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淘漿糊:上海言話里最後的切口

作者:8288  於 2016-6-2 14:0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1評論

關鍵詞:上海

我終於要來寫寫「淘漿糊」了。

說「終於」,一是因為一直想寫卻一直沒敢動筆,二是一直也等不到現世高人來詮釋這句流行語。

說「寫寫」,則是因為「淘漿糊」實在太難「寫」了,我雖鼓足勇氣,也還是只能「寫寫」而不敢說「寫」的。



我又必須來寫寫「淘漿糊」。

因為「淘漿糊」一詞從當年的恣肆流行到今天的漸行漸遠,我都在。它應該不像其他有些切口或流行語,已經在上海灘流行了上百年,以至於如今考證起來,頗費周折。


另一個原因則是,「淘漿糊」幾乎是當下流行的上海言話里的最後一個極具活力的流行語。

「淘漿糊」以後,我不記得還有另外一個什麼上海演話的流行詞能那麼廣泛的流傳,能有那麼多假借義引伸義,適用範圍簡直無遠弗屆。


而「淘漿糊」之前,上海言話里的新流行語一直層出不窮,更新速度極快,以至於客居外省的老上海三年不回上海,就有點聽不懂,跟不上了,那真是上海言話的黃金時代。

比如說「好」,從「靈光」到「瞎嗲」到「唔沒言話了」到「一級了」到「頂忒了」再到「覅忒……」,各領風騷一兩年,攏共不到10年!

但是,「淘漿糊」的出現,幾乎成了上海話的一個拐點,這門方言的活力似乎不再,以至於此後在這個城市風靡一時的流行語都是外來的,不再是自創的。而且都是經由電視傳播的只能用普通話說才會產生戲劇效果的。



在我的記憶里,「淘漿糊」成為流行語是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它出現的語境與當時的形勢很契合。

文革是結束了,但改革開放還剛剛開始,社會的總氛圍是消極觀望的,干多干少一個樣,「36元萬歲」(當時年輕職工的統一月薪標準),大多數人處於能混則混的狀態。

因此,「淘漿糊」出現之前的同義替代流行語,就是「混」或「混混」,它幾乎成了約定俗成的問候語。



親戚朋友街頭邂逅,第一句就是,「最近哪能啦?」「啥哪能啦,混混呀。」相當於「How do you do」和「Fine」。

很快就演變成,「最近混得哪能啦?」「隨便瞎混混。」

再後來,「混」成了臧否人物的關鍵詞。「伊混得不錯。」「伊混得不靈。」「伊混到公司(局)里去了。」「伊混法混法混到市裡去了。」「儂再瞎混八混好唻,再混下去要混到提籃橋(上海市監獄所在地)去了。」



