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食在廣州」,當然不能不說廣式燒臘。燒臘在粵菜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廣州人講究「秋風起,食腊味」,秋涼時用來腊味來焗煲仔飯,味道一流。所謂廣式燒臘,一般分為燒味類、滷味類、腊味類三種。燒味和滷味是一種烹飪肉類的製作方式,而腊味則是指腌制、薰制、風乾肉類的方法。燒味類有燒乳豬、燒鵝、燒乳鴿、燒梅叉、燒排骨、燒雞等二三十個品種。
有人說,民國時數得上的腊味店,大部分開在西關地區,如槳欄路的信豐、奇友,十八甫的佳棧、巧然,上九路的悅來,下九路的皇上皇,龍津東路的亞洲、球記,第十甫的長洲、廣州,十三行的參如、有參棧,長壽東路的晏行棧,寶華路的大元棧、參棧、奇有等。做腊味的師傅,以中山大黃圃人氏居多。
民國時的腊味店

不過,也不能一概而論,著名的皇上皇腊味店總店在下九路,原名「東昌皇上皇腊味店」,最初它就不是在西關,而是在海珠南路。抗戰時期,海珠南路有一家腊味店叫「八佰載太上皇」,生意十分興旺,而皇上皇腊味店的總店就在它的旁邊,兩家店的老闆都姓謝,太上皇是謝柏,皇上皇是謝全。從店名可以嗅出兩謝相爭,針鋒相對的火藥味,他們是不是兄弟?他們誰輸誰贏?成了街坊們在茶樓里津津樂道的談資。
腊味店的傳統經營手法,都是在店面只掛出少量腊味,故意造成存貨不多,供不應求的假象,以誘發顧客的購買慾,但皇上皇卻反其道而行之,一到銷售旺季,便在棚架上掛滿各式腊味,案台上堆積如山,壘成一座「腊味山」,並在四周懸掛五色彩燈,敲鑼打鼓,舞起關公獅,大造聲勢。
如果說皇上皇、八佰載以腊味見長,那麼,創於清末民初的孔旺記燒臘店,則以燒乳豬最為出名,有「廣州乳豬第一家」的美名。這家店也不是在西關的。店主孔昭旺是番禺市橋小龍村人,到廣州謀生后,初時做豬肉小販,有了本錢后便在後樓房(今市政府大院后)開設了固定的店鋪「孔旺記」,做起燒乳豬的生意。







孔旺記的燒乳豬,選料精細,用本地米餵養的小豬,調上他精心配製的調料,以明爐燒烤,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燒出來的乳豬表面光滑,紅紅潤潤,俗稱「玻璃皮」。其特點是色澤鮮明,入口化皮,甘香酥脆,皮脆肉嫩,香而不膩,口感極佳。
上世紀30年代,孔昭旺在廣州觀蓮市場(今教育路北段)、惠愛路(今中山五路)、南關等地開了多間分店,分別由孔昭旺的幾個兒子經營,其中第八子孔全在黃泥巷(今華寧里)口開的分店叫孔莫記。20世紀40年代以後,孔旺記的燒味由謝祥師傅主理,手藝更精,味道更好。1948年,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宋子文設家宴招待地方官員,也專門訂了孔旺記的兩隻「席豬」(一席20件,每人兩件),其矜貴可知。
1949年以後,孔旺記的發展幾經起落。改革開放后,重新掛起了「孔旺記百年老字號」的招牌,不斷改進燒烤配方,把原來生鹽腌制乳豬,改為炒香的淮鹽腌制;把傳統以南乳為主要配料改為上等柱侯醬配以麻油;在上色塗漿時,改厚漿為薄漿,便乳豬色澤更為紅潤。除此之外,還不斷開發新品種,除傳統的明爐乳豬、骨香白切雞外,又開發出燒麻香扎、燒腸、扎蹄、鹵豬腸、白雲豬手等40多個品種。在1983年,廣州市評選名優食品,孔旺記的明爐乳豬和骨香白切雞被評為廣州市名風味小食品。


滄洲棧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店主黎敦潮(又名黎禾),是香山大黃圃人,16歲到佛山一家燒臘店打工,偷師學了一套製作腊味的手藝,然後到了廣州,與其他幾個人合股,在中山四路一條橫巷裡開了家名為「滄洲棧」的腊味店。到1928年,滄洲棧腊味的名氣已經很大,生意興隆,黎敦潮買下了幾個股東的股份,變成獨資經營,並把店遷到惠愛東路的新店址。新店臨街而開,客流更加旺盛。

滄洲棧的臘腸一定要用新鮮豬肉,而且非前後腿肉不用;腸衣也必須由本店夥計親自製作,名為「本地衣」;所選用的酒一定要是正牌的江西回龍酒和天津玫瑰露酒;糖則非要上等白砂糖不可。製作招牌的「生抽臘腸」時,必須要從本地河南醬園購買,為了保證生抽的質量,要用細管從醬缸中慢慢抽出來,一滴一滴過濾,買一次生抽往往要花上一天時間。生抽運回店后,還要在天台晾曬。由於每一個程序都精益求精,環環緊扣,才生產出「豉味」濃郁、備受歡迎的臘腸。
滄洲棧的腊味品種有20多個,其中「鮮鴨膶腸」是其獨創的品種,採用新鮮鴨肝,配以白糖、酒、生抽等,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生產出來的臘腸風味獨特,鴨肝的鮮肉香味與糖、酒等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口感香滑,既有鮮味,又有腊味,極受消費者喜愛,在上世紀40年代暢銷廣州;抗日戰爭時期一度停產,上世紀60年代曾恢復生產,銷往香港、澳門、北京及墨西哥等地。


廣州的飲食業一向興旺,清末以降,匯聚了眾多的燒臘店、茶樓、酒家、餐館,為了爭取顧客,無不施展渾身解數,不斷研製新的燒臘品種,改良傳統的腌制配方和製作方式,努力迎合大眾口味。
廣州人有口福了!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