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華人取代65歲圖靈獎得主 過億年薪背後...

京港台:2025-11-28 01:07| 來源:深網 | 評論( 12 )  | 我來說幾句

90后華人取代65歲圖靈獎得主 過億年薪背後...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一紙離職信,震動矽谷AI版圖。

  2025年11月20日,圖靈獎得主、被譽為「AI教父」之一的楊立昆(Yann LeCun)在領英上發表告別辭,宣布將於年底離開效力12年的Meta。這位曾一手締造FAIR(基礎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輝煌的宗師級人物,在65歲之際選擇重新出發,追尋關於「世界模型」的未竟理想。

  楊立昆的離去,標誌著Meta AI戰略路線徹底轉向:從FAIR所代表的學院派長期理想主義,全面倒向以產品化與商業落地為導向的實用主義。

  這一歷史性轉身的背後,是Meta內部早已展開的權力重組。就在數月前,年僅30出頭的華人科學家趙晟佳(Shengjia Zhao)——前OpenAI核心開發者——空降Meta,引發組織震動。

  趙晟佳的加盟充滿戲劇性:入職不到30天便萌生去意,扎克伯格親自以「首席科學家」頭銜與天價薪酬極力挽留。他的「上位史」,成為矽谷AI人才爭奪白熱化的真實縮影。

  當圖靈獎得主楊立昆選擇離開堅守12年的Meta,當30歲的趙晟佳以超一億美金年薪空降矽谷,這場看似簡單的新老交替背後,是一場關乎AI技術路線、企業戰略與文化認同的深層博弈。

  從OpenAI到Meta,從清華園到矽谷,這位年輕科學家的選擇不僅改變著個人命運,更在重塑科技巨頭間的權力天平。

  

  圖源:Shengjia Zhao 的 X

  清華少年到斯坦福博士的進階

  

  翻開趙晟佳的履歷,一條近乎完美的頂尖學者成長路徑徐徐展開。

  2012年,他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后因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轉至計算機系,於2016年取得學士學位。在清華的四年裡,他的視野遠不限於課堂。

  2014年,趙晟佳赴美國萊斯大學交換學習,這段經歷徹底打開了他的學術視野:課堂講座常延續至深夜討論,各類想法在交流中不斷被檢驗、挑戰與完善。更重要的是,他在跨文化、跨學科的協作中,學會了以多元視角理解和推進科研。

  本科畢業后,他將目光投向了矽谷。2016年,趙晟佳進入斯坦福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師從Stefano Ermon教授。在六年的博士生涯中,他全心投入深度生成模型、變分推斷等前沿方向。其代表作《InfoVAE: Balancing Learning and Inference in Variational Autoencoders》於2019年發表在AAAI,至今引用量已超23000次,成為該領域的里程碑論文。

  博士期間,他幾乎囊括了各類頂尖獎項:ICLR 2022傑出論文獎、Google卓越獎學金、高通創新獎(QinF)、摩根大通博士獎學金等。

  

  (趙晟佳的教育經歷)

  然而,真正讓他在全球AI領域聲名鵲起的,是在OpenAI的三年。

  2022年6月博士畢業后,趙晟佳作為技術團隊成員加入OpenAI。當時ChatGPT尚未面世。他不僅是ChatGPT、GPT-4、GPT-4.1的早期核心開發者,更是OpenAI推理模型體系的關鍵奠基者——主導了「o1」與後續「o3」系列的研究。

  「o1」在AI業界的影響堪稱技術核爆。它將思維鏈從理論概念轉化為可規模化部署的產品,使AI從概率性的語言續寫工具,躍升為具備類人邏輯推理能力的系統。這一突破迅速引發谷歌、DeepSeek

  、xAI等全球頂尖實驗室的跟進。

  與此同時,他還領導OpenAI的合成數據團隊,在行業深陷高質量數據匱乏的困境中,構建了一套可複製、可擴展的數據生成範式。

  可以說,在Meta向他伸出橄欖枝之前,趙晟佳已是當代生成式AI技術範式的重要構建者之一。他掌握了業內競相追逐的「新型擴展範式」——對於急於在AGI

  賽道實現反超的扎克伯格而言,他無疑是必須爭取的關鍵人才。

  三十天離職危機

  今年夏天,Meta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與混亂。

  公司寄予厚望的Llama 4模型發布后表現平平,更因"性能評測造假"爭議而聲譽受損。面對OpenAI和谷歌的持續領跑,以及中國AI實驗室在開源領域的快速追趕,扎克伯格決定放手一搏。

  他斥資143億美元收購數據標註巨頭Scale AI,並任命其28歲的創始人Alexandr Wang為Meta首席人工智慧官。隨後,旨在整合公司所有AI資源的"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MSL)正式成立,標誌著Meta向AGI發起了全面衝刺。

  為了給MSL配備頂尖人才,Meta開啟了一場瘋狂的挖角行動。扎克伯格不僅親自向目標研究人員發送邀請郵件,還安排他們在其太浩湖莊園進行面談。Meta開出了高達九位美元的薪酬方案,其中部分offer的有效期僅有幾天。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趙晟佳被Meta從OpenAI成功挖來。更引人注目的是,圍繞著他迅速集結了一支實力雄厚的華人科學家團隊:

