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如何看待父母陪讀

作者:kylelong  於 2011-7-6 20:1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國外生活|通用分類:家庭新聞|已有15評論

 

 

 

東西方人或東西方社會對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差異,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孩子的獨立性培養方面。

 

雖然東西方人對待子女教育的個人行為各有不同,但卻受到整個社會的影響。西方社會的保障機制、安全機制、教育體系、經濟模式等等的連貫性,使得西方人對於子女的教育方式採取開放式、指導式。甚至在子女18歲以後,絕大多數家庭都會將子女「趕出」家門,讓子女在社會上獨立。這是與西方社會的整個大環境相關的。

 

相比之下,東方(尤其是中國)社會的保障機制、安全機制、教育體系、經濟模式等等的不連貫性、突變性,人們處於一種動蕩、浮噪的社會之中,使得中國人對於子女的教育方式採取家長式、溫室式。這種「關愛」是一種「中國特色」。甚至在子女18歲以後,很多家庭還出現「肯老一族」,子女的社會獨立性相當差。這就是中國社會的大環境所決定的。

 

近年來,子女上大學(甚至高中)以後,一些中國家長會放棄原來的工作,無論多麼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而去陪子女讀書。國內讀書的有,國外讀書的也有。除了上述的社會因素之外,另一個主要因素是子女的性格問題,比如一些子女性格比較內向,不能適應變化太大的環境等等。但如果消除了這兩個因素,我們應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首先,對於陪讀的家長,有的人認為不值得。筆者認為,一種行為是否值得,要看其動機和結果。如果動機和結果是好的,這種行為就是值得的;如果動機和結果是不好的,或者不如所願,當然是不值得(但如果認識到了,也還來得及修正)。但問題是在陪讀當初,很難預測行為結果的好壞,心理因素就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家長可以預測自己放棄原來的工作之後,仍然可以通過某種途徑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用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獲得自己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是值得嘗試的。這就要看當事人的遠見、自信心、價值觀和期望值了,因人而異,不可強求。

 

其次,對於子女,有的人認為不利於子女成長。這種思想是一種現代中國人吸取西方人觀點而形成的思想。他們認為現代中國已經與世界接軌,尤其是生活與工作在西方,更應當培養西方的生活與工作的理念。筆者認為,子女成長受到家庭影響的成份很大,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可能還是決定性因素,但在一個有良好教育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子女,他們不僅可以很快適應中國這個浮噪、多變、動蕩的社會,也可以很快適應西方社會,因為他們從長輩那裡學會了生活的基本「準則」和「原則」,而不是依靠自己去獨創或獨闖。知識和經驗也就是一種積累和傳承。至於子女何時能夠擁有自己的「新思維」和「新理念」,這要看父母是如何培養和指導子女的,這還是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問題。總之,大多數人是希望子女早日成才、早日獨立的。這種觀點值得讚賞。

 

那麼,什麼叫「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一些人認為東西方人的教育觀念和生活理念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筆者在文章開始也分析了東西方這兩個社會的差異。而實際上,東西方人在對待子女的教育觀念和生活理念上,大多數、或者大方向還是一致的,只是我們沒有認識到而已。比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績優異、出人頭地、才華出眾、孝敬長輩、成家立業、掙錢養家等等,東西方人的觀點還是一致的,並沒有多少差異。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這些基本元素,當然,還可能包括建立思維模式、規劃知識結構、培養價值觀等等。一旦子女建立了這樣的觀念,從父母那裡獲得了這些理念,子女的獨立性是相對較強的。如果沒有,將會導致子女的獨立性較差,也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父母陪讀是很有可能的,當然,也存在一些子女敢於獨創世界的例子。在西方社會,這種情況也會存在。

 

一些人認為西方人對待子女是不管不問,子女對待長輩是不理不睬等等,其實,這些並非西方社會的主流,相反,這些問題在中國也一樣存在。但有一點可以推測,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子女,獨立性是相對較強的。

 

最後,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子女有父母在身邊,子女在生活上可能會減輕很多壓力,可以投入更多的時間在學習、娛樂、交友等方面,但與此相關的可能就是父母對於子女的個人行為干涉太多。這類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在一個家庭中,子女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哪些事情,都是家長從小培養的。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如果是一種積極向上、親情至上、團結和睦、仁慈博愛、尊重他人等等心態,那麼,子女也會有一種積極進取、樂觀處事、寬厚仁愛、回報社會、待人禮貌等等心態。因為子女的模仿力、可塑性極強,父母生活的態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時刻影響著孩子,子女的言行舉止真實地反映父母教育子女的態度。

 

在大學階段,子女正處於叛逆期。如果有父母在身邊,子女會覺得家長干涉自由太多。這種關係不是一種較好的局面,需要調整。

 

