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公司發布人型機器人:打掃 洗衣送包裹 動作絲滑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掃地、洗衣、洗碗、備餐——Figure 03能完成多種日常家務。這得益於其硬體的重大升級,特別是配備了集成觸覺感測器與攝像頭的新一代靈巧手,可感知回形針重量。該機器人由生成式AI驅動,融合OpenAI與英偉達技術,具備觀察學習能力,目標四年內生產10萬台。不過其未公布上市時間與定價。
當一個機器人能打掃房間、疊好衣物並使用洗碗機時,人類的家政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了?
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I發布了其最新產品Figure 03。10月9日,該公司發布的一段視頻展示了Figure 03執行一系列家庭任務,包括從餐桌上收拾盤子、擦拭雜物、摺疊襯衫,甚至與寵物狗互動。
視頻中,它能小心翼翼地從桌上拿起盤子,用一隻手清掃桌面碎屑,另一隻手在下方接住。
在處理餐具時,它會緩慢地沖洗盤子,然後準確放入洗碗機。
它甚至能完成疊襯衫、洗衣服、收拾玩具、拿快遞這類相對複雜的任務,儘管姿勢在人類看來有些「笨拙」和「半蹲式」,但這可能是演演算法為其規劃的最佳路徑。
為了安全,Figure 03在家中的移動速度被設定在較慢的每小時2.6英里。它能自動離開無線充電板開始工作,單次充電可支持約5小時的運行。
而Figure 03這些能力的實現,得益於其硬體的重大升級,尤其是集成了觸覺感測器和攝像頭的全新靈巧手設計。
這一進展也使Figure 03登上了《時代》雜誌2025年最佳發明榜單的封面,引發了市場對家庭機器人革命的廣泛討論。
但《時代》雜誌也指出,該機器人發布時並不會為家庭使用做好準備。目前,Figure AI尚未公布Figure 03的上市時間或定價,分析認為其早期應用場景更可能是在工廠而非家庭。
感知回形針——靈巧手與AI視覺系統成關鍵突破
Figure 03最引人注目的升級之一在於其全新的手部系統。重新設計的雙手配備了觸覺感測器,使其指尖能夠感知最輕微的壓力,從而安全地處理易碎或不規則形狀的物體。
公司新聞稿表示,Figure 03手指更柔軟、更具順應性,接觸面積更大,能穩定抓取各種形狀與大小的物體。公司指出,每個指尖能感知僅3克壓力,以區分「穩定握持」與「即將滑落」的狀態,從而實現精細的操作控制。
這樣靈敏度足以感知一枚回形針放置在手指上的重量。視頻中,機器人一手清掃桌面上的碎屑,另一手在下方承接的動作,正是這一能力的體現。
此外,每隻手掌都新增了攝像頭,即使在主攝像頭被遮擋時(如伸入櫥櫃)也能正常工作。這些視覺數據與公司自研的「Helix」視覺-語言-行為AI系統相結合,幫助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中實時調整動作。
Figure 03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生成式AI的推動。根據公司資料,該機器人集成了OpenAI的模型和英偉達的機器人技術棧,這使其不僅能理解口頭指令,還能通過觀察人類的行為來學習新任務。這種由AI驅動的學習能力,是其能夠迅速掌握疊衣服、洗碗等複雜技能的核心。
專為多場景優化的硬體升級
為了更好地融入家庭環境,Figure 03在設計上進行了大量優化。
據公司介紹,機器人機身幾乎完全被柔軟的針織物和紡織面料覆蓋,關節處填充了泡沫,以防止夾傷或意外撞擊。
相較於前代產品,其整體質量減輕了9%,佔用空間更小,使其能更靈活地在狹窄區域移動。
此外,新的電池安全保護和無線感應充電功能(通過腳部的線圈與充電板連接),也提升了其在室內環境下的安全性與便利性。
而在工業應用方面,Figure 03同樣進行了全面重新設計。其執行器運行速度更快、力量更強,能夠滿足倉庫或裝配線上重複性或高速運動的需求。
Figure專用製造工廠——BotQ,年產1.2萬台
今年早些時候,公開報道稱,總部位於美國加州的 Figure公司宣布正在開發一座全新的高產量BotQ人形機器人製造工廠。該工廠由Figure公司自主設計,專門用於大規模生產人形機器人。
該工廠通過內部生產關鍵部件和最終產品來控制質量,並利用內部開發的製造執行系統(MES)進行數字化集成,每個子組件和最終成品都在該生產線上完成,並具備完全的可追溯性,確保了質量、可重複性和持續改進。
BotQ目標是初期每年生產12000台機器人,未來四年內累計產量達到10萬台。
商業化路徑:工廠先行,家庭或尚遠
儘管Figure 03展示了進入家庭的巨大潛力,但其商業化前景仍不明朗。
Figure AI沒有提供任何關於家庭交付的時間表或具體價格,外界普遍預計其售價將高達數萬美元。因此,市場猜測,該機器人更有可能首先在工業領域實現部署。
目前,人形機器人賽道競爭激烈,除了Figure AI,還包括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頓動力的Atlas以及中國的宇樹G1等。
正如Figure AI去年所承認的,整個行業「面臨著高風險和極低的成功機會」。短期來看,成本、安全性和技術成熟度仍是阻礙人形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的主要障礙。但從長遠看,隨著技術不斷迭代,Figure 03這樣的家庭機器人助手,或許將成為未來幾代人的生活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