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林小仲:評價知青上山下鄉要客觀真實

作者:qxw66  於 2021-12-17 08:4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1評論

作者:林小仲 2020年12月11日
歲月的消失容易淹沒人們的記憶,歷史的長河難以把握客觀、真實的評價。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文革中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留下了傳奇的經歷和悲壯的歷史。我無意對這場運動做全方位的回顧和綜述,只是做為親歷者談幾點眾所周知的簡評。
一、歷史定位
中共中央1981年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發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革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的社會進步,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文革的一部分,縱然有當時的政治背景和經濟原因,但究其根本也是違背社會進步和絕大多數知青擇業意願。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無社會進步可言,它與文革一樣,也給知青和知青家庭帶來了重創。
從1966年至1976年十年間,全國有1700多萬城鎮中學生上山下鄉,他們或在農村插隊落戶,或在兵團軍墾拓荒,或在草原牧馬放羊,或在農場植樹耕田。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既未成年,也未畢業,更無法繼續應有的讀書深造,無端成為一場政治風暴的受害者。在階級鬥爭年代,許多知青背負著父輩在政治運動中的冤屈,他們被打上異己的烙印,當兵、進廠礦、選送大學,均與他們無緣。在這種特殊嚴酷的政治背景下,既便同在上山下鄉之中的知青們命運也是千差萬別。回顧當年,上山下鄉時千軍萬馬一條路,就業返城時卻是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不是表現好,就能返城,而是所謂出身好,有關係才能捷足先登。下鄉時場景大致相同,返城的路卻是因人而異,對多數知青來說返城回家的路充滿辛酸和苦難,否則就不會出現雲南知青爆發的大規模要求返城的請願靜坐。當年知青們 我要回家的訴求都難以實現,那有什麼公平、公正可言。
有的人將這個時期知青上山下鄉定位為有計劃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美其名曰: 青年運動方向,且不說階級鬥爭年月產生的政治辭彙,大都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撥亂反正所糾正,在新世紀的中國,這些遺棄提法讓人們困惑,疑似他們還生活在文革之中。當年知青大都健在,就有人戲說歪曲歷史。上山下鄉的中的很多人是被劃為異己和受文革迫害家庭的子女和普通勞動者的子女,而當年也有些人不需要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君不見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走出大學校門直接坐到省軍級的位置,文革中被稱為東北太上皇,而知青當中的絕大多數當年想入伍當兵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奢望。
在當年,不願意上山下鄉的中學生,會被學校和街道強制動員下鄉,而另一部分人則根本不需要走這條路,或者即便下鄉,時間也很短,他們也就成為當然的接班人。即便當今有過知青經歷的成功人士,當年也因受父母被迫害的株連而上山下鄉,與其說是鍛煉,不如說是落難。值得稱道的是,他們在逆境中百折不撓,積極進取。我們肯定在逆境中積極奮進,卻不能歌頌人為製造的苦難。如果連這麼清楚的史實都去黑白混浠,不過是 文革思維死灰復燃。當然,如果是那些持否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否定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就,擁戴文革和以階級鬥爭為綱年代的人士,我們也見怪不怪另當別論。
文革造成的政治災難和突出的社會矛盾,將知青上山下鄉推向極致,這時的中學生上山下鄉已不是文革前少數知青個人理想和職業的選擇,變成強制性的國家就業政策。文革造成國人嚴重分裂,派系林立瀕臨內戰狀態,被利用的中學生首當其衝,上山下鄉的分散驅離方式也成為了政治穩定的需要。文革將國民經濟推向崩潰邊緣,喪失了城鎮安排大批學生就業的可能,無法就業的城鎮學生的沉重負擔又一次轉移給農村、農民。文革摧毀了教育事業,使中學生無大學可上,這都是文革中知青上山下鄉的政治和經濟原因的歷史原貌。
二、青春奉獻
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一代,大都是新中國創立后的第一代兒女,他們成長過程中大都受到英雄主義的熏陶,既造就了文革時期的盲從衝動,也成就了他們肩負的歷史責任感。
在逆境和曲折當中,在不公平和磨難當中,1700萬知青中的多數人用青春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可歌可泣的奉獻。他們在荒原戈壁、熱帶雨林、農村邊疆,在苦難中鑄就輝煌,他們屯墾拓荒,辛勤耕作,修橋築路,教書育人,傳播知識,推廣農業科技、傳播農機知識、搶險救災,醫療濟困,改變貧困落後面貌,曾經造福一方。現在許多當地幹部,都曾是當年知青老師們的學生。知青們將城市文明和文化帶入農村的功績將載入歷史。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赫,曾為大型知青紀念文集《草原啟示錄》題辭: 草原上的人民永遠記住這一代青年。這是對曾經上山下鄉的知青們最好的褒獎。
