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為何照片中的風景總是光禿禿的?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柴米油鹽醬醋茶,古代在位列生計排行榜上第一位的,始終是柴。
沒有柴,飯要吃冷的,水要喝生的,尤其是到冬季,取暖也是熬過冬天最大的難題。
老張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古代平民怎麼過冬?》,其中過冬的主要材料,是茅草。
為什麼不是柴呢?因為相比較於易得的茅草,柴反而是更為昂貴和稀缺的取暖材料,當茅草成為主要的取暖材料的時候,恰恰說明柴火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百姓取暖的需求。
木材可以用作燃料、建材、製作生產工具,甚至樹皮、樹根、樹葉還能成為饑民果腹的食物。
所以,古時候,絕大部分的樹木,都活不過一年。
得益於晚清照相技術的傳入,老張在此搜集了一組清末和現代風景對比圖,方便各位更直觀地對比。
圖片比較多,不喜的朋友可以直接下滑文末分析。
長城: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到永樂十一年建成,根據史料記載,在建造明孝陵的時候,整個陵區共植樹十萬棵以上。
在整個明朝兩百多年裡,整個明孝陵都是禁區,守陵衛士達到5700多人,清朝前期仍然派人守護。一直到清末才逐漸開放,因此各路文人紛紛到此遊玩,留下大量照片。
雷峰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原名皇妃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被毀,南宋重建,明嘉靖年間僅剩磚塔結構,民國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因塔磚盜挖過多、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樁引起震動而倒坍。
2002年10月25日,雷峰塔重建,並對外開放。
以下是民國時期雷峰塔倒塌前,以及2002你那重建后的對比。
洛陽龍門石窟:
南京玄武湖和紫荊山:
泰山:
北京頤和園
實際上,古代山上並不是一直都光禿禿的。比如在今天山東濟南東北部,有一個華不注山,偶爾也被成為華山。
此山在今天的全國未必出名,但在古代倒是吸引了不少文壇大佬前往。
其中就包括李白,他在詩中寫到:
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可見那時候樹木還是挺多的。
元朝有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畫家叫趙孟頫,此人還特意畫了一幅關於此山的畫——《鵲華秋色圖》,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此山在元朝(1295年)時的樣貌:
民國時期是這樣的:
現在是這樣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剔除清末攝影技術的灰色調影響,以及水文條件、地質條件的差別,清末以來的山景之所以總是光禿禿,其實跟另一個因素存在很大的關係——人口總量。
在清雍正朝之前,各朝雖然也鼓勵生育,但因沉重的人頭稅影響,多生孩子就意味著多繳納人丁稅,再加上千百年來,生產方式以及農作物始終沒有取得太大突破,人口的增長始終有限。
一旦人口突破土地承載能力,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地矛盾加劇,進而引發王朝的底層秩序崩壞,導致王朝陷入一個興亡周期律。
雍正年間,推行了「攤丁入畝」政策,徹底廢除了人頭稅,這意味著稅收不再跟人丁捆綁,再加上明朝中期以後土豆和玉米的傳入,各種因素疊加,清雍正皇帝以後,人口突飛猛進,翻倍增長。
短短一百年左右,人口從清朝初期的5500萬,猛增到1762年的1.4億,到乾隆後期,又達到3億規模。
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從未突破的閾值。
人口的暴增,對土地以及自然資源的需求,也同樣達到了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階段。
這也是為什麼晚清以來,舊照片中的風景總是光禿禿的重要原因,文人作品中,也再難以出現那種「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的感嘆。
同樣的,在生產力沒有取得本質的突破,而人口總量卻超越歷史峰值數倍的情況下,底層百姓只能每日忙於生計,為生活發愁。
破破爛爛的又豈止是衣著和山景呢?