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0倍的收入 一半的物價!你拿什麼抵制美國?

作者:8288  於 2018-7-5 12: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3評論


作者:魏雅華 

來源:微博


一個雞蛋9分錢。一個雞腿幾分錢,一斤大米0.42元。純凈水,24瓶售價3.99元,每瓶0.166元。小豬肘子每磅一兩塊錢,你信嗎?


 

也許,如果不是我的女兒去美國留學,去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讀博,我不會關注到生活在美國和生活在中國有多大差別。也許,我不會關注到在中國,為什麼生活成本會如此昂貴,我不會關注到通貨膨脹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收益。


面對中國漲勢如潮的農產品價格,面對幾乎便宜得不可思議的美國食品價格,我們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中國的農產品價格怎麼了?中國的農產品價格體系出了什麼問題?美國食品價格為什麼會如此便宜,他們又是如何理順他們的農產品價格體系的?


在美國逛超市

 

也許,在來到美國之前,你會想,美國這個經濟非常發達的國家,公民收入非常之高的國家,生活的成本一定很昂貴,物價昂貴得讓初來乍到的中國人望而生畏。就像在改革開放之初,內地人來到深圳一樣,深圳人的收入很高,可深圳的物價昂貴得讓人咋舌。


在中國,收入越高的城市,生活消費水平自然會水漲船高。似乎這才符合常理。中國的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大大地高於二三線城市。



可你看看美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你到美國一逛超市,一看美國超市的物價,你簡直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先看吃的:


50磅大米20幾美元一袋,美國的食品價格大都以磅論價,一磅合0.45359237公斤。大體為中國市斤的0.97市斤。也就是說,一斤大米0.42美元。而我們家吃的大米每市斤都在5元人民幣上下。


請注意,不要把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因為2017年美國的人均月收入為3000美元,而2017年上半年中國的人均月收入為2155元人民幣(308美元),僅為美國的人均收入的1/10。



美國的物價是建築在美國的人均收入上的,中國的物價是建築在中國的人均收入上的。可建築在人均收入為3000美元的大米價格,每磅才0.42美元。其便宜的程度讓人難以置信。


美國的大米價格與中國的大米價格便宜得簡直就不能比。


香米又稱「國寶米」,是華人最常吃的一種高檔白香米。價格也僅為25磅21.99美元。每磅不到0.88美元。



超市貨架上的純凈水,24瓶售價3.99美元,每瓶才0.166美元。便宜的簡直和中國賣廢品的塑料瓶似的。



再看雞蛋,便宜的簡直難以置信,2盒雞蛋,每盒18個,即36個雞蛋,才3.35美元,一個雞蛋才0.09美元。一個雞蛋9分錢。你信嗎?在中國,一個雞蛋賣到0.50元了。

 


一盒裝的十個的雞腿,售價才0.89美元。也就是說,一個雞腿還不到1毛錢。一袋子5磅重雞翅5.99美元。也就是說,1磅雞翅才1.19美元。


整隻烤雞隻要4.99美元。

 


豬肉餡,原價$3.87元/磅,現價$3.49元/磅。美國超市也有大降價。


無骨豬肉塊原價5.95元/磅,現價$2.99元/磅

 

裡脊肉2.99元/磅



小豬肘子在美國很便宜。原價$4.74元/磅,現價$2.98元/磅.有的商店還有1塊多的。

 


火雞肉,每磅1.49 美元。中國的超市售價在16元一斤,是美國超市售價的10倍。



白條雞(整隻) 0.89美元/磅。真的是中國的白菜、豆腐價。


最上等的特級豬扒,2.79美元/磅。


食用油,在美國很少人用花生油,主要的食用油是菜籽油(Canola Oil)和菜油(Vegetable Oil),因為這兩種油的飽和脂肪比花生油的要低很多。動物油基本上是沒有人用的。8.89美元/5quart(升)。也就是說,5升裝的一桶裝的菜籽油售價為8.89美元。可在中國這樣的一桶菜籽油,要賣50多元了。

 


同樣一桶在中國超市賣200多元的進口奶粉,在美國的超市賣22元,看到這個標籤的媽媽們,都抽過去了。

一美元在美國能買什麼      

 

按理說,人民幣在中國應當比美元在美國值錢才對,才符合經濟學理論。因為中國的人均收入,哪怕以人民幣計,都遠遠低於美國的人均收入的絕對數。


可在中國,一元人民幣能幹什麼?一元人民幣只夠上一次收費公廁。坐一次公共汽車,坐地鐵都不成。



一美元在美國能買到什麼?


