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州对古城区的改造

作者:新鲜人  于 2013-8-23 08:33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摄影街拍|已有5评论

即使80年代的苏州老市区,也是十分破旧。但苏州可能是中国唯一市区位置没有变动过的城市,北京就是南移了。西安则是北移了。从春秋时代伍子胥建大城以来,历经2500多年,虽经战乱及重修。但地址始终未变动过,这样的古城是无价之宝(比另一座位置没有移动过的古城绍兴早100多年)。因而如何保护这座古城是一个严肃而又十分困难的事。苏州解放以后,唯一改动过路名的是旧护龙街改名为人民路。其他的街巷都是旧名。扩宽的道路也仅是为交通问题,不得不扩宽的几条主干道,如人民路(南北干道),干将坊(东西干道)等极少的几条。怎样把破旧的老苏州古城加以改造。举例如下;其中草桥小学是我的母校。我还记得那破烂的校门。
  唐寅故居:
  记忆中那荷花池的一泓碧水,倚栏,微风拂过垂柳,思念那桃花的盛开,追寻五百年前的风流才子的足迹。
    
  如今桃花坞地区改造,唐寅故居拆除重建,门前的荷花池暂时被施工工地填埋,相信不久的将来将重现胜景。
  
 
     迎晓里口悬桥巷
  站在迎晓桥上向河边的悬桥巷望去,那株挂满鲜艳石榴花依然绽放,不远处悬桥巷上那些控保建筑方宅、潘氏松麟义庄依稀可见。河这边,原来破旧的民居已经修葺一新。
   
  

  枣市街归泾桥
  如果说太湖是姑苏的母亲湖,那么最有资格成为“母亲河”的就是胥江了。东始泰让桥接护城河,往西出城蜿蜒至木渎直抵胥口入太湖。城区范围内的胥江,沿岸是枣市街,一条旧时热闹的集市塘岸,西郊农民入城的必经之路。归泾桥西原来是抗金名将蕲王韩世忠庙,后来叫胥台乡土地庙,原先是枣市街小学,混迹在一片民房中。end-->
  
  如今这里成了胥江街道办事处,并对成为控保建筑的胥台乡土地庙加以保护。end-->
  
  泰让桥堍枣市街口嘉应会馆
  从泰让桥引桥转入枣市街,街口东端第一幢住宅就是嘉应会馆。嘉应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兴宁、平远等五县城乡商贾集资建造。
    
  2007年5月嘉应会馆整建, 在此开办美术馆。原先会馆西侧沿街的民居,也建成了一个高档的住宅小区。
  
 
  阊门内下塘泰伯庙
  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 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一期维修工程于2009年12月竣工,修复了保留下来的至德坊、至德殿等。根据2011年5月编制的《泰伯庙·阊门西街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复后泰伯庙总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相比之前将占地扩容近六倍。今后将作为祭祀祠堂,并增设陈列展览,展现泰伯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桃花坞片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祭祀吴地始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原先至德牌坊是光秃秃地几根石柱竖立在庙桥农贸市场之中;如今农贸市场拆除搬迁,而牌坊外已建了围墙,被很好地保护起来。
  
  阊门内下塘外五泾河
  小桥流水人家,推开屋门,沿石阶走下河滩头,静谧的小河浜上浣洗着,千百年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这样演绎着。现继续保持原状。
  
  
  草桥小学
  沿着干将路转入公园路,一中(原为苏州中学初中部,后独立称草桥中学,后又改名为苏州市一中)对面的草桥弄进去有所小学,就叫草桥小学。这所看似不起眼的小学可是大有来头:始建于光绪32年(1906年),初名第一高等小学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历史学家顾颉刚、画家颜文墚等都是当年的学生。
  百年老校,如今学校的大门上写着“1906”告诉了世人它的历史;“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表示苏州原先的长洲县、元和县、吴县三个附郭县,在岁月的长河里,老校内孩童琅琅读书声焕发出新生。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8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8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1 回复 佛也跳墙 2013-8-23 10:14
个人感觉 老东西少动为好 修缮一下就OK了
1 回复 徐福男儿 2013-8-23 14:37
旧城改造,多学学苏州。
1 回复 新鲜人 2013-8-23 22:23
佛也跳墙: 个人感觉 老东西少动为好 修缮一下就OK了
是的,阊门内下塘泰伯庙,应该是很重要的历史文物。但一度变成农贸市场,现不过是恢复原状。这就是对古城,也是对历史的保护和尊重。
1 回复 华盛顿人 2013-8-24 11:31
赞赏苏州的古城保护工作。
2 回复 巍不足道 2014-5-11 05:55
如果苏州城的石板路都没了,也挺可惜的特别地下过雨后,石板路很好看,还有那那自墙黑瓦的建筑是不是也很少了?说句不上台面的话,以前的苏州每天早上有许多马桶放在石板路上,非常状观,上海也有是放在弄堂里。照片里的有些地方我没有去过。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6 01:3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