  團隊成員包括前OpenAI多模態預訓練研究負責人畢樹超、前OpenAI感知技術研究負責人及Gemini多模態部門聯合創始人余家輝、OpenAI o3-mini和o1-mini的核心開發者任泓宇、前OpenAI計算機視覺專家常慧雯,以及前Google DeepMind高級研究科學家翟曉華。

  扎克伯格為這支夢之隊承諾了頂級資源支持。據悉,趙晟佳和MSL團隊將能夠使用計劃於2026年建成的"普羅米修斯"計算集群,該集群擁有高達1000兆瓦的電力供應,足以支撐前所未有的超大規模AI訓練。

  然而,這段"聯姻"在開始后不久就面臨危機。據多家媒體報道,趙晟佳加入Meta僅數日,就遭遇了嚴重的管理混亂和文化衝突。MSL內部資源分配不公、官僚作風盛行,承諾的算力資源遲遲未能兌現,這讓習慣OpenAI高效科研環境的趙晟佳深感不適。

  知情人士透露,趙晟佳當時已決定離開,甚至與老東家OpenAI達成了回歸協議,並簽署了入職文件。

  這一消息對扎克伯格而言無異於當頭一棒。若這位重金聘請的頂尖人才在入職不到一個月就重返競爭對手,不僅將使Meta顏面盡失,更將對其重振AI雄心的計劃造成致命打擊。

  為留住趙晟佳,扎克伯格展現了驚人的決斷力。他直接介入,打破常規,授予趙晟佳"Meta超級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頭銜,並正式確立其領導地位,要求其直接向自己和Alexandr Wang彙報。扎克伯格更在Threads上高調宣布這一任命,特彆強調趙晟佳是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從第一天起就是我們的首席科學家"。

  這不僅是一次薪酬留人,更是一次地位與權力的鄭重承諾。最終,趙晟佳選擇留下,成為Meta AI版圖中僅次於扎克伯格和Alexandr Wang的第三號關鍵人物。

  權力更迭暗戰

  趙晟佳最終選擇留下,但Meta的內部動蕩遠未平息。事實上,MSL的成立與趙晟佳的迅速上位,恰恰催化了Meta新舊勢力更替下的深層矛盾。

  儘管趙晟佳被成功挽留,同期加入的其他頂尖人才卻未能適應。據外媒報道,與趙晟佳同期加盟的兩位前OpenAI研究員——Ethan Knight與Avi Verma,在入職不到一個月內相繼離職,重返OpenAI。來自谷歌DeepMind的研究科學家Rishabh Agarwal也在短短數月後選擇離開。

  對這些頂尖研究者而言,Meta雖能提供豐厚的薪酬,卻難以復現他們理想的科研環境。一位離職員工坦言:「人才終將流向能產生共鳴的地方。缺乏內在凝聚力的體系,終會從內部瓦解。」

  與此同時,管理層的「低齡化」與信任危機逐漸浮現。

  統管Meta AI全局的Alexandr Wang年僅28歲,此前並無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經驗,其背景主要來自運營數據標註公司Scale AI。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局面,在內部引發了諸多資深科學家的困惑與不滿。

  有內部人士透露,Alexandr Wang所帶來的Scale AI高管團隊與Meta原有體系格格不入,管理方式簡單直接,甚至導致Meta與Scale AI在數據合作層面出現裂痕。

  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FAIR實驗室的邊緣化。

  在MSL成立前,由楊立昆一手打造的FAIR實驗室一直是Meta AI的金字招牌。然而在新架構下,FAIR被整體併入MSL體系。儘管楊立昆名義上仍保留FAIR首席科學家頭銜,但在彙報關係上,這點陣圖靈獎得主需要向28歲的Alexandr Wang彙報。

  儘管扎克伯格與楊立昆本人均公開否認角色變化,但在外界看來,隨著公司資源全面向以產品化為導向的MSL傾斜,堅持「世界模型」長線研究的FAIR團隊,實際上已失去對Meta核心AI戰略的主導權。

  Llama 4的失利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成為楊立昆選擇體面離開的導火索。儘管雙方在分手聲明中保持了極大的剋制,甚至達成了投資合作的「第三條道路」,但楊立昆的離去,無疑標誌著Meta AI那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學術時代正式落幕。

  面對重重挑戰,Meta正嘗試踩下剎車。據《金融時報》獲得的內部備忘錄顯示,Meta已暫停MSL除關鍵崗位外的所有招聘,以期在制定新戰略的同時更審慎地規劃未來。

  而這一切的挑戰,恰恰發生在個人能力與時代機遇碰撞的關鍵節點。

  對趙晟佳而言,出任首席科學家僅僅是開端。他不僅需要帶領團隊在技術上追趕GPT-4、打造更強大的Llama 5,更要在Meta複雜的官僚體系與文化衝突的夾縫中,為扎克伯格找到通往AGI的可行路徑。

  而這場權力更迭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趙晟佳個體職業生涯的起落。它映射出整個AI產業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艱難平衡,也預示著科技巨頭在AGI征程上更加激進的投資邏輯。

  這位90后華人科學家必須證明:超一億美金的薪酬背後,是與之匹配的遠見與實力。在趙晟佳按下"普羅米修斯"集群啟動鍵的那一刻,一場新的AI競賽已經悄然開始。

 

        更多金融財經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9 04: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