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生留美25年興衰史:誰真正吃到了紅利?

京港台:2025-10-15 11:43| 來源:一畝三分地Warald | 評論( 8 )  | 我來說幾句

大陸學生留美25年興衰史:誰真正吃到了紅利?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前幾天有個《為什麼總是00后倒霉?》的熱帖,引發了廣泛討論。

  我想系統梳理一下這段歷史,特別是留學生在美國就業層面的變遷軌跡。希望能幫大家看清楚:過去這些年,經歷了哪些動蕩、出現了哪些機會?到底誰真正吃到了時代紅利?

  核心觀點預告:

  •真正的紅利期只有2011-2014年這短短4年•每一次危機后的反彈,都成就了少數"抄底"的人•2025年可能是新的歷史拐點

  個人經歷與社區觀察:25年變遷史

  第一階段:荒蕪年代(1990年代末-2003年)

  關鍵數據:

  •IT泡沫破裂:納斯達克暴跌80+%,用了16年才恢復•911后拒簽率:2002年留學生簽證通過率極低,我親測不足5%•H1B配額:從25萬+驟降至6.5萬

  從我在美國期間認識的老前輩們的經歷來看,這個時期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生存模式。不是談理想和選擇的時候,而是看能否活下來。

  當時整個行業都在討論為什麼要在美國招人,而不是直接外包到印度。"AI = All Indian"其實在那個年代就存在了。

  個人觀察:Warald在美國的第一年,遇到了一些2000年高峰時期的轉碼人士,她們幾乎都是女性,都是F2/H4等配偶身份,這些人在高峰期轉碼,但2003年春季畢業后,就業率為0%,沒有任何人找到工作。隨後,自費讀CS碩士的中國人幾乎為零,印度人也暴跌但仍有少數。

  第二階段:緩慢復甦(2004-2008年)

  轉折點識別:2004年夏天,我周圍開始出現零星的成功求職案例。到2005年,包括之前在2003年全軍覆沒的那些F2/H4轉碼群體,也全都找到了工作,實現了100%就業。Warald也經歷了拿到第一個offer並在一年後跳槽等過程。

  這個階段給我一個重要啟示:當悲觀情緒達到極點后,哪怕微小的改善,都會因為供需嚴重失衡而讓少數人獲得超額收益。

  金融界有句名言:"buy when there's blood on the [Wall] street, even if the blood is your own",在留學就業市場同樣適用。

  說到金融,這個階段美股靠金融行業支撐,去華爾街做quant是諸多理工科PhD的夢想;統計和生統就業好於CS,加上會計,這算是碩士生短平快就業三大專業了。從H1B數據上來看,電子工程和工業工程也不錯。

  第三階段:二次打擊(2008-2010年)

  我們遭遇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

  •2008-2009年美股跌幅:55%+,動蕩持續2年•H1B使用情況:2009年全年都有名額,2010年初才用完 當時"畢業即失業"成為默認狀態,回國成為幾乎所有人的結局。

  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崩潰,遠甚於2020年疫情;金融危機帶來的大裁員,規模也遠勝於2022年開始的這次。

  第四階段:黃金時代(2011-2015年)

  里程碑事件:

  •2009年,一畝三分地成立•2010年底,地里出現兩個"碩士畢業、多個offer、十萬年薪"的案例•2011年,刷題文化開始興起•2011年,一位版主讀書期間被工作找上門,入職后4年拿到綠卡(EB2/3)•2013年,有同學說"谷歌瘋狂招人,我想去谷歌隨時可以去,為什麼現在要去?"

  這個時期的特徵:供不應求。市場對CS人才的饑渴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那一定是你的問題。

  但警示信號也在2015年開始出現:有大廠實習經歷的同學,開始在秋招中遭遇谷歌拒面。

  第五階段:逐步收緊(2016-2019年)

  這個階段,「萬物轉碼」成為共識:

  •EE就業最好的方向是轉CS•即使不轉碼,也要去網際網路公司做Data Science•CS Master New Grad薪酬漲到15-18萬,Meta實習轉正有人拿10w簽字費,這類吸睛案例使轉碼成為焦點

  關鍵節點:

  •2016年:亞馬遜首次因為招滿而提前停招new grad•2017年:中國赴美留學新生人數達到歷史峰值10萬+•2017年:地里熱帖討論《2018及以後是否還應該轉CS?》

  第六階段:過山車時代(2020-2021年)

  疫情初期恐慌 vs 2021年狂歡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2021年下半年,市場再次好到"如果你找不到工作,那一定是你的問題"。

  疫情前,矽谷大廠Senior Engineer年包30w,2021跳槽殺上50w;股市狂飆,也讓很多Staff W2收入殺上百萬。

  但這種繁榮,事後看來更像是"迴光返照"。

  第七階段:新的現實(2022-2024年)

  大裁員的到來,打破了很多人的信仰。2022年下半年Warald在地里說谷歌將撕offer和裁員時,收到了創紀錄的"踩",說明很多人還沉浸在"谷歌永不裁員"的幻想中。

  美國大裁員集中在白領工作,但藍領工作機會多、收入漲幅高;隨著AI的興起,EE又重新雄起。

  第八階段:新拐點?(2025年及以後)

  數據趨勢:

  •中國大陸留學新生:從10萬+跌至5萬+(2023-2024學年)•Warald預計2025-2026學年可能不超過3萬•印度F1簽證:2024年7月同比下降50%•美國CS基礎人才不再短缺,很多美國人讀完CS本科后失業

  與此同時,Meta為挖AI人才豪擲上億美元。AI頂尖人才的身價,已比肩全球體壇巨星。

  AI是否是泡沫?眾說紛紜,但也有共識:

  •AI搶走了很多new grad的工作機會•CS成為就業率最差的專業之一•手握美股尤其是重倉科技股的人,資產飆漲

  誰真正吃到了紅利?

  只有在2011-2014年求職(對應2009-2012年赴美讀碩)的人,才大面積、真正吃到了時代紅利。

  早期留學生(包括Warald這一代)面臨的現實:

  •大多需要讀博士,讀博周期長,畢業時年齡已大•經歷了多輪經濟周期的打擊

  2016-2019年是緩慢惡化,有人歡喜有人愁,紅利並不普遍。2020年以後極度動蕩,很難有紅利。

  經驗總結與前瞻分析

  歷史經驗的三個規律:

  1.危機后的反彈最受益於"抄底"者2.當所有人都知道某個機會時,紅利期就結束了3.供需關係決定一切

  對當前局勢的判斷: 解決方案只有兩個:

  •增加機會(經濟爆發創造更多機會)- 難度大•減少競爭者(留學生減少)- 正在發生

  中國留美學生人數已從10萬+跌到可能的2-3萬,回到2008-2009年水平,各國留學生也在減少。

  給正在考慮的人的建議

  問題一:現在還要來美國留學嗎?

  取決於風險承受能力和時間視角:

  •追求確定性:現在不是好時機•願意"抄底":可能是機會,但風險大

  問題二:已經在美國的人怎麼辦?

  •做好長期準備,不指望速成•關注AI等新技術影響,提前適應•保持學習和技能更新,危機中求生存

  問題三:如何判斷拐點?

  •美股尤其科技公司股價•地里求職成功案例數量和質量•各大公司的招聘政策變化•H1B使用速度•留學生人數變化

  寫在最後

  風險提示:以上分析基於歷史觀察和數據,不構成留學建議。任何決策都有風險,需要結合個人情況理性判斷。

 

        更多華人社區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7 01: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