美國到處都可以見到「九毛九超市」。


在「九毛九超市」里,貨品很豐富,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在九毛九以下。

有的小東西,九毛九能買好幾樣,比如:速食麵,九毛九能買8包;(在中國這樣的速食麵一包要賣3元,可在美國,3元能買到25包了。)橙子,九毛九能買十來個。九毛九能買一瓶炒菜油,(比中國最便宜的醬油還便宜,我們家吃的醬油還要15元錢一瓶呢)。



九毛九能買一瓶蚝油,一盒雞蛋(半打),一瓶牛奶,一包青菜,還有一個微型收音機,價格統統是九毛九。在超市裡購物,食品不交稅,其他物品要交稅,那個微型收音機加了8美分的稅。


九毛九能買三碗桶裝的速食麵,(這樣的速食麵在中國的超市,5元一碗。)九毛九能買一袋葵花籽,一副手套,一個鍋鏟,一個咖啡杯,一個盤子,一隻兒童用帶吸管的杯子,九毛九能買廚房裡用的手巾一卷,一包核桃仁甜食,1隻很精美的工藝品籃子,4卷衛生紙,洗碗劑一瓶,清潔玻璃劑一瓶,一盒室內用固體芳香劑,挺大一瓶可樂飲料(1升),1小罐香腸罐頭,一大袋餅乾。



可供選擇的種類還挺多。九毛九能買1包糖,4隻中性筆,(這樣的中性筆在中國賣3.5元一支)。九毛九能買1包283克的果味膠皮糖,4節5號電池,(這樣的電池在中國賣到10元一包了)。九毛九能買一包創可貼,一把剪子,1付撲克,一包肉乾,一包口香糖。



最有趣的是,「九毛九超市」里的商品,大多來自中國:拖鞋、浴巾、T恤、餐具……琳琅滿目。這既讓我們自豪,又讓我們羞恥。我們說不清這是一種什麼感情。中國的商品在美國充斥著美國的地攤市場,我們在美國買中國貨。


可我們在美國買中國貨,比在中國買中國貨還便宜。



我女兒算了算,她每月用吃飯的花銷不會超過200美元,而且吃得很好。她說,在美國,吃飯是沒有窮人和富人的,因為吃很便宜。


她在浙江大學上學,每月吃飯要花掉一千元。這便是吃在美國,吃在中國。


這件事留給我們的思索是:我們的價格體繫到底怎麼了?美國人又是如何梳理他們的價格體系的?



美國的農業與中國農業

 

美國以不到300萬人農業人口,造就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農業。美國用不到0.58%的農業人口所生產的糧食,使美國人均佔有的糧食超過了1噸,成為了世界糧食生產出口第一大國,其一個國家的糧食出口,就佔到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一半。



我們真不知道,如果美國不出口糧食,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美國的玉米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40%,穩居世界第一,出口量佔65%,居世界第一。美國玉米單產在8.5噸/公頃,(而我國的玉米主產區,東北地區單產只有6噸/公頃)。


美國的小麥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量佔33%,居世界第一位。水稻產量佔2%,居世界第十,出口量佔16%,居世界第三位。大豆產量佔35%,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佔67%,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產量佔18%,居世界第二,出口量佔24%,居世界第一。



這些享盡輝煌的數字,都是因為有了建築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


看罷了美國農業,我們再看中國農業。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小麥和大米消費國,第二大玉米消費國,開始對世界糧食市場構成壓力,中國正在成為農產品的純進口國。


為什麼?為什麼7億人種糧拚不300萬人種糧?


是因為美國的農業是建築在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工業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建築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上的家庭承包制上的小農業。



美國的農業是現代化的大農業,而中國的農業是家庭承包下的,一家一戶的自耕農業。中國的農業沒法和美國的大農場競爭,在知識、市場、技術、機械化程度等條件上,中國農產品明顯地處於劣勢。


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土地制度,可以斷言,中國農業將永遠是脆弱而落後的。中國式的土地制度,是中國改革開放一道邁不過去的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碰到土地制度便退縮,那是一根高壓線。



堅守這根高壓線其直接的結果是:我們用七億人所生產的糧食,人均糧食佔有量尚不到美國人均糧食佔有量的1/3,僅為0.25~0.3噸左右。


如果我們能把農民從土地的腳鐐中解脫,我們的農業也能如此強大。當然,我們能夠看到希望,只是這條路我們一定要堅決走下去。



從物價了解美國,為什麼幾十年都這麼低!


