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大清北京什麼樣?古建築配套泥土路...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1879年是光緒五年。還是慈禧垂簾。這是一組當時北京的街景老照片,不僅看出當時朝廷的無能,也看出對城市建設的荒疏。
北京古城牆高大雄偉,存在600餘年,但部分區域已顯破敗。崇文門城樓等標誌性建築仍保存完好 。城市道路多為土路,泥濘難行,車馬顛簸。御河兩岸荒涼,東交民巷等區域排水系統落後 。 當時的北京人口超百萬(1882年數據),但「戶口日繁,待食者眾」,城市資源緊張 。 清廷未推進現代基建(如柏油馬路、鐵路),洋務運動未改變整體落後局面 。 東交民巷被列強設為使館區,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勢力滲透加劇 。筒子河枯水期填塞溝堰,大高玄殿周邊環境荒蕪 。京杭大運河運輸能力衰弱,燃燈塔等古迹仍存 。這一時期的北京,傳統與衰敗交織,現代化進程緩慢,為後續動蕩埋下伏筆。
19世紀後期,隨著洋務運動推進,北京逐漸接觸西方文化,但多數百姓仍以傳統生活方式為主。圍觀外國人可能源於對異域文化的獵奇心理。圖二是圍觀外國人的人群,遠處為北海白塔。1879年,北京街頭常見百姓圍觀外國人的場景,尤其在北海白塔附近或東交民巷等區域。照片顯示,人群圍繞外國人拍照或活動,表現出濃厚興趣。這種現象與當時北京作為通商口岸的開放性有關,但普通百姓對外國人仍持新鮮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