高超的即興能力。仁太郎說過一句話很是有代表性:「猴子能模仿很多事物,因此不要模仿――演奏你自己的三味線。」

 

    3)日本琵琶(琵琶,びわ,biwa

 

源於波斯(今伊朗境內,位於伊朗高原西南部),經由印度、中國在奈良時代(78世紀)時傳入日本。日本琵琶的長度約在60公分至106公分之間,演奏時用半扇形似銀杏葉的撥子撥弦,種類有五弦琵琶、樂琵琶、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薩摩琵琶、筑前琵琶等,不同種類的日本琵琶較少用於合奏。另外,以日本琵琶為主奏樂器的音樂被統稱為「琵琶樂」。

 

樂琵琶,是唐代(平安朝初期)由中國傳入日本後作為雅樂管弦樂合奏中的一種主要樂器而被運用。其外形酷似福建南音琵琶,也是頸窄腹扁呈梨狀,四弦、四柱,腹板(面板)上開有對稱的兩個半月形發音孔稱半月,腹板中央靠近復手處有一個橫約1012厘米長的用皮革蒙著的地方,叫做撥面或撥皮,即用撥子彈奏的部位。此撥面往往畫有美麗的圖案,古來對之也附有優雅愛稱,如「青山」、「玄象」、「牧馬」等,撥面的畫與雅稱多有關聯。樂琵琶的上部頸的部分叫鹿頸,用唐木或桑木製作。上端的龍蝦尾用黃楊或白檀,轉手用花櫚、紫檀或櫻木。頸部的四個柱(即品位)用日本扁柏或朴樹的木頭來製作。琴體(胴)的甲(背板)用花櫚、紫檀或桑木來製作(近代也有用櫻或櫸)。腹板(面板)用澤栗木製作。甲(背板)如果是用一整塊板做的叫直甲,屬上品;如把兩塊或三塊板拼合在一起製作的叫剝甲,為下品。復手的下面隱著一個圓形的孔,稱為隱月,也叫音孔。撥子用黃楊木製作,比較小、薄,下端比上端逐漸稍薄。四根弦用絹絲搓成,從左至右、由粗而細分別稱為第一弦、第二弦、第三弦、第四弦。

 

盲僧琵琶,專門為盲人所使用。配合著「地神經」、「觀音經」、「般若心經」等佛教經文的朗讀而演奏。在祭拜灶神(土荒神)等祈願中使用。演奏盲僧琵琶的盲僧,按其居住地的不同又分為筑前盲僧、肥后盲僧和薩摩盲僧。這三者在音樂方面和樂器方面都有所不同。盲僧琵琶的形狀很像樂琵琶,整體稍小,全長約82厘米,胴的寬度比較小,給人以細長的感覺。因此,也稱做矮竹琵琶——形似竹葉。另外,腹板的中部有一個月形的孔,筑前盲僧和肥后盲僧有一個是圓的,一個是新月狀的,它是比喻成日月的意思。里甲的材料是用花櫚或桑,腹板的材料是用桐木。弦有四根,柱有五個,比樂琵琶的柱來得高,撥子也比樂琵琶的稍大。另外,琵琶胴的下端和頸的上端之間結著一根很長的帶子,帶子上串著許多珠子。盲僧攜琵琶外出時,此帶當做背帶使用;坐下祈禱時,則作為串珠(佛珠)使用。

 

平家琵琶。只是作為欣賞用。形狀與樂琵琶相同,但比樂琵琶小,全長在67厘米以內。柱有五個,比樂琵琶的柱稍高些(五個柱當中,第一個柱幾乎不用,因此,也有人把它卸下來,只用四個柱)。撥子比樂琵琶的撥子稍大,前面有幾分張開來(過去它張開的幅度達到10厘米以上)。

 

薩摩琵琶。這種琵琶用於欣賞或家庭娛樂。製作材料是以全部用桑木的為最上品,但是廉價的薩摩琵琶,只是腹板用桑,背面用櫻、櫸、朴等木材。形似樂琵琶,與樂琵琶相比,它的頸比較粗,上端龍蝦尾的部分比較大。特別是腹板呈現出高凸形。柱特別高,有四個,第一柱與上端(承弦)很近(約5厘米),因此與第二柱之間的距離很寬(約135厘米)。樂器全長約91厘米,撥子的材料以黃楊木為上品,廉價的則用櫸木。撥子的形狀像打開的扇子,幅度小的這邊約有21厘米,大的那邊約有303厘米。

 

筑前琵琶。這種琵琶用於欣賞或家庭娛樂。它本來的形狀是四弦琵琶。胴比薩摩琵琶小,全長約83厘米,頸部長,槽部稍短,柱有五個。其特點是:里甲用紫檀、花櫚等堅硬的木料來製作,腹板是用特別平的梧桐板,並且把這腹板鑲嵌在磯(邊緣的槽)里(這是為了使音色柔美而採取的一種方法)。後來又研製出了五弦琵琶,它是採納薩摩琵琶的手法,再加進了自己的一些創意而形成的,比四弦琵琶稍大一點。四弦琵琶的柱,與薩摩琵琶的柱相比,稍矮一些,五弦琵琶的柱,幾乎與薩摩琵琶的柱是同樣的大小高低。弦是用蠶絲來製作的,四弦琵琶的第一弦比較粗,第二弦中等,第三弦和第四弦最細。五弦琵琶的弦,類似於薩摩琵琶,就是從第一弦到第五弦逐漸地變細。撥子用黃楊木製作,類似於三味線的撥子。即撥子的前端比較寬,四弦琵琶的撥子前寬約12厘米,五弦琵琶的撥子前寬約15厘米。

 