大部分的美國人月收入也就是在幾千美金。有人可能會想,中國人收入在幾千人民幣一個月的是主流,但是只夠吃飯的,別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算小城市日子也是過得緊緊巴巴。美國人怎麼看上去還是那麼輕鬆。這就要說到美國的物價了。


1.日常用品


說道理之前先擺事實,以下是一些常用商品的大概價格(美元)


果蔬類:單位美金

雞蛋,12個,2元

雞,一隻,3-5元

烤雞,一隻,5-8元

豬肉,一斤,2-3元

牛肉,一斤,2-4元

gala小蘋果,一斤,1元

香蕉,一斤,8毛

葡萄,一斤,1-2元

(蔬菜水果價格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但是總體波動不會很大)

捲心菜,一斤,3-5毛

土豆,一大袋,10斤,2-3元

黃瓜,1 根,0.5-1元

食用油,1升,4-6元

西紅柿,1斤,1-2元


日常用品:

355毫升灌裝可樂,一打,12灌,4元

2升裝橙汁,3-5元

曲奇餅乾,一包,2-3元

小蛋糕、麵包,一個基本在一塊以下

20厘米直徑的Cheese蛋糕,3-5塊

萬寶路香煙,3-5元一包

啤酒,(這裡的瓶酒都是國內酒吧那種小瓶裝的)一瓶1-2元

同樣的啤酒,corona等大眾牌子,酒吧價格5-6元

星巴克咖啡2-4元一杯

高露潔牙膏,2-3元

海飛絲洗髮水,750毫升裝,6-7元

毛巾,5-7元

保鮮膜、錫箔紙(都是一大卷,懶得看尺寸)各為2-3元


水電費、網費:

固定電話+無線網路,40元一個月(不打電話,都用手機)

手機,40-50元一個月,基本上無限打。如果用family plan,就是一家三口一起開三個號,一個人付款,大概每個人30元,基本上也是無限打。

煤氣(熱水+做飯,3人用),10-20塊一個月(冬季靠近20元)

電費(電費跟垃圾清理、掃街費用一張單子,電費佔其中一半),90元一個月。

(以上兩項可能因地區和家庭不同而不同)


服裝:

衣服褲子你如果不計較牌子,就去沃爾瑪等大商場,女孩子夏天穿花哨的無袖小衣服,都在10-20的樣子。


外出就餐:

肯德基/麥當勞套餐(漢堡+薯條+可樂)5-8元

一般的餐廳,10-20元。(美國都是一人一大盤,你點個雞,就是雞肉,邊上弄點蔬菜、土豆、沙拉什麼的)。普通的餐廳往 10元的靠,環境好一點的餐廳,往20元靠。

註:物價請參照2016年匯率

上面列出的那麼多,有些東西價格可能會因為地區和季節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美國有消費稅,大概為8%-10%,每個州不一樣。買100塊的東西要付108元。吃飯要給小費,一般是稅後10-20%。


