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看蘇州對古城區的改造

作者:新鮮人  於 2013-8-23 08:3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攝影街拍|已有5評論

即使80年代的蘇州老市區,也是十分破舊。但蘇州可能是中國唯一市區位置沒有變動過的城市,北京就是南移了。西安則是北移了。從春秋時代伍子胥建大城以來,歷經2500多年,雖經戰亂及重修。但地址始終未變動過,這樣的古城是無價之寶(比另一座位置沒有移動過的古城紹興早100多年)。因而如何保護這座古城是一個嚴肅而又十分困難的事。蘇州解放以後,唯一改動過路名的是舊護龍街改名為人民路。其他的街巷都是舊名。擴寬的道路也僅是為交通問題,不得不擴寬的幾條主幹道,如人民路(南北幹道),幹將坊(東西幹道)等極少的幾條。怎樣把破舊的老蘇州古城加以改造。舉例如下;其中草橋小學是我的母校。我還記得那破爛的校門。
  唐寅故居:
  記憶中那荷花池的一泓碧水,倚欄,微風拂過垂柳,思念那桃花的盛開,追尋五百年前的風流才子的足跡。
  
  
  如今桃花塢地區改造,唐寅故居拆除重建,門前的荷花池暫時被施工工地填埋,相信不久的將來將重現勝景。
  
 
     迎曉里口懸橋巷
  站在迎曉橋上向河邊的懸橋巷望去,那株掛滿鮮艷石榴花依然綻放,不遠處懸橋巷上那些控保建築方宅、潘氏松麟義莊依稀可見。河這邊,原來破舊的民居已經修葺一新。
  
 
  

  棗市街歸涇橋
  如果說太湖是姑蘇的母親湖,那麼最有資格成為「母親河」的就是胥江了。東始泰讓橋接護城河,往西出城蜿蜒至木瀆直抵胥口入太湖。城區範圍內的胥江,沿岸是棗市街,一條舊時熱鬧的集市塘岸,西郊農民入城的必經之路。歸涇橋西原來是抗金名將蘄王韓世忠廟,後來叫胥台鄉土地廟,原先是棗市街小學,混跡在一片民房中。end-->
  
  如今這裡成了胥江街道辦事處,並對成為控保建築的胥台鄉土地廟加以保護。end-->
  
  泰讓橋堍棗市街口嘉應會館
  從泰讓橋引橋轉入棗市街,街口東端第一幢住宅就是嘉應會館。嘉應會館創建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於嘉慶十八年,系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所屬興寧、平遠等五縣城鄉商賈集資建造。
  
  
  2007年5月嘉應會館整建, 在此開辦美術館。原先會館西側沿街的民居,也建成了一個高檔的住宅小區。
  
 
  閶門內下塘泰伯廟
  泰伯廟位於蘇州市閶門內下塘街250號桃花塢歷史街區之中,為紀念古公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 為江南地區第一座奉祀吳地開發始祖泰伯的廟宇。現尚存至德橋、至德坊、大殿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等為清代建築。1982年,泰伯廟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泰伯廟一期維修工程於2009年12月竣工,修復了保留下來的至德坊、至德殿等。根據2011年5月編製的《泰伯廟·閶門西街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修復后泰伯廟總佔地面積7492平方米,相比之前將佔地擴容近六倍。今後將作為祭祀祠堂,並增設陳列展覽,展現泰伯歷史文化,使之成為桃花塢片區重要的文化景觀和祭祀吳地始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
  
 
  原先至德牌坊是光禿禿地幾根石柱豎立在廟橋農貿市場之中;如今農貿市場拆除搬遷,而牌坊外已建了圍牆,被很好地保護起來。
  
  閶門內下塘外五涇河
  小橋流水人家,推開屋門,沿石階走下河灘頭,靜謐的小河浜上浣洗著,千百年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這樣演繹著。現繼續保持原狀。
  
  
  草橋小學
  沿著幹將路轉入公園路,一中(原為蘇州中學初中部,后獨立稱草橋中學,后又改名為蘇州市一中)對面的草橋弄進去有所小學,就叫草橋小學。這所看似不起眼的小學可是大有來頭:始建於光緒32年(1906年),初名第一高等小學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歷史學家顧頡剛、畫家顏文墚等都是當年的學生。
  百年老校,如今學校的大門上寫著「1906」告訴了世人它的歷史;「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校」,表示蘇州原先的長洲縣、元和縣、吳縣三個附郭縣,在歲月的長河裡,老校內孩童琅琅讀書聲煥發出新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佛也跳牆 2013-8-23 10:14
個人感覺 老東西少動為好 修繕一下就OK了
回復 徐福男兒 2013-8-23 14:37
舊城改造,多學學蘇州。
回復 新鮮人 2013-8-23 22:23
佛也跳牆: 個人感覺 老東西少動為好 修繕一下就OK了
是的,閶門內下塘泰伯廟,應該是很重要的歷史文物。但一度變成農貿市場,現不過是恢復原狀。這就是對古城,也是對歷史的保護和尊重。
回復 華盛頓人 2013-8-24 11:31
讚賞蘇州的古城保護工作。
回復 巍不足道 2014-5-11 05:55
如果蘇州城的石板路都沒了,也挺可惜的特別地下過雨後,石板路很好看,還有那那自牆黑瓦的建築是不是也很少了?說句不上檯面的話,以前的蘇州每天早上有許多馬桶放在石板路上,非常狀觀,上海也有是放在弄堂里。照片里的有些地方我沒有去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5: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