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該反的人,反了

京港台:2025-11-24 05:19| 來源:歷史其實挺有趣 | 評論( 14 )  | 我來說幾句

最不該反的人,反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元末農民起義第一人,是劉福通。

  沒有劉福通,就沒有後邊的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等。

  但是,在這諸多群雄之中,劉福通其實是最不該起義,最沒有理由造反的。

  為什麼,因為劉福通是一個有錢人。

  元朝至治元年,劉福通出生於潁州,今天的安徽阜陽界首市。

  在潁州,就沒有不知道劉福通這號人的,因為劉家是當地的巨富。

  朋友們,不是小康之家,不是富豪之家,而是巨富之家,想一想這個巨字,說明他家那是相當的有錢。

  既然有錢,他的生活就和同一時期的那些農民起義軍首領是不一樣的。

  張士誠在鹽場背沙包的時候,劉福通養尊處優,朱元璋在路上要飯的時候,劉福通錦衣玉食,方國珍被衙役們追的四處跑的時候,劉福通家裡都蓋了新房子了。

  說白了,劉福通是地主啊,他是有錢人,他吃的好,喝的好,睡的好,樣樣都好,閑著沒事他為什麼起義?

  我們知道,元朝建立之後,定都大都,也就是北京,這說明元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但是矛盾的是,大元帝國的糧食和稅收,也就是財政其實是高度依賴長江流域的南方的,那麼連接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就是隋煬帝通的那條河,就成了帝國的生命線。

  而這條生命線,就時刻受到黃河的威脅。

  要知道當時的黃河河道和今天是不同的,當時黃河大致流經河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然後注入黃河,也就是奪淮入海的河道,那我們想一下,黃河中下游,尤其是河南段,地勢太平坦了,常年沖刷,泥沙淤積嚴重,會導致河床高於地面,成為地上懸河,那是說決口,就決口,非常的危險。

  黃河如果向北決口,首當其衝被摧毀的就是山東境內的京杭大運河河段,一旦這塊堵了,南方的糧食就沒有辦法運抵大都,糧食運不過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蒙古貴族吃什麼?

  其次,雖然元大都距離黃河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如果華北平原大面積被淹沒,保不齊也會威脅到京畿地區的安全。

  那麼,在元朝統治者看來,如果黃河一定要決口,那最好是在南岸決口,南岸決口,受災的就是河南,安徽這些農業區,雖然這些地方也很重要,但是優先順序肯定是沒有北岸重要的。

  元朝廷把治理黃河的中心放在了北岸,那麼南岸的堤防工程往往就得不到足夠的資源和維護,最關鍵的是,在黃河水位異常高漲的時候,高漲到已經對北岸構成了嚴重威脅,那麼我們猜想,地方官員和元朝軍隊就會被迫或者主動的在南岸一些地方決堤分洪。

  誰在南岸?劉福通家就在南岸。

  當時南岸的開封,歸德一帶頻繁決口,每一次決口,洪水都會淹沒大量的農田和村莊。

  土地被破壞了,原有的水系被破壞了,被洪災侵襲過的地區會沼澤化,鹽鹼化,洪水還會帶來瘟疫和飢荒,大量農民成為流民,成為流民還是好的,更大量的農民直接就死於災害之中。

  但即便如此,這對劉福通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畢竟劉福通是巨富之家,非常有錢,想來他們家也不靠務農為生,他何必撇家舍業走上這條道路呢?

  我們拿朱元璋來舉例,朱元璋為什麼起義?

  當洪災來臨時,他的父親病死,他的母親餓死,他的大哥餓死,他幾乎所有的親人全部倒斃,一夜之間他成了一個孤兒。

  是誰把朱元璋逼到這樣的境地的?不僅僅是天災,還是元朝腐朽黑暗的統治,是封建制度的壓迫。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黃河發大水,在白茅堤,今天的山東曹縣,以及金堤,今河南蘭考縣先後決口,這次的黃河災情是空前的,因為元朝廷一直以來對於黃河問題基本是聽之任之,治理力度很小,所以這是河患長期積壓以來的結果,黃河發大水,可以說是連續決口,北侵南淹,南岸北岸都受災(當然還是南岸受災更嚴重),天下盡成澤國,是饑民遍地,餓殍遍野,如果放在明清兩代,地方決口,發生這種情況,一省或者幾省的官員都是要問責的,搞不好都要大面積殺頭,但奇葩的是,此時此刻的元朝廷還在激烈不休的討論,到底要不要治理黃河。

  有句話說:元以寬而失天下。

  這個寬,不是說元朝的政策寬鬆,法律寬鬆,社會寬鬆,這個寬是說元朝貴族自從入主中原之後,他們每天就是禮佛,遊獵,放牧,吃喝玩樂,對於國家境內發生的問題很少去管理,通過黃河水災這個事情就可見一斑。

  反對的一方認為,沒有必要治理,因為河患總是會過去的,而且死的都是老百姓,和我們也沒關係。

  支持的一方認為,還是有必要治理的,不僅要治河,還要賑濟災民,穩定局面,餓死了沒關係,可總得防著他們造反啊。

  支持治河的,主要是以元朝丞相脫脫為首的一群大臣們,其實他們的初衷是好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賑災也好,治河也好,這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事情,這是一項群體性的工作,參與的人太多了,流程更加複雜,很容易就在執行過程中走樣。