總體就美國人月入2000-3000而言,日子還是過得去,你拿100元錢去超市,能夠買上一個一推車的東西。過年過節去買衣服,你拿1000元錢也可以買不少。


所以,美國的經濟增長靠什麼?主要就是內需。


你去買菜吃飯買衣服,除了個別商品,基本上很少會有「這東西太貴,我買不起」的念頭。美國人的收入都是在源源不斷地花出去的。


這個現象的背後要問的是:為什麼美國的物價能夠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


第一個,毫無疑問,是Made in China。


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原料為美國(西方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廉價產品,一個叫美國的公司為什麼能夠把價格壓得那麼底,關鍵在於他們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是買方市場。除了中國,還有很多亞非拉國家能夠生產這些產品。中國要是提價,美國公司自然會向更便宜的印度公司下單。在美國,中國產品是多,但也不是全部,亞非拉各個國家的便宜產品都能看到。而美國賣到中國來的東西卻往往是賣方市場,電腦、汽車、飛機,還有好萊塢的大片和美國教授的講座。你愛買不買,就這一家。因為只有美國有這個技術,能夠生產這些產品,因此價格就隨便人家叫。這個還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我們沒有這種技術,沒有對於這種技術的知識,因此很少有能力去評判、去鑒別這種產品的好壞。即便被人家狠宰了一把,自己還不知道。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工程設備引進的過程中不要太多。於是長期以來,我們就形成了一種思維,只要是美國的就好東西。即便感覺那裡不好,也只好悶聲不響,生怕被人嘲笑。中國人在心理上就把自己定位定得比美國人矮,這是我們這個國家長期積累下來的心態。這種心理歸根結底就是技術,沒有技術沒有鑒別技術的知識就沒有底氣。而這種知識獲取的途徑就是開放,國家應該讓中國人通過各種途徑了解美國是怎麼樣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這樣才能讓民眾知道自己的處境,有了對比才會有理性地思考和處事。而不是天天在電視里報道西方國家今天總統下台,明天首相被炒。


關於技術,其實亞洲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太小,沒什麼可比性)——的崛起都是走了和中國一樣的道理。先是貨幣貶值,然後利用資源和勞動力的優勢吸引外資,代工國外產品的同時發展升級自己的科技產業,所以到後來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產業迅速發展起來,韓國、台灣差了點,但是還是有一些自己的技術品牌。中國也是一樣,改革開放初期,美金和人民幣的匯率大約在1:2,然後人民幣快速貶值,外企就進來了。現在30年過去了,中國成績是有一點,海爾、聯想是進入美國了,但是都是美國市場的邊緣品牌。


中國是大國,至少向日本看齊,但是我們跟日本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日本不僅把產品打入美國,更重要的把文化也打入美國。日本的動漫、遊戲、一些小工藝品在美國非常有市場,美國人熱衷於壽司的程度遠遠高於中餐。二戰把日本打的遍體鱗傷,但是日本戰後差不多也是通過三十年的時間就把豐田車傾銷到美國了。


中國現在有這樣一種惡性循環:我辛辛苦苦搞出來的東西,很快就被人家克隆去了,這樣我就賺不到錢。所以為什麼還要搞創新?直接抄人家不就完了,錢來的快。大家都抄來抄去,抄到最後,都抄美國的。


微軟在中國是賺不到錢,但是同時也徹底把中國的操作系統產業踩在了腳底下。中國沾到什麼便宜沒?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有些行業,已經被某個公司或者某幾個公司壟斷了,你就很難再正面競爭。所以尤其要在一些新興的科技領域搶佔先機。如果所有的技術行業最後都跟操作系統一樣,那就相當於整個國家被美國踩在了腳底下。


除了技術,很多人覺得還有品牌問題。同樣的Nike球鞋,為什麼中國賣的比美國還貴?但是我覺得與其說品牌問題還不如說是市場准入機遇問題。Nike在美國最多是中檔品牌,所以它在美國賣的是中檔品牌的價格。到了中國如何定位呢?Nike發現它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球鞋都是一個樣的。於是就把自己定位為高端產品,所以就賣高端產品的價格。而中國人(包括很多亞洲人)都有隻要是美國的就是好的心態,也就會去捧這個高價格。


所以說跟品牌經營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只要是美國的產品,符合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心理的,都可以在中國賣個好價錢。原因就在於美國的市場和產業比中國成熟了好多年,中國一旦有新的市場培育出來,他們就佔盡了先機。這個是沒有辦法避免的,否則怎麼叫老牌帝國?所以中國能夠勝出的,還是在於一些新興產業,歸根結底還是創新。


這段主要說了美國靠科技佔取其他國家的廉價資源,因此美國人能夠享受到物美價廉的外國產品。


2.美國的市場化


有些東西,比如你去餐廳里吃飯,吃的是美國的種出來的白菜,美國養出來的豬,給你服務的是美國的服務員,為什麼還是會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


美國物價相對便宜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完全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整個美國的市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有時候會抱怨,中國超市裡的白菜都要2塊錢一斤。然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物價太貴了。這個其實是片面的。你去中國一些相對閉塞的縣城,農村,你會發現那裡的白菜依舊是幾毛錢一斤。為什麼會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市場化是局部的。所以會出現像廣西的香蕉滯銷餵魚的情形。