  錦琵琶。這種琵琶作為欣賞用。形狀和薩摩琵琶大同小異,但在有五個柱這一點上與筑前琵琶相類似。弦有四根和五根兩種。四根弦的錦琵琶多數是提供給初學者使用,撥子比薩摩琵琶稍小。簡而言之,由於錦琵琶是用薩摩琵琶改造的,所以,它兼具薩摩琵琶和筑前琵琶二者的性質。

 

4)尺八(日文:shakuhati,しゃくはち)。

 

尺八是我國古老的吹孔氣鳴樂器,源於豎篴,竹制,因長一尺八寸而得名。也有「豎篴」、「簫管」和「南音洞簫」之稱。管身竹制,音色圓潤、柔美,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在東漢時期,豎篴(一說是尺八的前身羌笛)已流傳於民間。到了隋代,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至唐則大盛,廣泛用於宮廷樂舞。宋代尺八,又稱簫管,陳暘《樂書》有所記述。從傳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來看,它與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後來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尺八的地位,尺八漸少使用。尺八目前只流行於閩南和台灣,是福建南音的主要樂器之一(南音的主要樂器是琵琶和尺八,其它還有二弦、三弦和嗩吶等),並吸收了笛子的一些演奏技巧。福建省泉州南音樂團王大浩研製成低音尺八,長82厘米、內徑3.4厘米。管上端加貼塑料片,並將第五孔移至管側由小指控制,音色渾厚飽滿。

 

1300多年前的隋唐之際,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來中國,許多中國樂器,流傳東瀛。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在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5孔(前4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如今,現代尺八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尺八雖起源於中國,但從南宋以後一直被日本人傳承和發展,20世紀以後,也是通過日本傳播到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而在它的故鄉中國,已經幾乎被遺忘了,國際研究領域也習慣性的把尺八稱為"jyakuhachi"(日語「尺八」音譯),把尺八歸為日本的民族樂器。

 

作為日本的一種傳統木管樂器,尺八是一種豎吹的樂器,也可以說是笛子的一種,而笛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骨笛,在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七孔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最初笛子的名稱叫滌;到唐代才出現尺八,後來傳到日本,成為日本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尺八在日本的成型時間為江戶時代,最初是日本佛教普化宗為演奏佛教音樂的樂器,演奏者均為普化宗的虛無僧。明治時代以後開始廣泛普及。

 

尺八由於長度多為一尺八寸,但實際上由於種類繁多,長度並非統一。除了最常用的一尺八寸的以外,其次常用的是一尺六寸(著名作品《春之海》就使用這種)。由竹子的根部製成。演奏時,通過上部的「歌口」的孔吹氣,雙手按孔發出各種樂音。正面4個,背面1個指孔。主要流派有「都山流」和「琴古流」。兩個流派的記譜方式略有不同。

 

在中世時期,主要是箏曲和地歌的曲目改編而來,多與箏和地歌的三味線合奏,成為三曲合奏。之後產生了專門為尺八創作的曲目,成為「本曲」。除了獨奏,還有二重奏等多種形式。明治時代之後,吸收西洋音樂的元素后,大量的現代曲目被創作演奏。尺八的名曲有《六段之調》(與箏合奏,八橋檢校作曲),《千鳥之曲》(與箏合奏,吉澤檢校作曲),《春之海》(現代曲,宮城道雄作曲)等等。常用的樂譜採用日語片假名和漢字夾雜表示音高,加以各種演奏記號,採用傳統的直寫,而非橫寫。對於常用的一尺八寸管,西洋音階的 DFGA 分別用日語片假名記為「ロ、ツ、レ、チ」。《都山流》用「ハ」,《琴古流》用「リ」記 C音。

 
(收集整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1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4 個評論)

回復 周蓉蓉 2011-9-21 10:01
俺是半竅也不通。
回復 秋天的雲 2011-9-21 10:48
表示一個難過,因為沒見過,沒聽過,自覺孤陋寡聞,該慚愧!
回復 kylelong 2011-9-21 10:53
周蓉蓉: 俺是半竅也不通。
   知道一點就好了。經常會有日本藝人演出的。
回復 kylelong 2011-9-21 10:53
秋天的雲: 表示一個難過,因為沒見過,沒聽過,自覺孤陋寡聞,該慚愧!
有機會可以去聽聽。
回復 秋天的雲 2011-9-21 11:02
kylelong: 有機會可以去聽聽。
嗯!是個好建議。有機會要聽聽,相信聽東洋音樂比聽西洋音樂易懂易接受。
回復 kylelong 2011-9-21 11:07
秋天的雲: 嗯!是個好建議。有機會要聽聽,相信聽東洋音樂比聽西洋音樂易懂易接受。
是滴
回復 周蓉蓉 2011-9-21 11:20
kylelong:    知道一點就好了。經常會有日本藝人演出的。
俺是音樂盲。樂器說不上幾件。就聽過幾首日本的民歌,不懂詞,光聽調了。還挺不錯。
回復 老太爺 2011-9-21 16:37
日本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的不穩定性。。。和這個國家的地理啊,民族心態啊有關。
回復 kylelong 2011-9-21 19:43
周蓉蓉: 俺是音樂盲。樂器說不上幾件。就聽過幾首日本的民歌,不懂詞,光聽調了。還挺不錯。
    
回復 kylelong 2011-9-21 19:47
老太爺: 日本音樂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的不穩定性。。。和這個國家的地理啊,民族心態啊有關。
  
回復 stellazhu111 2011-9-22 10:13
尺八,一擊棒!
回復 kylelong 2011-9-22 10:27
stellazhu111: 尺八,一擊棒!
  
回復 Chi202 2011-9-22 23:50
日本人鼓打得不錯.
回復 kylelong 2011-9-23 01:09
Chi202: 日本人鼓打得不錯.
嗯,是很有特色。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3: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