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面臨精神困境,內心空洞麻木與孤獨,虛無感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韓劇《我的解放日誌》中,女主角有一段這樣的自白:「一整天二十四小時之中,大概只有一兩個小時,我稍微覺得自己『還可以』——不是快樂,就只是『還可以』。」
「剩下的時間,我都在硬撐。每天重複吃睡睡吃,不明白為什麼時間如此虛長而空洞。」「彷彿把八十載人生壓縮成八年快速度過也無所謂。什麼都不做,卻依然覺得疲憊。」「所有人不都正步向死亡嗎?我不懂大家為什麼能夠如此振奮。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被困在什麼地方,」「但我真的很想走出去,希望人生能夠真正幸福、真正快樂。」
這種「虛無感」,或許正是當代許多年輕人共同面對的核心問題——在物質豐足之中,反而陷入精神上的貧瘠與蒼白,日復一日自我消耗:
「我該做什麼?人生該往哪裡去?為什麼我總是迷失方向?」我們循環於學習、工作、消費、刷手機與睡眠之間,彷彿陷入某種看不見出口的循環。
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許倬雲也曾表示:「今天全球性的危機,是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從心理學視角看,這種狀態可被理解為一種「空心病」——源於價值感缺失而導致的心理障礙。
它的核心癥狀是:內心空洞、情緒麻木、深層次孤獨、意義感匱乏。生活看似運轉正常,卻常感覺「沒什麼意思」、「好無聊」、「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只是機械地被流程推著往前走;隨之而來的,是習慣性拖延、逃避問題與現實,以消極的方式填補內心的虛無。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人生變得「有意義」?或者說,怎樣才算「不枉此生」?
▍被「意義感」綁架的現代人
存在主義心理學認為,尋求生命意義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動機——而這個過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且未知的。
但也正因如此,「追求意義」在指引我們的同時,也可能異化成一種思想枷鎖。
一位博主曾這樣比喻:「我愛讀人物傳記,因為翻到第10頁時,年輕的主角根本不會知道,在第389頁自己將取得何等成就。」「而當翻到453頁功成名就之後,再回看第60頁的那場危機——當時他覺得這次肯定熬不過去了。」
只有在書中,我們才擁有「上帝視角」,清晰看到一個人的高光與低谷何時出現,並對整個人生有完全的把握。
但回到現實,沒有人能預知自己未來的走向、成敗或轉折。
於是,我們常以過度追求的「意義感」綁架自我,認為常規的「讀書-工作-結婚-生子」模式是空虛、乏味甚至失敗的,認為必須追求某種獨特或卓越的目標才叫活得有價值。
然而,這條由無數前人實踐走出的人生路徑,未必意味著空虛——它也可以帶來充實與安穩。
許多人覺得自己「被社會推著走」、「沒有選擇權」,從而生出存在性焦慮,感到人生無意義。
但問題的另一面是:我們是否真的願意偏離這條軌道,去冒險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意義?
▍關鍵不在於做什麼,而在於承擔責任
創造意義感,關鍵並不在於目標多麼宏大,也不在於如何執行,而在於我們是否準備好——承擔責任。
人是自由的,社會也是多元的。有人通過賺錢獲取意義,有人藉助愛好體驗滿足,也有人從「躺平」中感到自在。
但做出選擇就意味著改變,而改變,必然伴隨著代價。
很多人長期困於「無意義感」,卻遲遲不願行動,一部分是因為惰性,另一部分是因為不願承擔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我曾有一位朋友站在人生岔路口,面臨兩難選擇:她有一份穩定且溫飽無憂的工作,清閑卻無聊。她不斷問朋友:「生活太沒勁了,我要不要考研換賽道?」
我的回答是:「如果你能接受考研失敗、當前工作受影響、未來可能還不如現在——以及所有這些可能帶來的損失,那你就可以考。」
一提到責任和代價,大多數人會選擇沉默。
我們抱怨人生無意義,卻放任自己隨波逐流,是不是因為內心深處清楚:「改變」的代價,我們未必承擔得起?
▍也許答案不在遠方,而在「此時此地」
既然遠大目標和夢想暫時無法帶給我們意義感,或許我們可以掉轉頭來,看向當下。
人類能穩定獲得電、乾淨飲水、充足食物,其實不過短短几十年。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較少感到「空虛」?因為對他們而言,溫飽、安全、繁衍——就是最切實的意義。
而現代人生活在科技高度發達的時代,早已視基本生存資源為理所當然。
就像一個人在酷暑中躲進空調房,瞬間會覺得幸福無比;但如果在裡面待上幾個小時,舒適就變成了尋常,甚至沉悶。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放下對未來的執念,回歸「當下」。當你真正體驗此刻,意義感和幸福感其實自然存在;而當你持續陷入胡思亂想,「空虛」便蔓延開來。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心流」(Flow),指的是當一個人完全投入當下所做的事情,進入全神貫注、忘我享受的狀態。
也就是說,只有沉浸於眼前的事——不管是你想做的,還是你該做的——你都可以觸摸到意義的痕迹。
請不要輕易為自己的迷茫貼上「失敗」的標籤。這種對意義的追問,本身已經證明你是一個有自省力、有探索勇氣的人。
人生的方向,從來不是突然閃現的。它是在你每一個微小的選擇與行動中,逐漸清晰、逐漸生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