城市裡面的商品可能都幾乎市場化了。但是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他們的很多產品基本上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封閉市場中間流動。全國的市場沒有融為一體,所以好處就是當地人可以買到便宜的白菜。弊端就是種菜的不能把菜賣出去,賺不到大錢。市場化涉及到產業化,只有大量的生產才能產生效益。但是這裡有一個流通環節的費用。簡單地講,一個是能不能運出去,運費多少錢?另一個就是中間倒賣了幾次到最終消費者手裡。美國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第一,就是運輸成本問題。美國的高速公路十分發達,而且收費站少很多(我在美國開車走了很多地方,只碰到過一個收費站,是從密蘇里州去堪薩斯州的路上,單向收了2.5美元,收費員是頭髮花白的老太太,站在風口,十分寒酸的樣子)。再一個就是油費相對便宜。目前美國87號油是2.2-3美元一加侖(每個州、每個加油站價格都不一樣,而且每天的價格根據原油價格在變)。一加侖=3.75升,所以一升大概0.7美元,5元人民幣不到。我查了一下資料,美國的87號油相當於國內97號油,價格對比一下的話,確實比國內便宜。


第二,沃爾瑪、Target等幾個大零售商基本上壟斷了美國的零售業。很多商品基本上從廠家直接進入貨架。因此基本沒有中間商。這樣的好處就是盡量減少了流通環節的費用,使商品相對便宜。但是任何事情都不十全十美的。既然生產和銷售都是工業化流水線型的,必然會導致產品的模式化。


美國煎炒烹炸的東西沒有辦法做大規模化生產。無法規模化的東西,必然會導致價格高。所以生煎在美國能夠賣到一塊多美元一個。美國人也會在家裡自己做菜,但是做來做去還是薩拉、匹薩,因為超市裡的原料也就只有這些。同樣還有蔬菜水果。美國的蔬菜水果相對要比雞肉豬肉貴,因為蔬菜水果一個有季節性,無法按需大規模生產;再一個就是有保鮮期。所以美國的沃爾瑪很少賣蔬菜水果,原因就在於無法實現全國物流調配。蔬菜水果一般都在一些地方性的超市賣。


而且美國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有farmer』s market。就像中國的趕集,都是定期定點的,農民拉著新鮮的蔬菜水果到市中心來賣,很受美國人歡迎。新鮮而且品種多,當然價格也比超市裡面的高。這些農民就是看到了大型零售商做不到的市場。


穿也是如此,高度雷同化。


美國人不是喜歡Nike鞋,而是因為他們能夠選擇的鞋子品牌就只有這麼幾個。能不能搞點與眾不同的?有,不過小眾的要麼是地攤貨,要麼是高檔貨,高檔的價格就貴很多了。所以從吃穿來說,美國人其實沒什麼個性,大家吃的、穿的幾乎都一樣。有一次在地鐵上,冬天,看到8個中學生模樣的女孩子,7個穿著一模一樣的UGG靴子。可能正是因為這種工業化流水線大規模生產成就了美國的消費心理,通俗地講,就是隨便、吃穿不講究。


這個是流通領域,在生產領域上,能轉移的都轉移到亞非拉國家去了。而不能轉移的基本上都涉及農產品。


美國政府對農產品補貼很大,主要集中在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產品上,使得這些產品不但能夠滿足國內市場,而且還傾銷到世界各地。同時這些農產品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直接帶動一些工業產品成本的下降。此外,農業靠天,什麼時候下個暴雨、刮個颱風,就把莊稼給淹了,所以制度上的保障十分重要。美國的農業保險也是十分完善。


再次就是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主要存在耕地產權問題。我們的聯產責任承包制其實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但是國家現在的顧慮在於如果農業大規模產業化,就會造成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所以,只有在逐步的城鎮化轉移大量農村人口的基礎上,才能做到農業的產業化。這個思路是很明顯的。所以說,中國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三農問題。


3.美國的稅


美國人認為美國稅很重,這也是美國人罵美國政府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美國個人所得稅一般要交多少稅呢?這實在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有一個返稅制度。老百姓每年都要報稅,向政府說明自己一年收入多少,該交多少稅,已經交了多少稅,然後政府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返回一部分稅款。美國的法律是一個冗長的體系。就拿個人所得稅這一塊為例,政府一開始制定一個法律,規定收入的百分之幾應該交稅。結果張三說,我收入是跟鄰居王五一樣,但是王五一個人生活,我有一家5口人要養,我花得比王五多,你要我跟王五交一樣的稅,顯然是不合理的。