在父母是否需要得到子女的回報方面,要依每位家長和每個子女的價值觀不同而不同,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而且回報多少、何時回報、何種方式等等,都是無法規定或預測的。有的家長說,我的子女,我撫養長大,就一定得回報我。這無形中就給予子女很大的壓力。筆者是不贊同的。筆者認為,父母不應當明確要求子女給予回報。如果父母在晚年生活遇到困難,子女回報是可以得到認可的,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子女卻不是必須提供的。也許,這就是東西方社會的差異造成的。因為在西方社會,人人只需要回報社會,而社會則對整體公民負責。相比之下,中國社會沒有對整體公民負責的機制和體制(或者說機制和體制不完善),就需要子女給予回報。當然,這一切過程和結論,都是基於中產以下的階層而言,而對於中產以上的階層,並不存在回報問題。如果有,那就是情感上的回報,而不是金錢;或者金錢只是象徵意義。

 

另外,消除代溝,筆者覺得是家長的責任!由於社會經驗和知識結構問題,子女並沒有認識到代溝的嚴重性,即使認識到了,也很難找到解決辦法。因為子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新的信息需要去處理,他們無法找到比較好的方式來解決代溝,也沒有足夠的經驗。而這些新的信息對於家長來說卻不是,家長由於自己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結構,可能會比較容易解決代溝。解決代溝的關鍵問題,在於家長需要有與時俱進、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其次就是家長的寬容、仁慈、理解。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根本對立的矛盾,有的只是主觀上的相互對立的感性思維。放下、寬容、樂觀、積極、博愛、隨緣,世界其實很美好!

 

總之,是否陪讀,有多少經濟損失,失去了多少朋友聚會,少吃了多少家鄉菜,個人的職業前途如何等等一切,其實都不重要。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觀念的延續、博愛仁慈的傳承、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人生目標的達成,這才能體現「子女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延續」的精神。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0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5 個評論)

回復 世外閑人 2011-7-6 21:15
個人認為孩子超過18歲就不要陪讀了,他(她)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回復 kylelong 2011-7-6 21:39
世外閑人: 個人認為孩子超過18歲就不要陪讀了,他(她)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支持
回復 世外閑人 2011-7-6 22:18
kylelong: 支持
謝謝龍老師!
回復 kylelong 2011-7-6 23:18
世外閑人: 謝謝龍老師!
祝你開心
回復 sousuo 2011-7-6 23:43
總不能陪一輩子吧
回復 彩舟雲淡 2011-7-7 02:13
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觀念的延續、博愛仁慈的傳承、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人生目標的達成,這才能體現「子女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延續」的精神。

總結的好,我的一個朋友,孩子到這裡來讀書,原來在國內讀得很好,父母考慮,還是讓他一個人鍛煉,結果,孩子沒有約束力,現在讀得很不理想,哎。他媽媽後悔沒有一起出來
回復 kylelong 2011-7-7 02:50
彩舟雲淡: 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觀念的延續、博愛仁慈的傳承、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人生目標的達成,這才能體現「子女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延續」的精神。

總結的好,我的一個朋 ...
這種情況是有的。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1-7-7 05:23
龍老師﹕﹕
好文。 不應陪讀。  大學生活亦是訓練孩子們獨立生活。
「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 」----絕對同意,而且體會到。
回復 kylelong 2011-7-7 06:38
來美六十年: 龍老師﹕﹕
好文。 不應陪讀。  大學生活亦是訓練孩子們獨立生活。
「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 」----絕對同意,而且體會到。
祝你開心。
回復 Rockbox 2011-7-7 10:40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樓主提到的一個教育的關鍵詞。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起始於孩子出生,一直到成年,而且最重要的的是開頭的五六年,這五六年也影響到後來的青春叛逆期(老外所謂的teenage)。如果一個孩子16、18歲,還不能獨立思考問題,獨立生活、學習,那麼對於這個孩子,其家庭教育就是失敗的,陪讀不會起到什麼太大的正面作用,負面的作用恐怕更多。這個時候再來進行的家庭教育無論怎樣也算不上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了。
回復 kylelong 2011-7-8 00:38
Rockbox: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樓主提到的一個教育的關鍵詞。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起始於孩子出生,一直到成年,而且最重要的的是開頭的五六年,這五六年也影響到 ...
嗯,有道理。園丁就是這個作用,從小培養。陪讀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確定獨立性的前提。現代網路中,20-30歲的年輕人,不能獨立思考問題的很多。謝謝點評。
回復 白露為霜 2011-7-8 08:38
「我的子女,我撫養長大,就一定得回報我」

古代沒有RRSP,401K。孩子就是你的退休金。這也是一種社會契約。中國文化中把「孝」提到一個很高的位子。

退休金是歐美近代才出現的。但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自己的積蓄加上政府的退休金常常是不夠的。最後可能還是要回歸家庭,讓子女承擔更多。
回復 kylelong 2011-7-8 09:57
白露為霜: 「我的子女,我撫養長大,就一定得回報我」

古代沒有RRSP,401K。孩子就是你的退休金。這也是一種社會契約。中國文化中把「孝」提到一個很高的位子。

退休金是 ...
是啊,讓子女承擔,的確是社會問題。所以中國現在正在努力提高社會保障。而西方社會做得比較好。回報問題,最終還是一個「孝」字,我很贊同。這要看具體的家庭了。
回復 田奟 2011-8-8 21:28
同意
回復 kylelong 2011-8-8 22:10
田奟: 同意
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23 05: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