  我們拿賑災來舉例,比如朝廷給朱元璋所在的安徽鳳陽孤庄村發了一百兩的賑災銀和一百斤的糧食,這些錢糧從京師出發,經過中書省,行,路,府,州,縣,達魯花赤,各層都要貪污腐敗一點,這個衙門拿點,那個官員拿點,上官拿點,地下的小官也拿點,衙役們拿點,負責具體發放的再拿點,等到發到孤庄村的時候,錢只剩了幾個銅板,而稻米也只剩下米殼了,災民自然全都餓病而死,這其中就包括得不到那份本該屬於他們的救濟的朱元璋的家人。

  那我們可以說,朱元璋和元朝廷是有著刻骨銘心,不共戴天的仇恨的,他反抗元朝的統治是必然的結果。

  黃河水災是1344年爆發的,但是直到1351年,元朝廷才終於得出結論,要修黃河,您想想這時間可就已經過去七年了。

  負責治河的,是大臣賈魯。

  

  (賈魯開河)

  這個賈魯,他是古代歷史上的治河名臣,在賈魯的主持下,元朝廷徵發了汴梁和大名的民夫十五萬人,以及廬州等地的元軍兩萬人,四月開始治河,到十一月就治完了。

  不得不說,效率還是非常高的。

  而且,賈魯治河的方法很聰明,具體什麼方面作者就不介紹了,反正他這個方法是開創性的,還非常的好用,以前沒有,還被後人沿用。

  他治理黃河水患,停止了災情,造福了兩岸百姓,因此後人為了紀念他,還把河南和山東的一些河流命名為賈魯河。

  但是,儘管治理黃河是有必要的,但是元朝廷治理黃河的時機和方式反而成為了社會矛盾的催化劑。

  在貧極江南,富稱塞北,天災人禍不斷的年代,強行徵發十五萬饑民服勞役,配合官府層層的剋扣工錢,勞動者的生存得不到保障,這就使原本困苦的民夫怨聲載道,人的內心世界已經瀕臨崩潰。

  接下來就是熟悉的劇情了,劉福通,韓山童是白蓮教領袖,他們巧妙的利用了治河工程帶來的民怨沸騰,預先在黃河河道埋下一個獨眼的石人,同時還散布了「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言論,而當民夫們果然在施工的時候挖出獨眼石人之後,群情驚駭,大家都認為這就是上天示意反抗元朝統治,劉福通韓山童抓住機會,發動了起義。

  故事是這麼流傳的,史料也是這麼記載的,那問題來了,劉福通這個巨富之子,他的動機呢?

  起義造反,就代表著天下大亂,社會階級的重新洗牌,尤其是他這種地主階級,他家的財富隨時面臨不保,他和元朝廷又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刻骨銘心的仇恨,他幹嘛要造反?

  作者也非常的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作者看到一段史料,當然嚴格來說這並不能算是史料,而是後人的記載。

  誰記的呢?是民國一個叫做韋光周的人寫的《民國界首一覽》,界首就是潁州嘛,我們可以說這是韋光周給劉福通的家鄉編寫的一本縣誌。

  那根據這本書說,說賈魯當年修河的時候,考察到了潁水一帶,正巧走到劉福通家,賈魯更了解到,劉福通家裡奇珍異寶無數,尤其有一種珊瑚樹,十分漂亮,世所罕見,賈魯很喜歡,向劉福通索要,劉福通非常的硬氣,他就沒給,賈魯很生氣,於是他向朝廷彙報,說我要治河,必須拓寬潁水的河道。

  賈魯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他是報復劉福通,因為劉福通的祖宅和祠堂就在穎水南岸,而花園啊,以及劉家的一些產業,則在穎水北岸,賈魯要借著拓寬兩岸河道的由頭把劉福通的基業全都給毀掉。

  那個時候可沒有現在的拆遷補償辦法,毀掉就是白毀,劉福通眼見劉家數十年基業要在賈魯的威逼之下一朝東流,他是脖子一橫心一狠,逼上梁山,終於和韓山童揭竿而起,由此掀開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

  賈魯是能臣,他的治河方案科學高效,功在千秋,以他的專業能力,未必真的會因為一株珊瑚樹而刻意修改河道,但治河工程中徵發民夫,侵佔田產,官吏貪腐,卻一定是不爭的事實。

  那這事兒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待考證,如果不是真的,您就當是看文章消磨時光,可如果是真的,那就不禁讓人感嘆——

  雖雲利國,實乃病民,欲圖永安,反招速禍呀。

  回到多年前元朝廷的大臣們激烈辯論要不要治河的那個時間節點,當時反對治河的,自然是奸臣賊子,把帝國的災患視而不見,而支持治河的,如名相脫脫,他們自然目光長遠,懂得利害,是為了挽救王朝的危局,可誰能想到,正是因為治了黃河,才導致了元朝的徹底混亂和滅亡呢...

 

        更多史海鉤沉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9 04:2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