想想是有道理的,好,議會開會,討論半天,制定一個法案,規定家裡有小孩的返稅一部分。過了20年,王五發現不對了。因為張三家的小孩長大成人了賺錢了,自己小孩倒是到處要花錢,負擔明顯比張三重了。怎麼辦,議會再出一個法案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長期下來,考慮到個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個冗長的法律體系。到底要交多少稅,能夠返回多少稅,普通人一般都搞不清。如果你都搞清了,你就是專家了。


所以一般人報稅,都是去找專門的會計師。他們熟悉法律,幾分鐘就幫你搞定,而且還會想方設法幫你多返稅。所以會計師收入為什麼高,還是那個工資法則,有技術含量的活,別人做不了,收入在美國自然會高出一截。一個客戶十幾分鐘搞定,收你幾十甚至上百元。在每年的報稅季節能夠狠狠賺一筆。


就個人所得稅這一塊而言,一般3-5 萬年薪的人1/3-1/4都要交稅(具體包括聯邦稅、州稅等不同種類)。收入越高,個稅越高。


在返稅的環節,總體而言就是家庭負擔越重(供房、有小孩),返稅越多,有的甚至能夠全部返回。而剛畢業的沒家產的單身小青年,負稅最重。


除了個人所得稅,美國還有一個消費稅。你買任何東西,都要交消費稅,每個州稅率都不相同。比如拉斯維加斯所在的沙漠地帶的內達華州的消費稅在7%左右,好像是美國最低,你買100 塊的東西要付107塊錢。而隔壁的加州則為10%,得付110元。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州都調高了消費稅,調高1個百分點政府消費稅的收入就能增加10%還多,這是一個十分可觀的數目。當然,每調高一次,美國老百姓就罵一次,畢竟是在你身上拔羊毛。


除了這個人所得稅和消費稅,個人賦稅還有一塊大頭就是物業稅。物業稅也是根據地區和具體住房條件不同而不同。同樣有冗長的法律對住房的用途和檔次就行分類,不同州的稅率不一樣,豪宅物業稅會高,一般的住宅大概在1-2%左右的水平,2007年美國全國平均物業稅率為1.38%。前面提到過的,你在曼哈頓有100萬的一套100平米房子,每個月大概要交1000多元的稅。


物業稅能夠抑制投資購房,但是還是有錢可賺的。這套曼哈頓100平米的房子如果有2-3個卧室,一個月能夠租2000-4000元。一個月還賺1000-3000的樣子,取中間數2000元,租售比和北京上海100萬的房子租2000元一個月相當。當然,曼哈頓的公寓在美國是特例。因為除了曼哈頓,美國人主要都是獨立房,價格也便宜。一套50萬的房子,每個月大概交500-1000元的物業稅。而租金的話就看地段了。總體而言,一套普通房子的物業稅肯定是要比租同樣房子的租金來得低很多,否則買房就毫無意義了。


美國的稅是重的。算上企業的稅轉嫁到個人頭上的那部分在內,美國人收入的幾乎一半是用來交了各種稅費。


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美國的高福利都是建立在賦稅上面。最簡單的例子,你孩子讀書的費用,你的養老金都是來自你交給國家的錢上。但是國家還是通過冗長的法律體系來盡量保證每個納稅人的納稅和回報成比例。


4.大企業主導的國家


普通美國人年收入在3-5萬,他們職位的提升和收入的增長都沒有中國來的快,因為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及其梯隊分佈已經十分成熟了。在大企業熬個10年,到manager,可能有10萬收入,再過10年,到Director,可能有20萬年薪。從這點而言,美國的企業跟中國的公務員和國企體制十分相像。而事實上,美國的大企業動不動就是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情形也是很普遍的。


美國的大企業往往脫胎於小企業,靠實力和競爭,最後勝者為王,主導整個產業,進而左右政治權力。所以美國沒有發改委,沒有五年規劃,政府甚至對具體經濟事務不聞不問,但是這些並不妨礙產業發展。因為企業自發地替代了某些中國政府部門所扮演的角色。