歷史的、辯證的評論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才能還原客觀真實的歷史。任何以偏蓋全的結論,或依據個人當今政治立場點評歷史都站不住腳。大時代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關,信仰糾葛產生社會多元,這本不是壞事,但曲解文革中知青上山下鄉歷史,從片面或絕對的立場視角出發,這是某些知青歷史討論者的評判邏輯。孤立、靜止看待問題的形而上學認識論令人堪憂。拋棄大多數知青的意願和破壞家庭、人性的本能,泛政治化的談論歷史事件是無知的悲哀。文革思維回潮,讓我們意識到國家民主法制建立何等重要。
絕大多數知青上山下鄉的青春歲月,都與當地的各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留下了刻苦銘心的難忘記憶。許多人至今都會魂牽夢繞當年上山下鄉的地方,思念在我們這一代人人生最困難時,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第二故鄉,感恩善待庇護我們的父老鄉親。這也是知青們返城后,多年來,也在不同崗位上盡其所能回報曾經上山下鄉地方的原因。我們在否定 文革中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同時,而對於將青春歲月留在社會最底層,在那裡了解到社會的真實和人民的需要的知青們卻充滿敬意,知青上山下鄉運動與知青的歷史作用既有相互關聯,而卻有重要內涵差別。
三、曲折歷練
人生的道路都充滿曲折和艱難,無論是當年的知青一代,還是現時生活中被家庭寵愛的孩子們都會經歷到。
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無法擺脫政治上的歧視,很多人實際上成為接受再教育和改造的對象,接受再教育成為到農村去的知青們的專利,因此,對上山下鄉的知青來說,人的尊嚴和價值都大打折扣。1700萬知青中,有的人為上山下鄉付出了青春和生命,那些為一場無關大局的草原荒火,為落水的木材和羊群獻出生命的知青夥伴;那些不堪艱辛勞累的重負,過早嫁人的女知青們;那些因成家或在當地招工遲遲未能返城的知青們;那些因傷痛或無緣求學深造知青們;那些返城后無專長又過早下崗的知青們,都為此付出沉重代價,他們曾是返城后,企業轉型下崗的主力軍。

我有過下鄉去東北呼倫貝爾九年知青歲月,那裡1968年前屬內蒙古,1969年後劃歸黑龍江。我檔案袋裡曾有 文革中父母單位軍代表裝進的許多莫須有的不實之言,所以我只能只在那裡沉重的修理地球。九年插隊當中我當過三年生產隊長,將那裡建成遠近有名的富裕隊,1976年我領導的生產隊,每天的分值三元多錢,一年一個勞動力分1000多元,生產隊所有建築磚瓦水泥結構煥然一新,集體實力大增,而且只靠種地產糧。憑努力1976年3月我在農村入黨。1977年7月我以困退為由返回北京,臨行前,全村老小將我送到村口。
我們的青年點曾是黑龍江省的先進知青典型,事迹在《黑龍江日報》上刊載,二十多人中,有五人先後擔任大隊書記和生產隊長。我無意在這自我表揚,象我們這樣的知青在全國也為數不少。我想說即便在艱難困苦和遭受不公正待遇時,有時也事在人為。即便不上山下鄉,也不是所有的人就會人生一帆風順,即便從小就養尊處優留學英美,個人不努力也未必能夠成才。而曾在苦難中收穫歷練成大器者卻不乏其人。史鐵生不上山下鄉寫不出《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不上山下鄉寫不出《今夜有暴風雪》、葉辛不上山下鄉寫不出《蹉跎歲月》。反之,曹雪芹沒有上山下鄉也能寫出了《紅樓夢》,羅貫中沒有上山下鄉也能寫出了《三國演義》。由此可見上山下鄉錘鍊鑄就了一批人,但是不上山下鄉也會造就人才。
將上山下鄉解釋為培養革命接班人,或青年運動方向的必由之路,說這種話的人自己恐怕都不信,否則,為什麼不動員自己子女重走上山下鄉路。一般規律來說,困難挫折會成就積極向上的人,一帆風順碌碌無為者也不少見,大浪淘沙因人而異。將社會精英成功歸於知青經歷,過於牽強,但也不無關係。將弱勢群體困難歸於知青經歷,事在人為,也並非必然。因此,將個人命運簡單與 文革中知青上山下鄉相聯繫未必客觀,這裡也沒有必然的因果邏輯關係。
四、求實包容
將真實的文革中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告訴後人是我們這些親歷者的責任。當我們徹底否定文革的時候,發生在那個時代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也應當被否定。但否定那場運動同時,不應該否定1700萬知青們在特殊年代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青春奉獻。如同我們否定晚清王朝喪權辱國,卻要肯定兩廣總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愛國壯舉。如同我們批評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卻要肯定鄧世昌等愛國軍人血染海疆。南非種族主義的黑牢關押過不屈的民權鬥士曼德拉,當我們在讚美這位黑人總統時,是否也要讚美囚禁他多年的專制監獄?而這個邏輯調換位置也是一樣,不能因為知青們在上山下鄉中感天動地的事迹,就推理說那場錯誤的運動是正確的,反之也是一樣。當我們否定文革中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時,也要積極肯定知青在上山下鄉中青春奉獻的歷史功績,感謝當地幹部群眾對知青的關懷愛護。片面或絕對的結論,簡單的肯定或否定,不僅對知青們的歷史不公平,也是對幫助過知青的當地幹部、群眾不公平。