「混」字流行的登峰造極,就是上海滑稽劇團排演了一部《阿混新傳》,嚴順開主演,後來還翻拍成電影。

當然那已經是1984年了,文藝創作總是滯後於世俗社會流行的。正當「混」字登堂入室,風光無限時,它在世俗社會裡已經悄然被「淘漿糊」所替代。


因此,「淘漿糊」這句流行語的首義就是「混」,或是「不一本正經地幹事或做人。」


一時間,街頭寒暄迅速變成,「最近哪能啦?」「沒啥,淘淘漿糊。」

褒貶他人也迅速變成,「伊漿糊也淘不來。」「伊漿糊淘得瞎好,淘法淘法撥伊淘到區里去了。」


很快,「淘漿糊」就有了很多的引伸義和假借義,這正是上海話流行語的活力所在。

如牽線搭橋。「儂在當中幫伊拉兩家人家淘淘漿糊嘛。」

如從中說和。「老娘舅當中淘淘漿糊么,兩家人家又好了呀。」

如敷衍上司或長輩。「我幫伊淘忒兩句漿糊就沒事體了。」

如做說客。「儂幫我去淘淘漿糊唻。」

如不正宗。「伊只文憑是淘漿糊的。」

如找借口。「覅搭伊多講,搭伊淘淘漿糊就是了。」

如打馬虎眼。「儂搭我淘漿糊是伐?」

如不期然而然。「這兩張電影票是撥我淘漿糊淘得來的。」

如做事不牢靠。「伊嗰生活不靈,老漿糊嗰。」

如產品次服務差。「這家飯店的菜式儕是淘漿糊,服務員也漿糊得一塌糊塗。」

如不認真談戀愛。「我搭伊淘淘漿糊呀。」

還可以舉出狠多狠多。



最近十年來,為了追根尋源,我幾乎是一有機會就向旁人請益,這「淘漿糊」究竟是從哪裡鑽出來的。


很多人告訴我,說它來自裁縫攤。以前,裁縫做生活是離不開漿糊的,衣縫都是先用漿糊粘起來再用線縫的。於是,這漿糊要淘得勻,要不稀不稠正正好好。

而淘漿糊的往往是裁縫師傅的下手,學生意的孩子,所以,經常可以聽到師傅呵斥學徒,「真沒用,你哪能漿糊也淘不好?」

久而久之,「淘漿糊」就成了「做生活」的代名詞云云。

雖然,1970年代末,滬上人家請裁縫到家裡來做冬衣的習俗依然很盛,但總覺得這樣的詮釋有那麼一點牽強。



另一方面,有老上海告訴我,其實「淘漿糊」也是民國年代的一句江湖切口,在沉寂了40年後突然死灰復燃,改頭換面出現在了上海人的世俗社會裡。

我第一次聽到那個出處時,很不相信。從此,我開始四方求證,只要有人提到那個出處,就問他從何聽來。最近這四五年,先後問過不下二三十人,去年有一次,我還特地跑到蘇州去問呢。

問來問去,竟然問不出第二個版本,我只好相信它是真的了。



卻原來,「淘漿糊」一語出自民國年代的勾欄間。

其原意為,嫖客一時無力滿足窯姐,只好用手指糊弄了之。

果然與「不一本正經地幹事或做人」的首義狠狠相近。


這個版本也解決了另一場紛爭,就是「淘漿糊」的「淘」,究竟是「搗」呢還是「掏」呢還是「淘」。

恕不詳釋。


還有一種版本,其主角換成了窯姐而非嫖客。她在同一晚上接兩次客之間,並不凈身,導致嫖客不喜,覺得是「淘」了「漿糊」。也還是「不一本正經地幹事或做人」的意思。


「淘漿糊」不流行已經多年,取而代之的是東北方言「忽悠」。

這倒不礙。我痛惜的是,上海言話從此再也沒有生髮出新的流行語來。



這也再次證明,任何一種方言要保持活力,只有這個地方最具活力的年齡層都來習說這種方言,智慧的相互碰撞,才能迸出火花來。

光靠一群老年人無力地「淘淘漿糊」,是萬萬不行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1

支持
7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9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總裁判 2016-6-2 22:20
從刁民搗到貪官,從地方搗到中央,一代上海幫為了祖國幫的根本利益,搗出了時代特色,時代風貌,也同時搗出了時代人物,時代精英。說到底,出於無奈,只好大家一起搗。
回復 徐福男兒 2016-6-2 23:54
「淘漿糊」這句上海閑話之所以長盛不衰,或恐是因為淘漿糊的行為至今還盛行於社會。
回復 8288 2016-6-3 12:26
徐福男兒: 「淘漿糊」這句上海閑話之所以長盛不衰,或恐是因為淘漿糊的行為至今還盛行於社會。
混日腳
回復 秋天的雲 2016-6-3 13:17
   看得似懂非懂
回復 8288 2016-6-3 13:25
秋天的雲:    看得似懂非懂
不是阿拉嘛
回復 南沙2 2016-6-3 14:47
好像是90年後流行的
回復 ryu 2016-6-3 17:32
「淘漿糊」不流行已經多年,取而代之的是東北方言「忽悠」。
取而代之的不是 打醤油?
回復 葉毅 2016-6-6 15:30
這算不算典型的掏糨糊?哈哈
回復 8288 2016-6-6 15:32
葉毅: 這算不算典型的掏糨糊?哈哈
回復 葉毅 2016-6-6 15:44
8288: 算
    
回復 葉毅 2016-6-6 15:55
掏糨糊還叫掏江湖,現在還在用,不限老年人,呵呵。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5 09: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