以汽車產業為例。福特公司最早就是在底特律的作坊發家的。幾個有想法的人希望能夠製造出物美價廉的汽車,這樣所有的美國人都能夠買得起汽車,改變美國人的生活。於是他們研製出了經濟適用型的汽車,並且迅速推廣開了,為美國人接受。這100年來,美國的汽車工業就是這麼幾個公司主導的。美國聯邦政府連主管汽車的部門都沒有,更別提地方政府了。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美國的汽車行業,它是壟斷的嗎?有那麼點意思,幾個大企業佔據了市場,其它人很難進來。但是美國人在罵這些企業嗎?可能有,但是總體都不罵。為什麼?兩條原因,第一,這些企業解決了很多美國人的就業問題,就業渠道對所有美國人敞開;第二,美國人買得起車,開得起車,享受到了這個企業對我的生活帶來切實利益。


這也就是說,這些大企業在自己賺錢的同時,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就是企業的社會效益,企業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真正價值所在。所以美國的大企業能夠發展,除了它體制、技術和資金的優勢,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的確承擔了相應的社會責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這是它在這個社會能夠長遠生存的根本原因。


而企業的所有制、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都是次要的。普通美國人以自己的國家有這些大企業、自己為這些大企業工作為榮,哪怕是在新巴克當服務員也是如此,而這種榮譽感是發自內心的;而反觀中國的普通民眾,恨不得自己的國有企業立馬倒閉。


美國人為什麼能夠容忍那麼大的外債,那麼大的貿易逆差,那麼大的財政赤字?原因在於源源不斷地有國外的錢進來填補國內的窟窿。


在實業中,美國的大企業佔盡了發展中國家的廉價資源優勢。而在金融業中,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所有金融也的遊戲規則都是美國人設計的,美國也自然成為最大的莊家。它拿著厚厚的說明書來中國推銷美國的債券、基金、期貨。中國人能夠完整的看完這些英文說明,明白它內容的人沒有幾個。所以你跟美國人玩,能賺錢嗎?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們要總結原因。關鍵還是在於知識的匱乏,稍微有幾個錢就夜郎自大。我們能做的是在自己還沒有能力成為莊家之前,應該先學會別人的遊戲規則。


5.小企業之路


總之,有很大一部分美國人是為大企業在工作。福布斯的數據顯示,沃爾瑪、美國銀行等50家大企業在美國的員工總數超過1100萬人。不少美國人就希望能夠在這樣的公司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只要不裁員,「中產階級」的生活都沒有問題。


當然也會有人不滿足於這樣的生活,希望能夠賺到更大的錢。那就要自己創業了。最簡單的創業從自由職業者做起,無論你是修下水道的,還是給人家做培訓的,或者是寫程序的,撰稿的,搞藝術的,算命的,反正你是單幹戶,就都屬於這個只有職業者。


美國估計有2000-3000萬的自由自業者,占人口比重約10%。這其實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


1. 企業喜歡用自由職業者。比如你們公司要做一個網站,如果找一個專門做網站的公司,價格可能會很高;如果招一個做網站的員工,又沒有這個必要。因此找個會做網站的自由職業者是最合適的。政府對自由職業者不收什麼費用,但是有一個限制,就是你的業務量如果一定的量,比如1年超過10萬就不能這樣搞,必須得成立公司。自由職業者把收入除去成本(電腦、電話、房租都可以算裡面,你還可以把做網站轉包給別人,付給人家的錢也算成本)之後,按照個人所得稅徵稅。


如果你的生意做大了,那麼就開公司。美國開公司不用註冊資金,幾乎不用成本。當然稅還是要交的。你問要交多少?這又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不同地方不同產品都有差別。總之稅是少不了的,只是美國沒有各種各樣的費。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政策其實是在最大限度的鼓勵和孕育中小企業,不設任何門檻。因為美國的任何一個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而來,創新的力量也是從中小企業開始,不能扼殺。


2. 另外一種是接收大企業轉包過來的業務,也就是外包業。這個在美國很發達。因為大企業雖然大,但是未必什麼事情都專業,或者有些小錢他不屑賺,麻煩,直接找個小公司來做算了,就是外包。在中國我們聽的比較多的是軟體外包。在美國,什麼東西都能外包。連政府的監獄都可以外包,政府給你一年多少錢,你給我把這個監獄的犯人管理好。因為政府肯定算過帳,這樣會比我自己直接管理要合算。外包可以促進社會分工的專業話。


