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爐是現代用來輕鬆加熱食物的廚房家電,微波爐的技術最早在美國開發成功,1959年日本誕生了第一台交付自衛隊使用的機種。近年來,電子微波爐已發展出自動調理功能等多樣化技術,這項基礎技術源於軍事用途的雷達,而熟悉的「叮!」提示音則是借鑑自行車鈴聲的概念。
微波爐的加熱原理是利用電磁波使食物內的水分子振動,從而產生熱能,進而加熱整體食材。這項發明契機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當時美國雷神公司(Raytheon)的技術人員在進行軍事雷達試驗時,意外發現口袋中的巧克力因電磁波而融化。受到這一發現的啟發,雷神公司開發了全球第一台微波爐,並命名為「雷達爐(Radarange)」。
在日本,最早開始研發微波爐的是東芝的前身「東京芝浦電氣」。東京芝浦電氣原本從事軍用雷達的磁控管(Magnetron)的研究,並於1956年正式投入開發。開發團隊甚至拆解美國產品進行研究,經過約3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日本第一台微波爐,並交給當時的防衛廳,為潛艦內無法使用明火烹煮的官兵們加熱食物,。
在早期,東芝內部也沿用美國的「雷達爐」名稱,但國鐵(現JR)食堂車的廚師因其使用電子能量加熱食物,而開始稱其為「電子爐」,這個名稱便沿用至今。1961年,東芝推出商業用微波爐,並於1964年東海道新幹線的餐車上正式使用。
不過,當微波爐在商業餐飲業普及後,業者們反映「加熱速度太快,往往來不及注意導致食物變涼」。當時各家廠商開始思考如何通知加熱完成,夏普的開發團隊成員在騎自行車時受到啟發,發現自行車鈴聲在嘈雜環境中也能清楚傳遞,於是與自行車零件工廠合作,選定最適合的聲音,並於1967年推出內建自行車鈴鐺的微波爐。
家庭用微波爐則是在1965年由松下電器(現Panasonic)推出。1966年,夏普則發表了能夠旋轉托盤、減少加熱不均問題的「轉盤式微波爐」,開始大規模量產。
當時日本社會的經濟條件仍較嚴苛,1976年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約9萬日圓,而松下推出的微波爐售價高達6萬日圓。然而,隨著冷凍庫與冷凍食品的普及,微波爐的需求激增,成為家中必備的廚房電器。根據內閣府消費動向調查,1970年時微波爐的普及率僅2%,1980年達34%,到2000年更高達94%。
微波爐的普及也讓「微波爐加熱=チンする」這種表達方式深入人心。根據2013年文化廳「國語相關輿論調查」,高達90%的日本人會使用「チンする」來形容加熱食物,這與食品廣告及冷凍食品包裝上的標示密不可分。
近年來,微波爐的功能不斷進化,例如自動調理模式已相當普及,使用者可透過操作介面選擇肉類、魚類、蔬菜,微波爐將自動調節加熱方式,甚至可同時加熱冷凍、冷藏與常溫食材。
然而,微波爐的誤用可能引發事故。根據東京消防廳的統計,2023年因微波爐引發的火災達87起,是10年前的3倍。常見原因包括:加熱非耐熱包裝以及過度加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