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設計了盧浮宮金字塔,98歲卻被護工虐待

京港台:2025-10-11 04:42| 來源:凡暢讀書 | 評論( 3 )  | 我來說幾句

他設計了盧浮宮金字塔,98歲卻被護工虐待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2015年一天凌晨4點,警方接到報案,98歲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被護工虐待,隨後他被緊急送往醫院。

  等子女們趕到醫院,只見父親身上有多處淤青,被抓傷的地方已經出血,胳膊上沒一處完好的皮膚。

  80年前,貝聿銘「違抗父命」,放棄了家族培養他進入商界的計劃,孤身前往麻省理工攻讀建築。

  在給父親的家書里,他鬥志昂揚說道:

  「我是來學習的,之後可以報效國家,我這一代的中國人都有很強烈的愛國心,我想使中國變得富強,並為此出一份力。」

  這是18歲的貝聿銘,而他用盡80年的時間,做到了18歲的夙願,最後卻落得被虐待的下場……

  從18歲開始,在國外的這幾十年,貝聿銘從無名小卒再到華人之光,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蔑視、嘲笑甚至謾罵。

  晚年的不幸遭遇,只是他這一生苦難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1963年,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害身亡,遺孀傑奎琳為紀念亡夫,決定建造一座肯尼迪圖書館。

  當時,幾乎全美知名建築師都來競爭這個項目,最後經過層層選拔,進入最終考察範圍的有三位:

  享有「建築師哲」美譽的路易斯·康,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以及名不見經傳的貝聿銘。

  

  對於這個項目,其他兩位勝券在握,傑奎琳例行拜訪時,路易斯康自說自話,侃侃而談自己的建築理念,聽得傑奎琳一頭霧水。

  密斯叼著雪茄,滿臉的不屑,傑奎琳感覺自己被輕視了。

  只有去考察貝聿銘,傑奎琳才如沐春風,貝聿銘事務所小到桌椅擺放,大到接待人員的穿著,都讓傑奎琳感受到了尊重。

  最後,項目自然花落貝聿銘家。

  一夜之間,貝聿銘成為了全美輿論的焦點,兒子貝禮中回憶,從敲定到圖書館正式落成,總共15年。

  「這段時間,他經常在各種新聞里出沒。我的青少年時代,就被這樣一位『明星父親』陪伴。」 

  

  (貝聿銘與兩個兒子)

  但名氣沒有,就拿下了肯尼迪圖書館的項目,很難不讓人猜想其中有什麼貓膩。

  於是,有人開始指責貝聿銘「贏得不光彩」,用圓滑世故來俘獲傑奎琳芳心,算什麼正人君子,貝聿銘連連喊冤,說這隻不過是東方特有的待客文化。

  傑奎琳回應更直接:「我不在乎貝聿銘以前是否有過出色的設計,但是我相信他現在的才能。我的決策是非常感性的。

  貝聿銘滿是自信,讓我想起了肯尼迪,他們是同一年出生的,我決定和他一起邁出大膽的一步。」 

  

  (傑奎琳與貝聿銘)

  可瓦解一個人的偏見,比崩解一顆原子彈還難,別人再怎麼說,都沒用。

  02

  與此同時,貝聿銘還接手了設計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任務,同樣罵聲一片。

  他的設想是,用幾何圖案來詮釋美術館的外形,遭到了許多知名建築師的唱衰。

  以至於美國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東館在貝聿銘的手裡,必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醜陋的建築。」

  屋漏偏逢連夜雨,之前貝聿銘設計的漢考克大廈,由於施工方粗心,大廈玻璃片出現裂縫,後面經過一夜暴風雨,近三分之一的玻璃幕牆脫落。

  

  (漢考克大廈)

  此前,這一設計就已經遭到反駁,《波士頓環球報》甚至痛批:「無法想象在這片土地上還能建造出比它更愚蠢、更不和諧的建築。」

  漢考克大廈的業主方將貝聿銘告上法庭,指控他「提交了技術不嫻熟的設計方案」。

  玻璃製造商也搶先倒打一耙,控告貝聿銘「在風力負載規格上犯有嚴重錯誤」。

  事情一樁接一樁,謾罵聲愈來愈大,貝聿銘沒有回應,只專註於自己的當下。

  1978年,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竣工,當融匯古今的羅馬式建築出現在眼前,所有美國民眾驚得目瞪口呆,不敢相信一個中國人居然能有這麼驚艷的建築美學理念。 

  

  1979年肯尼迪圖書館落成,美國人絞盡腦汁,也在腦子裡搜刮不出一個不足,最後不得不佩服貝聿銘的確不凡。

  從1964年到1979年,15年可改變的太多了,傑奎琳再婚又喪偶。

  貝聿銘沒有變,乘著這一路的風雨,無虞地走到了眾人的面前,證明了自己。 

  

  (貝聿銘在肯尼迪圖書館外面)

