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央行政策風向球?看懂聯準會的下一步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美銀首席投資分析師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再度丟出重磅觀點。他指出,2025年全球央行累計316次降息所催生的「流動性盛宴」已來到高峰,加密貨幣、信貸、美元、私募股權等多種資產都出現了典型的「流動性峰值」訊號,在這種環境下,聯準會被迫繼續降息的可能性正在急劇升高,市場真正的「政策風向標」將是反應最敏銳的比特幣。
根據美銀11月調查,機構在加密貨幣的配置比例僅0.4%,但2025年散戶資金湧入高達460 億美元,衍生性商品佔交易量74%,使加密貨幣成為全球最敏感的投機與流動性戰場。
在美國市場的銀行股指數已跌破140、券商指數跌破950,這些過去的政策轉向先行指標再度亮起紅燈,場景與2018年底有驚人的相似,這些板塊在歷史上往往比大盤更早反映流動性壓力。
過去幾週,市場對聯準會12月是否再降息的判斷南轅北轍,通膨降溫、就業數據疲軟一度讓投資人幾乎篤定12月會再降息,但官員一連串鷹派發言迅速澆熄樂觀情緒,今年底貨幣政策仍陷入激烈拉鋸。
在最新的Flow Show報告中,哈奈特表示,流動性正在快速退潮,多個資產類別都反映出壓力,這將迫使聯準會最終選擇重返降息循環,而加密貨幣會是最早嗅到政策扭轉的資產。他提醒,流動性敏感的市場正在提前示警,比特幣與以太幣近日的重挫,更凸顯出央行鷹派立場對風險資產的立即衝擊。
此外,日本正面臨債券和日圓同步崩盤的危機;其中,30年期公債近兩週下跌5%,全年累計跌幅已達12%,創1970年代以來最差表現;日圓兌美元匯率逼近160關口,刷新40年低點。這場危機藉由套息交易的平倉效應正在向全球傳導,可能把資金從美國市場抽回日本,衝擊美元流動性,進而加劇美股、債市與加密貨幣的波動。
展望2026年,哈奈特認為,聯準會極可能重演「政策投降」劇本,重新啟動降息循環。他特別點出3類受惠資產:一是長期零息債券,在利率下跌時會直接享受估值提升;二是比特幣,歷史上每次救市前它都提前反彈;三是美國中概股,對資金成本的敏感度極高,只要政策有轉松跡象就能提前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