知青上山下鄉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地域不同、經歷不同、知青素質不同、受教育不同、政治環境不同、必然有許多的差異。應該尊重知青們對各自上山下鄉的不同感受,在青春無悔和青春有悔這個前提虛假的爭論辯題中,不應該用簡單肯定或否定強加於人,無悔自有青春血色浪漫的光榮歷程,有悔自有青春不堪回首的往事。多元社會何必強求,多些包容,我們這一代人尤其要拋棄非黑即白的階級鬥爭認識論。筆者認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違背歷史進步和人的主觀意願,必須徹底否定。而文革中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他們用青春和熱血為國家民族做出的奉獻必須充分肯定。
老三屆與文革中各屆中學畢業生上山下鄉人數達1700多萬,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歷經苦難,他們是文革中最早覺醒的一代,他們在反思與拼搏中成為社會的中堅,中國知青一代出類拔萃之輩群星璀璨,他們承前啟後推動了中國改革大潮,為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初步現代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一代對祖國和歷史最好的回報。
1700萬知青 文革中上山下鄉已過去四十餘年,有的人在知青歲月中走出苦難,鑄造輝煌,有的人在知青歲月中增長見識,厚積薄發,有的人在知青歲月中獲得磨練,知足常樂。知青歲月僅是我們人生中一小部分,即便我插了九年隊,也只是我事業經歷的五分之一,坦率的說,雖然當年曆盡艱辛,付出辛勞,我還是很懷念留住我青春的難忘知青歲月,懷念草莽關東的黑土地風情,懷念藍色的蒙古高原美麗博大,懷念那裡純樸的人民和善待我們的基層幹部。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fd4018ebc8bac028788bcd7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ryu 2021-12-17 12:00
曲習貨色的所謂評價,當心半夜裡遇到貓臘肉哈!
回復 qxw66 2021-12-17 13:01
ryu: 曲習貨色的所謂評價,當心半夜裡遇到貓臘肉哈!
我家小弟弟,半夜笑嘻嘻。。。
回復 successful 2021-12-17 14:02
文革中1700萬知青上山下鄉,他們用青春和熱血為國家民族做出的奉獻必須充分肯定。
回復 successful 2021-12-17 14:19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 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上山下鄉的知青也當然如此, 沒有上山下鄉的鍛煉 就沒有當今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 王岐山 楊潔篪,王毅等等. 政治公知們 總以為他們有學問 懂知識, 是博士和教授, 有本事, 其實他們也就是會說一些知乎者也之類的話, 是站著喝酒的一類人, 他們既種不出糧食, 也不會裝配一台機器, 更不可能領導政府和國家, 他們只是典型的造糞機. 他們一天到晚就只會攻擊什麼假博士, 小學畢業生... 講沒有出息的話, 對這批人非常鄙夷.
回復 nina2016 2021-12-17 15:35
上山下鄉過的人很堅強,相比現在的人,得憂鬱症的人很少,活得比較皮實
回復 ccacer7921 2021-12-17 15:43
不得不感嘆,你趕上了那個特殊的年代,經歷了那段特殊的經歷,人生中之大不幸矣!造就了你特殊的人格特性!
回復 ccacer7921 2021-12-17 15:48
successful: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 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上山下鄉的知青也當然如此, 沒有上山下鄉的鍛煉 就沒有當今的中共領導人習近平, 王岐山 楊潔篪,王毅等等.
包子也如是說。你們兩誰是誰呢?本山小品:你看看人家老誰家那個小誰來的,般大般的,人家都混到了國家頭兒,你再看看你,一個憤老....!
回復 successful 2021-12-17 23:00
ccacer7921: 包子也如是說。你們兩誰是誰呢?本山小品:你看看人家老誰家那個小誰來的,般大般的,人家都混到了國家頭兒,你再看看你,一個憤老....!
上山下鄉是人生的最大財富,中國知青一代出類拔萃之輩群星璀璨,他們承前啟後推動了中國改革大潮,為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初步現代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青一代對祖國和歷史最好的回報。
回復 qxw66 2021-12-18 01:58
successful: 上山下鄉是人生的最大財富,中國知青一代出類拔萃之輩群星璀璨,他們承前啟後推動了中國改革大潮,為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初步現代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文革中上
作家葉辛2008說了類似的話---下鄉是人生最大財富,比偶早了10年
回復 qxw66 2021-12-18 01:58
nina2016: 上山下鄉過的人很堅強,相比現在的人,得憂鬱症的人很少,活得比較皮實
被狠狠的淬火了
回復 qxw66 2021-12-18 02:56
ccacer7921: 包子也如是說。你們兩誰是誰呢?本山小品:你看看人家老誰家那個小誰來的,般大般的,人家都混到了國家頭兒,你再看看你,一個憤老....!
老夫聊發少年狂。。。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2: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