  但這不意味著他從此安全,一場更大的暴風驟雨又將他死死包圍。

  晚年,貝老接受採訪,被問到這輩子經手過的哪個建築最難,貝老說:「盧浮宮最難。」

  1981年,法國總統密特朗準備擴建盧浮宮,當他向全國15位博物館館長徵詢設計師的最佳人選,大家不約而同給出了同一個答案——貝聿銘。

  64歲的貝聿銘再次走馬上任,他花了四個月的時間,通讀了解法國的歷史,又一個禮拜一次到盧浮宮實地觀察,最後建設性地提出了「玻璃金字塔」的想法。

  

  然而,這份設計方案遭到歷史文物古迹最高委員會一頓批。

  委員會主席公然侮辱他:「你這東西是個什麼破玩意兒,看上去像一顆廉價的鑽石。」

  法國人紛紛聲討, 「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這個華人會毀掉巴黎」……

  在研討會上,替貝聿銘翻譯的工作人員都被罵哭了。

  晚年提到盧浮宮,貝老苦笑,豎起一根手指,「被罵了一年半,還好,比之前好多了。」

  他沒說的,還有他在操刀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那段時間,走在路上被認出,別人還會朝他吐口水。 

  

  (別人在盧浮宮金字塔前面拍婚紗照)

  盧浮宮竣工那天,前來參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貝聿銘在金字塔內鄭重地接受了法國總統為他頒發的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或許,站在高台往下望,貝聿銘還見台下的眾人朝他噴口水,再定睛一看,原來是他們見到這麼美的藝術品,急著讚美他,以至口水直噴。

    03

  面對世界的謾罵、非議,貝老永遠一副淡定從容的樣子,他曾說:「我和我的建築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這份處事不驚的特質,其實也是貝氏家族延續600年的精神利器。

  

  (建國后,獅子林被貝氏家族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貝氏,是蘇州赫赫有名的家族,祖父是清朝高管,父親是銀行家。

  蘇州最著名的園林「獅子林」是貝老童年的遊樂園,這是他的叔祖「顏料大王」貝潤生花費白銀9000兩買下的。

  在那場大風暴下,瘦小的樹弱不禁風,可樹越大也越招風,這樣殷實的家族遭遇可想而知。

  貝聿銘在國外遭受非議,幾乎同一時間,國內他的家人們也在風雨中浮沉搖擺。

  

  後排:貝聿銘 (左三)、貝祖詒 (左六),前排坐者:貝聿銘祖父貝理泰 (左五)

  貝聿銘的九姑姑貝娟琳,當初嫁給上海灘新一代顏料大王吳同文,陪嫁了一幢豪宅——上海綠屋。

  後來,綠屋不再象徵他們的愛情,成了他們愛情的殉葬品,1966年吳同文抵不住壓力,在綠屋裡自盡。

  烏雲散去,綠屋可以歸還回來,貝娟琳卻拒絕了,房子回來,人已經回不來了,不是以前的綠屋了。

  貝聿銘的族弟貝重威,被判刑22年,貶謫黑龍江勞教,妹妹貝聿琳偷偷託人寄了點白糖給他。

  後來,雨過天晴,貝重威感慨,要是沒有這白糖,他肯定已經絕望了結了。

  貝聿琳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她每天對挨斗回來的丈夫必說一句話:「對你就一個要求,不要死,不要死。」

  他們的女婿梁成錦回憶,有一次,岳父批鬥回來,孩子們上去幫他摘掉脖子上的大牌子,掛牌子的鉛絲早已把脖子勒得脹青發紫。

  孩子們一個個開始哭鼻子,他卻從一旁的菜籃子揀出幾棵菜芯,還開著黃花,把菜芯插進瓶子擺在桌上,說:「有花就有春天,有花就有希望!」

  1974年,闊別多年,貝聿銘回到蘇州老家,迎接他的是「100多位穿著破舊藍黑衣服的親戚」。

  他們望著他,就像一道沉重的歷史凝視著他,他想哭,又怕眼淚在此刻顯得輕佻、無用,襯得親人的堅韌都沒了份量……

  事後,貝聿銘說:「我在他們面前沒有一絲一毫的優越感,他們當中任何一個人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人,一切都是歷史的偶然。」

  

  (貝老的眼鏡框倒映著盧浮宮的建築)

  竹子們挺起了腰,抖落身上附著的水珠,以更好的姿態迎接新生。

  貝家共用一個心態,也難怪個個長壽,貝聿銘爺爺貝哉安活了92歲,父親貝祖詒90歲,姑姑貝聿琳活到92歲。

  貝聿銘的夫人95歲逝世,貝聿銘更是跨過百歲長河,過了自己102歲生日才離開。

  貝老活了102年,留世的照片很多很多,但讓我印象最深的、也覺得最震撼的,是他站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樓梯,幾何線條投下的根根陰影,就像一把把利刃,直擊貝老的心臟,而他仍抬起頭,微笑著看向上面的強光。

  

 

        更多國際觀察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3 18: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