3. 再一個就是走傳統的做大路線。前提一定要有是創新型的產品或者產品,這主要集中在網路和高科技行業中。小公司做大之後,就希望能夠上市,或者被大企業收購。不過在這個問題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像Google巨額收購了Youtube,微軟巨額收購了facebook,但是 youtube和facebook其實根本沒有盈利,是不是真的值這麼多錢?在美國也是有很大的爭論。但是這確實是在美國快速致富的一個途徑。大企業的成長之路其實是不斷的兼并之路。就算google這樣的公司,最初只有搜索引擎一個產品,現在有幾十個產品。其實後來的很多產品都不是他們開發的,而是收購其他小公司得來的。同時,在這些兼并的背後有這良好的融資和風險評估體系作為支撐。


最後還要說一點,美國的生意往來都沒有中國的所謂的發票。我給你們公司做網站,做完之後我做一張紙,大致列出誰給誰提供哪些服務,收費多少,稍微寫得正規一點,不要寫成借條那樣。這張紙在美國就算髮票,公司就可以拿去做帳。所以這裡就涉及到商業誠信問題,美國人不是沒有做假賬的,但是基本上商業誠信度很高。賴帳的事情也很少發生。


高興

感動

同情
4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3 個評論)

回復 王哲 2018-7-5 17:48
有10倍的收入嗎?最多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倍數吧,一半的物價那是瞎掰!!
回復 王哲 2018-7-5 17:50
大陸小微企業,每月營業額在3萬元人民幣以下是免稅的,這一塊也沒統計進GDP,真要統計起來,以大陸人口基數,這塊數字大了去了,所以總有人說大陸故意壓低GDP總數。
回復 Jackfyang 2018-7-5 21:58
not true
回復 STDL 2018-7-5 22:24
中國人均收入才2155人民幣?這絕對是不可信的。我不久前回中國,去的是四川,收入水平在全國來説屬於中下,一般月收入都是5000-8000元,而日常生活用品的物價還是比較低的,我覺得他們活得比我在美國滋潤,哈哈
回復 DavidW70 2018-7-5 23:30
王哲: 大陸小微企業,每月營業額在3萬元人民幣以下是免稅的,這一塊也沒統計進GDP,真要統計起來,以大陸人口基數,這塊數字大了去了,所以總有人說大陸故意壓低GDP總
你聽誰說的,3萬以下免稅???別說3萬,300也要交稅
回復 古久先生 2018-7-5 23:42
這種文章你也轉?給人笑話吧。美國有些東西是便宜, 但貴的東西你不知道?蔬菜、水果、魚類, 比中國貴多了;此外,人工、服務更貴。請個工人幹活(譬如修水管、通下水道)多少錢?請個住家保姆多少錢?幼兒園、大學費用多少?私立大學學費就更不用說了;買了房子的, 每年--是每年!---財產稅多少?各種醫療費用、牙醫收費,地球人都知道的。
回復 王哲 2018-7-5 23:43
DavidW70: 你聽誰說的,3萬以下免稅???別說3萬,300也要交稅
還300要交稅,你說的跟我說的不是同一個中國大陸??
回復 白露為霜 2018-7-6 00:56
"微軟巨額收購了facebook"

這個說法不準確。FB並沒有被微軟收購。另外FB是非常賺錢的公司,上網查查就知道。
回復 西方朔2 2018-7-6 01:09
抵制靠的是人和人心。50年代中國和美的差距比現在大得多得多。假設一下,假如地球上就只中美兩國,中間有百萬公里地空天不可逾越的立體屏障,誰特么活的好還很難說。怕打貿易戰,要麼是管理不力導致的無實力而怯戰,要麼就是全民智商低,靠自己的腦袋手腳養不活養不好自己。當然中國也許還存在百多年戰爭的損傷和開放后管理不力的內耗。
回復 西方朔2 2018-7-6 01:16
中國要是能造出比波音先進的多的巨大飛機,比日德更好汽車等,加上管理體制給力,國富民不窮了,用超強的製造和科技實力把相對於人口來說的地不大物不博的劣勢扭轉,還愁什麼物價?生活指數?
回復 min20120 2018-7-7 01:51
daycare 一個月$2000多, 還有修理工的費用一個小時都是$100多出頭的。房產稅一年$1萬多,車子每年的財產稅,隱形的很多費用,都不講。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24 11: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